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5)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5)

1. 十九、〔䪼〕

(頄也,俗呼顴骨)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又曰: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之會(《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又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頄)。

又屬手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手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頰,結於頄。又曰:足陽明之筋,上挾口,合於頄)。兼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心痛者,顴赤。又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喬嶽曰:心絕則虛陽上發,面赤如脂。徐伯魯曰: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顴也。

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發明謂之火剋金。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其病不治。注:敷,與附同)。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顏黑。又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白話文:

(䪼,就是顴骨,俗稱顴骨)這個部位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膽經。(《靈樞》說:手少陽經脈從耳朵上方出來,彎曲向下到臉頰到達顴骨。又說:足少陽經脈的分支與手少陽經脈會合,到達顴骨,再向下到頰車穴。)

這個部位也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處。(《靈樞》說:手太陽經脈的分支,從臉頰分出,向上到顴骨,再到鼻子的部位。又說:足太陽經筋的分支,從缺盆穴出來,斜向上到顴骨。)

這個部位還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靈樞》說:手陽明經筋的分支,向上到臉頰,連結到顴骨。又說:足陽明經筋,向上挾著嘴巴,會合到顴骨。)也兼屬手少陰心經。(《靈樞》說:心痛的人,顴骨會發紅。又說:紅色出現在兩側顴骨,像大拇指大小,即使病情稍有好轉,也一定會突然死亡。喬嶽說:心氣衰竭時,虛陽會向上發散,臉色紅得像塗了油脂。徐伯魯說:就像女人用粉塗臉,再用丹砂塗顴骨一樣。

白色是肺部疾病的徵兆,紅色是心臟疾病的徵兆,這裡說明了火剋金的道理。這是從所不該勝過的一方來的,是為賊邪,這種病很難治好。(注:敷,同附,附著的意思)。)這個部位也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腎臟有病的人,顴骨和臉色會發黑。又說:顴骨是骨骼的根本,顴骨大則骨骼大,顴骨小則骨骼小。)

2. 二十、〔頰〕

(面旁也)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所生病者,目銳眥痛,頰痛。又曰:邪氣中於頰,則下少陽。又曰:少陽氣至,則齧頰。《素問》曰: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又曰: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注:足少陽部在頰。色,赤色也。前,當依《甲乙經》作「筋」)。

又屬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之會(《靈樞》曰:足陽明之筋,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素問》曰: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以候口齒之氣。注云: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穴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所行也)。兼屬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素問》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又曰:肝病氣逆則頰腫。《靈樞》曰: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

白話文:

臉頰,指的是臉的兩旁區域。從經絡來看,它主要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相關。《靈樞》提到,手少陽經發生疾病,會出現眼睛外角疼痛和臉頰疼痛的症狀。還說,邪氣侵襲臉頰,會影響到足少陽經;少陽經的氣血到達臉頰時,會有啃咬臉頰的感覺。《素問》說,少陽經的氣血逆亂,會突然耳聾,臉頰腫脹發熱。又說,少陽經的氣色在臉頰呈現榮潤,表示發熱病症。這裡注解說明,足少陽經的部位就在臉頰,這裡說的氣色,是指紅色的表現。前面說的發熱,應當根據《甲乙經》的記載,改為「筋」字。

臉頰也與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靈樞》提到,足陽明經的筋脈,其中一支會從臉頰連接到耳朵前面。如果臉頰的筋脈受寒,會產生緊張和牽引,導致臉頰歪斜。《素問》說,臉的上部,兩側臉頰的動脈,可以觀察口齒的氣息。這裡的注解說,這個部位在鼻孔下方兩旁,靠近巨髎穴的位置,動脈的跳動與手部的脈搏呼應,是足陽明經的氣血運行所經過的。臉頰同時也與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相關。《素問》提到,肝臟有熱病時,左邊臉頰會先變紅;肺臟有熱病時,右邊臉頰會先變紅。還說,肝臟疾病導致氣血逆亂,會使臉頰腫脹。《靈樞》提到,足厥陰肝經的其中一支脈絡,會從眼睛的脈絡下行到臉頰的內側。

3. 二十一、〔耳〕

統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耳者,腎之官也。又曰: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素問》曰:腎,在竅為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又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故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

注:牙車,即頰車穴也,在耳下曲頷端陷中。耳偏高者,腎偏傾;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玄珠》曰:耳薄而黑或白者,腎敗也。羅謙甫曰:夫耳卒聾者,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摶於經絡,隨其血脈上入耳,正邪相摶,令卒聾也。腎虛有寒者,宜肉蓯蓉丸、燒腎散;腎虛有熱者,宜本事地黃丸)。

又屬手少陰心經、厥陰心主經(《素問》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靈樞》曰:手心主之正,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趙以德曰:心在竅為舌,以舌非孔竅,因寄竅於耳。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愚按:手心主、手三焦之脈,皆心脈也。三焦之脈,入耳中,故心之竅通於耳。

凡耳中腫痛之症,皆以心火治之。所謂治其陽也)。又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又曰: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素問》曰: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以候耳目之氣。

注: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所行也。又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其終者耳聾。注:嘯者,耳中鳴如嘯聲也。膽及三焦脈皆入耳,故氣逆上,則耳中鳴)。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又曰: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蘢之前。

窗蘢者,耳也。《素問》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則胸脅痛而耳聾;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李東垣曰:少陽者,斜出於耳前後也。愚按此句,並證上文)。兼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行善掣,或時腳腫,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素問》曰:肝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

朱丹溪曰:耳聾屬熱,少陽、厥陰熱多,宜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羅謙甫曰:氣逆耳聾有三,肝與三焦、小腸也。治法宜四物湯,吞龍薈丸降火,及復元通氣散調氣是也。許培元曰:凡耳聾,耳中疼,皆屬少陽之熱,為易治。若耳聾,舌卷,唇青者,屬厥陰,為難治也)。

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其病耳中鳴痛,又曰:手太陽當曲頰,所生病者耳聾目黃。又曰: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素問》曰: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又曰: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又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素問》曰:頭痛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又曰:邪客於手陽明之脈,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又屬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之會(《素問》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趾內側,後刺足心,後刺足中趾,後刺手大指內側,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

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王啟玄曰:肺太陰之絡,會於耳中,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而耳聾)。

白話文:

二十一、關於耳朵

耳朵主要歸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耳朵是腎的官竅。」又說:「耳朵乾枯焦黃,且容易沾染污垢,表示骨骼有問題。」《中藏經》說:「腎是精神的居所,是生命力的根本,對外連通於耳朵。」《素問》說:「腎在體表的孔竅是耳朵。腎氣平和,耳朵就能聽辨五音。」又說:「腎主導向外的功能,使人能聽見遠處的聲音,可以觀察耳朵的狀態好壞來了解腎的性質。因此,耳朵形狀好,且位置靠前於牙床(指頰車穴),表示腎氣端正。」

(註:牙床,指的是頰車穴,在耳朵下方,下頜彎曲處凹陷的地方。耳朵偏高,表示腎臟偏斜;耳朵位置高,表示腎臟位置高;耳朵後面凹陷,表示腎臟位置偏下;耳朵堅硬,表示腎氣充足;耳朵薄而不堅硬,表示腎氣虛弱。《玄珠》說:「耳朵薄而呈黑色或白色,表示腎氣衰敗。」羅謙甫說:「突然耳聾,是由於腎氣虛弱,被風邪侵襲,積聚在經絡中,隨著血脈上行進入耳朵,正邪之氣相互搏鬥,導致突然耳聾。腎虛有寒的人,適合服用肉蓯蓉丸、燒腎散;腎虛有熱的人,適合服用本事地黃丸。」)

耳朵也歸屬於手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素問》說:「南方屬於紅色,與心相通,在體表的孔竅是耳朵。」《靈樞》說:「手心包經的循行路線,經過喉嚨,出耳後,與手少陽經會合。」趙以德說:「心在體表的孔竅是舌頭,但舌頭並非孔竅,因此將竅寄託於耳朵。腎臟治理身體內部的陰氣;心臟治理身體外部的陽氣。我認為:手心包經、手三焦經的脈絡,都屬於心脈。三焦經的脈絡進入耳朵,所以心的孔竅通於耳朵。凡是耳朵腫痛的症狀,都應該用治療心火的方法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治療陽氣。」

耳朵還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靈樞》說:「手少陽經的脈絡,上行到頸部,聯絡耳朵後方,直接向上到達耳朵上方。它的一個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中,然後走到耳朵前方。這個脈絡有異常,就會導致耳聾,聲音聽起來模糊不清。」又說:「手少陽經的血氣旺盛,耳朵的顏色就會好看;血氣不足,耳朵的顏色就會焦黃難看。《素問》說:「上部的人,耳朵前方的動脈,可以用來觀察耳朵和眼睛的氣血情況。」

(註:在耳朵前方凹陷的地方,動脈的跳動與手的脈搏呼應,這是手少陽經脈氣運行的部位。又說:「一種陽氣獨自上浮,是少陽經脈氣逆亂的表現,最終會導致耳聾。」註解:上浮之聲,指的是耳朵裡出現像風聲一樣的鳴響。膽經和三焦經的脈絡都進入耳朵,因此氣機逆亂上行,就會導致耳朵裡出現鳴響。)

耳朵也歸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足少陽經的脈絡,它的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中,然後走到耳朵前方。」又說:「足少陽經的根本在竅陰穴附近,外在表現則在耳朵前方。」(窗籠,指的是耳朵。)《素問》說:「傷寒病發病三天,如果少陽經受邪,就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到了第九天,如果少陽經的病症衰退,耳聾的症狀就會有所好轉。」李東垣說:「少陽經的脈絡是斜著從耳朵前後走行。」我認為這句話,和前面提到的經脈循行路線相互印證。

耳朵還兼屬足厥陰肝經。《靈樞》說:「邪氣侵入肝臟,就會導致兩脅疼痛,時常抽搐,或者有時出現腳腫,可以通過刺耳邊的青筋,來緩解抽搐的症狀。」《素問》說:「肝病導致氣機逆亂,就會出現頭痛、耳聾,聽力下降。」朱丹溪說:「耳聾多屬於熱證,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熱邪比較常見,應該開散痰液、驅散風熱,可以用通聖散、滾痰丸等藥物。」羅謙甫說:「氣機逆亂導致耳聾有三種情況,分別是肝臟、三焦和小腸的問題。治療方法應該用四物湯,配合吞服龍薈丸來降火,以及用復元通氣散來調理氣機。許培元說:「凡是耳聾、耳朵疼痛,都屬於少陽經的熱邪,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耳聾,而且舌頭捲縮、嘴唇發青,就屬於厥陰經的問題,比較難以治療。」

耳朵也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手太陽經的脈絡,沿著頸部走行,走到太陽經前方,在耳朵後方的完骨處匯集。它的一個分支,進入耳朵中;主幹向上到達耳朵上方,向下到下巴。如果這個經絡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耳朵裡鳴響疼痛。又說:「手太陽經從面頰彎曲處經過,如果出現病變,就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又說:「足太陽經的脈絡,它的一個分支,從頭頂到達耳朵上方。《素問》說:「太陽經所說的耳鳴,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向上升騰所導致的。」

耳朵也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耳聾但不痛,應該取足少陽經的穴位;耳聾且痛,應該取手陽明經的穴位。」又說:「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在外在表現則在額頭上方。額頭上方,指的是鉗耳(耳朵的夾角)。」又說:「耳朵是所有經脈匯聚的地方。胃氣虛空,宗脈也會虛弱,虛弱則氣機下流。脈絡氣血有所竭盡,所以會出現耳鳴。可以用補益宗脈的穴位來治療。」《素問》說:「頭痛、耳聾、九竅功能失常,都是腸胃問題導致的。」又說:「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的脈絡,會導致耳聾,有時會聽不到聲音。」

耳朵還是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條絡脈匯聚的地方。《素問》說:「手足少陰經、太陰經,足陽明經的五條絡脈,都匯聚在耳朵中,向上聯繫到耳朵上方。如果這五條絡脈的氣血都衰竭,就會導致全身脈動,而身體失去知覺,這種情況就像屍體一樣,或者稱之為『屍厥』。可以針刺腳大趾內側,然後刺腳心,然後刺腳中趾,然後刺手大指內側,然後刺手心包經和少陰經的銳骨末端,每個穴位刺一針就能立即好轉。如果還沒好轉,可以用竹管向兩耳吹氣,把左側耳朵上方一寸見方的頭髮剃掉,用火燒一下,然後用美酒一杯送服。不能喝酒的人,灌下去也能立即好轉。王啟玄說:「肺太陰經的絡脈,會匯聚在耳朵中,肺氣虛弱就會導致呼吸困難,不能順暢地呼吸,從而導致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