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7)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27)

1. 二、〔任〕

(任之為言妊也,女子得之妊養也,行腹部之中行,為人生養身之本。從胞中上注目,亦長四尺五寸)《素問》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中極,穴名,在臍下四寸。其下則曲骨穴也,亦會陰穴之分),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關元,在臍下三寸,附足厥陰肝經,為生化之原),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循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承漿、承泣,並穴名,承漿在唇下陷中,承泣在目下七分)。

屬陰脈之海(滑伯仁增此句)。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內結腹裡,若結不通也。七疝者,一厥、二盤、三寒、四瘕、五附,六脈、七氣也),女子帶下瘕聚(瘕者,假物之形。其名有八,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也。聚者,聚而成塊無常處也。瘕聚於腹,多因停血所致)。

《靈樞》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滑伯仁曰:督與任一原而二歧,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然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

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而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沈承之曰:任督二脈,上則交於齦交,下則會於會陰,此二穴者,實二脈之樞紐也,故修養家,以五更漱咽津液,蓋取二脈陰陽交會之氣也)。

白話文:

二、〔任脈〕

任脈的意思是懷孕,女子有了任脈才能夠孕育生命。它行走於腹部正中,是人體孕育生命、滋養身體的根本。從子宮向上行,經過肚臍,向上延伸約四尺五寸。《黃帝內經》說: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中極穴,是穴位名稱,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它的下方是曲骨穴,也是會陰穴的一部分),向上沿著毛髮邊緣,循著腹部內部上行到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靠近足厥陰肝經,是產生生命能量的源頭),再向上到咽喉,再到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睛(沿著承漿穴環繞嘴唇,向上到牙齦交會處分開,連接到兩眼下方的中央,與承泣穴交會而終。承漿穴、承泣穴,都是穴位名稱,承漿穴在嘴唇下方凹陷處,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的地方)。

任脈屬於陰經的海洋(滑伯仁補充這句話)。發病時,男子會出現腹部內部結塊的七種疝氣(腹部內結塊不通暢。七疝指的是:厥疝、盤疝、寒疝、瘕疝、附疝、脈疝、氣疝)。女子則會出現白帶過多和腹部瘕聚(瘕,是指腹中虛假成形的腫塊,名稱有八種,分別是: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聚,是指腹中腫塊聚集而成,位置不固定。腹部瘕聚,多是因為體內淤血導致)。

《靈樞》說:任脈的支脈,名叫尾翳,從鳩尾穴向下分出,散布於腹部。如果任脈實證,則腹部皮膚會疼痛;如果任脈虛證,則會發癢難耐,可以取任脈的別絡來治療(滑伯仁說:督脈與任脈同出一源,然後分成兩條路,督脈從會陰沿著背部向上行,任脈從會陰沿著腹部向上行。人體的任脈和督脈,就像天地的子午線一樣重要。但是人體的任脈督脈是從腹部和背部來說,而天地的子午線則是從南北方向來說,它們既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

分開來看,可以顯示陰陽的區別,而合在一起來看,可以顯示整體的完整性,是一個分為二,二又合為一的關係。沈承之說:任脈和督脈,上端交會在牙齦交會處,下端交會在會陰穴,這兩個穴位,實際上是這兩條經脈的關鍵樞紐。所以養生的人,在凌晨五更時分漱口吞咽津液,是為了吸取這兩條經脈陰陽交會的氣。)

2. 三、〔沖〕

(以其起於氣衝故名。婁全善曰:衝脈亦行身之前,挾任脈兩旁,張世賢謂直衝於上者非)《素問》曰:衝脈起於氣街(即氣衝穴也,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並少陰之經(足少陰腎經也)。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病逆氣裡急(逆氣,不上行也。裡急,腹脹痛也)。《靈樞》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伏行骬骨內廉(骬骨,脛骨也),下至內股之後,入足下屬而別,斜入踝;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屬跗上,下入大趾間,滲諸絡以為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張世賢謂:《內經》言衝脈並足少陰之經,而《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不同,何也?蓋足陽明胃經者,氣衝脈之所發;足少陰腎經者,氣衝脈之所行。一自其所行而言,一自其所發而言,故不同也。《靈樞》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

白話文:

衝脈之所以叫做「衝」,是因為它發源於氣衝穴(也稱為氣街),就像氣流衝擊而出而得名。婁全善認為,衝脈也運行於身體前方,在任脈兩旁。張世賢則認為,直接向上衝的說法不正確。《黃帝內經》說,衝脈起始於氣街(也就是氣衝穴,位於小腹毛髮中線兩旁各兩寸的地方),並與足少陰腎經並行。它夾著肚臍向上走,到胸部才分散開來。衝脈出現問題時,會導致氣逆,產生腹部脹痛等症狀。(所謂「逆氣」,指的是氣不向上走,而「裡急」則是指腹部脹痛。)《靈樞經》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匯集處,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獲得能量。

衝脈向上走的部分,會到達頭頂,滲透到陽經,灌溉精華;向下走的部分,會與足少陰腎經的大絡脈相連,從腎臟下方開始,經過氣街穴,沿著大腿內側向下,斜著進入膝窩,然後潛藏在脛骨內側,到達腳踝後方,然後分開,斜著進入腳踝。衝脈向下走的部分,與足少陰腎經並行,滲透到足三陰經;向前走的部分,潛藏著從足背上出來,向下進入大腳趾之間,滲透到各絡脈,形成足脛的循環,這是衝脈經常活動的狀態。

因此,如果衝脈分支的絡脈堵塞,足背就會沒有脈動,沒有脈動就會導致厥症,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 (張世賢認為:《內經》說衝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難經》卻說衝脈與足陽明胃經並行,這兩者說法不同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是衝脈氣機發出的地方,而足少陰腎經則是衝脈氣機運行的路線。一個是從運行的路線來說,一個是從發出的地方來說,所以說法才會不同。《靈樞經》說:任脈和衝脈都起於胞中,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絡的海洋。它們浮於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會合於咽喉,然後分開,連絡嘴唇。如果血氣旺盛,就會使皮膚肌肉充實而發熱;如果只是血旺盛,就會滲透到皮膚,長出毛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