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4)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4)

1. 常經篇第六

滑伯仁曰:脈有常奇,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蓋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譬猶聖人田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也。婁全善曰:此滑氏據《難經》而言之也。《靈樞》曰:督、任、蹺脈在十二經,營氣周流十六丈二尺之內,與《難經》不同,未詳其意,姑闕以俟知者。

白話文:

滑伯仁說:脈搏有常規與奇特,十二經絡就是常規脈搏。奇經八脈不受常規所限,因此稱為奇。因為常規經脈充盈時,就會流入奇經,就好比聖賢在田地設置溝渠,以防洪水泛濫,這樣就沒有氾濫的後患了。婁全善說:這是滑氏根據《難經》所說。但《靈樞》中說:督脈、任脈和衝脈在十二經脈之中,營氣在十六丈二尺之內周流,這與《難經》所說不同,但我還不詳細瞭解其中的意思,暫且留著供懂得的人解答。

2. 一、〔肺〕

(肺之為臟,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為五臟之華蓋)《靈樞》曰: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起,發也。絡,繞也。還,復也。循,洽也。膈,心下膈膜也。屬,會也),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肺系,喉嚨也。

白話文:

肺臟的外形:肺有六片葉子和兩個耳,四邊下垂像個蓋子,附著在脊椎的第三椎骨上。肺臟內有二十四個空腔,縱橫排列,可貯藏各臟腑的清陽之氣和濁陰之氣,是五臟的華蓋。《靈樞》說: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起於中焦,向下絡於大腸,然後再繞回胃的出口,向上經過膈膜而屬於肺臟(「起」是發源的意思,絡是繞的意思,還,是迴轉的意思,循,是流經的意思,膈是指心臟下面的橫膈膜,屬,是會合的意思)。肺臟的支脈從肺系橫著出來,經過腋下,向下流經肋骨內側(肺係指喉嚨)。

肩下脅上際曰腋。肩下嫩耎白肉曰臑),行少陰、心主之前(心主,心包經也。臑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下肘中(臂上臑下相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上下二骨,今太陰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

白話文:

肩胛骨以下,脅骨以上的地方叫做腋窩。腋窩以下柔軟白嫩的肉叫做臑,屬於手少陰心經和心包經的前面。臑的內側邊緣,總共有三條脈絡,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少陰心經在後,足厥陰肝經在中間。向下經過肘中(上臂的臑與下臂相接的地方叫做肘),沿著上臂內側,向上經過骨頭的下面(上臂臑以下叫做臂,臂上有上下兩塊骨,現在手太陰肺經沿著上臂骨的下面),進入寸口(手掌後面的凹陷處,動脈搏動的地方,就是太淵穴)。

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手大指本節後曰魚),循魚際(魚際,穴名,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

白話文:

  • 寸口動脈:就是經渠穴,從腕後上側裂缺穴一直到食指指尖。

  • 上魚:在拇指第一個關節的後面。

  • 魚際:一個穴位,在拇指根部。

  • 大指之端:是指少商穴的位置。

  • 支者:是指經渠穴的外支,從腕後開始,一直到食指的指尖。

其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此下即十五絡穴也。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手太陰之絡名列缺,在腕後一寸五分,上側分肉間。太陰自此別走陽明者,其太陰本經之脈,由此直入掌中,散於魚際也。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之反關脈者是也,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曰:陽脈逆,而反大於氣口三倍者是也)。

白話文:

另一條較大的分支叫列缺,它起源於手腕上分開的地方,與太陰經並行,直入掌中,散佈在魚際穴(以下將列出十五條經絡)。沒有稱它為經絡,而是稱它為分支,因為本經是從這個穴位分出,而與鄰近的經絡相通。手太陰經的經絡叫列缺,位於手腕後一寸五分處,在側上方分開的肉之間。太陰經從這個地方分出,而與陽明經相通,其太陰經的本經之脈,由此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穴。有的人寸部、關部、尺部三部的脈搏都不明顯,但是從列缺穴到陽谿穴卻能看到脈搏,俗稱反關脈,這是因為正常的經脈虛弱,而經絡脈滿盛的緣故。《千金翼》說:陽脈逆行,而比氣口穴大三倍的就是這種情況。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掌後高骨為手銳骨,實為邪熱有餘,故手銳掌熱。欠㰦,張口伸腰也,虛固肺氣不足,故為欠㰦。及小便遺而且數,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㰦也。治此者取列缺。謂實可瀉之,虛可補之,後諸經皆準此。

白話文:

手銳掌熱是實證的症狀,欠㰦、小便遺數則是虛證的症狀。治療的方法是取穴列缺。實證可以瀉之,虛證可以補之,以後其他經絡的治療方法都以此為準。

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裡,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其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此大腸與肺相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其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

白話文:

半寸,可以用來當作寸半,這是太陰的絡脈,特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脈名為偏歷。也進入太陰,因為它們彼此表裡,故而互相注絡以相通(其他經脈也皆是如此)。其正別脈,進入淵腋,少陰之前,進入肺臟,散佈於大腸,往上從缺盆出來,循喉嚨,再與陽明脈匯合,這就是所謂的六合(大腸和肺臟彼此為表裡,經脈互相交會成一合。手陽明的正脈,循行於胸前膺乳之間;它的內行脈,別出於肩髃,進入柱骨,由缺盆下行大腸,屬於肺臟,它上面部分,循行於喉嚨,再次從缺盆出來,與陽明本經匯合)。其筋從大拇指上面開始,沿著手指行進,連於魚後,經寸口外側(手大拇指上面,少商穴的旁邊)。

魚後,魚際也。寸口外側,即列缺之次),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循臂,結於肘中尺澤之次,上臑內廉,天府之分,乃橫入腋下,與手少陰之筋合。此皆剛筋也),出缺盆,結肩前髃(此自腋下,上出缺盆,行肩上三陽之前,而結於肩之前髃也),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此上行者,自腋而上,並是三陽之筋,上結於缺盆;下行者,自腋入胸,結於胸裡,散貫於胃上口賁門之分,與手厥陰之筋合;下行抵季脅,與足少陽、厥陰之筋合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白話文:

魚後穴,在手腕上的魚際穴。沿着寸口外側,緊挨着列缺穴,向上沿着手臂,在肘部中央停住,再向上沿着上臂內側的邊緣,進入腋窩。(這條經絡向上沿着手臂,在尺澤穴的旁邊停住,再向上沿着上臂內側的邊緣,與天府穴分開,然後橫向進入腋窩,與手少陰經的筋絡相合。這些都是剛性的筋絡。)從腋窩出來,在肩前髃穴停住。(這條經絡從腋窩開始,向上行至缺盆穴,沿着肩部的三條陽經之前運行,在肩前髃穴停住。)上承缺盆穴,下與胸中的絡脈相合,散佈賁門,與賁門下方的絡脈相合,抵達季脅穴。(這條經絡向上行走到腋窩,然後再向上,都是三條陽經的筋絡,在缺盆穴停住;向下行走,從腋窩進入胸中,在胸中的絡脈停住,散佈在胃的上口賁門的分支處,與手厥陰經的筋絡相合;繼續向下行走,抵達季脅穴,與足少陽經、足厥陰經的筋絡相合。)如果這條經絡動了,就會引起肺部脹滿,呼吸急促而喘咳,缺盆穴疼痛,嚴重時兩隻手交疊在一起,並且發昏,這就是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而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寒字疑衍)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如果是肺病引起的疾病,會有咳嗽、氣喘、口渴、煩躁、胸悶、胸部兩側疼痛、手掌發熱等症狀。如果氣盛有餘,則會出現肩背疼痛、風寒發汗、中風、小便頻繁、欠伸等症狀;如果氣虛,則會出現肩背疼痛、寒冷、呼吸急促、顏色發黃、大便失禁等症狀。氣盛的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氣虛的人,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3. 二、〔大腸〕

(長二丈一尺,廣四寸,當臍右回十六曲)《靈樞》曰: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也),循指上廉(本節前陷中二間穴,本節後陷中三間穴也),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名),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脈絡,全長約165公分,寬約1.3公分,從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開始(商陽穴),沿著手指的背面向上延伸(本節前陷中二間穴和本節後陷中三間穴),經過虎口(合谷穴),進入兩條肌腱之間(陽谿穴),再沿著手臂的外側向上,進入肘關節的外側(曲池穴),再往上到肩膀,從鎖骨的前側出來(臑外前廉,有肘髎、五里、臂臑等穴位)。

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絡於肺中,復下膈,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相為表裡也);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頭莖為頸。

白話文:

肩胛骨與鎖骨相交的凹陷是髃骨,往上是肩髃骨和巨骨。髃骨往上連接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的天柱骨,這裡是督脈六陽之氣彙集的地方,稱為會上;往下進入缺盆,與肺相連接,再往下穿過膈肌連到大腸。髃骨的分支從缺盆往上經過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排牙齒中間。

耳下曲處為頰。頸中之穴,天鼎、扶突也),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手陽明經止於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明經也)。其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白話文:

耳垂下方彎曲的地方便是臉頰。脖子中央的穴位,一個是天鼎穴,一個是扶突穴。這兩條脈絡都從這裡出來,挾持住嘴巴,交會於人中穴。左邊的穴位連向右邊,右邊的穴位連向左邊,上面挾持住鼻孔。所謂人中穴,就是督脈中的水溝穴。從人中穴開始,左右互相交叉,向上挾持住鼻孔的,就是從禾髎穴交會於迎香穴的這條經絡。手陽明經止於這裡,從山根開始往承泣穴交會,與足陽明經相接。這條經絡的分支,名稱叫做偏歷穴,離開手腕三寸的地方分支進入太陰經。另一條分支,向上沿着手臂,經過肩井穴,上面彎曲的臉頰,偏向牙齒。另外一條分支,進入耳中,與宗脈相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痹而隔。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

白話文:

實則蛀牙、耳聾,虛則牙齒冷痛、關節痹痛,治法應根據不同的病位來分別取穴。(手陽明經的絡脈,叫做「偏歷」,在手腕關節上三寸的側間,分行到手太陰經。注意:本經的經脈,都沒有進入耳朵和眼睛的記載,只有這個別絡有。宗脈是指脈聚於耳目之間的經脈。蛀牙,是蟲蛀的病症,此經上曲頰偏齒,進入耳朵,絡肺,下降到膈,所以實證會造成蛀牙、耳聾,虛證則會造成牙齒冷痛、內臟痹痛而隔。治療這種病症,應該取所別之偏歷穴。)

其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大腸與肺相表裡,經脈亦為一合。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出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正經的位置:從手走過胸前、乳房之間,內行部分從肩髃穴分別出來,進入鎖骨,再向下走大腸,屬於肺。上行部分從喉嚨走,從缺盆穴出來,與陽明本經相合(大腸與肺互相表裡,經脈也是一合)。

其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尖商陽之次也,歷合谷,結於腕上陽谿之次,循臂上廉,又結於肘外肘髎之次,乃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其支者,繞肩胛,挾脊(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兩挾於脊);直者,從肩髃上頸(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其支者,上頰,結於頄(此支者自頸上頰,入下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則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

白話文:

陽明經的筋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在腕部彙集,沿著手臂外側向上,在肘外側與太陽經筋彙集,再向上經過肩膀,與太陽經筋一起彙集於肩井穴。這些都是陽明經的主筋。

陽明經的支筋繞過肩胛骨,挾持著脊椎。這條支筋從肩井穴彎曲後行,繞過肩胛骨,與手足太陽經筋彙集,兩條筋挾持著脊椎。

陽明經的直筋從肩井穴向上經過頸部。這條直筋從肩井穴沿著鎖骨上緣向上經過頸後的天鼎穴和扶突穴。

陽明經的支筋向上經過臉頰,在顴骨處彙集。這條支筋從頸部向上經過臉頰,進入下齒齦,在顴髎穴與太陽經筋彙集。

陽明經的直筋從頸部向上,經過太陽經的天窗穴和天容穴,沿著耳前,向上經過額頭左上角,絡於頭部,向下經過右下頜。這裡以上述的左邊為例,右邊也是一樣的。就像經脈的左右一樣,右邊的經脈和左邊的經脈也是相應的。

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因此,右行的這條經脈,也是從額部右角開始,交接於頭部,向下行至左面下巴,與太陽經、少陽經的筋脈匯合。這條經脈如果發生病變,則會導致牙痛,頸部腫脹。它們主治因津液不調而引起的疾病,比如眼睛發黃、口乾舌燥、流鼻血、咽喉腫痛、肩部和肘部疼痛,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能活動。氣有餘時,這條經脈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熱腫;氣虛時,那裡就會出現寒戰,手足冰冷。經脈氣血旺盛,則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穴脈搏大三倍;經脈氣血虛弱,則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脈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