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29)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29)

1. 六十一、〔命門〕

(一名精宮,在背對臍,以竹竿立地量之,使無高下也)屬督脈(《明堂經》曰:命門穴,在第十四椎節下間,與腎相當,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也。病五臟熱,脈弦急者,當灸五十壯,老少增損之。如虛寒者,灸百壯)。又屬足少陰腎經(《難經》曰:十二經之脈,皆繫於生氣之原,生氣之原者,謂腎間之動氣,五臟六腑之本,三焦之原。呼吸之門也。

一名守邪之神。根絕則枝葉枯矣,故有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注:腎間動氣,謂命門穴也。顧英白曰:命門居兩腎之中,故《脈訣》云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不知十二經脈,則有心包與三焦,而腹中臟腑,豈能以兩腎為二臟者。

夫膀胱與腎為配偶,腎二而膀胱一,故曰孤之腑,後之人不可以憬然而誤歟?或又以命門為子戶,則愈謬矣!子戶在中極之旁,左亦名胞門,得毋以命門易心包之故而云然耶?可慨甚矣!丹田亦名曰命門,任脈所發也,為三焦之募,故命門專以配三焦。然《脈訣》之命門,則必屬督脈焉,為其可以通於腎也)。

白話文:

(命門穴又名精宮,位置在背部正對肚臍的地方,可以立起竹竿在地上測量,使竹竿沒有高低傾斜。)

它屬於督脈。(《明堂經》說:命門穴,在第十四椎骨下方,與腎臟相對應,趴著取穴,是督脈氣所發的地方。如果病人五臟發熱,脈象呈現弦而急促,應當灸五十壯,老人小孩可以適當增減。如果是虛寒的病症,可以灸一百壯。)

它也屬於足少陰腎經。(《難經》說:十二經脈的氣都繫於生氣的根源,這個生氣的根源,指的是腎臟之間的動氣,是五臟六腑的根本,也是三焦的起源,呼吸的門戶。

命門穴又被稱為守護正氣的神靈。如果根源斷絕,枝葉就會枯萎,所以有的人寸口脈平穩卻死亡,是因為生氣獨自在體內斷絕了。這裡註解說:腎臟之間的動氣,指的就是命門穴。顧英白說:命門穴在兩腎之間,所以《脈訣》說左邊為腎,右邊為命門,是不對的。如果不知道十二經脈,除了心包絡經和三焦經,難道腹中的臟腑可以用兩腎當作兩個臟器嗎?

膀胱和腎臟是互為配偶的關係,腎臟有兩個而膀胱只有一個,所以膀胱被稱為「孤之腑」,後人不可以不明白而誤解啊?又有人把命門當成子戶,那就更加荒謬了!子戶在肚臍下方中極穴的旁邊,左邊也叫胞門,難道是因為把命門當成心包絡的緣故才這樣說的嗎?這真是太可悲了!丹田也叫做命門,是任脈所發出的地方,是三焦的募穴,所以命門穴專門配合三焦經。然而《脈訣》所說的命門,必定屬於督脈,因為它可以通往腎臟。)

2. 六十二、〔臍〕

(神闕穴之分也,又名為氣舍)屬任脈、衝脈之會(《素問》曰:任脈者,起於少腹,直上貫臍中央。又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又屬足少陰腎經、太陰脾經(《靈樞》曰: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湧泉,足少陰之井穴也,又曰:足太陰之筋,上腹,結於臍。

李東垣曰: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主之。故臍下或大痛,人中黑色者,不可治。《機要》曰:臍下發熱者,腎經病也,非熟地黃不能除,以其能補腎也。《心鑑》曰:脾絕者,臍突唇反)。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從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又曰:積著於陽明之筋,則挾臍而居,飽食則差,大飢則益也。又曰: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素問》曰:人有身體髖股胻皆腫,環臍而痛者,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中藏》曰:冬日大腸,重感於寒,則腹中當臍而痛,鳴濯濯,不能久立,痛已則泄白物)兼屬足太陽膀胱經、厥陰肝經(朱丹溪曰:足太陽膀胱經見症,臍反出。沈承之曰:挾臍旁左右二寸名天樞穴,大腸之募也,屬足陽明胃經,會手陽明大腸經。

臍下三寸,名關元穴,小腸之募也;四寸名中極穴,膀胱之募也,並屬足三陰脾、腎、肝經、任脈之會)。又以動脈分五臟(《難經》曰:臍左動氣屬肝,臍右動氣屬肺,臍上動氣屬心,臍下動氣屬腎,當臍動氣屬脾。又曰:臍上牢若痛,心內症也;臍下牢若痛,腎內症也;臍右牢若痛,肺內症也;臍左牢若痛,肝內症也)。

白話文:

(肚臍,也叫氣舍)是任脈和衝脈交會的地方。《素問》說:任脈起於小腹,直接向上貫穿肚臍中央。又說:衝脈起於氣街,和足少陰腎經平行,夾著肚臍向上走,到達胸中而分散。肚臍也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陰脾經。《靈樞》說:熱病時,如果出現肚臍周圍劇烈疼痛,胸脅脹滿,應該取湧泉穴治療。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又說:足太陰脾經的筋,上行到腹部,結於肚臍。

李東垣認為:肚臍腹痛是少陰經的問題,應該用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等方劑治療。所以肚臍下方如果劇烈疼痛,而且人中發黑,就無法醫治。《機要》說:肚臍下方發熱,是腎經的疾病,只有熟地黃才能去除,因為熟地黃能補腎。《心鑑》說:脾氣衰竭的人,會出現肚臍突出、嘴唇外翻的現象。肚臍也屬於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靈樞》說:足陽明胃經的脈,從乳房內側下行,夾著肚臍,進入氣街之中。又說:病邪積聚在陽明經的筋上,就會在肚臍周圍,吃飽飯會好一點,肚子餓了就會更嚴重。又說:胃裡有熱,就會容易消化食物,使人感到心煩,容易餓,肚臍以上的皮膚發熱;腸子裡有熱,就會排出像粥一樣的黃色糞便,肚臍以下的皮膚發冷。胃裡有寒,就會腹脹;腸子裡有寒,就會腸鳴、腹瀉。胃裡有寒,腸子裡有熱,就會既腹脹又腹瀉;胃裡有熱,腸子裡有寒,就會很快感到飢餓,小腹疼痛脹滿。《素問》說:如果有人全身、胯部、小腿都腫脹,而且肚臍周圍疼痛,這種病叫做伏梁,這是風邪的根源。這種病邪之氣,會擴散到大腸,停留在肓這個部位,肓的根源在肚臍下方,所以會出現肚臍周圍疼痛。《中藏》說:冬天,大腸如果感受寒邪,就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並且出現腹鳴,不能長時間站立,疼痛過後就會腹瀉出白色物。肚臍也兼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厥陰肝經。朱丹溪說:足太陽膀胱經有病時,會出現肚臍突出。沈承之說:肚臍旁邊左右兩寸的地方叫做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會合手陽明大腸經。肚臍下方三寸的地方叫做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四寸的地方叫做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這些穴位都屬於足三陰脾經、腎經、肝經,以及任脈交會的地方。又根據肚臍的動脈來區分五臟。《難經》說:肚臍左邊的動氣屬於肝,肚臍右邊的動氣屬於肺,肚臍上邊的動氣屬於心,肚臍下邊的動氣屬於腎,肚臍本身的動氣屬於脾。又說:肚臍上方如果按下去很痛,是心臟的疾病;肚臍下方如果按下去很痛,是腎臟的疾病;肚臍右邊如果按下去很痛,是肺臟的疾病;肚臍左邊如果按下去很痛,是肝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