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13)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13)

1. 清濁篇第十一

《靈樞》曰:人氣有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故上注於肺(手太陰),其氣滑然;清者有濁,清之濁者,下行於經,內積於海。諸陰皆清,足下走於胃(足陽明),其氣澀然。濁者有清,濁之清者,上出於咽及口。諸陽皆濁,手太陽(小腸經)獨受其濁,此為陽濁獨甚也(次第《陰陽清濁》篇文)。

白話文:

《靈樞》說:人體之氣有清有濁,從外界攝取進來的氣是清的。清氣會進入陰經,所以往上注入肺(手太陰經),它的運行是滑順的;但清氣中也有濁的部分,這部分的濁氣會向下流動到經脈,最後積存在下焦,像是大海一樣的地方。所有的陰經之氣都是清的,這些氣會向下流動,到達胃(足陽明經),它的運行是比較不順暢的。濁氣中也有清的部分,這部分的清氣會向上散發,從咽喉和口出來。所有的陽經之氣都是濁的,只有手太陽經(小腸經)獨自承受這些濁氣,這表示陽經的濁氣特別多。

2. 虛實篇第十二

《素問》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寸脈急而尺緩者,經絡皆實也。脈口熱而尺寒者,絡虛而經實也(脈口,即寸口)。尺脈滿,脈口寒澀者,經虛而絡滿也(滿,即實也)。大熱病,氣熱脈滿者,重實也(氣與脈俱實也)。脈虛(經云:脈虛者,不象陰也。然氣口脈之要會,手太陰之動也,故不象陰為脈應)、氣虛(經云:氣虛者無常也。

謂膻中氣不定也,舊注謂寸脈動無常者非)、尺虛者(行步恇然),重虛也(櫽括《通評虛實論篇》文)。

《難經》曰:病有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從內之外為出,從外之內為入)。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言者病而尚能言也,不言者病而不能言也)。緩者為虛,急者為實(緩急以病勢言)。脈有虛實,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濡者,陰金也,按之似有,舉之若無。緊者,陽木也,按之有餘,舉之甚數,狀若洪弦,三關通度。

牢者,陰木也,尋之即無,按之卻有,沉而有力,動而不移)。診有虛實(診,視驗也,探病之通稱,兼望聞問切而言),濡者為虛,牢者為實(濡牢雖與脈相類,然此所包者廣);癢者為虛,痛者為實(氣欲通則癢,不通則痛);外通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快,爽也),此為三虛、三實(凡言虛者,謂精氣奪也,實者謂邪氣盛也)。(次第《四十八難》文)

《素問》又曰:五實死,五虛死(五,五臟也)。脈盛(心實),皮熱(肺實),腹脹(脾實),前後不通(腎實),悶瞀(肝實),此為五實;脈細(心虛),皮寒(肺虛),氣少(肝虛),泄利前後(腎虛),飲食不入(脾虛),此謂五虛。然時有生者,何也?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稍次《玉機真藏論篇》文)。

白話文:

《素問》說:邪氣旺盛就屬於實證,精氣衰竭就屬於虛證。寸脈跳動急促而尺脈跳動緩慢,代表全身經絡都是實證。如果寸脈處發熱而尺脈處發冷,代表經絡是實證,而絡脈是虛證(寸脈處,也就是寸口)。如果尺脈處飽滿,寸脈處感覺寒冷且澀滯,代表經絡是虛證而絡脈是實證(飽滿,就是實證的意思)。如果得了大熱病,氣盛而且脈象飽滿,屬於重度的實證(氣和脈都是實證)。脈象虛弱(古書說:脈虛弱,不像是陰虛的表現。然而寸口是氣血交會的重要地方,是手太陰肺經氣血流動的地方,因此說不像陰虛指的是脈象應有的表現),氣虛弱(古書說:氣虛弱,沒有固定的狀態。指的是膻中穴的氣不定。舊的註解說寸脈跳動不規律,是不正確的),尺脈虛弱(走路時步伐不穩),屬於重度的虛證(概括了《通評虛實論》的內容)。

《難經》說:疾病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從體內向體外發展的屬於虛證,從體外向體內發展的屬於實證(從內向外為出,從外向內為入)。如果病人說話,屬於虛證,如果不說話,屬於實證(說話代表病人還能說話,不說話代表病人已經不能說話)。脈象緩慢屬於虛證,急促屬於實證(緩慢和急促指的是病勢的表現)。脈象也有虛實之分,濡脈屬於虛證,緊脈和牢脈屬於實證(濡脈,是陰脈,按下去感覺有,抬起手感覺沒有。緊脈,是陽脈,按下去有餘,抬起手跳動很快,狀態像洪脈和弦脈,三關都能摸到。牢脈,是陰脈,輕輕按摸不到,用力按壓卻能摸到,沉而有力,跳動不移位)。診斷疾病也有虛實(診,是檢查的意思,是探察病情的一種統稱,包括望、聞、問、切),濡脈屬於虛證,牢脈屬於實證(濡脈和牢脈雖然和脈象相似,但是這裡涵蓋的範圍更廣);身體發癢屬於虛證,疼痛屬於實證(氣要通暢時會發癢,不通暢時會疼痛);身體外部通暢,內部感覺舒適,屬於外實內虛;內部疼痛,外部感覺舒適,屬於內實外虛(舒適,是爽快的意思),這就是三虛、三實(凡是說虛證,指的是精氣衰竭;說實證,指的是邪氣旺盛)。(依次引用了《四十八難》的內容)

《素問》又說:五臟的實證和虛證都會導致死亡(五,指的是五臟)。脈象強盛(心實),皮膚發熱(肺實),腹部脹滿(脾實),大小便不通暢(腎實),精神昏亂(肝實),這是五實證;脈象細弱(心虛),皮膚發冷(肺虛),氣息微弱(肝虛),腹瀉不止(腎虛),吃不下東西(脾虛),這是五虛證。然而有時候也有活下來的,為什麼呢?喝了米粥,腹瀉停止,虛證的病人就能活;身體發汗,隨後腹瀉,實證的病人就能活。(稍作整理《玉機真藏論》的內容)

3. 客感篇第十三

《素問》曰: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婁全善曰:此陰陽以內外言之,而總諸陰陽形氣之傷。東垣所謂內外傷也,寒暑風濕屬陽,為外傷;飲食男女喜怒屬陰為內傷)。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婁全善曰:即曰喜怒傷氣矣,又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既曰寒暑傷形矣,又曰寒傷形,熱傷氣,言若矛盾而理則有歸。蓋統而言之,喜怒傷人,從內出而先發於氣,寒暑傷人從外入而先著於形。分而言之,則怒氣從下上而先發於陰,喜氣從上下而先發於陽,寒則人氣內藏,故寒之傷人先著於形,暑則人氣外溢,故暑之傷人,先著於氣也。櫽括《調經論》、《陰陽應象大論》兩篇文)。

又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亦有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者(大絡,十五絡也,病在血絡是為奇邪)。

《繆刺論篇》又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寒傷腸及膽,熱傷胃及膀胱);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濕勝則營衛之氣不行,感則害於皮肉筋脈)。故善治者皮毛(止於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已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治其已成,病勢已成,可得半愈)。

(稍次《陰陽應象大論篇》文)

《靈樞》曰:邪氣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蓋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邪氣臟腑病形篇》)。又曰:身半已上邪中之,身半以下濕中之(同上《病形篇》)。

《素問》又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而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亦作癖,腸澼為痔。次第《太陰陽明論篇》)。又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四時刺逆從論篇》)。

白話文:

《素問》提到,疾病的產生,有的源於體內陰氣失調,有的源於體外陽氣失調。體外陽氣失調是受到風、雨、寒、暑的侵襲;體內陰氣失調是受到飲食、居住環境陰陽失調以及情緒(喜怒)的影響。(婁全善認為:這裡的陰陽是指體內和體外,概括了所有陰陽形氣的損傷。東垣所說的內傷外傷也是這個意思。寒、暑、風、濕屬於陽,是外傷;飲食、男女之事、喜怒屬於陰,是內傷)。所以,喜怒會損傷人的氣,寒暑會損傷人的形體,暴怒會損傷陰,暴喜會損傷陽,寒冷會損傷形體,熱會損傷氣。氣受損會導致疼痛,形體受損會導致腫脹。

因此,先感到疼痛然後才腫脹,這是氣損傷了形體;先腫脹然後才疼痛,這是形體損傷了氣。(婁全善說:前面說過喜怒傷氣,又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說過寒暑傷形,又說寒傷形,熱傷氣,這些說法似乎矛盾,但實際上道理是貫通的。總體而言,喜怒傷人是從內而發,首先影響到氣;寒暑傷人是從外而入,首先影響到形體。分開來說,怒氣是從下往上發,首先影響到陰;喜氣是從上往下發,首先影響到陽。寒冷會使人體氣機內斂,所以寒邪傷人首先影響形體;暑熱會使人體氣機外散,所以暑邪傷人首先影響氣。這裡概括了《調經論》和《陰陽應象大論》兩篇文章的內容)。

《素問》又說:邪氣侵襲人體,必定先停留在皮膚毛髮,如果沒有被去除,就會進入孫脈;如果還沒被去除,就會進入絡脈;如果還沒被去除,就會進入經脈,內連五臟,散佈到腸胃,陰陽都受到影響,五臟就會受損。這就是邪氣從皮膚毛髮進入,最終到達五臟的過程。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治療經脈。也有邪氣進入孫絡,停留在那裡,閉塞不通,無法進入經脈,就溢流到大絡,產生奇怪的疾病。(大絡就是十五絡,病在血絡,屬於奇邪)。

《繆刺論篇》又說:自然界的邪氣侵襲人體,會損害人的五臟;水穀的寒熱之氣,侵襲人體會損害六腑。(寒邪會損傷腸和膽,熱邪會損傷胃和膀胱);地面的濕氣侵襲人體,會損害皮膚、肌肉、筋脈。(濕氣過重會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侵襲人體就會損害皮膚、肌肉、筋脈)。所以,善於治療疾病的人,首先治療皮膚毛髮(在疾病剛出現的時候就阻止它發展),其次治療肌肉皮膚(在疾病已經發生的時候進行救治),再次治療筋脈(攻擊已經形成的疾病),其次治療六腑(治療已經嚴重的疾病),最後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疾病,往往是半生半死的情況(疾病已經形成,治療只能達到一半的療效)。(大致是《陰陽應象大論篇》的內容)

《靈樞》說:邪氣侵襲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如果侵入陰經,邪氣就會流向腑;如果侵入陽經,邪氣就會流向經脈。如果身體受到風邪的侵襲,不一定會直接影響到臟腑。所以,邪氣進入陰經,如果臟氣強盛,邪氣就無法停留,就會被排到腑(《邪氣臟腑病形篇》)。《靈樞》又說:身體上半部分受到邪氣侵襲,身體下半部分容易受到濕邪侵襲(同上《病形篇》)。

《素問》又說:感受賊風和虛邪的人,陽氣受到侵害,就會進入六腑,導致身體發熱,無法正常臥床休息,出現氣喘,飲食無度;起居不規律的人,陰氣受到侵害,就會進入五臟,導致胸腹脹滿閉塞,出現腹瀉,久而久之會導致腸道疾病(腸澼,也寫作腸癖,指痔瘡。次第是《太陰陽明論篇》的內容)。《素問》又說: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地氣開始宣洩,冰雪融化,河流通暢,所以人體的氣血運行在脈絡之中。夏天,經脈氣血充盈,流向孫絡,滋養皮膚。長夏時節,經絡都處於旺盛狀態,氣血溢出到肌肉中。秋天,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皮膚的紋理閉合,皮膚會收縮繃緊。冬天,萬物閉藏,氣血收藏在體內,滋養骨髓,通達五臟。所以邪氣常常隨著四季的氣候和氣血的變化而侵襲人體,其變化無法預測,但一定會通過經脈來侵犯人體。清除邪氣,才能避免氣機紊亂。(《四時刺逆從論篇》)

4. 傳變篇第十四

《素問》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不勝而甚(傳克我之經),至於所生而持(傳生我之經。持,相持也),至其所生而愈(傳我生之經),自得其位而起(居所旺處)(稍次《藏氣法時論篇》)。

又曰:五臟受氣於其所生(謂受病氣於己之所生者),傳之於其所勝(謂傳於己之所克者),氣舍於其所生(謂舍於生己者),死於其所不勝(謂死於克己者,分位所傳不順,故死)。肝受氣於心,而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氣之逆行也。故死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上主戊己,脯主庚辛,夜主壬癸。如肝死於肺,位屬秋,庚辛,則主脯時死,余仿此)。

(稍次《玉機真臟論篇》)

《難經》曰:經言七傳者死,謂傳其所勝也(七傳者,傳數至七也。呂廣曰:七,當作次,謂諸病以次相傳也),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死(此與下文皆以心部為例,心六傳,又至心,心當再傳於肺,肺不肯受,是謂一臟不再傷也。傳於所勝,謂之賊邪,故至死)。

間臟者生,謂傳其所生也(間,隔也,間臟乃母傳於子),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生(心勝肺,今心病不徑傳於肺,而傳之於脾,是脾隔其所勝矣。脾傳腎,今不徑傳於腎,而傳之於肺,是肺隔其所勝矣。肺傳肝,今不徑傳於肝,而傳之於腎,是腎隔其所勝矣。

腎勝心,今不徑傳於心,而傳之於肝,是肝隔其所勝矣。此間二臟而傳也。又如心隔肺而傳肝,肝又隔脾而傳腎,此間一臟而傳也。傳其所生謂之虛邪,無相勝之害,故得生也)。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以此故也(櫽括《五十三、五十四難》兩篇文)。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當邪氣侵入人體時,會依照相剋的關係不斷傳遞,直到傳到它所剋制的臟腑,病情就會加重(這指的是邪氣傳遞到剋制自己的臟腑);如果傳到它所生的臟腑,病情會稍微穩定(這指的是邪氣傳遞到產生自己的臟腑,這裡的「持」是相持的意思);如果傳到能生自己的臟腑,病情就會好轉(這指的是邪氣傳遞到我所生的臟腑);邪氣會依據臟腑的旺盛時節而活動(這與《藏氣法時論篇》的內容稍有相關)。

《黃帝內經》又說:五臟會從生它的臟腑接受病氣(指的是從生自己的臟腑得到病氣),然後傳到它所剋制的臟腑(指的是傳給自己所剋制的臟腑),病氣會停留在生它的臟腑(指的是停留在生自己的臟腑),最終會在剋制它的臟腑死亡(指的是死於剋制自己的臟腑,如果傳遞的順序不對,就會導致死亡)。例如,肝臟從心臟接受病氣,然後傳到脾臟,病氣停留在腎臟,最後會因為傳到肺臟而死亡。心臟從脾臟接受病氣,然後傳到肺臟,病氣停留在肝臟,最後會因為傳到腎臟而死亡。

脾臟從肺臟接受病氣,然後傳到腎臟,病氣停留在心臟,最後會因為傳到肝臟而死亡。肺臟從腎臟接受病氣,然後傳到肝臟,病氣停留在脾臟,最後會因為傳到心臟而死亡。腎臟從肝臟接受病氣,然後傳到心臟,病氣停留在肺臟,最後會因為傳到脾臟而死亡。這些都是病氣逆向傳遞的情況,所以才會導致死亡。死亡的時間可以以一天一夜分成五個時段來判斷,藉此推斷死亡時間的早晚(早上對應甲乙日,白天對應丙丁日,四季對應戊己日,傍晚對應庚辛日,晚上對應壬癸日。例如,如果肝臟死於肺臟,肺臟在五行中屬秋天,對應庚辛日,那麼就會在傍晚時分死亡,其他情況可以依此類推)。

(這與《玉機真臟論篇》的內容稍有相關)

《難經》說:醫書上說「七傳則死」,指的是病邪傳遞到它所剋制的臟腑(所謂的「七傳」指的是病邪傳遞七次。有人認為「七」應該是「次」,指的是疾病依序傳遞)。假設心臟生病,病邪傳到肺臟,肺臟傳到肝臟,肝臟傳到脾臟,脾臟傳到腎臟,腎臟再傳回心臟,因為心臟無法再次承受病邪的侵襲,就會導致死亡(這裡和下文都是以心臟為例,心臟經過六次傳遞又回到心臟,心臟應該再傳給肺臟,但肺臟無法承受,這就是所謂的「一臟不再傷」,傳到所剋制的臟腑,稱之為「賊邪」,所以會導致死亡)。

如果病邪是間隔臟腑傳遞,就會存活,指的是傳給所生的臟腑(「間」是間隔的意思,間隔的臟腑是母親傳給兒子)。假設心臟生病,病邪傳給脾臟,脾臟傳給肺臟,肺臟傳給腎臟,腎臟傳給肝臟,肝臟再傳回心臟,這就像母子相傳,周而復始,像環一樣沒有終點,所以會存活(心臟剋制肺臟,但心臟的病邪不直接傳給肺臟,而是傳給脾臟,這就是脾臟隔開了心臟所剋制的臟腑;脾臟傳給腎臟,但病邪不直接傳給腎臟,而是傳給肺臟,這就是肺臟隔開了脾臟所剋制的臟腑;肺臟傳給肝臟,但病邪不直接傳給肝臟,而是傳給腎臟,這就是腎臟隔開了肺臟所剋制的臟腑;腎臟剋制心臟,但病邪不直接傳給心臟,而是傳給肝臟,這就是肝臟隔開了腎臟所剋制的臟腑。這就是間隔兩個臟腑傳遞的情況。又比如,心臟隔著肺臟傳給肝臟,肝臟又隔著脾臟傳給腎臟,這就是間隔一個臟腑傳遞的情況。傳遞給所生的臟腑稱之為「虛邪」,沒有相剋的傷害,所以能存活)。臟腑的疾病難以治療,而六腑的疾病容易治療,原因就在於此。(這裡概括了《難經》第五十三、五十四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