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10)
卷五 (10)
1. 腰痛
(有補遺)
腰重痛不可忍。轉側起臥不便。腳膝攣痹。屈伸不利。灸兩腳曲䐐兩紋頭。四處一齊灸各三壯用兩人兩邊同吹至火滅。若午時灸了。至晚或臟腑鳴。或行一二次愈。
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平臍點記。乃用度脊中。灸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知。
凡腰痛不能立者須刺,人中
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陽明原(衝陽)身之後。刺足太陽原(京骨)身之側刺足少陽原(丘墟)
通治腰痛穴
腎俞,白環俞,腰俞,委中,崑崙
白話文:
腰部沉重疼痛難以忍受,翻身、側身、起身、躺下都很困難,腳和膝蓋彎曲麻木,伸展不順。用艾灸灸兩腳腳踝彎曲處的兩條紋路盡頭,四個地方一起灸,各灸三壯,用兩個人從兩邊同時吹氣直到艾炷燒完。如果在中午灸完,到晚上可能會聽到肚子裡咕嚕咕嚕叫,或者排便一兩次就會好轉。
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讓患者站直,用竹杖抵著地面,在肚臍的位置做記號。然後用竹杖量脊椎長度,依照年齡灸相應的壯數。灸完後把竹杖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
凡是腰痛到站不起來的,需要針刺人中穴。
凡是腰痛在前側的,針刺足陽明經的原穴(衝陽穴);腰痛在後側的,針刺足太陽經的原穴(京骨穴);腰痛在側面的,針刺足少陽經的原穴(丘墟穴)。
通治腰痛的穴位有:腎俞穴、白環俞穴、腰俞穴、委中穴、崑崙穴。
2. 心胸胃脘腹痛門
心痛,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則橫滿膈間。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補遺)
曲澤,內關,太陵,神門,中脘
諸心痛者。皆少陰厥氣上衝也。有熱厥心痛者。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洪大。當灸太谿崑崙各三壯。謂表裡俱瀉之。熱病汗不出。引熱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針,湧泉,太衝
胸脅痛(有補遺)
支溝,天井,太陵,期門,三里,章門,丘墟,陽輔,行間
腋下痛或腫
陽輔,丘墟,臨泣
胃脘痛,胃之上口曰賁門。與心相連。故胃脘。當心而痛。亦由痰食積氣鬱遏清陽濁陰不降。阻礙道路而為痛其或滿脹。或嘔吐噎氣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難或瀉痢不止。或面浮面黃。本病與客邪雜見也。
內關,膈俞,胃俞,商丘
腹痛(有補遺)
內關,膈俞,脾俞,腎俞,中脘,三里,陷谷,太白,商丘,行間
繞臍痛
天樞,氣海,水分
小腹脹滿痛
陰交,氣海(凡臍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三里,內庭,太白,大敦,中封
陰寒腹痛欲死,人有房事之後。或起居犯寒。致臍腹痛極者。急用大附子為末。唾和作餅如錢厚。置臍上以大艾炷灸之。如倉卒難得大附。即用生薑或蔥白頭切片代之。若藥餅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換之。宜待灸至汗出體溫而止。或更於氣海丹田關元各灸二七壯。使陽氣內通。逼寒外出。手足溫脈息起。則陰消而陽復矣。
白話文:
心痛:心痛的位置在胸骨劍突下方凹陷處。如果是胸痛,則是橫向充滿胸腔。胃脘痛則位於心臟下方。
治療心痛的穴位:曲澤穴、內關穴、太陵穴、神門穴、中脘穴。
各種心痛,大多是少陰經的氣機逆行上衝所致。如果屬於熱性心痛,嚴重時會煩躁、嘔吐、額頭冒汗,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徵兆。這時脈象會洪大,應該用艾灸太谿穴和崑崙穴,各灸三次,這樣可以同時瀉掉表裡之邪熱。如果是熱病,汗出不來,可以引導熱向下走,使全身出汗,病就會好轉。
另一個治療心痛的針灸穴位:湧泉穴、太衝穴。
胸脅痛:
治療胸脅痛的穴位:支溝穴、天井穴、太陵穴、期門穴、足三里穴、章門穴、丘墟穴、陽輔穴、行間穴。
腋下痛或腫:
治療腋下痛或腫的穴位:陽輔穴、丘墟穴、臨泣穴。
胃脘痛:胃的上口叫做賁門,與心相連,所以胃脘痛會發生在心臟下方。胃脘痛也是因為痰、食物積滯、氣機鬱結,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阻礙氣機運行而造成疼痛。可能會出現腹脹、嘔吐、打嗝、吞酸、食慾不振、大便困難或腹瀉不止,甚至面部浮腫或發黃。這種病常常是本身疾病與外來的邪氣混雜在一起的。
治療胃脘痛的穴位:內關穴、膈俞穴、胃俞穴、商丘穴。
腹痛:
治療腹痛的穴位:內關穴、膈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陷谷穴、太白穴、商丘穴、行間穴。
繞臍痛:
治療繞臍痛的穴位:天樞穴、氣海穴、水分穴。
小腹脹滿疼痛:
治療小腹脹滿痛的穴位:陰交穴、氣海穴(凡是臍下三十六種疾病,小腹痛得快要死的時候,灸氣海穴就能活命)、足三里穴、內庭穴、太白穴、大敦穴、中封穴。
陰寒腹痛,痛到快死:有人在性生活後,或因生活起居不慎受寒,導致臍腹劇痛,這時可以用大附子磨成粉,用唾液調成厚度像銅錢的餅,敷在肚臍上,然後用大的艾炷灸。如果情況緊急,難以找到大附子,可以用生薑片或蔥白頭片代替。藥餅燒焦了,可以用唾液再調和一下,或換新的藥餅。要灸到出汗、體溫回升才停止。也可以再灸氣海穴、丹田穴和關元穴,各灸十四壯,使陽氣在體內流通,逼迫寒邪外出。如果手腳溫熱,脈搏恢復正常,就表示陰寒已經消退,陽氣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