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8)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8)

1. 十、〔三焦〕

(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之上口。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間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皆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靈樞》曰: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也),上出兩指之間(即小指次指之間,液門、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陽池穴也),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等穴),上貫肘(天井穴也),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臑外,行手太陽之前,手陽明之後,歷清冷淵、消爍、臑會,上肩髎,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內行者,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裡,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俞也);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行於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髎上項,會於督脈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後之翳風、瘛脈、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下行耳、頰,至䪼,會於手太陽顴髎之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

白話文:

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上方、胃的出口處。它的治療方法在膻中,位於兩乳之間的凹陷處。中焦位於胃的中部,臍上方四寸,不上不下。它的治療方法在臍旁。下焦位於膀胱出口處。它的治療方法在臍下一寸。這些部位都是水穀的通路,氣的終始之所。《靈樞》中說:手少陽經的脈絡,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關衝穴),向上經過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液門、中渚穴),沿著手背向手腕方向走行(陽池穴),出現在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外關、支溝等穴),向上貫穿肘部(天井穴),沿著胳膊外側,向上經過肩部,並與足少陽經的脈絡相交(胳膊外側,沿著手太陽經的前方,手陽明經的後方,經過清冷淵、消爍、臑會,向上至肩髎,經過足少陽經的肩井,從天髎穴交出足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分佈在膻中,散佈並聯絡心包,向下經過橫膈膜,沿著三焦循行(其內行的脈絡,進入缺盆,又從足陽明經的外側,向下分佈到膻中,散佈並聯絡心包,相互為表裡,然後從上焦向下經過橫膈膜,沿著中焦向下走行,並與足太陽經的正脈進入膀胱,以包容下焦,所以足太陽經的委陽穴,是三焦的輸注俞穴);其支脈從膻中向上經過缺盆,向上經過項部,聯絡耳後,一直向上經過耳上角,向下經過臉頰到顴骨(這支脈從外側走行,從膻中向上走行經過缺盆,沿著天髎穴向上經過項部,會合於督脈的大椎穴,沿著天牖穴,聯絡耳後的翳風穴、瘛脈穴、顱息穴,出於耳上角的角孫穴,經過足少陽經的懸釐穴、頷厭穴,向下經過耳、頰,到顴骨,會合於手太陽經的顴髎穴的分支);其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走出來,經過客主人穴前面交會於臉頰,到眼睛的外眼角(這支脈從耳後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從耳前耳門穴走出來,經過足少陽經的客主人穴。

交頰,循和髎,上絲竹空,至目銳眥,會於瞳子髎穴,手少陽經止於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其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肘不收,而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此經繞臂,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

白話文:

交頰,循行於和髎穴,向上行於絲竹空穴,到眼睛銳眥穴,會合於瞳子髎穴,手少陽經就此停止,而且與足少陽經相接。其支別,名叫外關穴,離手腕二寸,往外繞臂,注入胸中,與心主經相合。病邪實證,則肘部攣急;虛證,則肘部不能屈收,而取之於其支別的地方(手少陽經的絡脈,名叫外關穴,在手腕後二寸兩條筋之間,另外走向手厥陰心主經的。此經絡繞臂,因此導致肘部攣急及不能屈收的病症。

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外關)。其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三焦與心主,表裡經脈相為一合。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故曰指天而言也)。

白話文:

治病的方法,應該選取所別的(外關穴)。其正經,指向上,別於巔頂,進入缺盆,向下運行三焦,散佈於胸中(三焦與心主是表裡經脈,相為一體。指向上,是上天屬陽,運行於大地之外。手少陽的正經,在上部別於巔頂,進入缺盆,向下運行三焦,散佈於胸中,包羅在臟腑之外,所以說指向上)。

其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穴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上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上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髎,走頸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此,皆剛筋者也);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系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少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頷,當作額。

白話文:

這條經筋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結束於手腕中間,沿著手臂,經過肘部,向上繞著上臂外側,上肩,沿著頸部行走,與手太陽經的經筋相合。(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是無名指的關衝穴,向上結於手腕上的陽池穴,沿著手臂的外關穴和支溝穴的次穴,從手臂上兩塊骨頭之間出來,結於肘部,從肘部向上經過上臂外側,從上臂會行太陽經的內側、陽明經的外側,到肩髎穴,沿著頸部中天牖穴的分支行走,與手太陽經的經筋相合,這些都是剛強的經筋);這條經筋的支脈,在彎曲的臉頰處進入,連接到舌根(這條經筋的支脈,從頸部彎曲的臉頰處下來,進入連接舌根的部位,與足太陽經的經筋相合);這條經筋的支脈,向上彎曲的牙齒,沿著耳朵前面,屬於眼睛的外眼角,向上經過頷部,結於角孫穴(另一條支脈,從臉頰走到彎曲的牙齒,會合足陽明經的經筋,沿著耳朵前面向上行走,與手太陽經、足少陽經的經筋屈曲交錯,而會合於耳上角孫穴,然後屬於眼睛的外眼角,並再次會合於瞳子髎穴的次穴。頷,應該寫作額。

蓋此筋自耳前行外眥,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又曰:三焦各有所出,上焦出於胃口,上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耳朵前面經過外眼角,與三陽經相交會,向上到達額頭的左右兩側,最後連接在額頭的上面和外面。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引起耳聾、耳鳴、喉嚨腫痛、扁桃體炎等。如果是由氣血虛弱引起的,就會出現眼睛酸澀疼痛、臉頰疼痛、耳朵後面、肩膀、胳膊、手肘、手外側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不能靈活運動。如果病情嚴重,人迎穴的尺寸會比寸口穴大一倍,如果病情較輕,人迎穴的尺寸會比寸口穴小。另外,三焦經各有自己的出入口。上焦經從胃口而出,向上經過咽喉,貫通膈肌,分佈在胸中,經過腋下,沿著太陰經的分支運行,返回陽明經,再向上到達舌頭下面。足陽明經經常與營氣一起在陽經的二十五度運行,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循環,所以五十度後,足陽明經會再次與手太陰經相交會。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隨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難經》曰:上焦主內而不出,中焦主腐熟水穀,下焦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

白話文:

中焦是與胃部並存的,是上焦食物消化後所達到的部位,這裡負責把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分開,水液經過蒸化,精華上升至肺部的脈絡,再轉化成血液,用以滋養身體,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所以它獨自運行於經絡之中,稱為營氣。下焦是指迴腸,通往膀胱並滲入其中。因此水分和穀物經常並存在胃中,成為糟粕後都進入大腸,形成下焦,一起向下滲透,輔助分別清濁的汁液,隨著下焦一起滲入膀胱中。《難經》說:上焦主導內部而不出,中焦主導水穀的腐化和成熟,下焦主導清濁的分別,排出體外而不留於體內,以此進行傳遞和引導。

《素問》曰:上焦如霧(氣也),中焦如漚(血也),下焦如瀆(傳導也)。張潔古曰:霧不利而為喘滿,漚不利而為留飲,瀆不利而為腫脹。王海藏曰: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三焦有臟而無腑,其腑在氣街中衝脈是也。

白話文:

《素問》說:上焦像霧(即氣),中焦像泡沫(即血),下焦像溝渠(即傳輸之處)。張潔古說:霧不順暢就會發生喘滿,泡沫不順暢就會發生留飲,溝渠不順暢就會發生腫脹。王海藏說:從頭到心臟是上焦,從心臟到肚臍是中焦,從肚臍到腳是下焦。三焦有臟腑,臟腑位於氣街中衝脈之中。

又曰:手有三焦(不言所在),主持乎上;足有三焦(自臍下膀胱主足),主持乎下。右手尺脈為命門,與心包絡脈同診,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乎內;三焦通為一氣,衛於一身,為外護,主持乎外。

白話文:

也有人說,手部也有三焦,但沒有明確指出位置,它負責掌管上半身;腳部也有三焦,從肚臍以下到膀胱,負責掌管下半身。右手尺脈叫做命門,與心包絡脈一同診斷,也稱之為三焦,是命門之火,在五臟之間流動,負責掌管內部;三焦貫通成一股氣,守護全身,是外在的保護,負責掌管外部。

2. 十一、〔膽〕

(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津汁三合)《靈樞》曰: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由風池而下行;自風池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復交出手少陽之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其支又入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手少陽之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後瞳子窌之分);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其支者,別自目外眥瞳窌,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空、和窌,而下抵於䪼也);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內行者,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其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上髎、中髎、下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行輔骨之前(髀陽,髀之外側也。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

白話文:

肝臟的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銖,藏津汁三合。《靈樞》經中說:足少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銳利的眼角,往上抵達頭部的前額,往下經過耳後的部位,沿着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脈的前面,到了肩膀上,再折回來交叉於手少陽經脈的後面,進入缺盆穴(從眼睛銳利的眼角開始,經過聽會穴、客主人穴,往上抵達頭部的前額,沿着下巴和臉頰往下,通過懸顱穴、懸釐穴,從耳上髮際進入曲鬢穴、率谷穴,經過手少陽經脈的角孫穴,外折往下通過耳後的部位,走行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再從完骨穴外折往上行走,沿着本神穴,向前到了陽白穴,又內折往上行走,沿着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通過風池穴而往下行走;從風池穴沿着頸部,經過手少陽經脈的天牖穴,走行在少陽經脈的前面,往下到了肩膀上,沿着肩井穴,再交錯於手少陽經脈的後面,通過督脈的大椎穴,會合於手太陽經的秉風穴,然後前入於足陽明經脈的缺盆穴的外側,它的支脈又進入耳朵);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朵內,從耳朵前面出來,到了眼睛銳利的眼角後面(它的支脈從耳後的顳顬之間,通過手少陽經脈的翳風穴,進入耳朵內,通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從耳朵前面出來,再從聽會穴到了眼睛銳利的眼角後面瞳子旁邊的分界線);支脈從眼睛銳利的眼角分開,往下到了大迎穴,與手少陽經脈會合於䪼穴(它的支脈從眼睛外角的瞳子旁邊分出來,往下到了足陽明經的大迎穴的部位,通過手少陽經脈的絲竹空穴、和窌穴,而往下抵達䪼穴);往下加頰車穴,往下頸部會合於缺盆穴(它往下於足陽明經脈會合於下關穴,於是從頰車穴往下頸部,沿着本經脈的前面,與前面進入缺盆穴的脈絡相會合,往下到胸中);往下到胸中,貫穿膈肌,絡於肝臟,屬於膽經,沿着脅腹內側,出來氣街穴,繞行毛際,橫着進入髀厭穴中(它往內行走的脈絡,從缺盆穴往下到胸中,在手厥陰經的天池穴的分界處貫穿膈肌,在足厥陰經的期門穴的分界處絡於肝臟,在本經日月穴的分界處屬於膽經,而互相為表裡,於是沿着脅腹內側,通過足厥陰經的章門穴往下行走,出來足陽明經的氣街穴,繞行毛際,會合於足厥陰經,以橫着進入髀厭穴中的環跳穴);其直行的脈絡,從缺盆穴往下到腋下,沿着胸部,通過季脅穴,往下會合於髀厭穴中(它筆直往下而行於外側的脈絡,從缺盆穴往下到腋下,沿着胸部,經過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通過季脅穴,沿着京門穴、帶脈等穴往下行走,通過居髎穴進入足太陽經的上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往下行走,再與前面進入髀厭穴的脈絡相會合),往下沿着髀陽穴,出來膝外廉,往下行走輔骨的前面(髀陽穴,是大腿外側的部位。輔骨,是膝蓋下方兩側突起的骨頭)。

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行輔骨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

白話文:

從髀陽開始,經過太陽穴、陽明穴的中間,經過中瀆穴、陽關穴,從膝蓋外側下緣下來,經過輔骨前面,在陽陵泉到陽交等穴以下的位置。一直往下到達絕骨末端,再從外踝前面出來,沿著足背向上,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在外踝上面的突出骨頭就是絕骨。)

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行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乎足厥陰經也)。其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

白話文:

絕骨穴的尾端,就是陽輔穴。往下走,經過懸鐘穴,再循著足面上丘墟穴、臨泣穴等穴位,最後進入小指與次指之間,到達竅陰穴,足少陽經就在此處終止。

足少陽經的支脈,從足跗上分出,進入大指之間,沿著大指岐骨的內側,一直到指尖,然後再貫穿爪甲,最後從三毛(大指與次指的第一節骨縫後稱岐骨,大指甲後兩節之間稱三毛)處出來,並與足厥陰經相連。

足少陽經的別脈,叫做光明穴,位於距離腳踝五寸的地方。這條經脈從光明穴分出,沿著足厥陰經走,並在下肢跗骨處與足厥陰經相絡。

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絡,名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者也,此經下絡足跗。凡痛厥與痿躄,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光明)。其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此肝、膽二經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足少陽,繞髀陽,入毛際,與足厥陰合。

白話文:

實際上厥證屬於虛證,虛證則會導致痿躄,坐著不能起身,這是治療方法的不同(足少陽的絡脈,名為光明,位於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這條經脈下絡於腳背。凡是治療足厥陰經的疼痛、痿、躄的,應該取光明這個別絡)。其正脈環繞大腿,進入毛際,與足厥陰經相合;別絡則進入季脅之間,循著胸部內側屬於膽經,散佈到肝臟上方,貫穿心臟,向上挾著咽喉,出於頤頷之中,散佈於面部,聯繫眼睛,在眼角外側與足少陽經相合(肝經、膽經為表裡經,經脈互相合為一體。足少陽經,環繞大腿的外側,進入毛際,與足厥陰經相合。

其內行而別者,乃自季脅入胸屬膽,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貫心,上挾咽,自頤頷中出散於面,而上系目系,復合少陽本經於目外眥瞳子髎也)。其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合於膝外廉(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

白話文:

其內行的經脈與其他經脈分開的地方,是從季脅(肋骨下方靠近腰部的地方)進入胸腔,歸屬於膽,分散到肝,從肝的上方系絡貫通到心,向上夾住咽喉,從下顎和下頜出散佈於面部,向上聯繫於眼睛的繫目系,又和少陽本經相合於眼睛外眥的瞳子髎穴。它的筋起於第四指趾,向上連接外踝,向上循著小腿外側的邊緣,在膝蓋外側邊緣與其他經脈相合。(第四指趾,即第四個腳趾,是竅陰穴的旁邊。外踝,是丘墟穴的旁邊。小腿外側的邊緣,是外丘、陽交穴的旁邊。)

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其支者,別走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膝下兩旁突出之骨曰輔骨。膝上六寸起肉曰伏兔。尾骶骨曰尻。此支自外踝骨上走於髀,分為二岐,前結陽明之伏兔,後結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取臀膝而運樞機也);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季脅下兩旁耎處曰䏚。胸上兩旁高處曰膺。

白話文:

膝的外側廉,陽陵泉、陽關穴的旁邊。這些都是強勁的筋;其支脈,分別走行於輔骨外側,向上走行至大腿,前面的連接於伏兔的上方,後面的連接於尻部(膝下兩側突出之骨稱為輔骨。膝上六寸、肉起的部位稱為伏兔。尾骶骨稱為尻。此支脈自外踝骨向上走於大腿,分為兩支,前面連接陽明的伏兔,後面連接督脈的尻部,至此剛柔相制,所以取臀膝而運轉樞機);其直行的經脈,向上經過季脅,向上走於腋前廉,繫於胸乳,連接於缺盆(季脅下兩側凹陷處稱為䏚。胸上兩側隆起處稱為膺。

此直,自外輸骨上走於髀,由髀樞上行乘䏚,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胸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腮頷,復結於頄上也);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盼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

白話文:

直筋:這條經筋直接從體外輸送至骨頭上,沿著大腿行走,由此大腿樞紐向上而行,攀上臀部,沿著季脅向上走至腋下,位於手太陰經筋之下,出現在腋下前的邊緣,水平的繫於胸肌的間隙,向上連線到缺盆,並且和手太陰經筋相合,這些都是剛筋。

直筋:這條經筋向上從腋下出來,貫穿缺盆,出現在足太陽經筋的前面,沿著耳後,向上到前額兩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過下顎,向上連線到頄上。這條直筋,從上面行走腋下的部位,一直向上出腋下,貫穿缺盆,與上面連線到缺盆的筋相合,然後沿著足太陽經筋的前面行走,沿著耳朵上到額角兩邊,在頭頂交會足太陽經筋,再從足陽明經頭維的間隙,走到耳前,向下到下顎,再連線到頄上。

支筋:連線到眼睛的外眼角,稱為外維。這條支筋,從顴骨上斜著走到眼睛的外眼角,成為眼睛的外維,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左右自如的看東西,正是因為這條經筋的伸展和收縮。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如果活動就感到口苦、愛嘆息、心痛、脅痛,不能轉身側臥。嚴重的,臉色微黑、身體沒有光澤(好像塗油一樣)、兩足的外側發熱,這些是屬於陽氣傷亡的症狀。此病主因骨頭受傷,會頭痛、頷痛、目痛、目眥痛、缺盆(項後)腫痛、腋下腫、頸部腫大、汗出、發冷、瘧疾、胸肋、背部、腿、膝蓋、小腿、腳踝、前腳背及各關節都疼痛,小指、無名指不能用力。病勢發展到嚴重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虛弱時,人迎脈反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