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1)
後編·樞要 (21)
1. 八、〔腎〕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聽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患者活動就會感到疾病發作,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臉色黑得像泥土一樣,咳嗽吐痰時帶血,呼吸急促且喘息,坐著想站起來,眼睛昏花好像聽不見一樣,心裡焦慮不安像飢餓的樣子,氣不足則容易害怕,心驚膽戰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這就是骨厥症。這是腎臟生病的症狀,會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呃逆、咽喉乾燥疼痛、煩躁心痛、黃疸、腸鳴腹瀉、脊椎、臀部、大腿內側及後側疼痛、痿證、厥冷、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病情嚴重者,寸口脈(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有力且大,是人迎脈(頸部動脈)的兩倍;病情虛弱者,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弱小。
2. 九、〔心包〕
(一名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則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也)《靈樞》曰: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諸邪之在心,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胸中,當兩乳之間,而為心主之外衛)絡,下膈,歷絡三焦(三焦,為臟腑之外衛,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焦募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肋上際為腋,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始此),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也,下臂行兩脈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指,循中指,出其端(入掌中,勞宮也。
中指端,中衝也,手厥陰止於此),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之次,即無名指也。其支者,自勞宮別行無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也)。其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而取之兩筋間也(手厥陰之絡,名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少陽者也。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病取內關治之)。其正,別入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手厥陰之正,其別而內行者,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屬三焦,乃出循喉嚨,行於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此乃六合之五也)。
其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上臂陰天泉之次,由曲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
此經自掌至腋,皆剛筋也);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胸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門也)。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心包,又名心主,如果以臟腑的形狀來對照,它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以及豎膈膜之下,和橫膈膜緊密相連,並被黃色的脂肪包覆著,這就是心臟。在包覆心臟的脂肪之外,還有一層像絲線般細微的筋膜,與心臟和肺臟相連,這層筋膜就是心包。心臟屬君火,心包屬相火,代君火執行職責。從功能上來說,稱為手心主經;從經絡來說,稱為心包絡經,雖然名稱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條經絡。《靈樞》說:手厥陰心包絡的脈絡,從胸腔開始,出來後歸屬於心包。(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各種邪氣侵入心臟,都會先侵犯心包絡。心包絡是心主脈絡,位於胸部兩乳之間,是心臟的外層防衛)心包絡的脈絡,向下穿過膈膜,聯繫著三焦(三焦是臟腑的外圍防禦,其他經絡都沒有「歷」這個字,只有心包絡經有,表示心包絡貫穿上、中、下三焦,上焦指膻中穴,中焦指中脘穴,下焦指肚臍下方。所以任脈的陰交穴是三焦的募穴);心包絡的支脈,從胸部出來,沿著肋骨側邊到腋下三寸處(腋下肋骨的邊緣是腋,腋下三寸處是天池穴,是手厥陰經的起點),向上到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向上到達腋下的天泉穴,沿著上臂內側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因為手三陰經中,手厥陰經位於中間),進入肘部,然後沿著前臂兩條肌肉之間(進入肘部,到達曲澤穴,沿著前臂兩條肌肉之間,經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等穴位),進入掌心,沿著中指,到達指尖(進入掌心,到達勞宮穴,中指指尖是中衝穴,是手厥陰經的終點)。心包絡的另一個支脈,從掌心分出,沿著小指旁邊的第二指(也就是無名指),到達指尖(另一支脈從勞宮穴分出,沿著無名指指尖,連接手少陽經)。心包絡的絡穴,叫做內關,距離腕部兩寸處,位於兩條肌肉之間,沿著經脈向上聯繫著心包,並絡於心臟。如果心包絡經實證,會出現心痛;如果是虛證,則會出現頭部僵硬,可以選用內關穴治療(手厥陰經的絡穴,叫做內關穴,位於手掌後面距離腕部兩寸的兩條肌肉之間,另外一條支脈走向手少陽經。這條經脈聯繫心包,絡於心系,也連到耳後,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方會合。治療疾病可以選用內關穴)。心包絡經的另一條分支,從淵腋穴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連屬於三焦,然後沿著喉嚨,到達耳後,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方會合,這是五合(手厥陰經的另一支脈,從腋下三寸處分出,走向與手少陰經相同的路徑,從足少陽的淵腋穴旁邊,進入胸腔,連屬於三焦,然後沿著喉嚨,到達耳後,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方會合。這是六合中的第五合)。
心包絡的筋,起於中指,與手太陰肺經的筋並行,結於肘部內側(中指指尖是中衝穴,沿著手指進入掌心,到掌後大陵穴附近,與手太陰的筋一起,向上結於肘部內側曲澤穴附近),向上到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分散到前後脅肋(向上到上臂內側天泉穴附近,從腋窩旁邊,與手太陰的筋一起,結於腋下,在天池穴附近向下行走,前後分散到脅肋,連接手太陰經和足少陽經的筋。這條經脈從手掌到腋下,都是剛性的筋);心包絡筋的支脈,進入腋下,分散到胸腔,結於胸腹(這條支脈,從天池穴的地方分出,進入腋窩,分散到胸腔。這裡的胸腹應該寫作「賁門」,因為這條支脈和手太陰的筋一起,進入胸腔,所以也和賁門相連)。心包絡經出現病變時,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肘部攣縮拘急、腋下腫脹,嚴重時會出現胸脅部脹滿、心中悸動、面色發紅、眼睛發黃、喜笑不止。心包絡經主治的疾病有:心煩、心痛、掌心發熱。如果心包絡經的脈象盛大,寸口的脈搏會比人迎的脈搏大一倍;如果是虛弱,寸口的脈搏會比人迎的脈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