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8)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8)

1. 經絡篇第五

《素問》曰:人有大谷十二分(肉之大會為谷。十二分者。十二經脈之部分也。),絡脈十四(十二經之絡,並任督二脈之絡,為十四也。按《難經》不言任督,而言陽蹺,陰蹺,與王注《素問》不同,又並脾之大絡,為十五。

意者經以其起自於脾,故不及之歟),孫絡三百六十五(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也),小溪三百五十四,各少十二俞也(小絡所會,謂之小溪,本亦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當三百五十三,今作四者誤)。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下會,《甲乙經》作舍)。

(合《五臟生成》、《徵四失論》、《氣穴論》三篇文)

《靈樞》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不能經大節之間,又因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故其會皆見於外。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虛實以氣口知之。其常見者,唯足太陰脾經脈,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耳。(隱括《脈度》、《經脈》兩篇文。

)(婁全善曰:滑伯仁著《十四經絡發揮》,釋經脈為曲,絡脈為直;經為營,絡為衛。故為手太陰脈,其支從腕後出次指端,交於手陽明者,為手太陰絡。手陽明脈,其支從列缺,上挾口鼻,交於足陽明者,為手陽明絡。凡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者,皆釋為絡脈,與經言絡脈,浮而常見,必行絕道,不經大節,及不當數者,不同一也。

又謂足少陽脈,走自銳眥,作三折;從目銳眥至完骨為一折,自完骨至睛明為一折,自睛明至風府為一折,與經言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下耳後,不言曲折者不同二也。又謂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適當寅時,復會於手太陰,是以積於胸中,呼吸與營周相會之宗氣牽合,誤作晝行陽,夜行陰,與營五十周方會之衛氣,與經但言營衛,不及宗氣者不同三也。乖舛經義,惑亂來學,予故表而出之)。

又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太陰從中焦至出大指,及次指之端。少陰從心中至出小指之端。厥陰從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陽明從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挾鼻孔。太陽從小指之端,至目內眥。少陽從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足之三陽,從頭走足(陽明從鼻至入中趾內間。

太陽從目內眥,至小趾外側端。少陽從目銳眥,至入小趾次趾間),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太陰從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少陰從足心至屬腎絡膀胱。厥陰從大趾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走腹,然太陰乃復上膈挾咽,散舌下,少陰復從腎上挾舌本;厥陰復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厥陰從胸出脅,上抵腋下。

白話文:

經絡篇第五

《素問》說:人體有十二條大經脈的匯聚點(肉的聚合處稱為谷,十二分指的是十二經脈的分支),以及十四條絡脈(十二經脈的絡脈,加上任脈和督脈的絡脈,共十四條。但《難經》中不提任脈和督脈,而是講陽蹺脈和陰蹺脈,與王注《素問》不同,加上脾經的大絡脈,則共有十五條。意指經脈因為起始於脾,所以不包括它)。還有三百六十五條孫絡(孫絡脈是經脈的分支,血氣充盛需要瀉血的脈絡,也有三百六十五條,它們都匯注於絡脈,傳注於十二條絡脈,不只是十四條絡脈)。三百五十四條小溪脈(小絡脈的匯合處稱為小溪,本應也有三百六十五條,除去十二俞穴,應為三百五十三條,現在寫成三百五十四是錯誤的)。溪脈和谷脈的匯合,用來運行營氣、衛氣,並匯合全身之氣。

(綜合《五臟生成》、《徵四失論》、《氣穴論》三篇內容)

《靈樞》說:經脈在裡,分支橫行的為絡脈,絡脈的分支為孫絡,所有脈絡中浮在表面、容易看到的,都是絡脈。絡脈不能經過大的關節之間,並且經常從隱蔽的通道出入,在皮下互相連接,所以它們的匯合點都顯露在外。經脈隱藏在肌肉之間,深在而不易看見,它的虛實可以通過氣口來判斷。比較容易看到的,只有足太陰脾經脈,經過外踝之上,沒有隱藏的地方。

(概括《脈度》、《經脈》兩篇內容)

(婁全善說:滑伯仁所著《十四經絡發揮》中,解釋經脈為彎曲的,絡脈為直行的;經脈為營氣所行,絡脈為衛氣所行。例如手太陰脈,它從腕後分支至拇指尖,與手陽明脈交會,這就是手太陰絡脈。手陽明脈,它從列缺穴分支,向上經過鼻旁,與足陽明脈交會,這就是手陽明絡脈。凡是十二經脈的分支,隱藏在肌肉之間的,都被解釋為絡脈,這與經書中所說的絡脈,浮在表面易見,必走隱蔽通道,不經過大關節,及不按一定次序行走的說法,並不一致。

他又說,足少陽脈,從目銳眥(眼角)開始,有三個彎曲:從目銳眥到完骨為一個彎曲,從完骨到睛明為一個彎曲,從睛明到風府為一個彎曲,這與經書中所說的從目內眥(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達頭角,向下到達耳後,沒有說彎曲的說法不一樣。他又說,氣運行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運行八百一十丈,恰好是寅時,又匯合於手太陰脈,所以積聚在胸中,呼吸與營氣周身運行相會的宗氣牽引著,錯誤地說成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與營氣運行五十周才與衛氣匯合的說法,與經書中只說營氣、衛氣,沒有提到宗氣的說法不一樣。這些都違背了經義,混淆了後學,所以我把它們列出來。)

又說:手的三條陰經,從臟腑走向手(太陰從中焦出來,到達大拇指及食指尖;少陰從心出來,到達小指尖;厥陰從胸出來,到達中指尖);手的三條陽經,從手走向頭(陽明從大拇指及食指尖,向上經過鼻孔;太陽從小指尖,到達目內眥;少陽從小指及無名指尖,到達目銳眥)。腳的三條陽經,從頭走向腳(陽明從鼻孔到達中趾內側;太陽從目內眥,到達小趾外側;少陽從目銳眥,到達小趾及無名指間),腳的三條陰經,從腳走向腹(太陰從大拇指尖,到達脾與胃;少陰從足心到達腎與膀胱;厥陰從大趾內側到達肝與膽。足三陰經,雖然說從腳走向腹,但太陰經又向上到達膈肌,經過咽喉,散佈到舌下;少陰經又從腎向上經過舌根;厥陰經又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此外,手太陰經從肺部橫穿腋下;少陰經從心部向上到達肺部,穿過腋下;厥陰經從胸部出來,經過脅肋,向上到達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