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8)
後編·樞要 (28)
1. 四、〔帶〕
(周如束帶,故名)《難經》曰: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季脅,章門穴也,一名脅髎。在臍旁九寸,直季脅端,脾之募穴也。故潔古以為太陰所主,東垣以為脾之附經)。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劉河間曰:婦人帶下,由下焦濕熱太甚,津液湧溢,從帶脈淋瀝而下也。
白話文:
帶脈,之所以叫做帶脈,是因為它像一條束腰的帶子環繞身體一圈。《難經》說:帶脈起源於側腹季脅的部位,然後環繞身體一周。(季脅,也就是章門穴,又名脅髎穴。它位於肚臍旁邊九寸的地方,直接對應側腹季脅的末端,是脾經的募穴。因此,金代醫家張元素認為帶脈是由太陰脾經所主管的,而元代醫家李東垣則認為帶脈是脾經的附屬經脈)。帶脈發生病變時,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感覺鬆軟無力,好像坐在水裡一樣。劉河間認為,婦女的白帶病,是因為下焦的濕熱過於嚴重,導致津液湧溢,從帶脈不斷地淋瀝流下來。
2. 五、〔陽蹺〕
(蹺,捷也。兩蹺脈,各長八尺)《難經》曰:陽蹺脈,起於根中(根,足跟也),循外踝(申脈穴也,屬足太陽膀胱經),上行入風池(穴名,在項後髮際陷中)。為病陰緩而陽急(陰,曰里。陽,曰表。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也,宜汗之)。
滑伯仁曰:陽蹺本足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與足少陰會於章門之下,又與手陽明會於肩端,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髎,從胛骨上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口吻,及鼻兩旁,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
婁全善曰:經獨言陰蹺而不及陽蹺,脫簡故也。凡陽蹺所會二十二穴:〔申脈〕(足太陽外踝下),〔附陽〕(足太陽外踝上),〔僕參〕(足太陽跟骨上),〔居髎〕(足少陽章門下),〔肩髃〕(手陽明肩端),〔巨骨〕(手陽明肩上),〔臑俞〕(手太陽肩胛上),〔地倉〕(足陽明口吻旁),〔巨髎〕(足陽明鼻旁),〔承泣〕(足陽明目下),〔睛明〕(足太陽目內眥)。
白話文:
五、〔陽蹺脈〕
(蹺,意思是快捷。兩條蹺脈,各自長八尺)《難經》說:陽蹺脈,起始於腳跟(腳跟是陽蹺脈的根部),沿著外踝(即申脈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向上走,進入風池穴(穴位的名稱,在後頸髮際的凹陷處)。它所導致的疾病是陰經的氣血運行緩慢,而陽經的氣血運行急迫(陰,指的是身體的內部。陽,指的是身體的表面。陰經氣血緩慢,陽經氣血急迫,代表身體內部平和但表面有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滑伯仁說:陽蹺脈本來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它的氣向上運行,在章門穴的下方與足少陰腎經交會,又在肩膀前端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會,又在肩髎穴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陽維脈交會,從肩胛骨的上緣走,又在口唇周圍和鼻子的兩旁與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又在眼睛下方與任脈、足陽明胃經交會。
婁全善說:經典只提到陰蹺脈而沒有提到陽蹺脈,這是遺漏了。凡是陽蹺脈所會合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申脈〕(在足太陽膀胱經,外踝下方),〔附陽〕(在足太陽膀胱經,外踝上方),〔僕參〕(在足太陽膀胱經,腳跟骨上方),〔居髎〕(在足少陽膽經,章門穴下方),〔肩髃〕(在手陽明大腸經,肩膀前端),〔巨骨〕(在手陽明大腸經,肩膀上方),〔臑俞〕(在手太陽小腸經,肩胛骨上方),〔地倉〕(在足陽明胃經,口唇周圍),〔巨髎〕(在足陽明胃經,鼻子的兩旁),〔承泣〕(在足陽明胃經,眼睛下方),〔睛明〕(在足太陽膀胱經,眼睛內眼角)。
3. 六、〔陰蹺〕
《難經》曰:陰蹺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照海穴也,屬足少陰腎經)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與衝脈之浮於外者,會於咽喉也)。為病陽緩而陰急。《靈樞》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足少陰也),起於然骨之後(然骨,俗呼孤拐骨),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氣並相還則為濡目(句),氣不營則目不合(張潔古曰: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其名為陽蹺之絡。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其名為陰蹺之絡)。
《靈樞》曰:陰蹺之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又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愚按:人之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然必合蹺、任、督三脈計之,方得此數。若但十二為一周,則積數少二丈四尺矣。當數,謂當十六丈二尺之數也。男子以陽蹺當其數,則陽蹺為經,陰蹺為絡。
女子以陰蹺當其數,則陰蹺為經,陽蹺為絡)
一云:兩足蹺脈各長七尺五寸,而陰蹺所生在照海,以交信為郄,陰蹺脈病者取此,凡四穴:〔然骨〕(即然谷之次),〔交信〕(足少陰內踝上),〔照海〕(足少陰內踝下,在然谷之後),〔睛明〕(足太陽目內眥)。
白話文:
陰蹺脈,根據《難經》的說法,也是從腳跟開始,沿著內踝(就是照海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往上走,到達咽喉,在這裡與衝脈交會(衝脈浮在表面的部分也在此會合)。陰蹺脈的病症表現是陽氣衰弱而陰氣急迫。《靈樞》說,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別脈,從腳跟的然骨(俗稱腳踝骨)後方開始,往上經過內踝,直接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再往上沿著胸腔內部,進入鎖骨上窩,向上走到人迎穴前方,進入面頰,到達眼睛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蹺脈會合,然後向上走行。
如果陰陽之氣互相協調運行,眼睛就能得到滋潤,如果氣血不足,眼睛就無法閉合。(張潔古認為:肌肉表面是陽脈所行之處,它貫通六腑,主導身體表面的功能,所以稱之為陽蹺絡脈。肌肉下方是陰脈所行之處,它貫通五臟,主導身體內部的功能,所以稱之為陰蹺絡脈。)
《靈樞》還說:陰蹺脈的氣,獨自行走於五臟,而不滋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氣的運行是不能停止的,就像水流一樣,也像太陽月亮不停地運轉。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它們像環一樣沒有起點和終點,循環往復。它們流溢出來的氣,向內灌溉臟腑,向外滋潤皮膚。
又說:蹺脈有陰陽之分,哪條脈才是主脈呢?回答說:男子以陽蹺脈為主要的脈,女子則以陰蹺脈為主要的脈,被認為是主要的脈才是經脈,不被認為主要的脈則是絡脈。(我認為,人體的經脈,上下左右前後共有二十八條脈,環繞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必須把蹺脈、任脈、督脈這三條脈都算進去,才能得到這個數字。如果只算十二經脈,就會少了二丈四尺。這裡所說的主要,指的是總長十六丈二尺的脈。男子以陽蹺脈算在其中,所以陽蹺脈是經脈,陰蹺脈是絡脈。女子則以陰蹺脈算在其中,所以陰蹺脈是經脈,陽蹺脈是絡脈。)
另一種說法是:兩條腿的蹺脈各長七尺五寸,陰蹺脈的起點在照海穴,交信穴是陰蹺脈的郄穴。陰蹺脈的病變可以取用以下穴位:然骨穴(在然谷穴旁邊)、交信穴(在足少陰經內踝上方)、照海穴(在足少陰經內踝下方,然谷穴後方)、睛明穴(足太陽經眼睛內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