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6)
前編·分野 (6)
1. 二十二、〔曲頰〕
(面旁也,在耳下,亦名蕃)屬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之會(《靈樞》曰: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又曰:足少陽之脈,下耳後,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沈承之曰:曲頰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曲頰後,屬足少陽膽經)。又屬手少陽三焦經、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少陽之筋,上肩,走頭,合手太陽。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又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結完骨之上。又曰:手太陽當曲頰)。兼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入耳前)。
白話文:
這個穴位位於臉頰旁邊,在耳朵下方,也叫做「蕃」。
這個地方是足少陽膽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交會的地方。《靈樞經》說:「蕃,就是臉頰的側面;蔽,指的是耳門。」又說:「足少陽膽經的脈絡,從耳朵後面往下走,與手少陽經交會,到達顴骨,再往下到頰車穴。沈承之認為,曲頰穴前面一寸左右的地方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曲頰穴的後面則屬於足少陽膽經。」
另外,這裡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靈樞經》說:「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筋,向上到肩膀,然後走到頭部,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它的一條分支,在曲頰的地方,進入連結舌根的部位。」又說:「足少陽膽經在耳朵下方的曲頰穴之後。手少陽三焦經從耳朵後面出來,向上匯聚在完骨穴的上方。」又說:「手太陽小腸經經過曲頰穴。」
此外,這裡也與足陽明胃經有關。《靈樞經》說:「足陽明胃經的脈絡,沿著下巴後面的下方行走,經過大迎穴,沿著頰車穴進入耳朵前方。」
2. 二十三、〔頤〕
(頤,顑也,亦作頷)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素問》曰:陽明虛,則寒慄鼓頷,終則口耳動作。又曰: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挾頤也。王啟玄曰:陽明之脈,漸上頤而環唇,故名挾頤為漸,即大迎穴也。在曲頰下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又屬手少陽三焦經、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少陽之別者,上挾咽,出頤顑中。又曰: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兼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腎熱病者,頤先赤)
白話文:
「頤」這個部位,就是指下巴(也寫作「頷」)。它主要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說:下巴痛,就針刺足陽明經的曲周動脈,看到出血馬上就好。《素問》說:陽明經虛弱時,會感到寒冷顫抖、下巴鼓動,最終會導致口和耳朵的動作異常。又說:疾病向上衝到喉嚨的,要從它的根源治療,而這個根源,就是向上夾住下巴的地方。王啟玄說:陽明經的脈絡,是沿著下巴向上,環繞嘴唇,所以把夾住下巴的地方叫做「漸」,也就是大迎穴。這個穴位在彎曲的臉頰下方一寸三分的位置,在骨頭凹陷處,有動脈搏動的地方)。
另外,「頤」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陽明大腸經(《靈樞》說:手少陽經的分支,是向上夾著咽喉,從下巴中間出來。又說:下巴痛,就針刺手陽明經,並在下巴盛脈的地方放血)。同時,「頤」也與足少陰腎經有關(《素問》說:腎有熱病的人,下巴會先發紅)。
3. 二十四、〔人中〕
(在鼻下,即水溝穴之分也)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會(《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又曰:足陽明之脈,循鼻外,入上齒中。沈承之曰:挾人中兩旁五分,名禾髎穴,屬手陽明經)。又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玄珠》曰:人中腫者,脾絕也)。
白話文:
(人中穴位於鼻子的下方,也就是水溝穴分開的地方)這個穴位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和督脈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靈樞經》說:「手陽明經的支脈,從嘴角出來,在人中處交叉,左邊的脈走到右邊,右邊的脈走到左邊,然後往上到鼻孔兩側。又說:足陽明經的脈絡,沿著鼻子的外側,進入上牙齦中。」沈承之說:「人中兩旁五分的地方,叫做禾髎穴,屬於手陽明經。」人中穴也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經》說:「足太陰經的氣如果斷絕,那麼經脈就無法滋養肌肉。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如果經脈不能滋養肌肉,肌肉就會變得軟弱。肌肉軟弱,舌頭就會萎縮,人中就會腫脹。人中腫脹,嘴唇就會外翻。嘴唇外翻,就表示肌肉先衰敗死亡,這時候甲木的疾病會導致乙木的死亡,這是因為木剋土的關係。《玄珠經》說:人中腫脹,代表脾氣已經斷絕。」
4. 二十五、〔口〕
〔吻附〕統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素問》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畏風。李東垣曰:傷食,口無味,涎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又屬足陽明胃經、陽蹺脈之會(《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所生病者口喎唇胗。
注:胗,唇瘍也。又曰:足陽明之筋,上頸,上挾口,合於頄。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素問》曰:胃熱則口澹。又日,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注:口目動作,謂目睒睒而鼓頷也。陳良甫曰:足陽明之筋,上挾於口,凡人體虛受風,風入於筋,其筋偏急不調,故令喎急,謂之偏風。滑伯仁曰:陽蹺與手陽明會於肩端,又與足陽明會於口吻及鼻兩旁。
沈承之曰:口吻兩旁四分,名地倉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陽蹺脈之會)。兼屬手少陽小腸經(《素問》曰:小腸熱,則口瘡。又曰:膀胱移熱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注:口糜,口生瘡而糜爛也,即口疳)。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注:是動者,氣也,詳見後編《營衛篇》。又曰: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素問》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又曰: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又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凡人數謀慮不決,則膽虛,氣上溢,則口為之苦,病名膽痹。
治之以膽募、俞。注:膽募,日月穴也,在兩乳第二肋端,期門穴下五分。膽俞,臨泣穴也,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朱丹溪曰:膽熱口苦,謀慮不決。口苦,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又以五味辨五臟(《素問》曰: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口苦,又屬膽,兼屬肝。
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又曰:五氣之溢,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而脾為之行,故其精氣津液在脾。凡人數食肥甘,肥則令人內熱;甘則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朱丹溪曰:以三黃丸治之。《靈樞》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素問》又曰:足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丹溪曰:胃虛谷少,則所勝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反為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宜用理中湯加附子以治之)。
白話文:
嘴唇、口部的生理功能與病理
嘴唇和口部的功能主要與足太陰脾經有關。《靈樞》說:脾的氣與口相通。脾氣調和,口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素問》說:中央黃色對應脾臟,開竅於口,怕風。李東垣認為:飲食損傷脾胃,會導致口中無味、流口水,鼻子呼吸平穩,這表示脾氣下降。
口部也與足陽明胃經、陽蹺脈交會。《靈樞》說:足陽明經脈循著鼻子外側,進入上牙中,再出來夾著嘴巴,環繞嘴唇,向下交於承漿穴。如果此經發生病變,會導致口歪、嘴唇生瘡。另一處說:足陽明經的筋脈,上行到頸部,夾著嘴巴,與面頰相連。口部有熱,筋脈就會鬆弛,失去收縮的力量。《素問》說:胃有熱,口中會感覺淡而無味。還說,陽明經的病末期,會出現口和眼睛動作異常、容易驚嚇和胡言亂語。這裡的口目動作,指的是眼睛不停眨動,臉頰顫動。陳良甫認為:足陽明的筋脈夾著嘴巴,當人體虛弱受風,風邪進入筋脈,筋脈會變得偏斜僵硬,導致口歪,稱為偏風。滑伯仁認為:陽蹺脈與手陽明經在肩端交會,也與足陽明經在口唇和鼻旁交會。沈承之認為:口唇兩旁四分的位置,稱為地倉穴,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陽蹺脈交會之處。
口部還與手少陽小腸經有關。《素問》說:小腸有熱,會導致口瘡。還說:膀胱的熱傳到小腸,導致腸道不通暢,向上會形成口糜。(口糜,指的是口中生瘡而糜爛,也就是口疳)。
口部也與足少陽膽經有關。《靈樞》說:足少陽經脈發生病變時,會出現口苦、喜歡嘆氣的症狀。這裡所說的“是動”,指的是經氣的變化。又說:邪氣在膽,會影響胃的功能。膽汁外泄,就會口苦;胃氣上逆,也會嘔吐苦水。《素問》說:肝氣有熱,會導致膽汁外泄,出現口苦。還說:如果肝咳不止,會影響到膽的功能。膽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嘔吐膽汁。又說:肝是人體的將軍,由膽來決定,咽喉是膽的使者。如果一個人思慮太多,猶豫不決,就會導致膽虛,氣往上溢,出現口苦,這種病稱為膽痹。治療方法可以針灸膽的募穴(日月穴)和俞穴(臨泣穴)。朱丹溪認為:膽熱會導致口苦,並且思慮不決。口苦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再加上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來治療。
另外,還可以透過口中的五味來判斷五臟的狀況。《素問》說:肝有熱,口中會感覺酸;心有熱,口中會感覺苦(口苦也與膽有關,也可能與肝有關);脾有熱,口中會感覺甜;肺有熱,口中會感覺辛辣;腎有熱,口中會感覺鹹。還說:五種邪氣過於旺盛,就叫做脾癉。五味進入口中,儲存在胃,由脾來運行,所以精氣和津液都集中在脾。如果一個人吃太多肥甘厚味,肥膩會導致體內生熱,甘甜會導致腹部脹滿。這些邪氣上溢,會轉變成消渴病。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蘭草來消除積滯的氣。朱丹溪認為可以使用三黃丸來治療。《靈樞》說:咽喉乾燥,口中感覺熱得像膠一樣,要治療足少陰腎經。《素問》又說:足少陰腎經的氣機逆亂,會導致口乾、小便赤紅。丹溪認為:如果胃虛弱,食物攝取少,會導致原本應該被胃克制的水氣反過來侵犯胃,導致脾胃虛弱之火向上燃燒,形成口瘡。這種情況應該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來治療。
5. 二十六、〔唇〕
統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者,倉廩之官,營之居也,其華在唇。《靈樞》曰:脾者,主為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故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脾病者,唇黃。脾絕者,唇四腫。《醫說》曰:口唇焦枯者,脾熱也;赤腫者,熱甚也;青黑者,冷極也)。
又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陽明氣至則齧唇。又曰:足陽明所生病者,口喎唇胗。注:所生病者,血也。詳見後編《營衛篇》。《中藏》曰:胃中熱,則唇黑。唇色紫者,胃氣虛寒也。沈承之曰: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經)。兼屬手少陰心經、太陰肺經(《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熱也;上唇赤者,心熱也;上唇赤、下唇白者,腎虛而心火不降也。錢仲陽曰:肺主唇白,白而澤者生,白如枯骨者死。
凡唇白當補肺。蓋脾者,肺之母也,子母皆虛,不能相營,其名曰怯,故當補。若深紅色者,則當散肺之虛熱也)。又屬衝任二脈(《靈樞》曰:衝任二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氣血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
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營唇口,故須不生焉。愚按此,則男子無須,亦由血不營於衝任也)。
白話文:
二十六、〔唇〕
嘴唇主要對應足太陰脾經。(《素問》說:脾是儲藏食物的官,是營養物質的居所,它的外在表現就在嘴唇。《靈樞》說:脾負責運送食物,可以觀察嘴唇的顏色和狀態來判斷身體的吉凶。所以,上下嘴唇都正常,代表脾的功能良好;嘴唇偏向一邊,代表脾的位置傾斜;嘴唇向上翻起,代表脾的位置偏高;嘴唇向下鬆弛,代表脾的位置偏低;嘴唇緊實,代表脾的機能強健;嘴唇大但不緊實,代表脾的功能虛弱。脾有病的人,嘴唇會呈現黃色。脾氣衰竭的人,嘴唇四周會腫脹。《醫說》說:嘴唇乾燥焦枯,代表脾有熱;嘴唇紅腫,代表熱邪很嚴重;嘴唇呈現青黑色,代表身體極度寒冷。)
嘴唇也對應足陽明胃經。(《靈樞》說:陽明經的氣到達時,會咬嘴唇。又說:足陽明經產生疾病,會導致口歪斜、嘴唇腫脹。這裡指的是血的病變。詳情請見後面的《營衛篇》。《中藏經》說:胃中有熱,嘴唇會發黑;嘴唇呈紫色,代表胃氣虛寒。沈承之說:上嘴唇靠近嘴角的地方,對應手陽明大腸經;下嘴唇靠近嘴角的地方,對應足陽明胃經。)同時,嘴唇還與手少陰心經、太陰肺經有關。(《玄珠》說:上下嘴唇都呈現紅色,代表心有熱;上嘴唇呈現紅色,也代表心有熱;上嘴唇紅、下嘴唇白,代表腎虛而心火無法下降。錢仲陽說:肺主要對應嘴唇的白色,嘴唇白潤澤代表身體健康,嘴唇白得像枯骨一樣代表生命垂危。
凡是嘴唇發白,應該補養肺氣。因為脾是肺的母親,如果母子都虛弱,就不能互相滋養,這種情況稱為「怯」,所以需要補養。如果嘴唇呈現深紅色,則應該疏散肺的虛熱。)嘴唇還與衝脈和任脈有關。(《靈樞》說: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胞中,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絡中的大海。它們浮在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右上方行走,匯集於咽喉,然後分出支脈絡於嘴唇。氣血旺盛,則肌肉豐滿,皮膚紅潤;血過於旺盛,則會滲透到皮膚表面,長出細毛。
現在婦女的生理特點是氣有餘而血不足,因為她們經常有失血的情況。衝脈和任脈的氣血不能滋養嘴唇,所以嘴唇上沒有鬍鬚。我認為,那麼男人沒有鬍鬚,也是由於血不能滋養衝脈和任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