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6)
後編·樞要 (26)
1. 十二、〔肝〕
又凡十二經脈,病盛則泄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雖亦散見於前。而此復重錄者,以其大體所。欲從一關類,故不厭其詳也)。
白話文:
總之,所有十二經脈的治療原則是:病情嚴重就瀉掉,虛弱就補益;發熱就加速氣血運行,寒冷就緩慢溫煦;臟腑下陷就灸療。如果病情不屬盛衰虛實,就根據經絡的循行部位取穴治療。這些原則雖然前面已經提過,但這裡再次強調,是因為這些原則是治療的大體方針,為了方便歸類,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說明。
2. 奇經篇第七
3. 一、〔督〕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以其督領諸脈故名。其脈從骶至頭長四尺五寸)《難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兩陰兩筋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其腧會陰穴也,一名屏翳),並於脊裡,上至風府(指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宛宛中),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附足太陽膀胱之脈,行抵齦交穴而終)。屬陽脈之海(自上巔至此十二字,滑伯仁所增)。
為病脊強而厥。《素問》曰:起於少腹(起,非初起,亦猶任脈、衝脈,起於胞中),以下骨中央(下行於腰之橫骨圍之中央也),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別絡也),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之絡者,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足太陽絡之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膕中,與外行絡合);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接繞臀而上行);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自與太陽至此,皆督脈之別絡也);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自其少腹至此,並任脈之行而云,是督脈所繫,則知任脈、衝脈、督脈名異而同體也)。
按:《難經》滑氏言直行者,《素問》言別絡,所以不同,任脈仿此。為病脊強反折(脊強者,五痙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張而瘈瘲。諸藥不已,可灸身柱穴)。《靈樞》曰: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按:張世賢注《難經》以下極之腧為長強穴,則此云別,名曰長強者,何也?考之《圖經》,下極在篡中,為會陰之穴,長強,在脊骶端,居會陰之後,而東垣亦云,督脈出於會陰,根於長強,則其為兩穴明矣。張氏之說非也),扶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督脈的意思是總綱,它運行在背部的正中央,是所有陽脈的總綱。之所以稱為督脈,是因為它督導統領著各條陽脈。它的脈絡從骶骨向上延伸到頭部,全長四尺五寸。《難經》說:督脈起始於人體下部的盡頭(也就是陰部兩筋之間,稱為「篡」,篡內深處是下極,這個部位的穴位是會陰穴,也叫屏翳穴),然後沿著脊椎內部向上走,到達風府穴(這個穴位在後頸部,進入頭髮邊緣一寸的地方,在大筋凹陷處),進入腦部,再向上到達頭頂,沿著額頭向下,到達鼻柱(這裡附著在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上,到達齦交穴結束)。這條經脈屬於陽脈之海(從頭頂到這裡的十二個字,是滑伯仁增加的)。
督脈生病會導致脊椎僵硬和昏厥。《素問》說:督脈起源於少腹(這裡的「起」不是最初的起始,就像任脈、衝脈一樣,都是起源於胞中),從下部沿著骨頭中央向下走(這裡說的是向下行走於腰部橫骨包圍的中央),女子的經脈進入繫著子宮的孔,這個孔就是尿道的末端,它的支脈沿著陰部,會合於「篡」間,繞到「篡」的後面,再分開繞到臀部(這裡講的是分出的支脈),從這裡分別與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在背部相交會合,足少陰經的支脈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方,穿過脊椎到達腎臟(足少陰經的支脈從大腿內側後方向上,穿過脊椎到達腎臟)。
足太陽經向外行走的支脈,沿著大腿外側的關節樞紐,繞著大腿外側向下走;向內行走的支脈,向下穿過臀部,到達膝蓋後面的凹陷處,與向外行走的支脈會合。足太陽經的脈絡從眼內角開始,向上沿著額頭,在頭頂會合,進入大腦,再分出來向下走,沿著脖子後面,沿著肩膀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腰部的肌肉連繫腎臟(接著環繞臀部向上行走);男子的經脈沿著陰莖下方,到達陰部,與女子相同(從這裡到太陽經的描述,都是督脈的支脈);從少腹向上直行的經脈,穿過肚臍中央,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向上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繫於兩眼下方的中央(從少腹到這裡,是沿著任脈的路線走的,這說明督脈所連接的部位,也表示任脈、衝脈和督脈雖然名字不同,但它們的實質是相通的)。
根據《難經》,滑氏說的是督脈的直行部分,而《素問》說的是督脈的支脈,它們描述的不同是因為角度不同,任脈的情況也類似。督脈生病會導致脊椎僵硬,身體向後彎曲(脊椎僵硬是五種痙攣症的總稱,症狀是突然口噤,背部反張,抽搐。用各種藥物都不能治癒時,可以艾灸身柱穴)。《靈樞》說:督脈的支脈,名稱叫長強(有人註解《難經》認為下極的腧穴是長強穴,這裡又說支脈叫長強,這是怎麼回事呢?查閱《圖經》,下極在陰部中間,是會陰穴,而長強穴在脊椎骶骨的末端,位於會陰穴的後面。李東垣也說,督脈出於會陰,根於長強,可見這兩個穴位是明顯不同的。所以張氏的說法不對),從腰部肌肉向上到達頸部,分散在頭部,向下到達肩胛骨的左右兩側,分開走入太陽經,然後進入肌肉深處。
如果督脈的實證,會出現脊椎僵硬;如果督脈的虛證,會出現頭部沉重。對於督脈有過盛或不足的情況,要從其支脈上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