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7)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7)

1. 八、〔腎〕

(左右各一枚,狀如石卵,色黑紫,當胃下兩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後與臍平直)《靈樞》曰: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湧泉穴也),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然谷,穴名,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白話文:

左右各一腎,形狀猶如鵝卵石,顏色為黑紫色,位於胃部的下方,伸入背脊骨,依附脊椎的第十四塊椎骨,前後與肚臍相平。

《靈樞》上說:足少陰的經脈,起於小腳趾的下方,斜著走過腳心(也稱湧泉穴),出現在然谷穴的下方,沿著內踝的後方,分成兩支進入腳跟中。(然谷,是穴位的名稱,位於內踝前面,從大骨下陷處開始)

內踝後別入跟中,即太谿、太鍾等穴),以上踹內,出膕內廉(自復溜、交信,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踹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也。

白話文:

太谿、太鍾等穴位位於內踝後方,與跟骨中間相通。由此穴向上推按,一直到小腿內側的膕內廉(從復溜、交信穴位開始,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位,一直向上推按到膕內廉的陰谷穴位)。再向上推按到股內後廉,一直貫通到脊柱,與腎絡和膀胱相連接(從股內後廉開始,一直連接到督脈上的長強穴,再貫穿脊柱中間,一直通向腎臟,前面正對著關元、中極兩穴的分界處,並與膀胱相連接)。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滑氏曰:其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其支者,自神藏之次,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也。

白話文:

滑氏說:脈絡從陰谷上行到股內後方,貫穿脊椎,會合於脊背上的長強穴,再從前面出來,沿著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穴,在肓俞穴處,臍的左右屬於腎,向下經過關元、中極穴,而連絡膀胱。脈絡中直行的,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橫隔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挾持舌根。滑氏說:肓俞穴屬於腎的那一部分向上行,沿著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穿肝臟,向上沿著幽門,上行橫膈膜,經過步廊進入肺臟,沿著神封、靈藏、彧中、俞府穴,而向上沿著喉嚨,並人迎穴,挾持舌根而結束。脈絡的分支,從肺臟出來連絡心臟,注於胸中。脈絡的分支,從神藏穴的旁邊,從肺臟連絡心臟,注於胸中。在上述俞府諸穴中,足少陰經到這裡結束,而與手厥陰經相接。

胸中,當兩乳之間,亦曰膻中)。其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絡,名大鐘,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別走足太陽者也。言本經從肺出絡心,此言上走心包,下外貫腰脊,故其為病如此。

白話文:

胸腔中間,也就是乳房中間的部位,也稱為膻中。它的分支叫做「大鐘」,在腳踝後圍繞著腳跟,與足太陽經分道而行;而它的另一個分支,則在經脈上走至心包,向下外貫穿腰和脊。這個經絡的病症出現氣逆時就會煩悶,實症時就會閉癃,虛症時就會腰痛,取穴時可以針對這個經絡的別絡。

凡治此當取所別之大鐘也)。其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足少陰之正,自膕中合於太陽,內行上至腎,當十四椎旁腎俞之次,出屬帶脈;其直者,上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是為六合之一。然有表必有里,諸陽之正,必成於諸陰之別,非旁通交會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這個病症,應該取其特別的太陰、陽明、少陽經絡經過的部位。太陰經的正經,從腳後彎處的中間開始,單獨運行與太陽經會合,向上至腎臟,經過十四節脊椎,從腎俞穴附近穿出,屬於帶脈;太陰經的直經,連繫舌根,向上後再穿出身體,與太陽經會合,這是分支的一種,與其他各條陰經的分支一起,都成為正經。(膀胱經與腎經相互為表裡,所以其經脈互相會合為一。足少陰經的正經,從腳後彎處的中間與太陽經會合,內行向上至腎臟,經過十四節脊椎旁的腎俞穴附近,穿出屬於帶脈;太陰經的直經,向上連繫舌根,向上後再穿出身體,與太陽經會合,這是六種會閤中的一種。然而有表必有裡,諸陽經的正經,必定形成於諸陰經的分支,不是另外貫通而交會的。)

其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陰之筋,起小趾下,斜趨足心;又斜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跟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自內輔骨下,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者,皆剛筋也),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脈,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

白話文:

小腿內側肌肉的肌腱起於小腳趾下方,和足太陰經的肌腱併行,斜向內踝下延伸,在腳後跟處與足太陽經的肌腱會合,再向上延伸到內踝下方的陰穀穴(足少陰經的肌腱也起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足心延伸,再斜向內側,在然谷穴與足太陰經的商丘穴相交,之後沿著內踝下方延伸、在腳後跟與太陽經的肌腱會合,再從腳後跟內側向上延伸,在內輔骨下方、陰穀穴旁與足太陰經的肌腱會合)。小腿內側肌肉的肌腱和足太陰經的肌腱繼續向上延伸,沿著陰股(大腿內側)運行,在陰器處會合(從內輔骨下方開始,和小腿內側肌腱相交,沿著陰股向上延伸,在橫骨處與足太陰經、厥陰經、陽明經的肌腱會合,再向上延伸到陰器處會合,這條經絡都是強壯的肌腱)。經絡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膂向上延伸到頸項,和足太陽經的肌腱會合(經絡從陰器內行,經子宮向上連結腎臟,與衝脈相交,沿著脊椎兩旁,夾著脊膂向上延伸到頸項,與足太陽經的肌腱會合,連接到枕骨,內部連結髓海)。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聽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如果四肢活動則感到飢餓不想要吃東西,臉色黑如土灰,咳嗽並吐出血,喘鳴且呼吸急促,想坐起來時感到暈眩,兩眼發直好像聽不到聲音,心臟如同懸空並感到飢餓,氣血不足則容易恐懼,心悸彷彿有人要抓捕它,稱為「骨厥」。骨厥主要是腎臟發生的疾病,伴有口乾舌燥、咽腫咽氣上行、咽喉乾渴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腹瀉、脊背臀部股內及後腿內側疼痛、麻木、四肢寒冷僵直、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病勢盛時寸口脈搏強盛,比人迎脈搏強一倍,病勢虛弱時寸口脈搏反比人迎脈搏弱小。

2. 九、〔心包〕

(一名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則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也)《靈樞》曰: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諸邪之在心,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白話文:

有一種名為「心主」的臟腑,根據臟象理論,它位於橫膈膜之上,豎隔膜之下,與橫膈膜黏連在一起,並且被黃色脂肪包覆著,這就是心臟。在心臟外圍有細小的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臟和肺臟相連,這就是心包。心臟是君火,心包是相火,代替君火行使職能。從功能上來說,稱為手心主;從經絡上來說,稱為心包絡,一個經絡卻有兩個名稱。《靈樞》中說: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中,止於心包(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總主宰,所有在心臟的邪氣,都在心包絡中。包絡是指心主脈絡)。

胸中,當兩乳之間,而為心主之外衛)絡,下膈,歷絡三焦(三焦,為臟腑之外衛,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焦募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肋上際為腋,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始此),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也,下臂行兩脈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指,循中指,出其端(入掌中,勞宮也。

白話文:

胸部、橫膈之上是心主的外衛,向下經過隔膜,通過三焦。三焦是臟腑的外衛,別的經脈都沒有「歷」這個字,只有三焦經有,可能是指上中下三部。上部是指膻中穴,中部是指中脘穴,下部是指臍下。因此任脈上的陰交穴是三焦經的募穴;三焦經的支脈沿著胸部,經過肋骨外側,天池穴便是手厥陰經的起點所在地,向上抵達腋下,沿著臑內側,在太陰經與少陰經之間向下走,到達肘部,沿著手臂向下走,在兩條筋之間運行,進入手掌中的中指,沿著中指向上,從中指的指尖出來。進入手掌中的中指勞宮穴,沿著中指向上,從指尖出來。

中指端,中衝也,手厥陰止於此),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之次,即無名指也。其支者,自勞宮別行無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也)。其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而取之兩筋間也(手厥陰之絡,名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少陽者也。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白話文:

中指的指尖,就是中衝穴,手厥陰經在此結束。中衝穴的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着無名指的側面走到無名指的指尖(無名指的旁邊,就是中指。中衝穴的分支,從勞宮穴分出,單獨運行到無名指的指尖,然後與手少陽經相接)。中衝穴的別絡,叫做內關穴,距離手腕二寸,從兩條肌腱之間出來,沿着經絡向上,與心包經相繫,並絡屬心繫。心包經實證時,會出現心痛;虛證時,會出現頭痛,因為內關穴位於兩條肌腱之間(手厥陰經的絡脈,叫做內關穴,位於掌後,距離手腕二寸,在兩條肌腱之間。這條經絡與心包經相繫,絡屬心繫,又出於耳後,與手少陽經的完骨穴下相合)。

病取內關治之)。其正,別入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手厥陰之正,其別而內行者,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屬三焦,乃出循喉嚨,行於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此乃六合之五也)。

白話文:

治療的時候,取內關穴。它的正脈,分別進入到腋下三寸處,進入胸腔,分別屬於三焦,再沿著喉嚨、耳後行至手少陽經的完骨穴下方,此為五合穴(手厥陰經的正脈,其分出後向內行的支脈,與手少陰經脈相同,從腋下三寸處走行。足少陽經的淵腋穴旁,進入胸腔,屬於三焦,然後外出沿著喉嚨走行,經過耳後,再在手、足少陽經的完骨穴下方與之交會。此為五合穴中的第五個)。

其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上臂陰天泉之次,由曲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

白話文:

它的肌腱起於中指,與肺經的肌腱並行,連結於手肘內側(中指的端點,中衝的旁邊。沿著手指進入掌中,到達手背後方的大陵穴的旁邊,和手太陰肺經的肌腱連接,向上連接於手肘內側曲澤穴的旁邊),手臂內側的陰面,連結於腋下,向下分佈在身體的前後夾著肋骨(手臂內側的天泉穴的旁邊,從彎曲的腋窩中間,和手太陰肺經的肌腱連接,連結於腋下,在天池穴的旁邊向下運行,在身體的前後分佈開來夾著肋骨,與手太陰肺經、足少陽膽經的肌腱相連。

此經自掌至腋,皆剛筋也);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胸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門也)。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指厥陰心包經)從手掌到腋下,都是強勁有力的大筋);它的一個分支,進入腋下,散佈在胸中,與我們的手臂連接。(這個分支,從心包穴分出,進入腋窩,並散佈到胸腔中。臂應寫作賁,因為這個分支以及太陰經的筋,都進入並散佈在胸腔中,所以與賁門相連)。如果這條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肘部攣縮疼痛,腋下腫脹,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胸脅脹滿、心中煩悶不安、面赤目黃、異常興奮等症狀。這是主脈生病引起的症狀,包括心煩、心痛、手心發熱,病情嚴重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病情虛弱時,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