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36)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36)

1. 八十、〔䯒〕

(脛骨之近足而細於股內者也,亦名之為骬骨)。〔內廉〕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素問》曰:脾脈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又曰: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外廉〕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下循脛外廉。

所生病者,骬外廉、足跗上皆痛。又曰:病始於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素問》曰:膝痛連䯒若折,治陽明中俞髎。注:陽明俞髎,三里穴也,在膝下三寸,骬骨外廉,兩筋間宛宛中是穴)。

白話文:

(脛骨,是指靠近腳踝而且比大腿內側骨頭細的骨頭,也叫做骬骨。)

「內側邊緣」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經脈,沿著內踝的前緣,往上到小腿肚內側,沿著脛骨的後方,交會到足厥陰經的前面。《素問》說:脾脈摸起來軟弱而鬆散,沒有光澤的人,會出現腳脛腫脹,像水腫一樣的病症。又說:太陰經氣逆亂,會造成腳脛抽筋拘攣,心痛會牽引到腹部。)

「外側邊緣」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足陽明經脈,向下沿著脛骨外側邊緣行走。所產生的病症,會出現骬骨外側邊緣、腳背都疼痛。又說:疾病開始於腳脛的,先取足陽明經穴位來發汗。《素問》說:膝蓋疼痛牽連到腳脛,像要斷裂一樣,要治療陽明經的俞穴和髎穴。註解說:陽明經的俞穴和髎穴,就是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骬骨外側邊緣,兩條筋的中間凹陷處。)

2. 八十一、〔腨〕

(腓腸也,俗呼為足肚)〔內廉〕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腎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靈樞》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外廉〕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循髀外後廉,合膕中,以下貫腨內。

是動則病腨如裂。又曰:足太陽之筋,其別者結於腨外。《素問》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注:三陽,謂太陽。㾓,痠疼也。又曰:刺腨腸內陷為腫。注:腨腸之中,足太陽脈也,太陽氣泄故為腫)。

白話文:

(小腿肚,俗稱腳肚子)小腿內側屬於足少陰腎經。《黃帝內經·素問》說:腎臟生病,內在會影響腰、脊椎、骨髓,外在會表現在溪谷(指身體的凹陷處)、小腿肚、膝蓋。《黃帝內經·靈樞》說:身體有五個部位,伏兔(大腿前側肌肉)算一個,小腿算兩個,這裡說的腓就是指小腿肚,背部算三個,五臟的俞穴(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算四個,脖子算五個。這五個部位如果長了癰疽(毒瘡),就會有生命危險。小腿外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黃帝內經·靈樞》說:足太陽經脈,沿著大腿外側後方,匯合到膝蓋後面的膕窩中,然後向下貫穿小腿肚內側。如果這個經脈有問題,會導致小腿肚像裂開一樣的疼痛。《黃帝內經·靈樞》又說:足太陽經的筋,有一部分會連結到小腿肚外側。《黃帝內經·素問》說:三陽經如果生病,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向下則會出現癰腫,以及四肢軟弱無力的痿病、厥病,還有小腿肚酸痛。這裡的注釋說:三陽指的就是太陽經。這裡的「㾓」指的就是酸疼。又說:如果刺到小腿肚中腸(也就是指肌肉深處)造成凹陷,就會腫起來。這裡的注釋說:小腿肚中腸,是足太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太陽經的氣外洩,所以會腫起來。

3. 八十二、〔內踝〕

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大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又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半中。

《素問》曰: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全元起曰:內踝之上,陰交之出,通於膀胱,繫於腎。腎為命門,有以取之,以明吉凶也。)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沈承之曰:內踝骨中央上至腰,屬足厥陰肝經,上踝骨三寸,名三陰交穴。

屬足三陰脾、腎、肝經之交會。內前廉,屬足太陰脾經;內後廉,屬足少陰腎經)。又屬陰蹺脈、衝脈(《靈樞》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又曰:衝脈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難經》曰: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

白話文:

內踝這個部位,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脈絡,沿著腳大拇指內側的白肉邊緣,經過腳掌骨後方,向上到達內踝骨的前邊。又說:十二經脈都潛藏在肌肉之間,深藏而不易見到。而常見的足太陰脾經經過內踝上方,沒有遮蔽,所以容易看到。其他容易看見的脈絡,都屬於絡脈)。

內踝也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靈樞》說:足少陰腎經的根本,在內踝下方向上三寸半的地方。《素問》說:針刺足少陰腎經在內踝上方兩個穴位,春天的時候不可以見到出血,如果出血太多,就難以恢復。全元起說:內踝上方,是陰交穴的出口,通往膀胱,連結到腎臟。腎臟是生命之門,可以通過這裡的變化,來判斷吉凶)。

內踝也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沿著腳背的上方邊緣,距離內踝一寸的地方,向上到踝骨八寸的地方,與足太陰脾經相交。沈承之說:從內踝骨的中心向上到腰部,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在踝骨上方三寸的地方,叫做三陰交穴。這裡也是足三陰經,也就是脾經、腎經、肝經交會的地方。內踝的前邊,屬於足太陰脾經;內踝的後邊,屬於足少陰腎經)。

內踝還屬於陰蹺脈、衝脈的循行路線(《靈樞》說: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從然骨後方發出,向上到內踝上方。又說:衝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後方,再進入足底。《難經》說:陰蹺脈,從腳跟中心發出,沿著內踝向上行走,到達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