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31)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31)

1. 六十五、〔髀樞〕

(即髀厭也,當環跳穴之分,謂之樞者,以楗骨轉動,如戶之樞也,亦曰髀關)屬足少陽膽經(《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朱丹溪曰:環跳穴痛,防生附骨疽)。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挾脊內,過髀樞。又曰:兩肘兩腋,兩髀兩膕,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地,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留住。留住,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致病攣也)。

兼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筋,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又曰:足陽明之脈,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至髀關,抵伏兔。顧英白曰:髀關一穴,是足陽明所發也,在髀樞之前廉。竇氏以腹下腿上為髀樞者,原非誤也。若髀樞之別名為髀關,則所謂楗後為關者耳,此止一穴之髀關也。

承之但知一穴之髀關,而不知髀樞可以名髀關,而反以竇氏為誤也,宜矣。舊重出髀關者,大非)。

白話文:

髀樞,也就是髀厭,它位於環跳穴附近,之所以稱為「樞」,是因為髖骨的轉動就像門的樞紐一樣,所以也叫髀關。

它屬於足少陽膽經。《素問》中說,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絡,會使人感到病邪停留在髖部,導致髖部疼痛難以抬起。朱丹溪認為,環跳穴疼痛要小心可能產生附骨疽。

它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中提到,足太陽經脈沿著脊椎內側,經過髖樞。還說,兩肘、兩腋、兩髖、兩膕,這八個部位都是重要的關節活動部位,是真氣經過的地方,也是血脈運行的途徑,邪氣和瘀血不能停留在這裡。如果停留在這裡,就會損傷筋絡,使骨骼關節不能彎曲伸展,導致痙攣等疾病。

此外,它還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中說,足陽明經的筋結於髖樞,向上沿著脅部,連屬於脊椎。又說,足陽明經脈到達氣街後會合,向下至髀關,抵達伏兔穴。顧英白認為,髀關穴是足陽明經發出的,位於髖樞的前方。竇氏將腹股溝下大腿上的部位稱為髀樞,其實也沒有錯誤。如果將髖樞的別名視為髀關,那麼所謂的「髖骨後方為關」,指的就只是一個穴位的髀關。

承之只知道一個穴位叫做髀關,卻不知道髖樞也可以稱為髀關,反而認為竇氏的說法是錯的,這就不對了。過去重複列出髀關穴,是非常不應該的。

2. 六十六、〔楗骨〕

(在髀輔骨上,腰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者是也)屬足少陽膽經(《素問》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楗上為機,楗後為關。又曰:蹇膝,伸不能屈,治其楗也)。

白話文:

這個穴位在髖骨(髀輔骨)上方,腰部橫骨下方,大腿外側的中間位置。側身站立並搖動身體時,如果能摸到筋脈跳動,那就找對位置了。這個穴位屬於足少陽膽經。《黃帝內經·素問》說:「髖骨之上,腰部橫骨之下稱為楗,楗之上稱為機,楗的後方稱為關。」又說:「如果膝蓋僵硬,伸直卻不能彎曲,就要治療這個楗的部位。」

3. 六十七、〔毛際〕

(少腹下,陰毛之邊際,氣街穴之分也)屬足少陽膽經、厥陰肝經之合(《靈樞》曰:足少陽之脈,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又曰: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又曰: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又曰: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素問》曰:下部天,足厥陰也,以候肝。

注:肝脈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陷中,五里穴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者是也)。又屬足少陰腎經、衝脈之會(《靈樞》曰:衝脈與足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

白話文:

(位於小腹下方,陰毛邊緣的地方,是氣街穴分出來的部位)這個地方屬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靈樞》說:足少陽膽經的經脈,會環繞陰毛邊緣,然後橫向進入大腿根部的凹陷處。又說:足厥陰肝經的經脈,會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之中。還說:足少陽膽經的主脈,會繞過大腿進入陰毛邊緣,與足厥陰肝經會合。又說:足厥陰肝經的主脈,會從腳背分出,向上到達陰毛邊緣,與足少陽膽經會合。《素問》說:下腹部這個區域屬於天,對應於足厥陰肝經,用來觀察肝臟的狀況。

註解:肝經的經脈在陰毛邊緣外側,位於陰毛根部下方一寸的凹陷處,也就是五里穴附近,病人平躺時取穴,能感到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正確的。這個地方也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交會之處。(《靈樞》說: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的一條大絡脈,起源於腎臟下方,然後從氣街這個地方出來。)

4. 六十八、〔陰器〕

(〔交骨附〕男子曰玉莖,女子曰玉門,門之開合者曰交骨,即小便也。舊重出者非)統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筋,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挺縱不收。又曰: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素問》曰: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難經》曰:假令得肝脈,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李東垣曰: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朱丹溪曰:陰莖痛,是厥陰經氣滯兼熱,宜用甘草梢以緩其氣。或問古今方論,以澀為收,芍藥本收劑,而云利小便,何謂也?東垣曰: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以此補陰滋濕,故小便自行,非通利之謂也)。

又屬沖、任、督三脈之會(《難經》曰:沖、任、督與厥陰,會於曲骨,環陰器。《素問》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器之端也。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又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素問》曰:膀胱不約為遺溺,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不利為癃,小便閉也。《中藏》曰: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小便黃,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王海藏曰:小便不通,宜用滑劑利竅,以通水道。滑石入足太陽經,為至燥之劑,木通、豬苓、阿膠,皆滑劑也。

朱丹溪曰:膀胱有熱者,宜用黃柏、知母之類以瀉之)。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朱丹溪曰: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有血則小便澀,有熱則小便痛;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陳良甫曰:小腸有熱,入於脬內,熱結甚,則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則心脅小腹,氣澀而喘急)。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王海藏曰: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安得復實。李東垣曰: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肺分故也,宜清肺散、豬苓湯。不渴而小便通者,熱閉於下焦,腎與膀胱也,宜滋腎丸、導氣除濕湯)。

兼屬足少陽膽經(李東垣曰: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徐伯魯曰:少陽者,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相為表裡也)。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其病虛則欠㰦,小便遺數。《素問》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注: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

白話文:

男性生殖器稱為玉莖,女性生殖器稱為玉門,而陰門的開合則由交骨(即尿道)控制。 尿液反覆排出,則非正常現象。

陰器主要歸屬於足厥陰肝經。經絡循行於陰部,與其他經絡相連。足厥陰肝經受損,會導致陰莖無法勃起(內傷)、陰莖縮小(受寒)、或陰莖持續勃起且無法縮回(受熱)。 足厥陰肝經循行經過陰器,若發生病變,則可能出現尿失禁或尿閉。

陰器同時也是沖脈、任脈、督脈三脈交會之處。 它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實證則會出現尿閉,虛證則會出現尿失禁。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尿失禁或尿閉。膀胱熱則小便黃且急,膀胱寒則小便清白且頻數。治療小便不通,可以使用利尿通竅的藥物,如滑石、木通、豬苓、阿膠等。治療膀胱有熱,可以使用黃柏、知母等藥物清熱瀉火。

陰器還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氣滯則小便脹,有血則小便澀,有熱則小便疼痛(疼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小腸積熱,則會導致尿閉,並伴隨胸脅腹痛、氣短氣促。

陰器也屬於足少陰腎經,腎氣虛弱會導致小便過多。 上焦肺熱導致口渴但小便不利,需清肺利水;下焦腎膀胱有熱導致小便不通,則需滋陰利水。

陰器還屬於足少陽膽經,小便淋漓不盡,可能與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病變有關。 它也屬於手太陰肺經,肺氣虛弱也可能導致小便頻數或尿失禁。 肺的氣機調暢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肺氣不足,則會影響到水道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