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34)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34)

1. 七十三、〔魄門〕

(即肛門也,又謂之下極。舊重出大便者非)屬手太陰肺經(孫景思曰:肛門者,肺之下口也,內通於肺,故曰魄門。肺與大腸為表裡,故肺實則大腸熱,熱則秘結;肺虛則大腸寒,寒則脫肛。《素問》曰: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王海藏曰: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肺與大腸為通道。

注:賁門,胃門也)。又屬手陽明大腸經(《素問》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注: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王海藏曰:年高虛人,大腸燥結,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主之;脈沉在血,桃仁、陳皮主之。所以俱用陳皮者,以手陽明與足太陰,俱為表裡也。

朱丹溪曰: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中藏》曰: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

李東垣曰:防己,大苦寒純陰,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方可審用;若上焦濕熱,則不可用。陳良甫曰:臟腑氣實,皆生於濕熱,隨所停之處而成病。故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若大小腸俱熱所結,則煩滿,而大小便俱不通也)。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使不利,取足少陰。

《素問》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畏濕。王太僕曰: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閟,則胃填滿。蓋腎者,胃之關也。王海藏曰:以在下言之,則便溺俱陰;以前後言之,則前氣後血:以腎言之,則總主大小便難。溺塞閉結,俱為水少。經言: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辛。

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為使。戴復庵曰:每日五更初洞瀉者,此病在腎分,米飲下二神丸,或合五味子散,名為四神丸,治之尤妙)。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厥而腹中榖榖,便溲難,取足太陰。《素問》曰: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注:倉廩謂脾胃,門戶謂魄門,要,謂禁要也。

王海藏曰: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即所謂脾約症也。經云:燥者潤之。故張仲景用麻子仁入足太陰、手陽明,以潤二經之燥,腸結可通也。張潔古曰: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主之;胃虛不能食,小便清利,厚朴湯主之。

實者秘物也,虛者秘氣也。戴復庵曰: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以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曰無飽死痢疾)。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又曰: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劉河間曰:大便澀滯,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生風,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故也)。

白話文:

七十三、〔魄門〕

(魄門就是肛門,又叫做下極。以前認為大便困難是因為肛門的問題,這是不對的。)

魄門屬於手太陰肺經(孫景思說:肛門是肺的下口,內部與肺相通,所以叫做魄門。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因此肺氣過盛,大腸就會有熱,熱就會導致便秘;肺氣虛弱,大腸就會寒冷,寒冷就會導致脫肛。《素問》說:肺咳不止,就會影響大腸,大腸出現咳嗽症狀,會咳到大便失禁。王海藏說:賁門主管食物的進出,魄門主管收縮關閉,所以肺與大腸是相通的通道。

註:賁門就是胃的入口。)

魄門也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素問》說:大腸是傳輸的官道,變化都在這裡產生。註:傳輸是指傳送不潔之物。變化是指改變食物的形狀。王海藏說:年紀大體虛的人,大腸乾燥結實,不能過度瀉下。如果脈象浮現,表示病在氣分,可以用杏仁、陳皮來治療;如果脈象沉在裡層,表示病在血分,可以用桃仁、陳皮來治療。之所以都用陳皮,是因為手陽明經與足太陰經互為表裡。

朱丹溪說:大腸是邪氣墜落的地方,邪氣墜下造成沉重感,如果這種沉重感在排便後沒有減輕,就表示大腸有邪氣;如果這種沉重感在大便後會減輕,則表示大腸虛滑不能收斂,可以用米殼等收澀的藥物來固澀滑脫,收斂氣機,這樣症狀就會好轉。)

魄門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的正經脈,在膝蓋後方分出支脈,其中一條向下五寸到尾椎,另外一條進入肛門。《中藏經》說:下焦實熱,就會小便不通暢,大便困難且疼痛;下焦虛寒,就會大小便不停地拉。

李東垣說:防己這種藥物,性質大苦大寒,是純陰之藥,能洩除血液中的濕熱,疏通血液中的阻塞,補陰瀉陽,是輔助秋冬季節、洩除春夏季節病邪的藥物。如果下焦有濕熱,濕熱流到十二經絡,導致二陰不通,才可以謹慎使用;如果上焦有濕熱,則不可以使用。陳良甫說:臟腑的氣過盛,大多是濕熱造成的,隨著濕熱停留在不同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疾病。因此熱結在大腸,就會導致大便不通;熱結在小腸,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大小腸都有熱,就會煩躁脹滿,大小便都不通。)

魄門還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氣逆上衝到喉嚨,導致不能說話,手腳冰冷,大便不通,應該取足少陰經來治療。《素問》說:北方顏色是黑色,與腎相通,在二陰開竅,害怕潮濕。王太僕說:腎氣如果能正常運化,二陰就會通暢,二陰閉塞不通,胃就會脹滿。腎是胃的關口。王海藏說:從下方來說,大便和小便都是屬於陰;從前後來說,前面排泄氣體,後面排泄血液;從腎的角度來說,總之是主管大小便困難。小便不通,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經書說:體內有熱,就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輔助苦辛的藥物。所以用芒硝、大黃搭配使用。戴復庵說:每天早上五更(凌晨三點到五點)就腹瀉,這是腎的疾病,用米湯送服二神丸,或合用五味子散,叫做四神丸,治療效果很好。)

魄門也屬於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說:身體虛弱,肚子裡咕嚕咕嚕響,排便困難,應該取足太陰經來治療。《素問》說:糧倉不能儲藏,是因為門戶不堅固。註:糧倉是指脾胃,門戶是指魄門,堅固是指要緊閉。

王海藏說:出汗多、胃熱、大便困難,這三者都是因為燥熱而導致體內津液耗損,也就是所謂的脾約症。經書說:乾燥就要潤澤它。所以張仲景用麻子仁來滋潤足太陰、手陽明經的乾燥,腸道就會通暢。張潔古說:臟腑的便秘,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如果是胃實熱引起的便秘,可以吃東西,小便發紅,應該用麻仁丸;如果是胃虛引起的便秘,不能吃東西,小便清澈,應該用厚朴湯。實證的便秘是因為有東西堵塞,虛證的便秘是因為氣虛。戴復庵說:痢疾,古時候叫做滯下,是因為氣滯而成積,積久了就形成痢疾,治療方法應該先順氣,而且要開胃,所以說,吃得太飽容易得痢疾。)

魄門還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經產生疾病,會有胸悶、想吐、吃下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拉出來的症狀。又說:陰絡受傷,血液就會溢出體外,血液溢出體外就會便血。劉河間說:大便乾澀難下,是因為火氣過盛抑制了金氣,金氣不能平衡木氣,肝木生風,風能勝濕,熱能耗液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