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32)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32)

1. 六十八、〔陰器〕

轉註下焦,膀胱稟化,以為溲矣。王海藏曰:或用梔子利小便,非利小便也,以清肺也。肺氣清而能化,膀胱為津液之腑,小便乃得出。李東垣曰:小便遺失者,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參耆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生地、黃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宜清金,此隔二之治,用車前子、茯苓之類。又曰: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曰:一人小便不通,脈右寸濡滑,此積痰在肺也。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以法大吐之,病如失。又曰: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合(《靈樞》曰:足太陰之筋,聚於陰器。

其病陰器紐痛,上引臍。又曰:足陽明之筋,聚於陰器,上腹。其病㿉疝,腹筋急。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素問》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又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朱丹溪曰:人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則肺不能生水,而小便不通,法宜燥胃健脾。

此隔三之治,用二術之類。又:琥珀屬陽金,以燥脾土有功,故古方利小便用之。蓋脾能運化,則肺自下降,而小便可通也。又曰:古方有脾約症,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於是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入腎而愈。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

故津燥金虛,勢必竊母氣以自救,由是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乎大便閉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精健,津液入腎,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熱盛而氣血實,與西北方人,稟賦壯實者,固無不宜,若概用之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要之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

白話文:

下焦經絡與膀胱相通,負責排尿。有人用梔子利尿,其實並非直接利尿,而是清肺熱。肺氣清則代謝正常,膀胱作為體液的貯存器官,尿液才能排出。

小便失禁是肺金虛弱所致,應臥床休息,避免勞累,服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若無效,則可能是體內有熱,需加入生地黃、黃柏等藥物治療。

小便不通,若是因為肺燥不能生津,則應清瀉肺金,可用車前子、茯苓等藥物。香薷藥性兼具金、水兩性,能通達上下,利尿效果顯著。肺氣清則代謝順暢,體內的熱氣自然向下排出。脈象右寸濡滑的小便不通,是肺部積痰所致。上焦(肺)阻塞,則下焦(膀胱)也會堵塞,如同盛水的容器,上口不通,則下口的水也流不出來。此時應採用大吐的方法治療,效果顯著。肺部伏熱,則水液不能生成,導致小便不通。

此外,小便問題也與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關。《靈樞》記載,足太陰脾經的筋脈匯聚於外生殖器,外生殖器疼痛並向上牽扯至肚臍,足陽明胃經的筋脈也匯聚於外生殖器,疼痛會向上牽扯至腹部,這類病症可用燔針劫刺法治療,以疼痛為施針的指標。

《素問》指出,外生殖器是筋脈匯聚之處,也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點。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匯聚之處,負責滋潤筋脈,而筋脈則負責束縛骨骼,使關節活動自如。

脾濕不運化,導致精氣不能上升,肺也不能生水,造成小便不通,應燥濕健脾,可用二術等藥物。琥珀性屬陽金,能燥脾土,古方常用其利尿。脾臟運化正常,肺氣自然下降,小便就能通暢。

古方中提到的脾約證,是指胃強脾弱,導致津液無法正常分佈,只能輸送到膀胱,故小便頻數而大便乾燥。脾約丸能緩解脾臟的結燥,使腸道潤滑,津液進入腎臟,症狀即可痊癒。但脾約證通常伴隨陰血枯竭、內火旺盛,熱邪損傷元氣,導致津液乾燥、肺金虛弱,脾臟運化失常,肺臟傳送失調,因此大便乾燥、小便頻數,缺乏儲存功能。治療應滋養陰血,抑制陽火,使肺金清化,脾土強健,津液進入腎臟,腸道潤滑通暢。脾約丸適合西北地區體質強壯的人使用,但東南地區的人,即使熱盛,但氣血虛弱者,使用此丸雖能暫時通暢,但會導致脾臟更虛弱,腸道更乾燥。因此,西北地區應以開結為主,東南地區應以潤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