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24)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24)

1. 五十一、〔膻中)

(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注: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氣適志和,則喜樂由生矣)。兼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營氣合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又曰: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散絡心包。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莖,絡於膻中)。

白話文: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的中心點,屬於上焦的部位。它既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也是任脈的交會處。《靈樞》說:膻中穴是心臟的主管宮殿。又說:膻中穴是氣的海洋,它的俞穴(指與之相關的穴位)在脊椎骨的上下,前面則對應到人迎穴。如果氣海的氣充足,就會氣滿胸膛,呼吸急促,臉色發紅;如果氣海的氣不足,就會氣少,說話沒有力氣。《素問》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經過腹部內部,到達關元穴,再到咽喉。

《素問》又說:膻中穴是臣子和使者的官署,喜悅和快樂由此而生。註解說:心臟的主管就像君王,負責發布命令,而膻中穴主管氣,負責分配陰陽,所以它的職責就像臣子和使者。當氣血順暢,情緒平和時,就會產生喜悅和快樂。膻中穴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靈樞》說:營氣與少陽經的氣結合後向上運行,注入膻中穴,然後散布到三焦。又說:手少陽經的脈絡分布在膻中穴,並且網絡心包。它的一個分支,從膻中穴向上延伸,到達鎖骨上方的凹陷處。

此外,膻中穴也與足厥陰肝經相關。《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根源在大敦穴,聚集在陰莖,並絡於膻中穴。

2. 五十二、〔𩩲骬〕

(臆前心蔽骨下尖頭軟骨,即鳩尾穴之分也,一名尾翳,言𩩲骬象鳩鳥之尾而蔽心也。如人無蔽骨者,可在兩岐骨下,增同身寸之一寸)屬手少陰心經、任脈之會(《靈樞》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䯏骨有餘,以候𩩲骬。無𩩲骬者心高,𩩲骬小短舉者心下;𩩲骬長者心下堅,𩩲骬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骬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骬倚一方者,心偏傾也。又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又曰: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

白話文:

這個穴位(𩩲骬)位於胸骨下方的劍突,也就是鳩尾穴的位置,又稱為尾翳。之所以稱作尾翳,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鴿子的尾巴,可以遮蔽心臟。如果有人沒有劍突,可以取兩條肋骨交會處下方,再往下量一寸的地方。

這個穴位屬於手少陰心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靈樞》說:「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宰,缺盆穴是心臟的通道。胸骨(䯏骨)發育良好的人,可以觀察到這個穴位(𩩲骬)。沒有這個穴位的人,代表心臟位置較高;這個穴位短小且向上翹的人,代表心臟位置較低;這個穴位長的人,代表心臟位置下方堅硬;這個穴位細小且薄的人,代表心臟比較脆弱;這個穴位垂直向下不翹的人,代表心臟位置端正;這個穴位偏向一方的人,代表心臟位置偏斜。」

《靈樞》又說:「任脈的一個分支,名為尾翳,下行至鳩尾穴,然後散佈於腹部。」

此外,《靈樞》還說:「膏的原頭,出自鳩尾穴;肓的原頭,出自脖子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