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30)
前編·分野 (30)
1. 六十三、〔少腹〕
(一名小腹,即下焦也)屬足厥陰肝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小腹。又曰: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又曰: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素問》曰: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又曰: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
李東垣曰: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湯主之;輕則當歸四逆湯主之。王海藏曰:玄胡索,治心氣痛、少腹痛如神,入足厥陰也)。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小腸脹者,小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又曰:小腸病者,少腹滿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耳前熱。
若寒甚,若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間熱。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又曰: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顧英白曰:三焦約者,即膀胱也,故經又曰:三焦病者,腹脹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時窘急,溢則水溜,此皆小腸、膀胱病也。蓋小腸者,膀胱之源;膀胱者,小腸之委。
而心與小腸,實相為表裡,故心包與三焦,亦相為表裡。而膀胱、三焦,經文時並稱之耳,豈別有所謂三焦之腑哉)。又屬足少陰腎、太陰脾經(《素問》: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注:清,冷也。又曰: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
《靈樞》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墮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三交結。三交結者,陽明、太陰也)。
白話文:
(小腹,也叫少腹,就是下焦的部位)它屬於足厥陰肝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會經過陰部,到達小腹。又說:肝臟脹大的人,脅下會覺得脹滿,而且疼痛會牽引到小腹。又說:小腹脹滿,往上竄到胃部甚至心臟,身體會時冷時熱,小便不順暢,要取足厥陰經的穴位治療。《素問》說:厥陰經出現問題時,會導致小腹腫痛、腹部脹氣、小便不順暢。又說:足厥陰經出現瘧疾,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像小便困難的樣子。
李東垣說:小腹疼痛,屬於厥陰經的問題,如果病情嚴重,要用正陽散、回陽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病情輕微,就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王海藏說:玄胡索,治療心氣痛和小腹痛非常有效,因為它是走足厥陰經的。小腹也屬於手足太陽小腸經和膀胱經。《靈樞》說:小腸脹氣的人,小腹會脹滿,牽引到腰部疼痛。膀胱脹氣的人,小腹會脹滿,而且小便不通暢。又說:小腸有病的人,小腹會脹痛,腰部、脊椎和睪丸都會牽引著疼痛,排便時會感到急迫,耳朵前面會發熱。
如果寒氣很嚴重,肩膀上會發熱,而且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也會發熱。膀胱有病的人,小腹會偏腫並且疼痛,用手按壓時,會想要小便卻又尿不出來,肩膀上也會發熱。又說:小腹疼痛腫脹,無法小便,是邪氣影響到三焦所導致的。《靈樞》建議取太陽經的絡脈治療,觀察其絡脈,與厥陰經的小絡脈相互連結,有瘀血的狀況。顧英白說:所謂三焦受到約束,指的就是膀胱,所以經文又說:三焦有病的人,腹部脹滿,小腹尤其堅硬,無法小便,時常感到排尿急迫,尿液若溢出,則會有水腫的狀況,這些都是小腸和膀胱的疾病。因為小腸是膀胱的源頭,而膀胱是小腸的歸宿。
而心臟與小腸,實際上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所以心包與三焦,也互為表裡。而膀胱和三焦,在經文中時常並稱,並非另外有一個叫做三焦的臟腑。小腹也屬於足少陰腎經和太陰脾經。《素問》說:當腎氣有問題,出現黑色脈象,脈象上浮而且堅硬,有積聚的氣在小腹和陰部,稱作腎痹,是因為沐浴冷水後睡覺引起的(這裡的“清”指的是冷)。又說:邪氣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會導致腰痛,牽引到小腹和脅肋,不能仰躺呼吸。《靈樞》說:身體受到損傷,大量出血,或者中風受寒,或者從高處摔落,導致四肢無力,無法控制,稱作體惰,這時要取小腹、肚臍和三陰交穴來治療。三陰交穴是陽明經和太陰經的交會處。
2. 六十四、〔髖〕
(腰胯骨也,亦謂之踝。腰旁挾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機關處,動者是也)屬足少陽膽經(《素問》曰:挾髖為機,膕上為關。又曰: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又曰: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死生為痏數)。
白話文:
髖部,也就是腰部兩側的骨頭,也有人稱之為「踝」。它位於腰椎兩旁,靠近脊椎,站立時會呈現凹陷,按壓時會感覺到骨頭關節活動的地方,那就是髖部。這個部位屬於足少陽膽經。《黃帝內經》說:「夾著髖骨的地方稱為機,膝蓋上方稱為關。」又說:「少陽經氣逆亂,導致關節活動不順暢,腰部就不能正常活動,脖子也不能回頭。」還說:「腰痛會牽引到小腹、陰部,導致無法仰躺,這種情況可以針刺腰部、尾椎交界處,以及腳踝上方的位置,針刺的次數則根據月亮的盈虧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