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27)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27)

1. 五十七、〔脅肋〕

(肋者,脅之骨,脅總而肋分也。舊云無骨曰脅者,大誤也)統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貫膈布脅肋。又曰:廣胸及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肋骨偏舉者肝偏傾也。又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曰:其臟肝,其病內舍胠脅。

又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又曰:肝病頭目眩,嘔泄,脅支滿。又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朱丹溪曰:脅痛,肝火盛,木氣實。肝火盛,以薑汁下當歸龍薈丸以瀉之;木氣實,以川芎、蒼朮、青皮、當歸之類泄之。

又曰:去滯氣,用青皮,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人多怒,脅下有鬱積,固宜以此解二經之實。若二經氣不足者,當先補血,少加青皮可也。戴復庵曰:脅痛別無雜症,在左為肝經受病,宜用川芎、枳殼、甘草;在右為肝移熱於肺,宜用薑黃、枳殼、桂心、甘草)。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循脅裡出氣街。

是動則病脅痛,不能轉側。《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能息,咳而汗出。又曰: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又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李東垣曰:兩脅痛,刺少陽丘墟。丘墟穴在兩足外踝下,微前骨縫陷中,乃足少陽經之原穴也)。

兼屬足太陰脾經、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病兩脅痛引膺中。沈承之曰:脅前屬足少陽膽經,脅後屬足太陽膀胱經)。

白話文:

肋骨是脅部的骨頭,脅部是總稱,肋骨是分支。(過去說沒有骨頭的部位叫脅部,這是大錯特錯的。)脅部主要歸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貫穿橫膈膜分布在脅肋部。又說:胸部寬闊且腳踝粗壯的是肝臟位置偏高,胸脅部緊湊與腳踝緊靠的是肝臟位置偏低;胸脅部強壯的是肝臟堅實,脅骨脆弱的是肝臟虛弱;胸部和腹部協調的是肝臟位置端正,肋骨偏斜聳起的是肝臟位置偏斜。又說:病邪在肝,就會兩脅中間疼痛。《素問》說:肝臟的疾病,會表現在脅肋部。

又說:青色的脈象,來時長而左右彈動,如果有積氣在心下並延伸到脅肋部,就叫做肝痹。是受到寒濕引起的,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會出現腰痛、腳冰冷、頭痛的症狀。又說:肝病會導致頭暈眼花、嘔吐腹瀉、脅部脹滿。又說:肝脈搏動堅硬且長,顏色不是青色,應該是會出現搏動的病症。因為血在脅下,會導致呼吸困難。朱丹溪說:脅痛是因為肝火旺盛,肝木之氣太過實盛。肝火旺盛,可以用薑汁送服當歸龍薈丸來瀉火;肝木之氣太過實盛,可以用川芎、蒼朮、青皮、當歸等藥物來疏泄。

又說:要去除滯氣,可以使用青皮,青皮是肝經和膽經的藥。人如果容易發怒,脅下有鬱積,應該用青皮來疏通這兩條經絡的實邪。如果這兩條經絡氣不足,應該先補血,再少量使用青皮。戴復庵說:脅痛沒有其他雜症,如果痛在左邊,是肝經受病,應該使用川芎、枳殼、甘草;如果痛在右邊,是肝熱轉移到肺部,應該使用薑黃、枳殼、桂心、甘草。脅部也歸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脅部的裡面出來,通向氣街。

出現病症會導致脅痛,不能轉身。《素問》說:病邪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會讓人脅痛不能順暢呼吸,咳嗽時會出汗。又說:少陽之氣過盛,會導致筋脈麻痺,脅部脹滿。又說:傷寒三天,少陽經受到侵犯,它的脈絡沿著脅部連通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痛和耳聾。李東垣說:兩脅痛,可以針刺少陽經的丘墟穴。丘墟穴在兩腳外踝骨下方,稍微靠前骨縫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原穴。

脅部也兼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筋,沿著腹腔內部,結於肋骨,散布在胸中,它的病症會導致兩脅痛,並牽引到胸部。沈承之說:脅部的前面屬於足少陽膽經,脅部的後面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2. 五十八、〔季脅〕

(脅下也)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脈,循胸過季脅下。又曰:足少陽之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素問》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又曰: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中藏》曰: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婦人月水不來,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兼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合賁下,抵季脅,其病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朱丹溪曰:左脅多因留血作痛,右脅悉是痰積作痛。

痰氣亦有流注於左者,然必與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又屬五臟之會(《難經》曰:臟會於季脅。注:臟,五臟也。季脅,章門穴也,一名脅髎。在臍旁左右各九寸,直季脅,乃足厥陰之穴。帶脈發於此,脾之募也。脾受穀氣,播敷各臟,故臟會於季脅,不能食而熱,可灸章門。

張潔古曰:脅痛者肝也,身熱而煩者心也,體重而滿者脾也。寒熱者肺也,足脛寒而逆者腎也)。

白話文:

(季脅)位於脅部下方,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足少陽經脈,沿著胸部經過季脅下方。又說:足少陽經脈的分支,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內部,歸屬於膽)。也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如果過於大怒,氣往上衝而不向下,積聚在脅下,就會損傷肝臟。《素問》說:肝臟有病的人,兩邊脅部下方會疼痛,牽引到小腹,使人容易發怒。又說:肝咳的症狀,咳嗽時兩脅下方疼痛,嚴重時不能轉動身體,轉動就會感到兩邊脅下脹滿。《中藏經》說:肝臟虛寒,則脅下會堅硬疼痛,眼睛失明、手臂疼痛,發冷像瘧疾一樣,不想吃東西,婦女月經不來,呼吸急促,脈象是左關部位沉而無力,就是這種情況)。還兼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經的筋,會合在賁門下方,到達季脅,其病症是呼吸困難、脅部急迫、吐血,治療方法是用燒灼的針來迅速刺入,以次數來判斷療效。朱丹溪說:左邊的脅痛多半是因為瘀血造成疼痛,右邊的脅痛都是因為痰液積聚造成疼痛。痰氣有時也會流注到左邊,但必然是和血瘀一起造成疼痛,不像右邊的脅痛和血瘀無關)。此外,季脅也屬於五臟之氣交會的地方(《難經》說:五臟之氣會聚於季脅。註解: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季脅,指的是章門穴,又名脅髎穴,位於肚臍旁左右各九寸,正對著季脅,是足厥陰經的穴位。帶脈從這裡發出,也是脾臟的募穴。脾臟接收食物的精華,分佈到各個臟腑,所以說五臟之氣會聚於季脅,如果不能進食並且發熱,可以針灸章門穴。張潔古說:脅痛是因為肝臟的問題,身體發熱煩躁是因為心臟的問題,身體沉重脹滿是因為脾臟的問題,忽冷忽熱是因為肺臟的問題,腳腿冰冷逆反是因為腎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