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流注(附骨疽)

真氣不足。邪留於肌肉致氣血凝聚為患。名曰流注初發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俱宜用蔥熨法(見卷五)皮肉不熱者。可用雷火針,發在肉厚處易愈。發在骨節及空處。難療。

益氣養營湯,治懷抱抑鬱。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或痛或不痛。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

人參,黃耆(鹽水炒),當歸,川芎,熟地,芍藥(炒),貝母,茯苓,香附,陳皮(各一錢),白朮(二錢),柴胡(六分),甘草,桔梗(各五分),姜

口乾。加五味子麥冬,往來寒熱。加地骨皮,肌肉遲生。加白蘞官桂。

木香流氣飲,治流注肢節疼痛。或因暴怒胸膈不利。或濕痰所致者(一名方脈流氣飲)。

當歸,川芎,白芍(炒),茯苓,黃耆,甘草,紫蘇,烏藥,青皮,半夏(制),桔梗,防風枳實(炒),陳皮(各一錢),木香,大腹皮,檳榔,枳殼(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小便秘。加澤瀉,下部加牛膝。

瘡科流氣飲,治流注。及一切恚怒氣結腫硬。或風寒濕毒搏於經絡。致成腫塊。或漫腫木悶無頭。

即前方去青皮枳實半夏腹皮薑棗。加人參官桂厚朴白芷,流注初發。加羌活獨活,痛。加乳香沒藥。

保安萬靈丹,治風濕流注。陰疽。鶴膝風。癱病。遍身走痛。視人老壯。病勢緩急量用(用蔥汁調敷患處。亦效。)

茅山蒼朮(八兩),麻黃,羌活,荊芥,防風,細辛,川烏,草烏(湯泡去皮),石斛,川芎,當歸,全蠍(酒洗),甘草,何首烏,天麻(各一兩),雄黃(六錢),為細末。煉蜜為丸。硃砂為衣。用蔥白九根煎湯下三錢。蓋被出汗。癰未成即消。已成即高腫潰膿。如無表裡相兼症。不必發散。用溫酒下。

散瘀葛根湯,治閃跌瘀血凝滯。

葛根,川芎,半夏(制),桔梗,防風,羌活,升麻(各八分),細辛,香附,甘草,紅花蘇葉,白芷(各六分),蔥(三根),姜(三片)水煎服。

通經導滯湯,治產後有瘀血流注關節。

當歸,熟地,赤芍,川芎,枳殼(炒),紫蘇,香附,陳皮,丹皮,紅花,牛膝(各一錢)獨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酒一鍾服。

托裡透膿湯

人參,白朮,穿山甲(炒),白芷(各一錢),黃耆(三錢),當歸(二錢),升麻,甘草節,青皮(各五分炒),皂角刺(一錢五分),水煎。病在上部。先飲煮酒一鍾。後服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後飲酒。病在中部。藥內兌酒半鍾服。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虧損。寒邪內侵。患鶴膝。附骨疽流注遍身痛。或腫而不痛。不問已潰未潰。宜用此湯。

人參,白朮,防風,羌活,熟地,杜仲(各二錢),附子(制),黃耆,牛膝,白芍(各一錢),川芎(一錢半),甘草(炙),官桂(各五分○一方有當歸姜無官桂。)

白話文:

流注(附骨疽)

身體的正氣不足,邪氣停留在肌肉中,導致氣血凝結成病。這種病叫做流注,初期發作時會出現一片腫脹,但沒有明顯的頭,皮膚顏色不變。這時可以用蔥熨法(參見第五卷)。如果皮膚肌肉不發熱,可以用雷火針。病發在肌肉厚實的地方比較容易治癒,如果發在骨節或空隙處,就比較難治療。

益氣養營湯,治療因為情緒抑鬱、氣血損傷,導致四肢、頸項等部位出現腫脹,不論腫塊是軟是硬、紅色還是白色,或痛或不痛。還沒形成的腫塊可以自行消退,已經形成的會潰爛。

藥方組成:人參、黃耆(用鹽水炒過)、當歸、川芎、熟地、芍藥(炒過)、貝母、茯苓、香附、陳皮(各一錢)、白朮(二錢)、柴胡(六分)、甘草、桔梗(各五分)、生薑。

如果口乾,加入五味子、麥冬;如果忽冷忽熱,加入地骨皮;如果肌肉生長緩慢,加入白蘞、官桂。

木香流氣飲,治療流注導致的肢節疼痛,或者因為大怒導致胸膈不暢,或是因為濕痰引起的疾病(又名方脈流氣飲)。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炒過)、茯苓、黃耆、甘草、紫蘇、烏藥、青皮、半夏(炮製過)、桔梗、防風、枳實(炒過)、陳皮(各一錢)、木香、大腹皮、檳榔、枳殼(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用水煎服,如果小便不暢,加入澤瀉;如果病在下身,加入牛膝。

瘡科流氣飲,治療流注以及所有因為憤怒導致氣結腫硬,或是風寒濕毒侵襲經絡,導致形成腫塊,或是一片腫脹、麻木不仁、沒有明顯頭部的病症。

藥方組成:就是前一個方子去掉青皮、枳實、半夏、大腹皮、薑、棗,加入人參、官桂、厚朴、白芷。如果流注剛發作,加入羌活、獨活;如果疼痛,加入乳香、沒藥。

保安萬靈丹,治療風濕流注、陰疽、鶴膝風、癱瘓病、全身遊走性疼痛,需要根據病人年齡、體質、病情輕重來調整用量(也可以用蔥汁調和藥粉敷在患處,也有效果)。

藥方組成:茅山蒼朮(八兩)、麻黃、羌活、荊芥、防風、細辛、川烏、草烏(用開水泡過去掉皮)、石斛、川芎、當歸、全蠍(用酒洗過)、甘草、何首烏、天麻(各一兩)、雄黃(六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再裹上硃砂。每次用九根蔥的蔥白煎湯送服三錢,服用後蓋上被子發汗。如果癰還沒形成就會消退,如果已經形成就會腫脹高起、潰膿。如果沒有表裡兼症,就不需要發散,用溫酒送服即可。

散瘀葛根湯,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瘀血凝滯。

藥方組成:葛根、川芎、半夏(炮製過)、桔梗、防風、羌活、升麻(各八分)、細辛、香附、甘草、紅花、蘇葉、白芷(各六分)、蔥(三根)、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通經導滯湯,治療產後有瘀血流注關節。

藥方組成:當歸、熟地、赤芍、川芎、枳殼(炒過)、紫蘇、香附、陳皮、丹皮、紅花、牛膝(各一錢)、獨活、甘草(各五分),用水煎服,再加入一鍾酒一起服用。

托裡透膿湯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穿山甲(炒過)、白芷(各一錢)、黃耆(三錢)、當歸(二錢)、升麻、甘草節、青皮(各五分,炒過)、皂角刺(一錢五分),用水煎服。如果病在上身,先喝一盅煮過的酒,再服藥;如果病在下身,先服藥再喝酒;如果病在中間,就在藥湯中加入半盅酒一起服用。

大防風湯,治療足三陰虧損,寒邪侵入體內,導致患上鶴膝風、附骨疽、流注全身疼痛,或者腫脹而不痛,不論腫塊是否潰爛,都適合使用此方。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防風、羌活、熟地、杜仲(各二錢)、附子(炮製過)、黃耆、牛膝、白芍(各一錢)、川芎(一錢半)、甘草(炙過)、官桂(各五分。有的方子是當歸、薑,沒有官桂)。

以上這些藥方,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一般服用一到三、四、五劑,要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前面提到的病症如果因為脾氣虛弱,濕氣滯留在肌肉,導致只是腫脹但肌肉顏色不變,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黃耆、芍藥、肉桂等藥材。如果因為傷寒發汗後殘留的邪氣導致腫脹,適合使用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一般來說,流注症狀輕微的,服藥後就會消退;症狀嚴重的,一定會潰爛。快要潰爛時,適合服用托裡透膿湯。如果潰爛後傷口難以癒合,適合服用人參養營湯之類的藥方,以補氣血為主。

骨疽,是流注病變惡化後的結果。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會損傷脾胃,使身體血液循環不暢,肌肉難以生長,氣血難以旺盛,導致病症更加嚴重。適合健脾補腎,脾能生血,腎主骨,腎氣充足,骨骼就有生機,疽就不會侵入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