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0)
後編·樞要 (20)
1. 八、〔腎〕
(左右各一枚,狀如石卵,色黑紫,當胃下兩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後與臍平直)《靈樞》曰: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湧泉穴也),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然谷,穴名,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內踝後別入跟中,即太谿、太鍾等穴),以上踹內,出膕內廉(自復溜、交信,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踹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也。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滑氏曰:其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其支者,自神藏之次,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也。
胸中,當兩乳之間,亦曰膻中)。其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絡,名大鐘,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別走足太陽者也。言本經從肺出絡心,此言上走心包,下外貫腰脊,故其為病如此。
凡治此當取所別之大鐘也)。其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足少陰之正,自膕中合於太陽,內行上至腎,當十四椎旁腎俞之次,出屬帶脈;其直者,上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是為六合之一。然有表必有里,諸陽之正,必成於諸陰之別,非旁通交會也)。
其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陰之筋,起小趾下,斜趨足心;又斜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跟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自內輔骨下,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者,皆剛筋也),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脈,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
白話文:
腎臟左右各一個,形狀像石頭卵,顏色黑紫色,位於胃的下方兩側,深入脊椎,附在脊椎的第十四椎骨,前後與肚臍平行。《靈樞》說: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腳趾下方,斜走腳心(即湧泉穴),出於然谷穴下方,沿著內踝後方,分出一支進入腳跟中(然谷穴,穴位名,在內踝前方突起骨頭下方凹陷處。內踝後方分支進入腳跟中,即太谿穴、太鍾穴等穴位),向上走小腿內側,經過膕窩內側(從復溜穴、交信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向上走小腿內側的築賓穴,到達膕窩內側的陰谷穴),再向上走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連屬腎臟,並絡於膀胱(大腿內後側,連到督脈的長強穴,貫穿脊椎中,然後連屬於腎,前面在關元穴、中極穴的位置,並絡於膀胱)。
滑氏說:從陰谷穴向上走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會合在脊椎的長強穴,再從前面出來,沿著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在肓俞穴的位置,肚臍的左右側連屬於腎,肚臍下方經過關元穴、中極穴而絡於膀胱;它的一條直行路線,從腎向上貫穿肝臟、橫膈膜,進入肺中,沿著喉嚨,夾著舌根(滑氏說:其肓俞穴連屬腎臟的位置向上走,沿著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等穴位,貫穿肝臟,向上沿著幽門,通過橫膈膜,經過步廊穴進入肺中,沿著神封穴、靈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再向上沿著喉嚨,與人迎穴平行,夾著舌根而終止);它的一條分支路線,從肺出來連絡心臟,注入胸中(它的分支,從神藏穴的旁邊,從肺連絡心臟,注入胸中。以上俞府穴等穴位,足少陰腎經到此結束,而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胸中,在兩乳之間,也叫做膻中穴)。它的一條支脈,叫做大鐘,在腳踝後方繞著腳跟,分開走向足太陽經;它的另一條分支,沿著經脈向上到達心包,向下向外貫穿腰脊。它病變時,氣逆就煩悶,實證就小便不通,虛證就腰痛,治療時應取它分出的支脈(足少陰經的絡脈,名叫大鐘,在腳跟後骨上兩筋之間,分開走向足太陽膀胱經。前面說本經從肺出來連絡心臟,這裡說向上走到心包,向下向外貫穿腰脊,所以它產生疾病會這樣。凡是治療這種情況應取它分出的支脈大鐘穴)。它的一條正經,到達膕窩中間,分開走向足太陽經而會合,向上到達腎臟,在第十四椎骨的位置,出來連屬帶脈;它的直行路線,連著舌根,再從頸部出來,與足太陽經會合,這是為一合,說明所有陰經的分支,都是為了成就正經的功用(這是膀胱經與腎經互為表裡,所以它們的經脈互相為一合。足少陰腎經的正經,從膕窩中間會合於足太陽膀胱經,在內部向上到達腎臟,在第十四椎骨旁邊腎俞穴的位置,出來連屬帶脈;它的直行路線,向上連著舌根,再從頸部出來,與足太陽經會合,這是六合之一。然而有表必有里,所有陽經的正經,必定成就於所有陰經的分支,不是旁通交會)。
它的筋,起於小腳趾下方,與足太陰脾經的筋並行,斜走向內踝下方,結於腳跟,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筋會合,再向上結於內踝下方(足少陰腎經的筋,起於小腳趾下方,斜走向腳心;又斜走向內側,向上經過然谷穴,與足太陰脾經商丘穴的位置並行,走向內踝下方,結於腳跟之間,與足太陽經的筋會合,由腳跟內側向上走,結於內踝下方陰谷穴的位置),與足太陰脾經的筋並行,向上沿著陰股,結於陰部(從內踝下方,與足太陰脾經的筋並行,向上沿著陰股,在橫骨的位置與足太陰、足厥陰、足陽明的筋會合,而結於陰部,這些都是剛筋),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柱向上到頸部,結於枕骨,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筋會合(從陰部內部行走,由子宮向上連繫腎臟之間,與衝脈並行,沿著脊椎兩旁,夾著脊柱向上到頸部,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筋會合,結於枕骨,內屬於腦髓)。
這種病變的表現是,會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面色像地面一樣黑,咳嗽吐出的痰中帶血,呼吸喘促,坐著就想站起來,眼睛茫然好像聽不見,心裡感到空虛好像飢餓,氣不足就容易恐懼,心跳不安好像有人要來抓自己,這叫做骨厥。這是主治腎所產生的疾病,像是口熱舌頭乾燥,咽喉腫脹氣喘,咽喉乾燥疼痛,心煩心痛,黃疸病,痢疾,脊椎、臀部、大腿內後側疼痛,痿軟、昏厥、嗜睡,腳底發熱疼痛。實證時,寸口的脈搏比人迎的脈搏大一倍以上,虛證時,寸口的脈搏反而比人迎的脈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