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10)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10)

1. 二、〔任〕

(任之為言妊也,女子得之妊養也,行腹部之中行,為人生養身之本。從胞中上注目,亦長四尺五寸)《素問》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中極,穴名,在臍下四寸。其下則曲骨穴也,亦會陰穴之分),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關元,在臍下三寸,附足厥陰肝經,為生化之原),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循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承漿、承泣,並穴名,承漿在唇下陷中,承泣在目下七分)。

白話文:

任脈:任,懷孕的意思,女子得到任脈才能懷孕養育,是人生養身的根本。從子宮向上一直延伸,也有四尺五寸長。《素問》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中極穴在臍下四寸。再往下就是曲骨穴,也就是會陰穴的分支),沿著肚臍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關元穴在臍下三寸,屬於足厥陰肝經,是生化的源頭),到達咽喉、上顎,沿著面部進入眼睛(經過承漿穴連接脣部,向上到齦交處分開行走,連結兩眼下方中央,在承泣穴結束。承漿穴、承泣穴都是穴位,承漿穴位於脣下凹陷處,承泣穴位於眼下七分處)。

屬陰脈之海(滑伯仁增此句)。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內結腹裡,若結不通也。七疝者,一厥、二盤、三寒、四瘕、五附,六脈、七氣也),女子帶下瘕聚(瘕者,假物之形。其名有八,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也。聚者,聚而成塊無常處也。瘕聚於腹,多因停血所致)。

白話文:

它是陰脈的歸屬(滑伯仁添加了這句話)。當它生病的時候,男性會出現內結七疝(在腹中結聚,就像結不通一樣;七疝包括:厥、盤、寒、瘕、附、脈和氣)和女性帶下、瘕聚(瘕:假物的形狀,名稱有八種: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聚:聚集成塊,沒有固定的地方。瘕聚在腹中,多是因停血所致)。

《靈樞》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滑伯仁曰:督與任一原而二歧,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然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

白話文:

《靈樞》上說:任脈的分支,名為尾翳,在鳩尾下方,分散在腹部。如果任脈實證,就會腹皮疼痛,如果任脈虛證,就會瘙癢難耐,治療時應取其經脈的分支處。(滑伯仁說:督脈和任脈,一個源頭、兩個分支,督脈從會陰出發,沿著背部向上運行,任脈從會陰出發,沿著腹部向下運行。人的身體有任督二脈,就如同天地有子午線一樣。然而,人體的任督二脈是指腹背之間的經脈,天地的子午線是指南北方向的經線,任督二脈既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

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而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沈承之曰:任督二脈,上則交於齦交,下則會於會陰,此二穴者,實二脈之樞紐也,故修養家,以五更漱咽津液,蓋取二脈陰陽交會之氣也)。

白話文:

將身體分成兩半來觀察,可以看到陰陽之氣不相混雜,而將身體合起來看,又可以看到陰陽之氣融洽無間、渾然一體,一而二,二而一,這是互相轉化的。沈承之說:任脈和督脈,上面交於齦交穴,下面會於會陰穴,這兩個穴位,實際上是這兩條經脈的樞紐,所以,有修養的人,在五更時分漱咽津液,就是為了取任督二脈陰陽交會之氣。

2. 三、〔沖〕

(以其起於氣衝故名。婁全善曰:衝脈亦行身之前,挾任脈兩旁,張世賢謂直衝於上者非)《素問》曰:衝脈起於氣街(即氣衝穴也,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並少陰之經(足少陰腎經也)。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病逆氣裡急(逆氣,不上行也。裡急,腹脹痛也)。《靈樞》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白話文:

衝脈的名稱來自於它起於「氣衝穴」,婁全善說:衝脈也分佈於身體的前面,挾著任脈的兩旁,張世賢認為直衝於頭部的說法不正確。

《素問》說:衝脈起於氣街(即「氣衝穴」,位於少腹的毛中,左右各二寸),沿著足少陰腎經走向上行,到胸中然後分散。生病時會造成逆氣裡急(逆氣,無法向上運行;裡急,腹脹痛)。

《靈樞》說: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都仰賴它來滋養。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伏行骬骨內廉(骬骨,脛骨也),下至內股之後,入足下屬而別,斜入踝;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屬跗上,下入大趾間,滲諸絡以為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白話文:

在上述經脈中,位在最上方的出於頭部的頏顙,流注至陽經,灌注於精;位在最下方的與少陰經的大經脈相連,起於腎臟下方,從氣街出,沿著陰股的內側向前走,斜向內入膕中,隱伏著向下行走於膝骨內側,直到內股的後方,進入足部下方,分出支脈,斜向進入踝關節;再往下,與少陰經的經脈相合,流注於三陰經;在前面的部分,隱伏著向外走行,出於跗骨上方,進入大趾之間,流注於諸多絡脈而形成腳腕,這是經脈中經常活動的部分。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張世賢謂:《內經》言衝脈並足少陰之經,而《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不同,何也?蓋足陽明胃經者,氣衝脈之所發;足少陰腎經者,氣衝脈之所行。一自其所行而言,一自其所發而言,故不同也。《靈樞》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

白話文:

因此,如果經絡別結阻滯,那麼腳背以上就不動了,不動就會麻痹,麻痹就會寒冷(張世賢認為:<內經>說衝脈和足少陰經相並行,而<難經>卻說衝脈和足陽明經相並行,為什麼不同呢?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是氣衝脈發出的地方;足少陰腎經是氣衝脈行經的地方。一個從它行經的地方來說,一個從它發出的地方來說,所以不同。<靈樞>說:任脈、衝脈都起於胞宮之中,向上循著背後,為經絡之海,它浮露出外面的一部分,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走,會合於咽喉,再分出絡脈連接脣口,血氣旺盛的時候就會充盈皮膚溫熱肌肉,血獨旺的時候,就會滲透皮膚,長出毫毛)。

3. 四、〔帶〕

(周如束帶,故名)《難經》曰: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季脅,章門穴也,一名脅髎。在臍旁九寸,直季脅端,脾之募穴也。故潔古以為太陰所主,東垣以為脾之附經)。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劉河間曰:婦人帶下,由下焦濕熱太甚,津液湧溢,從帶脈淋瀝而下也。

4. 五、〔陽蹺〕

(蹺,捷也。兩蹺脈,各長八尺)《難經》曰:陽蹺脈,起於根中(根,足跟也),循外踝(申脈穴也,屬足太陽膀胱經),上行入風池(穴名,在項後髮際陷中)。為病陰緩而陽急(陰,曰里。陽,曰表。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也,宜汗之)。

白話文:

(蹺,是快捷的意思。兩條蹺脈,各長八尺)《難經》說:陽蹺脈,起於腳後跟,沿著外踝(申脈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向上走,進入風池穴(位於後頸髮際中間的凹陷)。得病時,裡虛表實(陰虛陽亢,裡虛表實,宜發汗治療)。

滑伯仁曰:陽蹺本足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與足少陰會於章門之下,又與手陽明會於肩端,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髎,從胛骨上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口吻,及鼻兩旁,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

白話文:

滑伯仁說:陽蹺脈本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陽蹺脈的氣向上運行,與足少陰腎經在章門穴下會合,又與手陽明大腸經在肩端穴會合,又與手、足太陽膀胱經、陽維脈在肩髎穴會合,從肩胛骨的上緣又與手、足陽明大腸經會合於口脣、鼻子的兩旁。,又與任脈、足陽明胃經在眼睛下面會合。

婁全善曰:經獨言陰蹺而不及陽蹺,脫簡故也。凡陽蹺所會二十二穴:〔申脈〕(足太陽外踝下),〔附陽〕(足太陽外踝上),〔僕參〕(足太陽跟骨上),〔居髎〕(足少陽章門下),〔肩髃〕(手陽明肩端),〔巨骨〕(手陽明肩上),〔臑俞〕(手太陽肩胛上),〔地倉〕(足陽明口吻旁),〔巨髎〕(足陽明鼻旁),〔承泣〕(足陽明目下),〔睛明〕(足太陽目內眥)。

白話文:

婁全善說:經書中只提到陰蹺,卻沒有提到陽蹺,這是因為脫漏簡文造成的。所有陽蹺會合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申脈](位於足太陽經外踝下方),[附陽](位於足太陽經外踝上方),[僕參](位於足太陽經跟骨上方),[居髎](位於足少陽經章門穴下方),[肩髃](位於手陽明經肩端),[巨骨](位於手陽明經肩上),[臑俞](位於手太陽經肩胛上),[地倉](位於足陽明經口吻旁),[巨髎](位於足陽明經鼻旁),[承泣](位於足陽明經目下),[睛明](位於足太陽經目內眥)。

5. 六、〔陰蹺〕

《難經》曰:陰蹺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照海穴也,屬足少陰腎經)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與衝脈之浮於外者,會於咽喉也)。為病陽緩而陰急。《靈樞》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足少陰也),起於然骨之後(然骨,俗呼孤拐骨),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白話文:

《難經》說:陰蹺脈同樣起始於腳跟中間,沿著足內踝(照海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向上走行,到達咽喉,在咽喉處與衝脈相交貫通(與在體表循行的浮於外的衝脈會合於咽喉)。患病時,表現為陽氣緩微而陰氣急盛。

《靈樞》說:蹺脈是少陰經(足少陰腎經)的分支,起始於然骨之後(然骨,俗稱孤拐骨),沿著內踝之上向上走行,一直向上循著陰部和大腿內側,進入陰部,沿著胸部內側向上走行,進入缺盆,向上出於人迎穴之前,進入頄穴,屬於眼睛內眥,與太陽經、陽蹺脈合流,並向上走行。

氣並相還則為濡目(句),氣不營則目不合(張潔古曰: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其名為陽蹺之絡。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其名為陰蹺之絡)。

白話文:

氣血交合則會出現眼睛濕潤的情形(睛和目字意義相同),氣血運行不暢眼睛便無法合攏(張潔古說:人體皮膚筋骨肌肉以上的部分,是陽經脈所運行的部位,它通貫六腑,控制著人體的體表,叫做陽蹺脈絡。人體皮膚筋骨肌肉以下的部分,是陰經脈所運行的部位,它通貫五臟,控制著人體的內臟,叫做陰蹺脈絡)。

《靈樞》曰:陰蹺之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白話文:

《靈樞》中說:陰蹺之氣,獨自循行於五臟,但不榮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氣不可能不運行,就像水一樣會流動,就像日月一樣不會停止,所以陰脈榮養五臟,陽脈榮養六腑,就像一個環沒有端點,無法知道它的起止,但會結束後又重新開始。它們流溢的氣,在體內灌溉臟腑,在體外濡潤腠理。

又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愚按:人之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然必合蹺、任、督三脈計之,方得此數。若但十二為一周,則積數少二丈四尺矣。當數,謂當十六丈二尺之數也。男子以陽蹺當其數,則陽蹺為經,陰蹺為絡。

白話文:

又說:蹺脈有陰陽,哪條脈是陽、哪條脈是陰?男子陽蹺脈當作經脈來數,女子陰蹺脈當作經脈來數,當作經脈來數的,是正經的脈;不當作經脈來數的,是絡脈。(註:人體的經脈,上下左右前後共有二十八條,週身長度為十六丈二尺,但是必須加上蹺脈、任脈、督脈這三條脈,才能達到這個長度。如果只以十二條為一週,那麼積累的長度就少了二丈四尺了。當作經脈來數,是指當作十六丈二尺來數。男子以陽蹺脈當作經脈來數,那麼陽蹺脈就是經脈,陰蹺脈就是絡脈。)

女子以陰蹺當其數,則陰蹺為經,陽蹺為絡)

一云:兩足蹺脈各長七尺五寸,而陰蹺所生在照海,以交信為郄,陰蹺脈病者取此,凡四穴:〔然骨〕(即然谷之次),〔交信〕(足少陰內踝上),〔照海〕(足少陰內踝下,在然谷之後),〔睛明〕(足太陽目內眥)。

白話文:

一說:兩足的蹺脈各長七尺五寸,而陰蹺脈起源於照海穴,以交信穴為郄穴,陰蹺脈有病時,取這四個穴位:然骨穴(在然谷穴的旁邊)、交信穴(在足少陰經內踝骨上方)、照海穴(在足少陰經內踝骨下方,在然谷穴之後)、睛明穴(在足太陽經眼角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