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25)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25)

1. 五十三、〔乳〕

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王啟玄曰:乳之上下,皆足陽明之脈也。《針灸經》云:乳中二穴當乳,足陽明脈氣所發。朱丹溪曰:胃經見證,胸旁過乳痛。《婦人良方》曰:乳癰者,由乳潼結聚,皮薄以澤而成。蓋陽明之脈主血,其血又歸厥陰之氣,血澀不通,氣結不散,故積聚成癰也)。

又屬足厥陰肝經(《乳癰論》曰: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凡乳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鬱閉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治法以青皮疏厥陰之滯,以石膏清陽明之熱,以生甘草節行汙濁之血,以栝蔞子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當歸、金銀花消腫導毒,隨症消息。然須以少酒佐之,加以艾火兩三壯於腫處,其效尤捷)。

兼屬足少陽膽經、太陰脾經、陰維脈之會。(《靈樞》曰,足少陽之筋,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其病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又曰: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沈承之曰:直乳下三寸五分,名期門穴,屬足厥陰肝經、太陰脾經、陰維之會;下四寸,名日月穴,屬足少陽膽經、太陰脾經、陰維脈之會)。

白話文:

乳房,主要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靈樞》說:足陽明經脈,從鎖骨凹陷處往下,經過乳房內側邊緣。王啟玄說:乳房的上下部位,都屬於足陽明經脈的範圍。《針灸經》說:乳頭中心有兩個穴位,正當乳房之處,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的地方。朱丹溪說:胃經的病症,會出現胸部旁邊、經過乳房的疼痛。《婦人良方》說:乳癰,是由於乳汁堵塞聚集,皮膚薄而光滑所形成。這是因為陽明經脈主管血,而血又歸屬於厥陰之氣,當血流不暢通,氣鬱結而不散,就積聚成癰。)

乳房也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乳癰論》說:乳房是陽明經脈所經過的地方,乳頭屬於厥陰經脈。通常是產婦不知道調養身體,因為憤怒而導致氣逆,或者因為憂鬱而受到阻礙,或者因為吃太多肥膩食物,以至於厥陰之氣運行不暢,所以乳腺不通,乳汁無法排出;陽明經脈的血氣就會沸騰,因此發熱嚴重而化膿。治療方法要用青皮來疏通厥陰之氣的滯塞,用石膏來清除陽明經脈的熱,用生甘草來調節並排出汙濁的血液,用栝蔞子或加上沒藥、青橘葉、皂角刺、當歸、金銀花來消腫排毒,並且要根據具體病情調整用藥。但必須配合少量酒來輔助藥效,再用艾灸在腫脹處灸兩三次,效果會更快。)

乳房還兼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處。(《靈樞》說:足少陽的經筋,從腋窩前緣走過,連接到胸前,結於鎖骨凹陷處;它的病症表現為脅肋疼痛,向上牽引至鎖骨凹陷處和胸部。又說:足太陰的經筋,沿著腹腔內部運行,結於肋骨,散布於胸中。沈承之說:在乳房正下方三寸五分的位置,叫做期門穴,屬於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處;在下方四寸的位置,叫做日月穴,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處。)

2. 五十四、〔虛里〕

(乳根穴分也,俗謂之氣眼)屬足陽明胃經,(《甲乙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之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素問》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顧英白曰:乳根二穴,左右皆有動氣,經何獨言左乳下?蓋舉其動之甚者耳,非左動而右不動也。其動應手,脈宗氣也。

《素問》本無二義,馬玄臺因仿刻之誤,而謂應衣。應衣者,言病人肌肉瘦弱,其脈動甚,而應衣也,亦通。始讀《素問》,則心竅疑之,至讀《甲乙經》而疑遂釋然)。兼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張介賓曰: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者,人但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其動微者病尚淺,動甚者病則甚。凡患此者,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白話文:

這個穴位(虛里),其實是乳根穴分出來的,俗稱「氣眼」。它屬於足陽明胃經。(《甲乙經》說:胃的一條大絡脈,叫做虛里,它穿過膈膜,聯絡肺臟,從左邊乳房下方出來,它的跳動可以摸得到,是脈搏中宗氣的來源。如果跳動很急促,呼吸急促,甚至快要斷氣,表示病在身體裡面;如果跳動結塊而且橫向,表示有東西積聚;如果跳動完全消失,表示快要死了。《素問》說:乳房下方,它的跳動連衣服都看得出來,這是宗氣外洩的表現。顧英白說:乳根穴左右都有氣在跳動,為什麼經脈只說左邊乳房下方?這是因為左邊跳動比較明顯,並不是說只有左邊跳,右邊不動。它的跳動可以摸得到,是脈搏中宗氣的來源。

《素問》本來沒有兩種不同的意思,馬玄臺因為模仿刻字的錯誤,才說是「應衣」。所謂「應衣」,是指病人肌肉瘦弱,脈搏跳動很明顯,連衣服都能感覺到,這樣說也說得通。剛讀《素問》時,會覺得有些疑惑,讀了《甲乙經》之後,疑惑就解開了。)同時也屬於手少陰心經(《靈樞》說:五穀進入胃之後,它的糟粕、津液、宗氣會分成三條路徑,所以宗氣會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脈,進行呼吸作用。

張介賓說:虛里的跳動,是身體虛損的根本原因,所以凡是患有陰虛、勞累、體虛的人,心下通常會有跳動,或是有驚悸的狀況,人們只知道是心臟在跳,卻不知道是虛里在跳動。跳動微弱表示病情還不嚴重,跳動劇烈表示病情很嚴重。凡是患有這種情況的人,通常使用純甘甜、滋養腎水的藥物來填補真陰,很多都能夠活下來。)

3. 五十五、〔腋〕

(臂下脅上際也)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動則病腋腫。又曰: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又曰:手心主之筋,結腋下。又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其名天池)。又屬手太陰肺經、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從肺系橫出腋下。

又曰: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又曰: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又曰:手少陰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又曰: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又屬足厥陰肝經、太陰脾之大絡。(《靈樞》曰: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

又曰: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腹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沈承之曰:腋間屬手足厥陰心包、肝經,腋前屬手太陰肺經,腋後屬手少陰之經,腋下屬足厥陰肝經,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兼屬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靈樞》曰:手太陽之筋,結於腋下,其病腋下痛。

又曰:足少陽之脈,從缺盆下腋,所生病者腋中腫。又曰:足少陽之筋,從季脅上走腋前廉。朱丹溪曰:手足厥陰合生見證,曰腋腫,手厥陰、足少陽也)。

白話文:

(腋窩,是指手臂下方、脅骨上方的交界處。)這個部位屬於手厥陰心包經(《靈樞》中說:手厥陰的脈絡,它的分支從胸部出來到脅肋,下行至腋窩下三寸處,再向上到腋窩下,如果這個脈絡有問題,就會導致腋窩腫脹。又說:手心包經的主要分支,下行到淵腋穴下三寸,進入胸腔。又說:手心包經的筋脈,結聚在腋窩下。又說:腋窩下三寸,是手心包經所屬的天池穴)。同時,腋窩也屬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靈樞》中說:手太陰的脈絡,從肺系橫向出來到腋窩下。又說:手太陰經的主要分支,進入到淵腋穴前方的少陰經。又說:腋窩下的動脈,屬於臂部的太陰經,稱為天府穴。如果突然發生疾病,導致肝肺互相搏動,血從鼻子和嘴巴溢出,就要取天府穴治療。又說:手少陰的脈絡,從心系向上到肺部,再向下出來到腋窩下。又說:手少陰經的主要分支,進入到淵腋穴兩條筋脈之間,歸屬於心)。腋窩還屬於足厥陰肝經和太陰脾經的大絡脈(《靈樞》中說:肝臟有邪氣,它的氣會停留在兩側腋窩。又說:脾的大絡脈,名為大包,從淵腋穴下三寸處出來,分布在胸部和脅肋,如果這個脈絡氣血實,就會腹部劇痛,如果虛弱,就會全身關節都鬆弛無力。這個脈絡如果出現羅網狀的血絡,都要在這個地方取穴治療。沈承之說:腋窩這個部位,屬於手足厥陰心包經和肝經;腋窩前面,屬於手太陰肺經;腋窩後面,屬於手少陰心經;腋窩下方,屬於足厥陰肝經;再往下六寸,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大絡脈)。此外,腋窩還兼屬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少陽膽經(《靈樞》中說:手太陽的筋脈,結聚在腋窩下,它的疾病會導致腋窩下疼痛。又說:足少陽的脈絡,從缺盆穴下行到腋窩,所產生的疾病會導致腋窩腫脹。又說:足少陽的筋脈,從季脅向上走到腋窩前側。朱丹溪說:手足厥陰經共同出現的症狀,就是腋窩腫脹,這與手厥陰經和足少陽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