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

REN10

英文名稱Xiawan

位置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

所屬經絡任脈

別名下管,幽門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3-08-27

穴名介紹


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與下脘同。本穴為足太陰任脈之會。

解剖位置


  • 關於任脈上的下脘穴:
  • 位置在腹部的一條線上,這條線叫做腹白線。
  • 深層結構是橫結腸。
  • 在這個穴位附近,有來自腹壁上和下動脈與靜脈的分支。
  • 穴位區域內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部分。

針刺方法


直刺0.5~1.2寸

穴道介紹


下脘穴功效健牌和胃,降逆止嘔。主治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嘔逆,泄瀉,虛腫,日漸消瘦,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

穴道配伍


1. 下脘配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治急性菌痢:此配伍以溫補脾腎,理氣活血為主。天樞為大腸募穴,瀉熱通便;氣海、關元為任脈要穴,溫補元氣;足三里健脾和胃,益氣生血。下脘穴則協同其他穴位,調和腸胃氣機,達到消炎止瀉之效。急性菌痢多由腸道濕熱引起,此配伍標本兼治,效果顯著。

2. 下脘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治胃炎、消化不良:中脘為胃之募穴,與下脘同治胃病;內關寧心安神,理氣止痛;足三里健脾和胃。此配伍以和胃健脾,理氣止痛為主,針對胃炎、消化不良的胃氣虛弱、氣滯血瘀等症狀。

3. 下脘配梁門治消化道潰瘍:梁門為胃之輸穴,與下脘協同作用,疏通胃經氣血,促進潰瘍癒合。此配伍側重於調理脾胃,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4. 下脘配關元治大便帶血:關元溫補腎氣,下脘理氣和胃。大便帶血可能與脾胃虛弱、腎氣不足有關,此配伍從補益腎氣、調理脾胃兩方面入手。

5. 下脘配陷谷,行氣和胃:陷谷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具有行氣消食的功效。此配伍針對腸鳴、食谷不化等脾胃氣滯、運化失常的症狀。

6. 下脘配中脘,和中健胃,活血化瘀:此配伍加強了和胃健脾的作用,針對腹堅硬脹、痞塊等症狀,以疏通氣血,消散瘀滯。

7. 下脘配足三里,行氣降氣,寬中醒脾:此配伍同樣針對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等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的症狀,以行氣降逆,促進消化吸收。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胃潰瘍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腸炎
  • 胃下垂

艾灸刮痧


艾灸下脘穴方法:

材料:

  • 艾條
  • 艾灸盒(或艾灸器)
  • 防火墊

步驟:

  1. 準備: 將艾條點燃,待艾條燃燒穩定後,將艾灸盒(或艾灸器)放置在下脘穴位置上。
  2. 施灸: 將艾條靠近艾灸盒(或艾灸器)的孔洞,讓艾灸盒(或艾灸器)內的艾條燃燒,溫熱下脘穴。
  3. 時間: 每次艾灸時間約10-15分鐘,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宜。
  4. 頻率: 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注意事項:

  • 艾灸時注意保持通風,避免煙霧嗆到。
  • 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有過熱、灼傷等情況,應立即停止艾灸。
  • 艾灸後需多喝水,幫助排出體內毒素。
  • 女性月經期間、孕婦、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應避免艾灸。

遠紅外線加熱下脘穴方法:

材料:

  • 遠紅外線神燈
  • 防護鏡
  • 防護衣

步驟:

  1. 準備: 將遠紅外線神燈打開,待燈光穩定後,將神燈放置距離下脘穴約30-40釐米處。
  2. 照射: 將神燈的光線對準下脘穴,照射時間約15-20分鐘。
  3. 感受: 照射過程中會感覺到溫熱感,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宜。

注意事項:

  • 使用遠紅外線神燈時,應注意防護,避免眼睛直視燈光。
  • 照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灼傷皮膚。
  • 若感覺不適,應立即停止照射。
  • 若有皮膚病、傷口等,應避免照射患處。
  • 女性月經期間、孕婦、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應避免使用遠紅外線神燈。

按摩推拿


下脘穴按摩方法

注意事項:

  • 按摩前需清潔雙手。
  • 孕婦及患有嚴重胃病者慎用。
  • 按摩力度需適當,避免過度用力。
  • 按摩過程中如有不適,請立即停止。

按摩步驟:

  1. 定位: 找到臍上2寸處。
  2. 指法: 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按壓穴位。
  3. 力度: 輕柔按壓,以感到酸脹感為宜。
  4. 手法: 可以採用點按、揉按或旋轉的方式進行按摩。
  5. 時間: 每次按摩3-5分鐘,每日可按2-3次。

其他方法:

  • 可以配合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
  • 可以配合艾灸,以溫通經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