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7)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7)

1. 十四、〔目眶〕

(瞼也,俗呼為眼胞)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肉之精為約束裹纈,脾則主肌肉也。又曰: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玄珠》曰:上下瞼腫者,脾氣熱也。一曰: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

脾病,則瞼澀嗜臥矣。又曰:脾虛則瞼腫。朱丹溪曰:陽明經有風熱,則為爛眼眶。沈承之曰:直兩目瞳子上,接頭之第三行,屬手少陽三焦經、陽維之會。直目瞳子下七分,名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任脈、陰蹺脈之會;一寸名四白穴,屬足陽明胃經)。兼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注:眶骨中脈,目之系,肺之脈也。刺內陷,則目系絕,故為目漏。目脈漏,則盲也。喬嶽曰:肺主眼胞,肺絕則眼胞陷)。又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肝風之狀,診在目下,其色青。注:診,視也。戴復庵曰: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者,宜生熟地黃丸)。

白話文:

眼皮,俗稱眼胞,主要與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有關。《靈樞》提到,肌肉的精華會形成約束包裹眼皮的組織,而脾主肌肉。又說,如果眼睛上方的眼眶微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同時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按壓手腳上方時凹陷且難以恢復,這就是風水引起的皮膚腫脹。《玄珠》認為,上下眼皮腫脹是脾氣有熱。還有一種說法是,脾的功能好壞可以從眼皮看出,眼皮跳動就表示脾的消化功能正常。

脾臟有病時,眼皮會乾澀、想睡覺。又說,脾虛會導致眼皮腫脹。朱丹溪說,陽明經有風熱,就會導致眼眶發炎潰爛。沈承之認為,兩眼瞳孔正上方,接連頭部第三條線,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陽維脈交會處。瞳孔正下方七分的位置,稱為承泣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任脈、陰蹺脈的交會處;再下一寸是四白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眼皮也與手太陰肺經有關。《素問》說,如果刺到眼眶上方凹陷骨頭中的脈絡,會導致眼睛漏液或失明。註解說,眼眶骨中的脈絡是眼睛的脈絡,屬於肺經。如果刺到內凹陷處,就會導致眼睛的脈絡斷絕,造成眼睛漏液,眼睛脈絡漏液就會失明。喬嶽說,肺主眼胞,肺氣衰竭就會導致眼胞凹陷。眼皮也與足厥陰肝經有關。《素問》說,肝風的症狀可以從眼睛下方觀察到,顏色會發青。註解說,這裡的診是觀察的意思。戴復庵說,眼睛屬於肝,如果肝虛引起疼痛,看到光亮時眼眶骨會更加疼痛,適合服用生熟地黃丸。

2. 十五、〔目內眥〕

(在內近鼻者,亦名為赤眥,睛明穴之分也)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少陰之正,出於面,合目內眥。又曰:血之精為絡其窠,心則主血脈也。)兼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足陽明胃經之合。(《靈樞》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素問》曰: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王啟玄曰: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太陽絕,則目內陷而死。沈承之曰:直目內眥上,屬足太陽膀胱經;直目內眥下,屬足陽明胃經、厥陰肝經之會)。又屬二蹺合脈(《靈樞》曰:陰蹺脈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又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素問》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目眥始。趙以德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二脈皆與交會於目內眥。陽脈交於陰則目閉,陰脈交於陽則目開)。

白話文:

(目內眥,也就是靠近鼻子內側的眼角,又稱作赤眥,是睛明穴所在的地方)它主要與手少陰心經有關(《靈樞》說:手少陰心經的經脈分支,從臉部出來,匯合於內眼角。又說:血液的精華凝聚成絡脈分布在眼睛的凹陷處,心臟主導血液運行)。同時,也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足陽明胃經相關(《靈樞》說: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經筋如果發生痙攣,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抽緊而無法正常看東西。《素問》說:風邪之氣隨著陽明經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走,到達內眼角。

如果這個人肥胖,風邪之氣無法向外散發,就會造成體內積熱而導致眼睛發黃;如果人瘦,風邪之氣向外散發,就會因為寒冷而導致流淚。王啟玄說:太陽經的脈絡,從內眼角開始,太陽經氣如果衰竭,就會導致眼睛凹陷而死亡。沈承之說:正對內眼角的上方,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正對內眼角的下方,是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匯聚的地方)。此外,內眼角也與陰蹺脈和陽蹺脈交會的地方有關(《靈樞》說:陰蹺脈從人迎穴前開始,進入顴骨,連屬到內眼角,與足太陽經和陽蹺脈會合後向上走。氣血如果正常循環,就能夠滋潤眼睛;氣血無法正常運行,眼睛就無法閉合。

又說:眼睛紅腫疼痛,如果從內眼角開始,就應該取用陰蹺脈來治療。《素問》說:邪氣侵入足陽蹺脈,會導致眼睛疼痛,而且疼痛從眼角開始。趙以德說:陰蹺脈如果出現病變,就會導致陽氣虛緩而陰氣急迫;陽蹺脈如果出現病變,就會導致陰氣虛緩而陽氣急迫。這兩條經脈都交會於內眼角。陽脈交會於陰脈時眼睛就會閉合,陰脈交會於陽脈時眼睛就會睜開)。

3. 十六、〔目銳眥〕

(目眥之外決於面者)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手太陽小腸經之會(《靈樞》曰:手少陽所生病者,目銳眥痛。又曰:足少陽之筋,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左右不開,名曰維筋相交。又曰:手太陽之筋,直者出耳後,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沈承之曰:直目銳眥上,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直目銳眥下,兼屬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兼屬足太陽膀胱經、二蹺脈(《靈樞》曰: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

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也)。

白話文:

(眼睛外側眼角的部位,是連接臉部的開口處)這個部位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的地方。《靈樞經》說:手少陽經發生病變,會導致眼睛外側眼角疼痛。又說:足少陽經的筋脈,其中一條分支連結到眼角,形成外維。它的病症是維筋緊繃,如果從左邊蔓延到右邊,導致右眼睜不開,向上延伸超過右邊的額角,左右眼都睜不開,這種情況叫做維筋交錯。還說:手太陽經的筋脈,其中一條直行的從耳朵後面出來,向下連到下巴,向上連到眼睛外側眼角。

沈承之說:眼睛外側眼角直上,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眼睛外側眼角直下,還兼有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同時也與足太陽膀胱經和陰陽蹺脈有關。《靈樞經》說:足太陽膀胱經有一條經脈通向頸部進入大腦,直接連接眼球的根本,叫做眼系。頭部眼睛疼痛可以取這個地方治療,這個地方在頸部兩條筋之間,進入大腦後會分開。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相交,陽氣進入陰,陰氣出來陽,在眼睛外側眼角交會。

陽氣旺盛時,眼睛會睜大;陰氣旺盛時,眼睛會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