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18)
後編·樞要 (18)
1. 七、〔膀胱〕
(重九兩二銖,縱橫九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處、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也,水液由是滲入焉)。《靈樞》曰: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脈起於睛明穴,由攢竹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頂巔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此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入絡於腦中也),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自腦後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分作四行而下,此節言內兩行者,挾脊兩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臟腑諸俞,而抵腰中等穴。中行椎骨曰脊。
臀骨曰腰),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為表裡也。挾脊兩旁之肉曰膂);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從腰中循髖骨下挾脊,歷四窌穴,貫臀之會陽,下行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之委中也。尻旁大骨曰臀。
膝後曲處曰膕);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此支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挾脊下行,由秩邊而過髀樞也),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過髀樞,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端(貫踹內者,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也。出外踝之後,乃崑崙、僕參等穴也。
小趾本節後大骨曰京骨,而小趾外側之端曰至陰,足太陽經穴止此,乃交於小趾之下,而接於足少陰經也)。其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絡,名飛揚,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為病如此。
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揚)。其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也。
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其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足太陽之筋,即其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
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斜上附陽而結膝膕之分。結,聚也),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硬筋處,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之委中穴也);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
白話文: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橫各九寸,位於腎臟下方前方,大腸旁邊,肚臍上方一寸水分穴處,小腸下口正是膀胱上緣,體液由此滲入。
《靈樞》記載: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眥(眼角內側),上行額頭至頭頂(經脈由睛明穴開始,經過攢竹、上額、曲差、五處等穴,從絡卻穴左右斜行,交於頭頂的百會穴)。其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由百會穴旁行,到耳上角,經過足少陽經的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等穴,這些都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的交會點);其直行部分,從頭頂進入絡腦(從百會穴行經通天、絡卻、玉枕穴,進入腦部),然後從腦後出來,向下經過頸部,沿著肩胛內側,貼著脊椎到達腰部(從腦後再出來,經過頸部,由天柱穴向下會合督脈的大椎、陶道穴,然後沿著肩胛內側,分成四行向下,這裡指的是內側兩行,貼著脊椎兩側,相距一寸半,從大杼穴行經風門穴,以及臟腑相關的穴位,到達腰部等穴位。中間行經椎骨的部分稱為脊,臀部骨骼稱為腰),進入循行於膂(背脊肌肉)之間,絡於腎臟,屬於膀胱(從腰部進入膂絡於腎臟,前面屬於膀胱,是表裡關係。貼著脊椎兩旁的肌肉稱為膂);其分支,從腰部向下,沿著脊椎兩側,穿過臀部,進入膝窩(從腰部沿著髖骨下方,經過四窌穴,穿過臀部的會陽穴,向下經過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進入膝窩的委中穴。臀部的大骨稱為臀,膝蓋後方彎曲處稱為膝窩);其分支,從腋窩內側左右分開,向下穿過肩胛骨,沿著脊椎內側(這是指肩胛骨內側大杼穴下方,外側兩行,左右穿過肩胛骨,距離脊椎各三寸分開行進,經過附分、魄戶、膏肓等穴,沿著脊椎下方,經過秩邊而過髀樞穴),經過髀樞穴,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下行至膝窩(經過髀樞穴,與足少陽經的環跳穴會合,沿著大腿外側後方,距離承扶穴一寸五分的地方,向下與之前進入膝窩的經脈會合),向下穿過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京骨(小趾骨)行進,到達小趾外側末端(穿過小腿內側,由合陽穴向下經過承筋、承山等穴。從外踝後方出來,經過崑崙、僕參等穴。小趾本節後方的大骨稱為京骨,而小趾外側的末端稱為至陰,足太陽經穴到此結束,與小趾下方足少陰經相連)。其分支,名為飛揚,在腳踝上方七寸,別走少陰經。經脈不通則頭背疼痛,經脈虛弱則流鼻血,治療時應取飛揚穴(足太陽經的支脈,名為飛揚,位於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經。此經起於眼內眥,絡於腦,行於頭背,所以會產生這些病症。治療時,應該取飛揚穴)。其主幹,別入膝窩,其中一部分向下到達臀部五寸處,別入肛門,屬於膀胱,散布於腎臟,沿著膂部經過心臟附近而散開;直行部分,從膂部上行至頸部,再屬於太陽經,這是一條經絡(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所以其經脈互相連通。足太陽經的主幹,進入膝窩,與少陰經會合然後上行,其分支一部分向下到達臀部五寸處,在承扶穴附近,進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布於腎臟,沿著膂部經過心臟附近而散開,上行至頸部,然後再屬於太陽經,這是內外同為一條經絡)。其筋起於小趾,向上連接到腳踝,斜向上連接到膝蓋(足太陽經的筋,就是其經脈到達的地方,至陰穴附近。沿著足跗外側,向上連接到外踝的崑崙穴分支,然後斜向上連接到膝窩的分支。結,聚集的意思),其下沿著足外踝,連接到腳跟;向上沿著跟腱,連接到膝窩(其下,足跗的下方。踵,就是腳跟突出部分。跟,就是踵上方堅硬的筋,是僕參、申脈穴的分支,連接到膝窩的委中穴);其分支,連接到小腿外側,向上到膝窩內側,與膝窩相連(這是大筋旁側分出的,是柔軟的短筋,就像樹木有枝椏一樣。凡是說分支、支脈的,都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