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35)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35)

1. 七十四、〔纂間〕

(前陰、後陰之間,會陰穴分也)屬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素問》曰:下陰別一。注:下陰,即會陰穴也,是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故曰下陰別一也。又曰:屏翳兩筋間,為篡內深處,即下極之俞,是督脈之起處。又曰:督脈之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白話文:

(纂間)這個穴位,位於前陰(外生殖器)和後陰(肛門)之間,也就是會陰穴的部位。它屬於任脈的別絡,同時與督脈和衝脈交會。《素問》說:「下陰別一。」這裡的下陰,指的就是會陰穴。因為它是任脈的別絡,同時夾著督脈和衝脈交會的地方,所以才說「下陰別一」。另外又說:「屏翳兩筋之間,是篡內深處,也是下極俞穴的位置,是督脈的起始處。」還說:「督脈的絡脈,會沿著陰器行走,匯合到篡間,繞到篡的後面。」

2. 七十五、(髀〕

(股外骨也)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筋,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又曰:足少陽之脈,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前廉〕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筋,循伏兔上結於髀樞,其病轉筋,髀前腫。《素問》曰: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後廉〕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脈,是動則病髀不可以曲)。兼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循陰股結於髀,其病陰股引髀而痛。又曰: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

白話文:

(髀,也就是大腿外側的骨頭)這個部位,主要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這本書說:足少陽經的筋,其中一條分支,從外輔骨(小腿外側的骨頭)分出來,往上走到大腿。又說:足少陽經的脈,經過肋骨下方,再往下會合在大腿外側的凹陷處,然後沿著大腿外側向下走。)

大腿的前側部位,主要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足陽明經的筋,沿著伏兔(大腿肌肉隆起處)往上,聚集在大腿髖關節,如果這裡生病,會出現抽筋、大腿前側腫脹。《素問》說:胃的脈搏強勁而且長,顏色發紅,這時候可能會發生大腿骨折的情況。)

大腿的後側部位,主要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的脈如果發生異常,就會造成大腿無法彎曲。)同時也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經的筋,沿著大腿內側聚集在大腿,這裡發生病變,會導致大腿內側牽引著大腿疼痛。又說:如果脾臟有邪氣,邪氣會停留在兩側的大腿。)

3. 七十六、〔股〕

〔中間〕(髀之內也)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際中)。〔前廉〕屬足太陰脾經〔後廉〕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又曰:足少陰之脈,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所生病者,股內後廉痛。又曰: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痹痛)。

白話文:

股部(大腿)的構造:

大腿內側中間的部位,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提到:足厥陰肝經的脈絡,從膝蓋內側往上走,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生長的邊緣。)

大腿內側前方的邊緣,屬於足太陰脾經。

大腿內側後方的邊緣,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提到:足太陰脾經的脈絡,沿著小腿骨的後方,與足厥陰肝經交錯,再往上走至膝蓋、大腿的內側前緣。又提到: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從膝蓋內側往上走,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如果這個部位出現疾病,會導致大腿內側後緣疼痛。《靈樞》還提到:腎氣脹大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並牽引到背部,感覺背部空空的,腰部也會疼痛。)

4. 七十七、〔膝〕

〔骸關附〕(股下䯒上,相接處也。膝解為骸關)統屬足厥陰肝經、少陰腎經(《素問》曰:厥陰之厥,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李東垣曰: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腎二經伏熱。王海藏曰:木瓜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者不可缺也)。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入腹。

所生病者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又曰:足陽明之筋,上結於膝之外廉)。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筋,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病膝不可屈伸。《素問》曰:少陽腰痛,刺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沈承之曰:膝外廉輔骨,屬足少陽膽經;外前廉,屬足陽明胃經;內廉膝曲橫紋頭,屬足厥陰肝經;內前廉,屬足太陰脾經)。

白話文:

膝關節位於大腿骨的下方,與小腿骨的上方相接之處。中醫認為膝關節的活動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關係密切。《黃帝內經》說:厥陰經的病變,會出現喜歡躺臥、屈膝、陰部萎縮腫脹、大腿內側發熱等症狀。李東垣認為,腳膝痿軟無力,行走困難或疼痛,是肝腎兩經潛伏熱邪所致。王海藏說,木瓜能入肝經,所以能強健筋骨和滋養血液,對於腰腎、腳膝無力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膝關節也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有關。《靈樞》說:足太陰經的脈絡,上行經過膝蓋和大腿內側的前方,進入腹部。其病變會導致無法躺臥,只能勉強站立,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麻木。又說:足陽明經的筋,結於膝蓋外側邊緣。

膝關節還與足少陽膽經有關。《靈樞》說:足少陽經的筋,沿著小腿外側邊緣,結於膝蓋外側邊緣,其病變會導致膝蓋不能屈伸。《黃帝內經》說:少陽經的腰痛,可針刺膝蓋外側凸起骨頭的末端放血。這個凸起的骨頭,在膝蓋外側邊緣,夏天不可以放血。沈承之說:膝蓋外側邊緣的輔骨,屬於足少陽膽經;外側前邊緣,屬於足陽明胃經;內側邊緣的膝蓋彎曲橫紋處,屬於足厥陰肝經;內側前邊緣,屬於足太陰脾經。

5. 七十八、〔臏〕

(膝蓋骨也,又名為連骸骨)統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刺膝臏,出液為跛。注:膝為筋府,筋會於膝中,液出筋干,故跛也)。〔內廉〕屬足太陰脾經。〔外廉〕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注:絡外廉,則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靈樞》曰:足陽明之脈,抵伏兔,下膝臏中。所生病者,膝臏腫痛)。

白話文:

(膝蓋骨,又叫做連骸骨)它歸屬於足厥陰肝經。(《素問》說:刺傷膝蓋骨,導致液體流出就會造成跛腳。解釋:膝蓋是筋的聚集之處,筋在膝蓋中匯合,液體流出會使筋乾燥,所以會跛腳。)

膝蓋內側(內廉)歸屬於足太陰脾經。膝蓋外側(外廉)歸屬於足陽明胃經。(《素問》說:刺傷分散的脈絡,這些脈絡位於膝蓋前方骨與肉之間的分界處,在膝蓋外側連繫著脈絡,會造成三個傷口。解釋:連繫膝蓋外側的脈絡,就是太陰經的絡脈,顏色是青色的,可以看見。《靈樞》說:足陽明經脈,到達伏兔穴,再往下到膝蓋骨中間。此處若產生病變,會出現膝蓋骨腫痛。)

6. 七十九、〔膕〕

(膝之後曲處,委中穴分也)統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又曰: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素問》曰:膝痛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注:痛而膝如別離者,則治足太陽、少陰之滎穴。足太陽滎,通谷穴也;足少陰滎,然谷穴也)。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筋,循跟結於膕。

又曰: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膕如結。又曰:膕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歷絡,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兼屬衝脈(《靈樞》曰:衝脈與少陰之大絡,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

白話文:

膕部,指的是膝蓋後方彎曲的部位,這裡也是委中穴所在的位置。

這個部位主要歸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腎經的主幹,到達膕部,會分出支脈走向足太陽膀胱經並與之會合。又說:腎臟有邪氣時,邪氣容易停留在兩個膕部。《素問》說:膝蓋疼痛好像要分離一樣,要治療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的滎穴。注釋說:如果疼痛時感覺膝蓋像要分離一樣,就治療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的滎穴。足太陽經的滎穴是通谷穴,足少陰經的滎穴是然谷穴。)

膕部也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膀胱經的筋,沿著腳後跟結聚在膕部。又說:足太陽膀胱經的脈,如果出現病變,膕部會感覺像有東西結住一樣。又說:膕部外側邊緣,叫做委陽穴,是足太陽經的絡穴。它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足少陽經和太陽經的經脈交會處,是太陽經的支脈,在腳踝向上五寸處,分出支脈進入小腿肚,最後到達委陽穴。)

膕部同時也與衝脈有關。(《靈樞》說: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較大絡脈,沿著大腿內側邊緣,斜著進入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