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4)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4)

1. 常經篇第六

滑伯仁曰:脈有常奇,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蓋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譬猶聖人田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也。婁全善曰:此滑氏據《難經》而言之也。《靈樞》曰:督、任、蹺脈在十二經,營氣周流十六丈二尺之內,與《難經》不同,未詳其意,姑闕以俟知者。

白話文:

滑伯仁說:脈象有常規和奇特的區別,十二經脈是屬於常規的脈象。奇經八脈則不受常規約束,所以稱之為「奇」。大概是常規的經脈滿溢的時候,就會流入奇經,就像聖人開闢田地時設置溝渠來預防水災一樣,這樣就沒有氾濫的憂患了。婁全善說:這是滑伯仁根據《難經》的說法來解釋的。《靈樞經》說:督脈、任脈和蹺脈都在十二經脈之中,營氣在身體內循環十六丈二尺的範圍,這和《難經》說的不同,還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暫且存疑,等待有了解的人來解答。

2. 一、〔肺〕

(肺之為臟,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為五臟之華蓋)《靈樞》曰: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起,發也。絡,繞也。還,復也。循,洽也。膈,心下膈膜也。屬,會也),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肺系,喉嚨也。

肩下脅上際曰腋。肩下嫩耎白肉曰臑),行少陰、心主之前(心主,心包經也。臑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下肘中(臂上臑下相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上下二骨,今太陰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

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手大指本節後曰魚),循魚際(魚際,穴名,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

其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此下即十五絡穴也。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手太陰之絡名列缺,在腕後一寸五分,上側分肉間。太陰自此別走陽明者,其太陰本經之脈,由此直入掌中,散於魚際也。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之反關脈者是也,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曰:陽脈逆,而反大於氣口三倍者是也)。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掌後高骨為手銳骨,實為邪熱有餘,故手銳掌熱。欠㰦,張口伸腰也,虛固肺氣不足,故為欠㰦。及小便遺而且數,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㰦也。治此者取列缺。謂實可瀉之,虛可補之,後諸經皆準此。

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裡,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其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此大腸與肺相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其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

魚後,魚際也。寸口外側,即列缺之次),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循臂,結於肘中尺澤之次,上臑內廉,天府之分,乃橫入腋下,與手少陰之筋合。此皆剛筋也),出缺盆,結肩前髃(此自腋下,上出缺盆,行肩上三陽之前,而結於肩之前髃也),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此上行者,自腋而上,並是三陽之筋,上結於缺盆;下行者,自腋入胸,結於胸裡,散貫於胃上口賁門之分,與手厥陰之筋合;下行抵季脅,與足少陽、厥陰之筋合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而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寒字疑衍)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一、〔肺〕

肺這個臟器,有六葉和兩個耳狀的構造,像傘蓋一樣垂下來,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肺內部有二十四個空隙,像行列一樣分布,負責輸送各個臟腑的清氣和濁氣,是五臟的保護傘。

《靈樞》說:手太陰肺經的脈氣,從中焦開始,向下聯絡大腸,再回到胃的入口,向上穿過膈膜,歸屬於肺(起,是開始的意思。絡,是纏繞的意思。還,是返回的意思。循,是沿著的意思。膈,是心臟下面的膈膜。屬,是會合的意思)。然後從肺部出來,橫向經過腋下,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走(肺系,指喉嚨。腋下,指肩膀下、肋骨上的交界處。上臂內側,指肩膀下柔軟的白色肌肉)。

接著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面走(心包經,即心包經。上臂內側邊緣有三條脈絡,太陰經在前,少陰經在後,厥陰經在中間),到達手肘(上臂和前臂的連接處稱為肘部),沿著前臂內側,在上骨(肱骨)下緣走(上臂下、手掌上的部分稱為前臂,前臂有上下兩根骨頭,現在說的是太陰經沿著前臂上骨的下緣走),進入寸口(手腕後方凹陷處的動脈,是太淵穴。寸口中間的動脈是經渠穴),向上到魚際(大拇指根部後方隆起的部分稱為魚),沿著魚際(穴位名稱,指脈搏散布的部位),到達大拇指的末端(少商穴)。

它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面分出,直接到食指內側的末端(分支,就像樹木有枝幹一樣,這是指正經之外,還有旁通的脈絡。手臂和手掌的交界處叫做手腕,這裡是本經的支脈,從手腕後方上側的列缺穴分出,直接到食指的末端,與手陽明經的商陽穴相接)。

這個支脈,叫做列缺,從手腕上方分出,與太陰經並行,直接進入手掌,散布於魚際(以下是十五個絡穴。不說絡而說支脈,是因為本經從這個穴位分出走往鄰近的經脈。手太陰的絡穴叫列缺,在手腕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上側肌肉之間。太陰經從這裡分出走往陽明經,而太陰經的本經脈絡,則由此直接進入手掌,散布於魚際。有些人寸、關、尺這三部分的脈搏不明顯,而從列缺穴到陽谿穴的脈搏卻很明顯,俗稱反關脈,這是因為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千金翼》說:陽脈逆行,比氣口脈大三倍的,就是這種情況)。

它的病症,如果是實證,就會出現手掌熱和手掌前端發熱;如果是虛證,就會打哈欠,小便頻數。治療時取列缺穴,可以從手腕往上半寸取穴,它會分走陽明經的脈絡(手掌後方高起的骨頭稱為手銳骨,實證是邪熱有餘,所以手掌熱。打哈欠是因為肺氣不足。小便頻數是虛證的表現。《通俗文》說:身體疲倦會伸腰,精神疲倦會打哈欠。治療這種病,取列缺穴,實證可以瀉,虛證可以補,其他經絡的治療方法也與此類似。半寸應該是一寸半,這裡是太陰經的絡脈,分走陽明經,陽明經的絡脈叫做偏歷。也會進入太陰經,因為它們互為表裡,所以互相交接成為絡脈,其他經脈也是這樣)。

它的正經脈絡,分出進入淵腋,在少陰經的前面,然後走入肺,散布到大腸,向上到鎖骨上窩,沿著喉嚨,再與陽明經匯合,這叫做六合(這裡是指大腸和肺互為表裡,經脈相互會合。手陽明經的正常走向,是在胸前和乳房之間;它在內部的走向,是從肩髃穴分出,進入柱骨,從鎖骨上窩向下走到大腸,屬於肺,它向上走的是沿著喉嚨,再從鎖骨上窩出來,與陽明經的本經匯合)。

它的經筋,起始於大拇指的上方,沿著手指向上走,匯集於魚際後面,沿著寸口外側走(大拇指上方,是少商穴的旁邊。魚際後面就是魚際。寸口外側,就是列缺穴的旁邊),向上沿著前臂,匯集於手肘,再向上到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向上沿著前臂,匯集在手肘的尺澤穴,向上到上臂內側,是天府穴的範圍,然後橫向進入腋下,與手少陰經的經筋匯合。這些都是剛筋),從鎖骨上窩出來,匯集於肩部前方的肩髃穴(這是從腋下,向上從鎖骨上窩出來,在肩部三陽經的前面行走,然後匯集於肩部前方的肩髃穴),向上匯集於鎖骨上窩,向下匯集於胸腔內,散布到賁門,與賁門下方匯合,到達季脅(向上走的,從腋下向上,與三陽經的經筋並行,向上匯集於鎖骨上窩;向下走的,從腋下進入胸腔,匯集於胸腔內,散布到胃的上口賁門,與手厥陰經的經筋匯合;向下到達季脅,與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的經筋匯合)。

如果它發生病變,就會出現肺脹滿,呼吸時氣喘咳嗽,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叉昏厥,這叫做臂厥。

這條經絡所主管的肺部疾病,包括咳嗽、氣喘、口渴、心煩、胸悶、上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如果氣盛有餘,就會出現肩背疼痛、怕風寒(寒字可能是多餘的)、汗出、中風、小便頻數、打哈欠;如果氣虛,就會出現肩背疼痛、怕冷、呼吸不足、小便顏色發黃、突然失禁。氣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氣虛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3. 二、〔大腸〕

(長二丈一尺,廣四寸,當臍右回十六曲)《靈樞》曰: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也),循指上廉(本節前陷中二間穴,本節後陷中三間穴也),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名),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也。

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絡於肺中,復下膈,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相為表裡也);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頭莖為頸。

耳下曲處為頰。頸中之穴,天鼎、扶突也),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手陽明經止於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明經也)。其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痹而隔。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

其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大腸與肺相表裡,經脈亦為一合。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出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

其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尖商陽之次也,歷合谷,結於腕上陽谿之次,循臂上廉,又結於肘外肘髎之次,乃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其支者,繞肩胛,挾脊(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兩挾於脊);直者,從肩髃上頸(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其支者,上頰,結於頄(此支者自頸上頰,入下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則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

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二、〔大腸〕

大腸長約七公尺,寬約十三公分,位於肚臍右側,盤繞十六個彎曲。《靈樞》中說: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於食指末端(即商陽穴),沿著食指外側邊緣(經過二間穴和三間穴),出於虎口兩骨之間(合谷穴),向上進入兩條筋之間(陽谿穴),沿著手臂外側邊緣向上,進入手肘外側(曲池穴),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向上,到達肩部,經過肩峰前緣(包括肘髎穴、五里穴和臂臑穴,肩峰的骨縫是肩峰骨,以上肩峰骨和巨骨),向上到達頸椎(肩背上方,頸項的根部是天柱骨,六條陽經都匯集在督脈的大椎穴,即頸椎),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繫肺臟,向下穿過膈肌,歸屬於大腸(從大椎穴向前進入足陽明胃經的鎖骨上窩,聯繫肺臟,再向下通過膈肌,在肚臍旁的天樞穴處。屬於大腸,與肺臟互為表裡)。

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沿著脖子穿過臉頰,進入下排牙齒(頭頸是脖子,耳朵下彎曲處是臉頰。脖子上的穴位是天鼎穴和扶突穴),再回到外面,夾著嘴巴,在人中處左右交叉,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向上夾著鼻孔(人中,即督脈的水溝穴,從人中處左右交叉,向上夾著鼻孔,是從禾髎穴到迎香穴。手陽明經到此結束,從山根處連接承泣穴,接著足陽明胃經)。

它的一個分支,叫做偏歷,在手腕上方三寸處,分出進入手太陰肺經。另一個分支,向上沿著手臂,經過肩峰,向上繞到臉頰,連接到牙齒。還有一個分支,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

如果大腸經的經氣實證,就會發生蛀牙、耳聾;如果虛證,就會牙齒發冷、麻木阻塞,治療時應當取偏歷穴。(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名叫偏歷,在手腕上方三寸處的側邊,分出走向手太陰肺經。按:本經的筋脈,都沒有進入耳朵和眼睛的說法,只有這個絡脈有。宗脈,是脈氣聚集在耳目之間的脈絡。齲齒,是蟲蛀的病,這個經絡向上繞到臉頰,連接牙齒,進入耳朵,聯繫肺臟,向下通過膈肌,所以實證會出現蛀牙和耳聾,虛證會出現牙齒發冷、內部麻痹和阻隔。治療這種情況,應當取偏歷穴。)

它主要的脈絡從手沿著胸部到乳房,在肩峰處分開,進入頸椎,向下走入大腸,聯繫肺臟,向上沿著喉嚨,出於鎖骨上窩,與陽明經相合(大腸與肺臟互為表裡,經脈也相互匯合。手陽明大腸經的主要脈絡,沿著胸前乳房之間,其內在的脈絡,從肩峰分出,進入頸椎,出於鎖骨上窩,向下走入大腸,聯繫肺臟。其上行的脈絡,沿著喉嚨,再出於鎖骨上窩,與陽明經本經相合)。

它的筋脈,起於食指末端,結於手腕,向上沿著手臂,結於手肘外側,向上到達上臂,結於肩峰(食指末端,是食指尖端商陽穴的位置,經過合谷穴,結於手腕的陽谿穴位置,沿著手臂外側邊緣向上,又結於手肘外側肘髎穴的位置,於是到達上臂會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相合,結於肩峰,這些都是強壯的筋脈);它的一個分支,環繞肩胛骨,夾著脊椎(這個分支從肩峰彎曲向後,環繞肩胛骨,與手足太陽經的筋脈相合,兩邊夾著脊椎);筆直的分支,從肩峰向上到達脖子(這個筆直的分支,從肩峰經過巨骨穴,向上到達頸部的天鼎穴和扶突穴);它的一個分支,向上到臉頰,結於顴骨(這個分支從脖子向上到臉頰,進入下排牙齒,向上結於手太陽經的顴髎穴位置);筆直的分支,從手太陽經的前面出來,向上到左邊額角,聯繫頭部,向下到右邊下巴(這個筆直的分支,從脖子出來,經過手太陽經的天窗穴和天容穴前面,到耳朵前面,向上到額頭左角,聯繫頭部,向下到右邊下巴。這裡以左邊為例,右邊也在其中,也像經脈的左之右,右之左一樣。所以右邊走行的脈絡,也向上到額頭右角,交錯聯繫頭部,向下到左邊下巴,與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筋脈相合)。

如果這個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出現牙痛、脖子腫脹。它主管人體津液所引起的疾病,表現為眼睛發黃、口乾、鼻塞流鼻血、咽喉腫痛、肩膀前面和上臂疼痛、食指疼痛不能活動。如果經氣有餘,就會出現經脈所經過的地方發熱腫脹;如果經氣不足,就會感到寒冷顫抖不能恢復。如果經氣旺盛,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三倍;如果經氣虛弱,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