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26)
前編·分野 (26)
1. 五十六、〔腹〕
(俗謂之肚,中脘穴分,即中焦也)統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膝股內前廉入腹。是動則病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又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又曰: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又曰:腹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使,取足太陰。《素問》曰:陰中之至陰,脾也。腹者,至陰之所居。又曰:脾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又曰: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厥氣在腹中。厥氣,名曰疝厥,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又曰:中氣不足,謂之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又曰: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又曰: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又曰:脾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已汗出。李東垣曰: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湯或建中湯,及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又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所生病者,大腹水腫。《素問》曰: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又曰:胃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楊上善曰:足陽明脈,從鼻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
兼屬手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之會。(《素問》曰: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注:胃募,中脘穴也,居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脈所生也)。又屬足少陰腎經、厥陰肝經(《靈樞》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渴渴然,取足少陰。又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素問》曰:腎病者,腹大脛腫,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又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又屬衝脈、任脈之會(《靈樞》曰:衝脈、任脈之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又曰:任脈之別,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也。《素問》曰: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衝脈為病,則逆氣裡急也。沈承之曰:腹分四行,中行臍上五寸,名上脘穴,屬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之會。臍上四寸,名中脘穴,又謂之上紀,屬手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之會。臍上二寸,名下脘穴,屬足太陰脾經、任脈之會。第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五分,屬足少陰腎經、衝脈之會。
第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二寸,屬足陽明胃經。第四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三寸五分,屬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之會)。
白話文:
(俗稱肚子,以中脘穴為中心分界,就是中焦的部位)主要歸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經脈,沿著膝蓋和小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如果此經脈發生異常,就會出現腹脹、頻繁打嗝,排氣後會感到舒適。《靈樞》又說:足太陰經氣衰竭時,會腹脹、便秘、呼吸困難、頻繁打嗝、噁心;嘔吐時會出現氣逆,氣逆則臉色發紅,不氣逆則上下不通暢;上下不通暢則臉色發黑,皮膚乾燥焦枯,最終死亡。《靈樞》又說:足太陰經的支脈,稱為公孫穴,在第一跖骨關節後一寸的位置,分出走向陽明經,它的分支進入腸胃。
當厥氣上逆時會導致霍亂;實證會導致腸中劇痛,虛證會導致腹部脹大,應該在經脈的分支處進行治療。《靈樞》又說:腹脹滿,食物不能消化,腹中咕嚕作響,大便不通暢,應當取足太陰經上的穴位治療。《素問》說:陰中之至陰,就是脾臟。腹部,是至陰之氣所聚集的地方。《素問》又說:脾病會影響內臟的心腹,外在表現為肌肉和四肢的病變。《素問》又說:出現黃色脈象時,脈象大而虛弱,腹中會有厥氣。這種厥氣,稱為疝厥,女性的病理與此相同。
得病的原因是因為快速活動導致四肢出汗後受風。《素問》又說:中氣不足,就是脾虛,會出現腹脹、腸鳴、腹瀉,食物不能消化。《素問》又說:傷寒病十天後,如果太陰病有所減輕,腹脹如同之前,就會想吃東西。《素問》又說:太陰經的厥逆,會導致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會嘔吐,無法入睡。《素問》又說:脾瘧的症狀是,寒冷時腹中疼痛,發熱時腸中鳴響,出汗後症狀會緩解。李東垣說:中脘穴疼痛,是太陰經的問題,應該使用理中湯或建中湯,以及草豆蔻丸之類的藥物治療。
腹部也歸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足陽明胃經的支脈,從胃口開始,向下沿著腹內行走。所產生的疾病,會出現大腹水腫。《素問》說:腹中鳴響,是因為病根在胃。《素問》又說:脾的功能減弱,會導致煩躁不安,不能進食,食物難以下嚥,是因為胃脘與膈肌之間的阻礙。《素問》又說:胃瘧的症狀是,容易感到飢餓但不能進食,吃了東西就會感到腹部脹滿。《楊上善》說:足陽明經脈,從鼻子開始,向下到咽喉,分為四條路線,加上正脈和別脈共六條,上下行走於腹部,維護全身)。
腹部也同時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交會的地方。(《素問》說:腹部突然脹滿,按壓下去沒有消退,應該取手太陽經絡上的穴位,也是胃的募穴。這裡註解說:胃的募穴,就是中脘穴,位於胸骨和肚臍之間,是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地方)。腹部也歸屬於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腹部脹大,也可能上行至胸腔咽喉,出現喘息、口渴,應該取足少陰經上的穴位治療。《靈樞》又說:足部的三條陰經,都是從足部走向腹部。《素問》說:腎病會導致腹部脹大、小腿腫脹,虛證會導致胸中疼痛、大小腹疼痛。《素問》又說:肝熱的症狀是,小便先發黃,腹痛且多臥,身體發熱)。腹部也歸屬於衝脈、任脈交會之處(《靈樞》說:衝脈和任脈浮於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行走,在咽喉處交會。《靈樞》又說:任脈的支脈,分散於腹部。實證會導致腹部皮膚疼痛,虛證會導致瘙癢,應該在支脈處進行治療。《素問》說:衝脈夾著肚臍向上行走,到胸中分散。
因此,衝脈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氣逆、腹部急迫等症狀。沈承之說:腹部可以分為四條線,中間的一條線是從肚臍向上五寸的地方,稱為上脘穴,歸屬於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的交會處。肚臍向上四寸的地方,稱為中脘穴,又稱上紀,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處。肚臍向上兩寸的地方,稱為下脘穴,歸屬於足太陰脾經、任脈的交會處。第二條線距離中間的線左右各五分,歸屬於足少陰腎經、衝脈的交會處。第三條線距離中間的線左右各兩寸,歸屬於足陽明胃經。第四條線距離中間的線左右各三寸五分,歸屬於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