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3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4)

1. 第二十章 心包絡解說

問:心包絡解說呢?

答:包絡一名膻中。按:膻即胸前膈膜,周迴連著脅脊,以遮濁氣;膈膜名膻,而居膻之中者,則是心包絡。舊注以膜為膻中,不知膜遮濁氣,只是上焦一大膜耳。不能代心宣化,何得名臣使之官。惟心包絡則相心布令,居於膻膈之中,故名膻中。屬相火,又主血,以血濟火,則和而不烈,故主喜樂。

心憂者,包絡之火不宣也。心過喜者,包絡之火太盛也。西醫言心上半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之謂也,但西醫不知包絡所司何事。

按:手厥陰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於心內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膈膜,又下為綱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歷心,亦由於此。

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併於心包。出於乳後二寸,腋下三寸之間,名天池穴。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曲澤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瀉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後兩筋之間,又中指之末名中衝,(一作沖良)孕婦則此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白話文:

[第二十章 心包絡解說]

問:心包絡是什麼?

答:心包絡,又稱作“膻中”。解釋如下:羶指的是胸部的膈膜,它環繞並連接着脅脊,作用在於阻擋濁氣。膈膜被稱爲羶,而位於膻中心的位置,則是心包絡。過去有人將膈膜誤認爲是膻中,卻不知膈膜僅僅是在上焦區域的一層大膜,主要功能是阻擋濁氣。它無法代替心臟進行氣血循環,因此不可能被稱爲“臣使之官”。唯有心包絡能協助心臟分佈指令,它位於膈膜中央,所以被命名爲膻中。它屬於相火的範疇,同時也主管血液,以血液來滋養火性,使火性溫和而非猛烈,因此心包絡主要掌控喜樂情緒。

當人感到憂愁時,是因爲心包絡的火性未能正常宣泄。當人過度歡喜時,是因爲心包絡的火性過於旺盛。西醫提及心臟上部有一層夾膜包裹,這正是心包絡,只不過西醫並不瞭解心包絡具體的功能。

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起始於胸腔內,與心包絡相連,向下穿過膈肌,經過三焦,從腋下延伸至肘部,抵達手掌中心,最後沿著中指末端運行。心包絡向上連接肺部,通過肺部與心臟四周的油膜相連,向下則爲膈膜,再向下爲綱油膜。所謂的膜,其實都是三焦的一部分,三焦與心包絡相互連通,結構大致如此,因此心包絡的經脈會穿過膈肌,行經三焦。從腋下延伸至肘部,抵達手掌中心,沿著中指末端運行,所以中指與心臟的聯繫,也是由此而來。

心包絡與三焦僅由一層油膜相連,所以它的經脈從三焦到胸腔,最終匯聚於心包。在乳頭後方約兩寸,腋下約三寸的地方,有一個穴位叫做天池穴。經脈經過腋下,抵達肘部彎曲處的凹陷中,這個位置稱爲曲澤穴。(刮痧或治療疫病時常在此處放血,用以排除心包絡中的邪氣。)在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的穴位叫大陵,而中指末端的穴位稱爲中衝,(也有寫作衝良)。孕婦的這個穴位會有跳動感,足以顯示心包絡的血液循環旺盛。

2. 第二十一章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注

問:三焦經左右共四十六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三焦名指外關衝,井金之穴分壯一,主治喉痹捲舌干,霍亂氣逆目生翳。(注:關衝穴,在手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三焦井金穴也。一壯,一分。主治喉痹,舌卷,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目生翳膜,視物不明等症。)

問:液門穴呢?

答:液門小次歧骨間,滎水之穴分壯三,主治驚悸咽外腫,寒瘧臂痛暴耳聾。(注:液門穴,在小指次指歧骨間陷中,三焦滎水穴也。三壯,三分。主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瘧寒熱,目赤澀,頭痛,暴喑,耳聾,齒齲等症。)

問:中渚穴呢?

答:中渚次指本節後,輸本之穴分壯三,主治耳聾頭目痛,肘臂不舉五指殃。(注:中渚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液門下一寸,三焦輸木穴也。三壯,三分。主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等症。)

問:陽池穴呢?

答:陽池表腕有穴存,脈過為原三壯分,主治消渴與煩悶,手腕肩臂傷損倫。(注:陽池穴,在手表腕上陷中,三焦脈過為原。三壯,三分。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疼不能舉等症。)

問:外關穴呢?

答:腕後二寸尋外關,三壯三分仔細看,主治耳聾並指痛,臂肘拘攣此穴安。(注:外關穴,在手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手少陽絡也。三壯,三分。主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及手臂不得屈伸等症。)

問:支溝穴呢?

答:支溝腕上三寸約,經火之穴兩筋索,七壯二分何病治,肩臂脅腋四肢藥。(注:支溝穴,在腕後臂外三寸,兩筋間陷中,三焦經火穴也。七壯,二分。主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腫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心悶不已,卒心痛,傷寒結胸,干瘡疥癬,婦人經脈不通,產後血暈,不省人事等症。)

問:會宗穴呢?

答:會宗三寸空中求,溝旁一寸無令錯,禁針七壯何病治,五癇膚痛耳聾著。(注:會宗穴,在腕後三寸,支溝外旁一寸。禁針,七壯。主治五癇,肌膚痛,耳聾等症。)

問:三陽絡呢?

答:溝上一寸臂大脈,三陽絡穴之所宅,禁針七壯何病治,喑啞耳聾肢反折。(注:三陽絡穴,在支溝之上一寸,臂上大交脈中。七壯,禁針。主治暴喑啞,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搖等症。)

問:四瀆穴呢?

答:四瀆肘前五寸間,三壯六分陽絡上,主治暴氣耳聾症,下齒齲痛此穴詳。(注:四瀆穴,在肘前五寸,三陽絡上是穴。三壯,六分。主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等症。)

白話文:

問:三焦經左右共有四十六個穴位,它們的名稱是什麼?位置在哪裡?主要治療哪些疾病?

答:三焦經的穴位,首先是關衝穴,它是三焦經的井穴,五行屬金。它主要治療喉嚨腫痛、舌頭僵硬捲曲、口乾舌燥、霍亂導致的氣逆上衝、以及眼睛出現翳膜等問題。(註解:關衝穴在手小指靠近無名指的外側,距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子一樣寬的地方。是三焦經的井穴,五行屬金。針刺或灸一壯,一分深。主要治療喉嚨腫痛、舌頭捲曲、口乾、頭痛、霍亂、胸悶氣噎、食慾不振、手臂和肘部疼痛、眼睛長翳膜、視力模糊等症狀。)

問:液門穴呢?

答:液門穴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指骨縫隙間,它是三焦經的滎穴,五行屬水。主要治療驚恐不安、咽喉外部腫脹、寒性瘧疾、手臂疼痛、以及突發性耳聾等。(註解:液門穴在小指和無名指指骨之間的凹陷處,是三焦經的滎穴,五行屬水。針刺或灸三壯,三分深。主要治療驚恐不安、胡言亂語、咽喉外部腫脹、寒症發冷、手臂疼痛不能自由活動、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眼睛紅腫乾澀、頭痛、突然失聲、耳聾、牙齒蛀牙等症狀。)

問:中渚穴呢?

答:中渚穴在無名指和小指的掌指關節後方,它是三焦經的輸穴,五行屬木。主要治療耳聾、頭痛眼痛、肘部和手臂無力抬舉、以及手指活動不利等。(註解:中渚穴在手無名指和小指掌指關節後的凹陷處,液門穴的下一寸。是三焦經的輸穴,五行屬木。針刺或灸三壯,三分深。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頭暈眼花、頭痛、耳聾、眼睛長翳膜、久病不癒的瘧疾、咽喉腫痛、肘部和手臂疼痛、手指不能彎曲伸直等症狀。)

問:陽池穴呢?

答:陽池穴在手腕背面的橫紋處,是三焦經的經氣匯聚的“原穴”。主要治療消渴症(糖尿病)和煩躁不安,以及手腕、肩膀和手臂的損傷疼痛。(註解:陽池穴在手腕背面的凹陷處,三焦經的經氣由此經過,是原穴。針刺或灸三壯,三分深。主要治療消渴症(糖尿病)、口乾、煩躁不安、寒熱瘧疾,或是因為摔傷導致的手腕疼痛、無法拿取東西,以及肩膀和手臂疼痛無法抬起等症狀。)

問:外關穴呢?

答:外關穴在手腕背側向上兩寸的位置,主要治療耳聾和手指疼痛,以及手臂肘部拘攣僵硬。(註解:外關穴在手腕背側橫紋向上兩寸的位置,在兩骨之間,與手腕內側的內關穴相對,是手少陽經的絡穴。針刺或灸三壯,三分深。主要治療耳聾聽力模糊、手指疼痛無法握緊東西、以及手臂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

問:支溝穴呢?

答:支溝穴在手腕向上三寸的位置,在兩條筋之間,它是三焦經的火穴。主要治療肩膀、手臂、胸脅、腋下和四肢的疾病。(註解:支溝穴在手腕背面向上三寸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三焦經的火穴。針刺或灸七壯,二分深。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肩膀和手臂酸重、胸脅和腋下腫痛、四肢無力抬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突然失聲不能說話、心悶不適、突發心痛、傷寒引起的胸部痞塞、皮膚瘡疥癬、婦女月經不通、產後暈厥不省人事等症狀。)

問:會宗穴呢?

答:會宗穴在支溝穴旁邊一寸,位置大約在支溝穴外側一寸處,這個穴位禁止針刺,主要治療癲癇、皮膚疼痛和耳聾等症狀。(註解:會宗穴在手腕背面向上三寸,支溝穴外側一寸處。禁止針刺,可灸七壯。主要治療癲癇、皮膚疼痛和耳聾等症狀。)

問:三陽絡穴呢?

答:三陽絡穴在支溝穴向上一寸,位於手臂粗大血管處,這個穴位禁止針刺,主要治療突然失聲、耳聾和肢體僵硬等症狀。(註解:三陽絡穴在支溝穴向上一寸,手臂大血管處。禁止針刺,可灸七壯。主要治療突然失聲、耳聾、嗜睡、四肢不願活動等症狀。)

問:四瀆穴呢?

答:四瀆穴在肘部前方五寸的位置,在三陽絡穴的上方,主要治療突發性耳聾和下牙齒蛀牙疼痛。(註解:四瀆穴在肘部前方五寸,三陽絡穴的上方。針刺或灸三壯,六分深。主要治療突發性耳聾、下牙齒蛀牙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