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19)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19)

1. 七、〔膀胱〕

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踹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踹之外側絡穴飛揚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上結於臀(尾骶之旁,會陽之分也),上挾脊上項(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舌下。

自此以上,皆柔軟之筋,而散於頭面);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直,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額上曰顏也);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網,綱維也,所以約束目捷,司開闔者也。目下曰頄,頄即顴也。

此支自通頂入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網,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走腋下,向前斜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手太陽、足少陽之筋,結於完骨。

完骨,耳後高骨也);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頄(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斜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膀胱經的經脈從外踝分出,沿著腳跟下方,經過少陽經之後,連結到腳跟外側的絡穴,然後向上行經膝蓋內側,與大腿後方的腘繩肌會合於委中穴。再向上連結到臀部(尾骶骨旁,會陽穴附近),沿著脊椎向上至項部(沿著脊椎兩側,左右向上至項部,與督脈的陶道穴、大椎穴會合,這些都是附著在脊椎上的堅硬筋脈)。

其中一部分經脈,另行分支進入舌根(從項部分支進入體內,與手少陽經的筋脈連結於舌根,散佈到舌下)。從這裡向上,都是柔軟的筋脈,散佈到頭面部。

另一部分經脈,直接連結到枕骨,向上行經頭部、面部,連結到鼻部(從項部向上,與足少陰經的筋脈會合於腦後枕骨之間,由此向上經過頭部,向前向下行經面部,連結到鼻翼兩側。額頭上稱為顏面)。

其中一部分經脈,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向下連結到顴骨(網,指網狀結構,用來約束眼瞼,控制開合。顴骨在眼下方)。這部分經脈從頭頂進入腦部,向下屬於眼球,散佈到眼睛上方,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向下行經者連結到顴骨,與足少陽經的筋脈會合。

又一部分經脈,從腋後外側,連結到肩髃穴(從脊椎兩側循行至腋後外側,經過足少陽經之後,向上到達肩膀,與手陽明經的筋脈會合,連結到肩髃穴)。

一部分經脈,進入腋下,向上從鎖骨上窩出來,連結到完骨穴(這部分經脈從腋後經過腋下,向前斜行從鎖骨上窩出來,如同從耳後直向上行,與手太陽經、足少陽經的筋脈會合,連結到完骨穴。完骨,指耳後高起的骨骼)。

另一部分經脈,從鎖骨上窩出來,斜向上到達顴骨(這部分經脈與前面鎖骨上窩的經脈分支出來,經過下頜,斜行到達顴骨,與前面向下連結到顴骨的經脈相合)。

如果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出現頭痛、眼睛好像要脫出、項部好像被拉扯、脊椎疼痛、腰部好像要斷裂、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好像被綁住、小腿好像要裂開等症狀,稱為踝厥。

膀胱經受病邪侵犯,會導致痔瘡、瘧疾、狂躁、癲癇、頭頂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出血、項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後部、小腿都疼痛,小指不能活動。氣血盛者,人迎脈的脈象會比寸口脈大一倍以上;氣血虛者,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