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13)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13)

1. 清濁篇第十一

《靈樞》曰:人氣有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故上注於肺(手太陰),其氣滑然;清者有濁,清之濁者,下行於經,內積於海。諸陰皆清,足下走於胃(足陽明),其氣澀然。濁者有清,濁之清者,上出於咽及口。諸陽皆濁,手太陽(小腸經)獨受其濁,此為陽濁獨甚也(次第《陰陽清濁》篇文)。

白話文:

《靈樞》中說:人體之氣有清有濁,清氣養護五臟,濁氣滋養六腑。所謂清氣,是指心臟的清氣,上輸於肺部(手太陰肺經),其運動通暢順滑。清氣的濁氣,也就是清氣所蘊含的濁氣,向下沿著經絡運行,積聚於大腸(足陽明胃經),其氣運動不暢,有阻澀感。所有的陰經都含有清氣,清氣通過足部的湧泉穴,上行至胃部(足陽明胃經),其氣運動遲緩,有阻澀感。濁氣的清氣,也就是濁氣所蘊含的清氣,向上輸運至咽喉和口腔。所有的陽經都含有濁氣,但其中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因積聚了更多的濁氣而表現得尤為明顯(內容出於《陰陽清濁》篇)。

2. 虛實篇第十二

《素問》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寸脈急而尺緩者,經絡皆實也。脈口熱而尺寒者,絡虛而經實也(脈口,即寸口)。尺脈滿,脈口寒澀者,經虛而絡滿也(滿,即實也)。大熱病,氣熱脈滿者,重實也(氣與脈俱實也)。脈虛(經云:脈虛者,不象陰也。然氣口脈之要會,手太陰之動也,故不象陰為脈應)、氣虛(經云:氣虛者無常也。

白話文:

《素問》中說:邪氣旺盛就會實,精氣被奪就會虛。寸脈急而尺脈緩的人,經絡都實。脈口熱而尺脈冷的人,絡虛而經實。尺脈滿而脈口冷澀的人,經虛而絡滿。大熱病,氣熱脈滿的人,重實。脈虛(《脈經》說:脈虛的人,不象陰。然而氣口脈之要會,是手太陰的動脈,所以不象陰是脈的反應),氣虛(《脈經》說:氣虛的人沒有常態。

謂膻中氣不定也,舊注謂寸脈動無常者非)、尺虛者(行步恇然),重虛也(櫽括《通評虛實論篇》文)。

《難經》曰:病有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從內之外為出,從外之內為入)。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言者病而尚能言也,不言者病而不能言也)。緩者為虛,急者為實(緩急以病勢言)。脈有虛實,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濡者,陰金也,按之似有,舉之若無。緊者,陽木也,按之有餘,舉之甚數,狀若洪弦,三關通度。

白話文:

《難經》裡說:疾病分為虛症和實症,症狀向外發展的是虛症,症狀向裡發展的是實症(從身體內部向外部發展的是虛症,從身體外部向內部發展的是實症)。能言語的是虛症,不能言語的是實症(虛症的患者雖然生病了,但還能言語,實症的患者生病了就不能言語)。病情發展緩慢的是虛症,病情發展急促的是實症(緩和或急促是根據病情的發展情況來講)。脈象也有虛實之分,脈搏柔和的是虛症,脈搏緊促的是實症(柔和的脈象,代表陰金,按上去好像有,摸起來又好像沒有。緊促的脈象,代表陽木,按上去很用力,摸起來非常急促,就像洪鐘大鼓一樣,三關通度)。

牢者,陰木也,尋之即無,按之卻有,沉而有力,動而不移)。診有虛實(診,視驗也,探病之通稱,兼望聞問切而言),濡者為虛,牢者為實(濡牢雖與脈相類,然此所包者廣);癢者為虛,痛者為實(氣欲通則癢,不通則痛);外通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快,爽也),此為三虛、三實(凡言虛者,謂精氣奪也,實者謂邪氣盛也)。(次第《四十八難》文)

白話文:

牢者,是陰木的性質,尋求它卻找不到,按壓它卻有,沉著有力,移動卻不改變。診分為虛實(診,觀察,探求疾病的一種通稱,兼指望、聞、問、切),濡潤的是虛,牢固的是實(濡潤和牢固雖然與脈搏相似,但這裡所包含的範圍更廣);癢的是虛,痛的是實(氣想要通暢就癢,不通暢就痛);外通內爽快,是外表實內部虛,內部疼痛外表爽快,是內部實外表虛(爽快,是暢快的意思),這叫做三虛、三實(凡是說虛的,是指精氣被奪取,實的,是指邪氣旺盛)。

《素問》又曰:五實死,五虛死(五,五臟也)。脈盛(心實),皮熱(肺實),腹脹(脾實),前後不通(腎實),悶瞀(肝實),此為五實;脈細(心虛),皮寒(肺虛),氣少(肝虛),泄利前後(腎虛),飲食不入(脾虛),此謂五虛。然時有生者,何也?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稍次《玉機真藏論篇》文)。

白話文:

《素問》中還說:有五種實證死法,五種虛證死法(五,指五臟)。脈搏盛大(心實),皮膚發熱(肺實),腹部脹滿(脾實),前後不通(腎實),胸悶眼花(肝實),是為五實;脈搏細小(心虛),皮膚寒冷(肺虛),氣息微弱(肝虛),大便泄瀉不止(腎虛),飲食不能下嚥(脾虛),是為五虛。然而有時也有存活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喝了稀粥進入胃中,泄瀉停止了,所以虛證病人活了下來;如果身上出汗了,大便通暢了,那麼實證的病人也活了下來(稍次《玉機真藏論篇》的文字)。

3. 客感篇第十三

《素問》曰: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婁全善曰:此陰陽以內外言之,而總諸陰陽形氣之傷。東垣所謂內外傷也,寒暑風濕屬陽,為外傷;飲食男女喜怒屬陰為內傷)。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白話文:

《素問》說:病邪的產生,或者由陰產生,或者由陽產生。由陽產生的,是因受風雨寒暑侵襲而感染;由陰產生的,是因飲食起居不當,或喜怒不節而引起的(婁全善說:這裡的陰陽是指外在與內在,是指所有因陰陽形氣損傷所引起的疾病。東垣所謂的內外傷,是指寒暑風濕是外在損傷,飲食男女喜怒是內在損傷)。所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則疼痛,形傷則腫脹。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婁全善曰:即曰喜怒傷氣矣,又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既曰寒暑傷形矣,又曰寒傷形,熱傷氣,言若矛盾而理則有歸。蓋統而言之,喜怒傷人,從內出而先發於氣,寒暑傷人從外入而先著於形。分而言之,則怒氣從下上而先發於陰,喜氣從上下而先發於陽,寒則人氣內藏,故寒之傷人先著於形,暑則人氣外溢,故暑之傷人,先著於氣也。櫽括《調經論》、《陰陽應象大論》兩篇文)。

白話文:

因此,先痛後腫的是氣損傷形體的緣故;先腫後痛的是形體損傷氣的緣故。(婁全善說:「喜怒損傷氣,又說暴怒損傷陰,暴喜損傷陽;既說寒暑損傷形體,又說寒損傷形體,熱損傷氣,這樣說好像矛盾,但理則是一致的。概括地說喜怒損傷人體由內而外先發於氣,寒暑損傷人體由外而入先影響形體。分開來講,怒氣由下往上,先發於陰,喜氣由上往下,先發於陽,寒時人的氣內藏,所以寒損傷人體,先影響形體。暑時人的氣外溢,所以暑損傷人體,先影響氣。) 摘自《調經論》、《陰陽應象大論》兩篇文章。

又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亦有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者(大絡,十五絡也,病在血絡是為奇邪)。

白話文:

另外,病邪侵入人體,首先會停留於皮毛,如果病邪不去,就會深入孫脈,再進一步深入絡脈,最後進入經脈,並在經脈中與五臟相連,散佈到腸胃,這樣就會影響陰陽,並傷害五臟。這是病邪的傳變程序,從皮毛開始,最後深入到五臟。因此,這種情況應治療其經脈。但也有一些情況是,病邪停留在孫絡中,不去不散,導致閉塞不通,不能進入經脈,只好流溢於大絡中,從而產生奇病(大絡,包括十五絡,病在血絡中,就是奇邪)。

《繆刺論篇》又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寒傷腸及膽,熱傷胃及膀胱);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濕勝則營衛之氣不行,感則害於皮肉筋脈)。故善治者皮毛(止於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已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治其已成,病勢已成,可得半愈)。

白話文:

《繆刺論篇》又說:天上的邪氣,感應到就會傷害人的五臟;水穀的寒熱,感應到就會傷害六腑(寒氣傷害腸和膽,熱氣傷害胃和膀胱);地上的濕氣,感應到就會傷害人的皮肉筋脈(濕氣盛行則營衛之氣不行,感應到就會傷害皮肉筋脈)。所以,善於治療的醫生會先治療皮毛(在疾病萌芽階段就治療),其次治療肌膚(在疾病已經發生的時候治療),其次治療筋脈(在疾病已經發展的時候治療),其次治療六腑(在疾病已經很嚴重的階段治療),最後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病人已經是半死半生的狀態(在疾病已經形成,病勢已經很嚴重的時候治療,只能治癒一半)。

(稍次《陰陽應象大論篇》文)

《靈樞》曰:邪氣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蓋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邪氣臟腑病形篇》)。又曰:身半已上邪中之,身半以下濕中之(同上《病形篇》)。

白話文:

《靈樞》說:邪氣侵襲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侵襲陰經,則循行於腑;侵襲陽經,則循行於經絡。因為人體上半部侵襲風邪,不一定會影響臟器。所以邪氣進入陰經,那麼它的臟氣實,邪氣進入而不能停留,所以返回於腑。(《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說:身體上半部邪氣侵襲,身體下半部濕氣侵襲。(同上《病形篇》)

《素問》又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而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亦作癖,腸澼為痔。次第《太陰陽明論篇》)。又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白話文:

《素問》中還說:感染了邪氣的人,陽氣受到邪氣的侵襲,進入人體的六腑,就會出現發熱、失眠、呼吸急促、飲食失調等症狀;起居時間不規律的人,陰氣受到邪氣的侵襲,進入人體的五臟,就會出現腹脹、閉塞、腹瀉等症狀,久而久之會形成痔瘡。(次第《太陰陽明論篇》)

《素問》中又說:春季,天地陽氣開洩,水流冰融,經脈通行,因此人體氣血運行也順暢。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四時刺逆從論篇》)。

白話文:

夏季,陽氣充盛,氣血充盈,進入孫絡(人體中負責傳輸氣血的通道),使皮膚紅潤飽滿。夏季,氣血充盛,溢於肌膚。秋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閉合,皮膚緊縮。冬季,收藏體內陽氣,氣血藏於臟腑,通達五臟。因此,病邪常常隨著四時氣血的變化而進入人體,其變化無常,但一定會順著經絡的運行,因此,去除病邪的方法是順著經氣,驅邪除病,去除病邪則邪氣不生。

4. 傳變篇第十四

《素問》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不勝而甚(傳克我之經),至於所生而持(傳生我之經。持,相持也),至其所生而愈(傳我生之經),自得其位而起(居所旺處)(稍次《藏氣法時論篇》)。

白話文:

《素問》說:邪氣侵犯人體,乘虛而入,順著其所不及的經脈,循著其所生的經脈,直到其所生的經脈而痊癒,當邪氣自得其位而起時,人便會生病。(稍次《藏氣法時論篇》)

又曰:五臟受氣於其所生(謂受病氣於己之所生者),傳之於其所勝(謂傳於己之所克者),氣舍於其所生(謂舍於生己者),死於其所不勝(謂死於克己者,分位所傳不順,故死)。肝受氣於心,而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白話文:

又說:五臟接受來自其所生的氣(即接受由於其所生的氣形成的病),傳給其所勝的臟(即傳給其所剋制的臟),其氣停留其所生的臟(即停留其所生的臟),而死於其所不能勝的臟(即死於剋制自己的臟,因為傳受部位不是按順序進行的,所以死亡)。肝臟接受心臟的氣,傳給脾臟,其氣停留於腎臟,到肺臟而死亡。心臟接受脾臟的氣,傳給肺臟,其氣停留於肝臟,到腎臟而死亡。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氣之逆行也。故死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上主戊己,脯主庚辛,夜主壬癸。如肝死於肺,位屬秋,庚辛,則主脯時死,余仿此)。

白話文:

脾臟接受肺臟的氣,傳遞給腎臟,氣積聚在心臟,到肝臟就死亡。肺臟接受腎臟的氣,傳遞給肝臟,氣積聚在脾臟,到心臟就死亡。腎臟接受肝臟的氣,傳遞給心臟,氣積聚在肺臟,到脾臟就死亡。這些都是氣的逆行。所以一個人死亡的一天一夜分為五分,這是用來推測死亡時間的早晚(早上主甲乙,中午主丙丁,四季中開始主戊己,傍晚主庚辛,晚上主壬癸。如果肝臟死亡於肺臟,位置在秋天,庚辛,就主死亡在傍晚,其他依此類推)。

(稍次《玉機真臟論篇》)

《難經》曰:經言七傳者死,謂傳其所勝也(七傳者,傳數至七也。呂廣曰:七,當作次,謂諸病以次相傳也),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死(此與下文皆以心部為例,心六傳,又至心,心當再傳於肺,肺不肯受,是謂一臟不再傷也。傳於所勝,謂之賊邪,故至死)。

白話文:

《難經》中寫道,如果病邪傳經的次數到了七次,人就會死亡。所謂「七傳」,就是病邪傳遍了七個臟腑。「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共傳了六次,然後又傳迴心。由於臟腑不能受到了重複的損傷,所以人就會死亡。「一臟不再傷」指的是臟腑不能受到重複的損傷。如果病邪傳到了臟腑的相勝臟腑,那就是賊邪,所以人會死亡。

間臟者生,謂傳其所生也(間,隔也,間臟乃母傳於子),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生(心勝肺,今心病不徑傳於肺,而傳之於脾,是脾隔其所勝矣。脾傳腎,今不徑傳於腎,而傳之於肺,是肺隔其所勝矣。肺傳肝,今不徑傳於肝,而傳之於腎,是腎隔其所勝矣。

白話文:

間臟是生,意思是將生命傳給所生的人(間,隔開,間臟是母親傳給孩子的)。舉個例子,如果心臟有病,它會傳給脾臟,脾臟傳給肺臟,肺臟傳給腎臟,腎臟傳給肝臟,肝臟再傳迴心臟。這是母子之間的傳承,周而復始,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一樣,所以會產生生命(心臟勝過肺臟,現在心臟有病,不會直接傳給肺臟,而是傳給脾臟,脾臟中和了心臟所勝的。脾臟傳給腎臟,現在不會直接傳給腎臟,而是傳給肺臟,肺臟中和了脾臟所勝的。肺臟傳給肝臟,現在不會直接傳給肝臟,而是傳給腎臟,腎臟中和了肺臟所勝的。

腎勝心,今不徑傳於心,而傳之於肝,是肝隔其所勝矣。此間二臟而傳也。又如心隔肺而傳肝,肝又隔脾而傳腎,此間一臟而傳也。傳其所生謂之虛邪,無相勝之害,故得生也)。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以此故也(櫽括《五十三、五十四難》兩篇文)。

白話文:

腎臟勝過心臟,現在不直接傳給心臟,而是傳給肝臟,這是肝臟阻隔了它所勝過的對象。這是在兩個臟腑之間傳遞。又如心臟阻隔肺臟而傳給肝臟,肝臟又阻隔脾臟而傳給腎臟,這是在一個臟腑之間傳遞。(傳給它的生發對象,稱為虛邪,沒有相勝的危害,所以能夠生發)。臟腑的疾病難以治療,腑的疾病容易治療,就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