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8)
前編·分野 (8)
1. 三十、〔項〕
(頸項也)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交(《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從膂上出於項。邪氣中於項,則下太陽。又曰:頸中央之脈,督脈也。《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又曰: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太上而爭也。注:強上,謂頭項禁強也。又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白話文:
(頸項)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的交界處。(《靈樞》說:足太陽的脈絡,從腰部向上出行到頸項。邪氣侵犯頸項,就會傳到足太陽經絡。又說:頸項中央的脈絡,就是督脈。(《素問》說: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絡的絡脈,會令人頭項肩部疼痛。又說:太陽經所謂的強上引背,是陽氣過盛爭奪向上造成的。(註解:強上,是指頭頸部強直拘謹。又說:各種痙攣頸項強直,都與濕邪有關。
注:痙,強急也,太陽傷濕。李東垣曰: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素問》又曰:厥頭痛,項先痛不可俯仰,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素問》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白話文:
痙,指強直、急促。太陽經受濕邪所傷。李東垣說:脊椎疼痛、項筋僵硬,腰彎曲如折、項筋感覺將要拔起,這些情況都是足太陽經不通暢,應當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素問》又說:厥頭痛,脖頸先痛,不能俯仰,腰脊部位起反應,先取天柱穴,後取足太陽經。又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經的脈絡,循著喉嚨後部,向上進入頏顙穴。《素問》說:東方之風生於春天,致病在肝,俞穴在頸項部。
張雞峰曰:肝主項背與臂膊)。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其支者出缺盆,上項系耳後。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又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沈承之曰:挾項兩旁大筋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大筋外,屬足少陽膽經;大筋前、耳後,屬手少陽三焦經)。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髃上頸。
白話文:
張雞峯說:肝臟主掌項背和臂膊。另外還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說:手少陽的脈絡,它的分支從缺盆穴出來,上行到頸部,連繫著耳朵後面。又說:足少陽的脈絡,沿著脖子,行走在手少陽的前面,到達肩膀上。又說:扶突穴的次級脈絡,就是足少陽脈,名稱叫做天牖穴。突然耳聾、氣蒙、耳目不清,取天牖穴治療。沈承之說:夾在項部兩側的大筋中,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大筋的外側,屬於足少陽膽經;大筋的前面和耳朵後面,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另外還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說:手陽明的筋,直行的從肩膀、後頸上到脖子。
其病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又曰:足陽明之別,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又曰:足陽明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李東垣曰:瘰癧繞頸,或至耳下曲頰,皆由胃經中來,以升陽調經湯治之)。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所生病者,頰腫,頭項痛。
白話文:
這種病的症狀是肩膀無法抬舉,脖子無法左右轉動。又說:足陽明經的支脈,沿著脛骨外側邊緣向上,連接頭部和頸部。又說:足陽明經是運動的經脈,如果發生疾病,就會出現牙痛、頸部腫脹的症狀。李東垣說:瘰癧圍繞著脖子,或者一直蔓延到耳朵下面的曲頰部位,這些都是由於胃經中的問題引起的,可以用升陽調經湯來治療。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靈樞》說:手太陽經的支脈,從缺盆穴沿著脖子到面頰。所引起的疾病有:面頰腫脹、頭部和頸部疼痛。
又曰: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又曰:手少陽之筋,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病當所過者,即肢轉筋)。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王肯堂曰:人多有挫閃,及久坐失枕,而致項強,不可轉移者,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六味丸主之)。
白話文:
又說:脖子痛,不能俯仰,刺足太陽經;不能轉頭,刺手太陽經。又說:手少陽經的筋,由肩部經過頸部,與手太陽經相合。其病症在經過的部位,即四肢筋脈拘急(即肢體筋脈收縮)。又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經的正經,直的連繫在下舌根,又出於頸項,與太陽經相合。王肯堂說:很多人因跌倒扭傷,或長時間坐著沒枕頭,導致脖子僵直,不能轉動,都是由於腎虛不能生肝,肝虛不能養筋,所以機關不利。用六味丸治療)。
2. 三十一、〔咽〕
(嗌也,所以咽物者,水穀之道,在喉嚨後。舊注在喉嚨前者,非)屬足太陰脾、陽明胃經(《靈樞》曰: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素問》曰:咽主地氣,地氣通於嗌,足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咽,故腹滿咽乾。又曰:陽明之脈通於心,循咽上口)。又屬手太陽小腸、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絡心,循咽下膈。
白話文:
嗌,也就是咽喉,是吞嚥食物的部位,在喉嚨後方。舊注中說在喉嚨前方的,是不對的。嗌屬於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靈樞》中說:足太陰經的正脈,上行連結於咽喉。《素問》中說:咽喉主管地氣,地氣通於咽喉,足太陰經脈分佈在胃中,絡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時,咽喉會乾燥。又說:陽明經脈通於心臟,沿著咽喉向上到達嘴部)。嗌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和少陰心經。(《靈樞》中說:手太陽經的脈絡連到心臟,沿著咽喉向下到達膈肌。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又曰:手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沈承之曰:挾咽旁,屬手少陰心、足太陰脾經之會)。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白話文:
若用力過度,就會感到咽喉疼痛、頷部腫大,不能回頭。又說:手少陰經的支脈,從心臟相連,向上經過咽喉。如果這條經脈發生問題,就會感到咽喉乾燥、心臟疼痛、口渴想喝水。沈承之說:咽喉旁,屬於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的交會之處。也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經生病,會出現口熱、舌乾、咽喉腫脹、氣逆、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素問》說: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的絡脈,會讓人咽喉疼痛,無法進食,無緣無故發怒,氣往上衝,呃逆。
注:賁,膈也。賁上,賁門也。《難經》曰:胃為賁門。又曰:嗌中腫,不能納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足少陰之絡也。)兼屬足厥陰肝經、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正,別者上挾咽,出頤頷中。《素問》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又曰: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咽喉乾燥,病在脾土。
白話文:
注:賁,是指膈膜。賁上,就是賁門。《難經》中說:胃就是賁門。又說:咽喉腫痛,不能吞嚥唾液,時而不能排出唾液的,刺針治療在然骨前面,是足少陰經的絡穴。
而且還與足厥陰肝經、少陽膽經有關(《靈樞》中說:足少陽經的正經,別脈向上挾持咽喉,從頤頷的中部出來。《素問》中說:肝是人體的將軍,受膽的約束,咽喉是肝的使者。又說:陰陽交替,此陰氣到達心臟,上下沒有規律,出入不覺,咽喉乾燥,病在土屬的脾臟。
注:一陰,厥陰脈;一陽,少陽脈,並木之氣也。木剋土,故咽喉病,雖在脾土,實由肝膽之所為也。朱丹溪曰: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咽腫。足少陰、厥陰也)。
白話文:
一陰,指的是厥陰脈;一陽,指的是少陽脈,它們都具有木的特性。木剋土,所以咽喉疾病,雖然在脾土,但實際上是由肝膽引起的。朱丹溪說:手足陰陽經脈相生,可見證據,叫做咽腫。足少陰、厥陰也是如此)。
3. 三十二、〔喉〕
(所以候氣者,俗云肺管,在咽前。舊謂齧後者,大非)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厭小而疾薄,則發聲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其開闔不利,故無音。
白話文:
耳管指的是俗稱的肺管,位於咽喉的前端。舊說認為齧指的是喉嚨,這就大錯特錯了。耳管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喉嚨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會厭小而舒展緊貼,發聲就急促,它的啟閉靈活,呼氣就容易;會厭又大又厚,啟閉就困難,呼氣就遲緩,所以才重複地說。一個人突然沒有聲音了,是寒氣滯留在會厭上,會厭就不能發出來,聲音就發不出來,啟閉就不靈便,所以沒有聲音。
又曰:手太陰之正,出缺盆,循喉嚨。《素問》曰:肺主天氣,天氣通於肺,謂之肺系。又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注:秋脈,肺脈也。又曰: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又屬足陽明胃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又曰:足陽明之別,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白話文:
還說:手太陰經的正脈,從缺盆穴出來,沿著喉嚨。 《素問》說:肺主天氣,天氣與肺相通,稱為肺係。 又說:秋季脈搏不正常,就會讓人喘息。 注:秋季脈搏,是指肺脈。 又說:呼吸少氣而咳嗽,往上咳出帶血的痰,往下聽得到病音。 又屬於足陽明胃經、任脈的會合處。《靈樞》說:足陽明經的脈絡,從大迎穴前下方,直下至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 又說:足陽明的別脈,與諸經的氣相匯聚,向下絡屬喉嚨。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痛)。又屬手少陽三焦經、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少陽,是動則病嗌腫喉痹。又曰: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又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素問》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又曰:二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白話文:
如果病症出現氣逆,則咽喉忽然劇痛。喉痹也屬手少陽三焦經、陽明大腸經。《靈樞》中說:手少陽經,動則會出現咽喉腫痛的喉痹。又說:手陽明經的正脈,向上經過咽喉,從缺盆穴穿出。又說:如果喉痹不能說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如果能說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素問》中說:邪氣侵犯手少陽經的絡脈,會讓人出現喉痹、舌捲曲、口乾、心煩的症狀。又說:兩條陰經和一條陽經氣機交結在一起,就會形成喉痹。
注:二陰,心也;一陽,三焦也,二脈並絡於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痹。又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朱丹溪曰: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喉痹。手足陽明、手少陽也)。兼屬手足少陰心經、腎經(《靈樞》曰: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出於面。又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白話文:
心屬陰,三焦屬陽,這兩條脈絡交會在咽喉。氣熱在體內凝聚發熱,因此引發咽喉疾病。還有一種說法:手陽明經、少陽經虛寒不通,就會引發咽喉疾病、咽喉腫痛、痙攣。朱丹溪認為:手足陰陽經脈相合,同時有症狀出現,就可以診斷為咽喉疾病。手足陽明經、手少陽經(手足陰陽合生見證)。兼涉及手足少陰心經、腎經。(《靈樞》中記載:手少陰經的經絡向上經過咽喉,到達面部。又記載:足少陰經的經絡向上連接著舌頭,與橫骨相連,最終會合在會厭處。)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素問》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狀,甚則咽腫喉痹也)。又屬手足厥陰心包、肝經(《靈樞》曰:手心主之正,別循喉嚨,出耳後。沈承之曰:喉嚨後,屬手足厥陰心包、肝經)。
白話文:
會厭的經脈向上與任脈相通,取穴位在體表的天突穴,會厭的疾病就是發炎。《素問》一書說:患心咳嗽的症狀,咳則心痛,喉中有異物梗塞感,嚴重則咽喉腫痛的疾病。又屬於手足厥陰心包經、肝經。
《靈樞》一書說:手心主肌肉的正經,別絡循喉嚨,從耳後出來。沈承之說:喉嚨後面,屬於手足厥陰心包經、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