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4)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4)

1. 十四、〔目眶〕

(瞼也,俗呼為眼胞)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肉之精為約束裹纈,脾則主肌肉也。又曰: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玄珠》曰:上下瞼腫者,脾氣熱也。一曰: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

白話文:

眼瞼,俗稱眼皮,它屬於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中說:肌肉的精華在於能約束包裹,脾主管肌肉。又說:人的眼窩上方微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有時咳嗽,按壓手足上時,肌肉凹陷而不起,這是風水導致的皮膚腫脹。《玄珠》中說:上下眼瞼腫脹,這是脾氣過熱引起的。另有一種說法:脾的狀況表現在眼皮上,眼皮活動表示脾能夠消化食物。

脾病,則瞼澀嗜臥矣。又曰:脾虛則瞼腫。朱丹溪曰:陽明經有風熱,則為爛眼眶。沈承之曰:直兩目瞳子上,接頭之第三行,屬手少陽三焦經、陽維之會。直目瞳子下七分,名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任脈、陰蹺脈之會;一寸名四白穴,屬足陽明胃經)。兼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白話文:

脾臟有疾病,那麼眼皮就會沉重而喜歡睡覺。又說:脾虛的話,眼皮就會腫脹。朱丹溪說:陽明經如果有風熱,就會變成爛眼眶。沈承之說:眼瞳上直,接頭的第三行,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陽維的會穴。眼瞳下直七分,名叫承泣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任脈,陰蹺脈的會穴;一寸叫做四白穴,屬於足陽明胃經)。同時屬於手太陰肺經。《素問》說:刺眶上陷骨中脈,會導致漏、盲。

注:眶骨中脈,目之系,肺之脈也。刺內陷,則目系絕,故為目漏。目脈漏,則盲也。喬嶽曰:肺主眼胞,肺絕則眼胞陷)。又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肝風之狀,診在目下,其色青。注:診,視也。戴復庵曰: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者,宜生熟地黃丸)。

白話文:

眶骨為眼睛的根脈,是連結肺經的脈絡。若刺入內陷,則導致眼睛脈絡斷絕,因此會造成流淚。眼睛脈絡斷絕,就會導致失明。喬嶽說:肺主宰眼瞼,肺臟衰敗則眼瞼下陷。又屬於足厥陰肝經。《素問》說:肝風的症狀,在眼睛下方診斷,顏色青色。注:視察叫做診。戴復庵說:眼睛屬於肝,有肝虛而感到疼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者,可以服用生熟地黃丸。

2. 十五、〔目內眥〕

(在內近鼻者,亦名為赤眥,睛明穴之分也)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少陰之正,出於面,合目內眥。又曰:血之精為絡其窠,心則主血脈也。)兼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足陽明胃經之合。(《靈樞》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素問》曰: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白話文:

內眼角靠近鼻子的這個部位,又稱「赤眥」,是屬於手少陰心經的。根據《靈樞》的記載,手少陰經的正氣,出於臉部,中於眼睛內側的部位。此外,血的精氣是網絡在血管裡的,而心則主掌著血液的運行。而眼角兼屬於手足太陽小腸經、膀胱經,以及足陽明胃經的交匯處。《靈樞》說: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筋絡如果抽緊,則嘴和眼睛會偏斜,眼角抽緊而不能立即轉動去看東西。《素問》說:風氣和陽明經的氣息一起進入胃,沿著經脈往上走,到達眼睛的內角。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王啟玄曰: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太陽絕,則目內陷而死。沈承之曰:直目內眥上,屬足太陽膀胱經;直目內眥下,屬足陽明胃經、厥陰肝經之會)。又屬二蹺合脈(《靈樞》曰:陰蹺脈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白話文:

體重較重的人,風氣無法疏散於體外,就會變成內熱而導致眼睛發黃;體重較輕的人,風氣疏散於體外,就會變成內寒而導致流目淚。王啟玄說:太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內角,如果太陽經斷絕,眼睛就會內陷而死亡。沈承之說:眼睛內角的上方,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眼睛內角的下半,屬於足陽明胃經和厥陰肝經的交會。還屬於二蹺合脈(《靈樞》說:陰蹺脈出於人迎穴的前方,進入頄穴,屬於眼睛內角,與太陽經、陽蹺經相合並向上運行。氣血相互灌溉,眼睛就會得到滋潤;氣血不運行,眼睛就會閉合不良。

又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素問》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目眥始。趙以德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二脈皆與交會於目內眥。陽脈交於陰則目閉,陰脈交於陽則目開)。

白話文:

另外,眼睛劇烈疼痛,疼痛位在內側眼角開始,可選擇從陰蹺穴治療。《素問》中提到:邪氣侵犯了足陽蹺脈,就會讓人眼睛疼痛,疼痛從內側眼角開始。趙以德說:陰蹺穴發病,則陽脈緩和而陰脈緊迫;陽蹺穴發病,則陰脈緩和而陽脈緊迫。這兩條經脈都交會在眼睛內側眼角。陽脈與陰脈交接,則會閉上眼睛,陰脈與陽脈交接,則會睜開眼睛。

3. 十六、〔目銳眥〕

(目眥之外決於面者)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手太陽小腸經之會(《靈樞》曰:手少陽所生病者,目銳眥痛。又曰:足少陽之筋,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左右不開,名曰維筋相交。又曰:手太陽之筋,直者出耳後,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白話文:

發生在眼睛外側到面部的疾病,與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手太陽小腸經相關。(《靈樞》中說:手少陽經的疾病,會引起眼睛疼痛。足少陽經的筋脈,與眼睛外側相連接,在這個地方形成外維。外維筋急,就會引起後腦疼痛,從左上到右上,導致右眼打不開。如果左右都不能睜開,就是維筋相交。手太陽經的筋脈,從耳後直出,與下頷相連接,向上與眼睛外側相連。

沈承之曰:直目銳眥上,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直目銳眥下,兼屬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兼屬足太陽膀胱經、二蹺脈(《靈樞》曰: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

白話文:

沈承之說:直視銳利的眼光向上看,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的交會處;直視銳利的眼光向下看,兼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處。兼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二蹺脈。(《靈樞》說:足太陽經有通道頭項進入大腦的,正是屬於眼睛的根本,叫做眼系。頭目疼痛,在項部兩筋之間取穴,進入大腦就分開了。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

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也)。

4. 十七、〔頞〕

(鼻山根也,俗稱為鼻梁)屬足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素問》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傳為衄蔑瞑目。注: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

白話文:

鼻樑是屬於足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督脈的交會處。(《靈樞》說:足陽明經的脈絡,起源於鼻子的交頞中部,旁及太陽經的脈絡。《素問》說:膽火上攻於腦,則鼻樑辛熱、鼻淵,傳為衄血、瞑目。注: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起源於內眼角,上行額頭,交至巔頂,絡於腦。陽明經的脈絡起源於鼻子,交於頞中,旁及太陽經的脈絡。)

令腦熱,則足太陽遂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頞中,故鼻頞辛而痠痛也。鼻淵者,濁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熱盛則陽絡溢,故衄,而鼻出汙血也,又謂之蔑。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不能營養於目,故目瞑而暗也。宜服防風湯)。

白話文:

如果腦部過熱,則足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脈氣都會變得旺盛,聚集在鼻樑和額頭之間,所以鼻樑和額頭就會痠痛。鼻淵是指濁涕不斷流下,像水泉一樣。熱盛就會導致陽絡溢出,所以會發生鼻出血,鼻腔中流出汙血,又稱之為蔑。血流得太多,則陽明、太陽脈衰弱,不能營養眼睛,所以眼睛就會閉合而昏暗。此時應服用防風湯。

5. 十八、〔鼻〕

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畏熱。《靈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喬嶽曰: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面色青。李東垣曰: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王汝言曰:鼻塞不聞香臭,但略感風寒,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辛溫之藥。

白話文:

肺經,屬於手太陰肺經。(《素問》說:西方屬白色,通於肺,使鼻子通暢,畏懼炎熱。《靈樞》說:肺病患者,喘息鼻孔張開。又說:肺氣通於鼻子,肺氣調和,則鼻子能知香臭。喬嶽說:肺氣絕了,就不會有鼻涕,鼻孔黑而乾燥。肝氣逆乘於肺,則面色發青。李東垣說:傷了風寒,鼻子中氣流粗糙,閉合嘴巴不能張開,這是因為肺氣通於天。王汝言說:鼻子堵塞聞不到香臭,但凡只要稍微感到風寒,不時發作的,世俗的人們都認為是肺寒,而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

不知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也。法宜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服之自效。如素無鼻塞之症,一時偶感風寒而致者,當作風寒治。沈承之曰: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靈樞》曰:脈見於寸口,色見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徐伯魯曰: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肺經本來就有火邪,火鬱嚴重,就會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所以遇到寒冷就會鼻塞。應該以清肺降火為主要治療方法,再輔以通氣的藥物,服用後自然會見效。如果本來沒有鼻塞的症狀,一時偶爾感染風寒而引起的,應該當作風寒來治療。沈承之說:在小兒的面部,稱為明堂。《靈樞》說:脈搏出現在寸口,顏色表現在明堂。明堂,就是鼻子。明堂寬廣的人,會長壽,狹窄的人,就危險了,更何況還加上疾病呢?徐伯魯說:根據這段話,就是相術中重視鼻樑高挺的說法。

然須視其面部何如,每見明堂雖小,與面相稱者,壽可七八十,要不可執一論也)。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交會(《靈樞》曰:手陽明之脈,上挾鼻孔。又曰: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香,妨於食,大便難。《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故鼻乾不得臥。

白話文:

但是必須看他的面相如何,常常看到明堂即使小,但是與面相相稱的,壽命也可達到七八十歲,重要的是不可拘泥於一端而論。又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的交會處。(《靈樞》說:手陽明之脈,上挾鼻孔。又說:胃脹的人,腹滿,胃脘疼痛,鼻子聞到焦香味,妨礙了飲食,大便困難。《素問》說:傷寒兩天,陽明經受了。陽明經主肉,它的脈絡緊緊挾持住了鼻子,所以鼻子乾燥,無法睡覺。

又曰: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注:鼽,鼻窒也。嚏,噴涕也。《明堂經》曰: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也。劉河間曰:傷風於腠理,而鼻為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

白話文:

另外又說:陽明的運氣所到的位置,就是鼻子的鼽嚏。注:鼽就是鼻塞。嚏就是噴嚏。《明堂經》說:素髎穴,別名是面王,位於鼻柱的上端,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劉河間說:風寒傷害表皮及皮膚間的腠理,而導致鼻子塞住,這是因為寒能收斂,陽氣不暢通的緣故。

王海藏曰: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仲景治傷寒陽明經症,乃用之者,何也?蓋胃脈行身之前,而胸為胃肺之室,邪熱在陽明,則肺受火邪,故以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也。沈承之曰:挾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直目瞳子,名巨髎穴,屬足陽明胃經、陰蹺脈之會)。兼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正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白話文:

王海藏說:石膏能發汗,辛寒之性歸手太陰肺經,仲景是用它來治療傷寒陽明經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胃脈循行於身前,而胸是胃肺的居室,邪熱在陽明經,那麼肺就會受到火邪的侵襲,所以用辛寒的石膏來清肺,因此被稱為白虎。沈承之說:鼻孔兩旁五分處,名叫迎香穴,它屬於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交會的穴位;直對著瞳孔的穴位,名叫巨髎穴,它屬於足陽明胃經和陰蹺脈交會的穴位,另外還兼屬手少陰心經。《素問》中說:正氣進入鼻子,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到影響。

李東垣曰: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己也,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又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熱病者鼻先赤)。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又曰: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白話文:

李東垣說:鼻子是主肺的,並且還能聞到香臭,這是因為鼻子中有心,庚金生於己土,衛氣失守,寒邪侵襲頭面,鼻子也受到了影響。鼻子不能發揮作用,就會聞不到香臭了,這時可以用麗澤通氣湯來治療。鼻子還屬於足太陰脾經,因此《素問》說:脾熱病的人,鼻子先變紅。鼻子還屬於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因此《靈樞》說:鼻子出血不止,血流到頸部,取足太陽經;鼻子出血,取手太陽經。又說:足太陽經的別絡,名叫飛揚,距足踝七寸,別走少陰經。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又曰: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又曰: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頹陰之屬也。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散為痛,薄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形色)。

白話文:

實際上,實證的話鬱結阻塞,會有頭背痛;虛證的話鬱結阻塞,則會鼻出血,可以根據證型來區分。另外說:手太陽經的支脈,別出別於面頰,向上延續到太陽穴,抵達鼻子。又說:面王穴以上的部位,是與小腸相關的;面王穴以下的部位,則是與膀胱字子處相關的。男子的顏色在面王穴,主少腹痛,往下則是睪丸痛,其圓直的部分為陰莖痛,高位的部分為主,下部則是頭部,屬於狐疝頹陰的範圍。女子的顏色在面王穴,主膀胱字子處疾病,分散則為疼痛,聚集則為腫塊,方圓左右,各自與形狀顏色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