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8)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8)

1. 十七、〔頞〕

(鼻山根也,俗稱為鼻梁)屬足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素問》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傳為衄蔑瞑目。注: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

令腦熱,則足太陽遂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頞中,故鼻頞辛而痠痛也。鼻淵者,濁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熱盛則陽絡溢,故衄,而鼻出汙血也,又謂之蔑。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不能營養於目,故目瞑而暗也。宜服防風湯)。

白話文:

(鼻山根,也就是俗稱的鼻梁)是足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靈樞經》說:足陽明經脈,從鼻子的交頞處(也就是鼻山根)開始,在旁邊與太陽經脈相交。《素問》說:膽的熱傳到腦部,就會導致鼻山根發熱、鼻淵(鼻涕不止),進而發展成流鼻血和眼睛看不清楚。註解說:足太陽膀胱經脈,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在頭頂交會,然後聯絡到腦部。陽明經脈從鼻子開始,在鼻山根交會,在旁邊與太陽經脈相交。

如果腦部發熱,那麼足太陽經脈就會與陽明經脈一起變得旺盛,逼迫到鼻山根,所以鼻山根會感到發熱、辛辣和痠痛。鼻淵,指的是像泉水一樣,濁涕不停地流出來。熱氣過盛就會導致陽經的絡脈溢血,所以會流鼻血,而且流出的是汙濁的血,這也叫做「蔑」。如果出血嚴重,那麼陽明經脈和太陽經脈就會衰弱,無法供給眼睛營養,所以眼睛會看不清楚、變得昏暗。這種情況應該服用防風湯來治療。

2. 十八、〔鼻〕

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畏熱。《靈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喬嶽曰: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面色青。李東垣曰: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王汝言曰:鼻塞不聞香臭,但略感風寒,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辛溫之藥。

不知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也。法宜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服之自效。如素無鼻塞之症,一時偶感風寒而致者,當作風寒治。沈承之曰: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靈樞》曰:脈見於寸口,色見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徐伯魯曰: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

然須視其面部何如,每見明堂雖小,與面相稱者,壽可七八十,要不可執一論也)。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交會(《靈樞》曰:手陽明之脈,上挾鼻孔。又曰: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香,妨於食,大便難。《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故鼻乾不得臥。

又曰: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注:鼽,鼻窒也。嚏,噴涕也。《明堂經》曰: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也。劉河間曰:傷風於腠理,而鼻為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

王海藏曰: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仲景治傷寒陽明經症,乃用之者,何也?蓋胃脈行身之前,而胸為胃肺之室,邪熱在陽明,則肺受火邪,故以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也。沈承之曰:挾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直目瞳子,名巨髎穴,屬足陽明胃經、陰蹺脈之會)。兼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正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李東垣曰: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己也,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又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熱病者鼻先赤)。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又曰: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又曰: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又曰: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頹陰之屬也。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散為痛,薄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形色)。

白話文:

[十八、〔鼻〕]

鼻子屬於手太陰肺經。《黃帝內經·素問》說:「西方屬白色,對應肺臟,肺的開竅在鼻子,肺怕熱。」《靈樞》說:「肺有病的人,呼吸急促,鼻孔張大。」又說:「肺氣與鼻子相通,肺氣平和,鼻子就能分辨香臭。」喬嶽說:「肺氣衰竭,就沒有鼻涕,鼻孔乾燥發黑。如果肝氣逆亂侵犯到肺,臉色會發青。」李東垣說:「感冒時,鼻子的氣息粗重,嘴巴閉不上,這是肺氣與天氣相通的表現。」王汝言說:「鼻子不通,聞不到香臭,只是稍微感到風寒,而且時常發作,一般人都認為是肺寒,而使用辛溫的藥物。

卻不知道肺經本身就有火邪,火氣鬱積嚴重,就會喜歡溫熱而怕寒冷,所以遇到寒冷就阻塞。應該以清肺降火為主,再輔以通氣的藥物,服用後自然有效。如果平時沒有鼻子不通的毛病,只是偶爾因風寒引起的,就應該當作風寒來治療。」沈承之說:「在小孩的臉部,鼻子稱為明堂。《靈樞》說:『脈象表現在寸口,氣色表現在明堂。』明堂指的就是鼻子。明堂寬大的人長壽,狹小的人危險,更何況有疾病呢?」徐伯魯說:「按這個說法,就相當於相面術中重視鼻樑高挺的說法。

但是必須看整個臉部的情況如何,常常看到明堂雖然小,但是與臉部相稱的人,也能活到七八十歲,所以不能只執著於一種說法。」鼻子也屬於手足陽明大腸經、胃經以及督脈交會之處。《靈樞》說:「手陽明經的脈絡,向上夾著鼻孔。」又說:「胃脹的人,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子聞到焦香味,影響食慾,大便困難。」《素問》說:「傷寒病兩天,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肌肉,它的脈絡夾著鼻子,所以鼻子乾燥無法安睡。」

又說:「氣運變化,陽明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鼻塞打噴嚏。」(注:鼽,指鼻塞。嚏,指打噴嚏。)《明堂經》說:「素髎穴,也叫面王,在鼻柱上端,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劉河間說:「風邪侵入皮膚,導致鼻子不通,是因為寒氣使氣機收斂,陽氣不通暢。」

王海藏說:「用石膏發汗,辛寒的藥物進入手太陰肺經,仲景用來治療傷寒陽明經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脈運行在身體前面,胸部是胃和肺所在的地方,邪熱在陽明經,肺臟就會受到火邪的影響,所以用辛寒的藥來清肺,因此叫做白虎湯。」沈承之說:「鼻孔兩旁五分的地方,叫做迎香穴,屬於手足陽明大腸經、胃經交會之處;正對眼球瞳孔的地方,叫做巨髎穴,屬於足陽明胃經、陰蹺脈交會之處。」鼻子也兼屬於手少陰心經。《素問》說:「正氣進入鼻子,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不舒服。」

李東垣說:「鼻子本來主管肺,但能夠聞到香臭,是因為鼻子裡面有心,庚金生於己土的緣故。如果衛氣失守,寒邪侵入頭面,鼻子也會受到影響,無法發揮作用,就聞不到香臭了,可以使用麗澤通氣湯來治療。」鼻子也屬於足太陰脾經。《素問》說:「脾有熱病的人,鼻子會先變紅。」鼻子也屬於手足太陽小腸經、膀胱經。《靈樞》說:「流鼻血不止,血流不止,就取足太陽經的穴位;流鼻血,就取手太陽經的穴位。」又說:「足太陽經的別絡,叫做飛揚,在腳踝上七寸的地方,分別走向足少陰經。

實證時會鼻塞,頭背痛;虛證時會流鼻涕、流鼻血,就取它別絡的穴位治療。」又說:「手太陽經的脈絡,它的分支,分到臉頰,上至眼眶,抵達鼻子。」又說:「面王穴以上屬於小腸經;面王穴以下屬於膀胱經,是婦女子宮所在的地方。男子面王穴有異常顏色,會少腹痛,往下會睪丸痛,它的形狀像環狀,會莖痛,高處為根部,低處為頭部,屬於疝氣、陰囊下墜等疾病。女子面王穴有異常顏色,是婦女子宮有疾病,散開呈現疼痛,薄的是聚集,方圓左右,各自呈現不同的形狀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