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經絡全書

作者:沈子祿、徐師曾撰

朝代:明朝

基本介紹:針灸學著作。四冊,分為前後兩編。前編系明·沈子祿撰於1566年;後編為明·徐師魯撰於1576年。其後又經清·尤乘重輯,刊於1689年。前編名“分野”,記述全身體表部位的名稱共88條,詳考《內經》等書,論述其經絡之循行交會;後編名“樞要”,又分原病、陰陽、藏府、營衛、經絡、常經(即十二經)、奇經、人迎氣口、三部、診脈、清濁、虛實、客感、傳變等14篇。遍考《內經》以下有關經絡的各家論述加以發揮,對經絡學說中的術語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書末附有音釋。現存清刻本等。

內容

前編

分野

經絡全書前編分為八卷,第一卷名“分野”,共八十八條,分述全身體表部位的名稱,並論述其經絡之循行交會。

第二卷名“經絡”,共八十條,論述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循行、分佈、主治等。

第三卷名“原病”,共二十條,論述經絡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等。

第四卷名“陰陽”,共十條,論述陰陽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五卷名“藏府”,共十條,論述藏府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六卷名“營衛”,共十條,論述營衛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七卷名“三部”,共十條,論述三部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八卷名“診脈”,共十條,論述脈象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後編

樞要

經絡全書後編分為十四卷,第一卷名“原病”,共二十條,論述經絡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等。

第二卷名“陰陽”,共十條,論述陰陽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三卷名“藏府”,共十條,論述藏府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四卷名“營衛”,共十條,論述營衛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五卷名“經絡”,共八十條,論述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循行、分佈、主治等。

第六卷名“常經”,共八十條,論述十二經脈的循行、分佈、主治等。

第七卷名“奇經”,共八十條,論述奇經八脈的循行、分佈、主治等。

第八卷名“人迎氣口”,共十條,論述人迎氣口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九卷名“三部”,共十條,論述三部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十卷名“診脈”,共十條,論述脈象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十一卷名“清濁”,共十條,論述清濁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十二卷名“虛實”,共十條,論述虛實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十三卷名“客感”,共十條,論述客感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第十四卷名“傳變”,共十條,論述傳變在經絡學說中的作用。

編輯

經絡全書由沈子祿、徐師曾撰,是一部重要的針灸學著作。全書分為前後兩編,前編名“分野”,後編名“樞要”。前編論述全身體表部位的名稱,並論述其經絡之循行交會;後編論述經絡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


原序

凡例

前編·分野 (1)

前編·分野 (2)

前編·分野 (3)

前編·分野 (4)

前編·分野 (5)

前編·分野 (6)

前編·分野 (7)

前編·分野 (8)

前編·分野 (9)

前編·分野 (10)

前編·分野 (11)

前編·分野 (12)

前編·分野 (13)

前編·分野 (14)

前編·分野 (15)

前編·分野 (16)

前編·分野 (17)

前編·分野 (18)

前編·分野 (19)

前編·分野 (20)

後編·樞要 (1)

後編·樞要 (2)

後編·樞要 (3)

後編·樞要 (4)

後編·樞要 (5)

後編·樞要 (6)

後編·樞要 (7)

後編·樞要 (8)

後編·樞要 (9)

後編·樞要 (10)

後編·樞要 (11)

後編·樞要 (12)

後編·樞要 (13)

合刻二書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