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9)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9)

1. 三十三、〔人迎〕

(結喉兩旁動脈)屬足陽明胃經(人迎,在結喉兩旁,應手之動脈也,又名天五會。《靈樞》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又曰: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白話文:

連接喉嚨兩側的動脈,是屬於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位於喉結旁,用手摸可以感受到動脈跳動的部位,又稱作「天五會」。《靈樞》說:「頸部的動脈就是人迎。」人迎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在嬰筋穴的前面。又說:「人迎穴,是胃經的氣血分開流向陽明經的地方,因此無論是陰證或陽證,人迎穴的脈搏都是一致的。」所以,陽證而脈搏弱小是逆證,陰證而脈搏洪大的也是逆證。陰陽兩者都靜止或都浮動,就像拉繩子互相牽引的樣子,都是有病的。

又曰: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因令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王啟玄曰:胃脘之陽,人迎之氣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痛處。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

白話文:

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高燒遍及全身,患者狂妄、胡言亂語、幻聽、幻視,應在足陽明經和大絡上找尋病因。因此讓患者仰臥,醫生坐在牀前,用雙手四根手指,夾按頸動脈,長時間地按壓,然後搓揉、切壓,一直推到缺盆中,然後停止,重複上述步驟,直到熱度退去。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的方法。王啟玄說:胃脘的陽氣,是人迎穴的氣。胃是水穀之海,所以根據人迎穴的氣就能知道疼痛的部位。人迎穴的脈搏,通常左側微弱而右側強勁。

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龐安常曰: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氣口,二脈相應,如兩引繩。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秦越人但取手太陰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盡取諸穴,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杳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矣)。

白話文:

左邊的少陽脈可以觀察臟器的狀況,右邊的太陰脈可以觀察腑臟的狀況。 龐安常說:觀察脈象的基本要素,沒有比人迎穴、氣口穴更重要的了,這兩條脈絡互動呼應,如同兩條引導的手繩。 什麼是人迎穴?就在喉嚨旁邊,這是《內經》中所說的,和陽經相區別的地方。 秦越人取手太陰肺經魚際穴後一寸九分處,以符合陰陽之數,而取得關格(動脈硬化)的脈象。 但如果沒有全面地取用穴位,或者沒有事先了解喉嚨和手部引導的道理,那麼就無法全面地瞭解陰陽、關格脈象的起因了。

又統屬手足六陽經(《靈樞》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白話文:

又統領手足六條陽經。《靈樞》說:人迎穴脈搏一盛,疾病在足少陽經,脈搏一盛而且浮躁,疾病在手少陽經;人迎穴脈搏二盛,疾病在足太陽經,脈搏二盛而且浮躁,疾病在手太陽經;人迎穴脈搏三盛,疾病在足陽明經,脈搏三盛而且浮躁,疾病在手陽明經;人迎穴脈搏四盛,而且脈搏又大又快,叫做溢陽,溢陽是外邪侵犯身體,治不好就會死亡。又說:寸口穴主裡,人迎穴主外,兩者相互呼應,同時往來,像用繩子拉一樣大小長短一致。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白話文:

在春夏季節,人迎脈搏稍大,秋冬季節,寸口脈搏稍大,這種情況的人叫做健康的人。病人,其寸口脈搏與人迎脈搏大小相等,浮沉也相等,這種病很難治癒。

2. 三十四、〔肩端〕

(即髆前髃骨也,俗呼為肩頭)屬手陽明大腸經、陽維脈之會(《靈樞》曰:手陽明之筋,從肩髃上頸。又曰:手陽明所生病者,肩前臑痛。又曰:手陽明之正,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筋,繞臑外廉,上肩走交頸,合手太陽。

白話文:

即髆前髃骨也是肩頭,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和陽維脈的會合處(《靈樞》說:手陽明之筋,從肩髃上頸。又說:手陽明所生病的人,肩前臑痛。又說:手陽明之正,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又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說:手少陽之筋,繞臑外廉,上肩走交頸,合手太陽)。

又曰: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而出足少陽之後。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後,至肩上,卻走手少陽之前,入缺盆之中)。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又曰:手太陽之別,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古文:又曰: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而出足少陽之後。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後,至肩上,卻走手少陽之前,入缺盆之中)。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

翻譯:手少陽經的經脈,沿著手臂外側向上經過肩部,再沿著足少陽經之後的部位。足少陽經的經脈,沿著頸部,經過手少陽經之後的部位,到達肩部,再沿著手少陽經之前返回,進入腋窩之中。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同時屬於手足太陽小腸經、膀胱經。

古文:又曰: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又曰:手太陽之別,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翻譯:手太陽經的正脈,指向地面,在肩部分出別脈,進入腋窩,經過心臟。手太陽經的別脈,向上經過肘部,聯繫著肩部和髃穴。如果手太陽經實證,會出現關節鬆弛,肘部廢棄的症狀;如果手太陽經虛證,會產生腫瘤,小的像手指一樣,與別脈的部位相應。

又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從腋外後廉,結於肩髃,其病肩不舉)。

3. 三十五、〔髆〕

(肩後骨也,亦謂之肩胛)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之會(《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至肩上。是動則病肩似拔,臑似折。又曰:手太陽之筋,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又曰:足太陽之脈,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李東垣曰,肩背痛不能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不行,以風藥散之)。

白話文:

肩胛骨也稱肩胛骨。它屬於手足太陽小腸經和膀胱經的交會處。《靈樞》說:手太陽經的脈絡,沿著臑的外後緣走行,出肩解,繞肩胛,到達肩上。如果這個經絡受阻,就會出現肩部像被拔起來一樣疼痛,臑部像被折斷一樣疼痛。又說:手太陽經的筋,繞肩胛骨,其病症是繞肩胛骨和頸部疼痛。又說:足太陽經的脈絡,沿着肩膊的內側走行,夾著脊柱,到達腰部中央。李東垣說,肩背疼痛,不能回頭看,這是手太陽經的氣鬱結不通,要用風藥來疏散。

又屬手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胛)。

4. 三十六、〔臑〕

(在肩之下,肘之上)〔外廉中間〕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所生病者,臑肘臂外皆痛。又曰:手少陽之筋,繞臑外廉)。

白話文:

(在肩的下方,肘的上方)在(外側的邊緣中間)的地方,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靈樞》上說:手少陽的經脈,沿著肩的外側往上到肩膀。如果這個地方生病了,那麼肩膀、手肘、胳膊的外側都會疼痛。又說:手少陽的筋,圍繞著肩膀外側的邊緣。)

〔外前廉〕屬手陽明大腸經,〔外後廉〕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又曰:手太陽之脈,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後廉為痛)。

白話文:

外前廉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外後廉部位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說:手陽明經脈,進入手肘外緣,向上循行至上臂外前緣。又說:手太陽經脈,從手肘內側兩筋之間而出,向上循行至上臂外後緣。產生疾病時,肩部、上臂、手肘、手臂的外後緣會有疼痛)。

〔內廉中間〕屬手厥陰心包經,〔內前廉〕屬手太陰肺經,〔內後廉〕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又曰:手太陰之脈,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所生病者,臑臂內前廉痛厥。又曰:手少陰所生病者,臑臂內後廉痛厥)。

白話文:

[內廉中間]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內前廉]屬於手太陰肺經,[內後廉]屬於手少陰心經。(《靈樞》說: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沿著胳膊的內側行於,在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之間的由上而下。又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沿著胳膊的內側,靠近心包經前面往下走,傷及該經脈就會引起胳膊內前廉疼痛,不能溫暖四肢。又說:手少陰心經的脈絡,沿著胳膊的內側,靠近心包經後面往下走,傷及該經脈就會引起胳膊內後廉疼痛,不能溫暖四肢。)

5. 三十七、〔肘〕

(臂節也,在臑之下,臂之上)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心主之脈,循中指內廉,以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又曰:手心主之筋,與太陰之筋,並皆結於肘內廉)。

白話文:

(胳膊也,在小腿之下,上臂之上)屬於手厥陰心包經。(《靈樞》說:手心主的脈絡,沿著中指內側,向上到肘內側,進入小筋之下。又說:手心主之筋與肺陰之筋,並皆結於肘內側)。

〔內上廉〕屬手太陰肺經,〔內下廉〕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寸口,而行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又曰:手少陰之筋,上結肘內廉,下為肘網。又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

白話文:

〔內上廉〕是手臂內側的部位,屬手太陰肺經,〔內下廉〕是手臂內側內上廉以下的部位,屬手少陰心經。(《靈樞》中說:手太陰經的脈絡,從寸口處出來,運行到肘部內側上廉,進入大筋的下面。又說:手少陰經的筋,在上面連結到肘部內側上廉,在下面成為肘網。又說:肺、心有邪氣,其氣就會停留在兩個肘部)。

〔外廉中間〕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陽脈,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又曰:手少陽之筋,循臂,結於肘。又曰: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白話文:

外廉中間穴的位置:在手外側,當手肘彎曲時,該穴在肘關節外側。取穴時,取坐位,將手肘彎曲,橫掌於桌上,肘關節外側為本穴。

我們也可用以下的方法找外廉中間穴:取坐位,上臂外展,肘關節屈曲,在屈肘時,肘彎紋外側端,肱骨外上髁後緣凹陷處為本穴。

外廉中間穴的功用:此穴屬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的起源位置是五指間,途經肘部而入缺盆,循肩髆走頭面,聯絡耳目鼻咽喉。因此,本穴主治上肢疼痛,肘臂攣痛,肌肉酸楚,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尺橈關節炎等疾病。它具有舒經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外廉中間穴也常用於治療面部疾病,如面癱、神經性皮炎等,還能治療咽喉疼痛、耳聾、耳鳴等疾病。

〔外上廉〕屬手陽明大腸經。〔外下廉)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又曰:手太陽之筋,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又曰: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背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又曰:手陽明之筋,循臂,上結於肘外)。

白話文:

〔外上廉〕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外下廉〕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靈樞》說:手陽明經脈,沿著上臂外側,進入肘部的外側。又說:手太陽經的筋,沿著上臂內側,止於肘部內側銳骨的後面,彈按它,會引起小指上疼痛。又說:只有肘部發熱的,是腰部以上發熱;只有手部發熱的,是腰部以下發熱;只有肘部前面發熱的,是胸部前面發熱;只有肘部後面發熱的,是肩背部發熱;只有上臂中部發熱的,是腰背部發熱;肘部後面粗肌以下三四寸發熱的,表明腸道中有蟲。又說:手陽明經的筋,沿著上臂,向上止於肘部外側)。

6. 三十八、〔臂〕

(肘之下,腕之上也)〔外廉中間〕屬手少陽三焦經,〔外上廉〕屬手陽明大腸經,〔外下廉〕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而汗出。朱丹溪曰: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臂外痛,手太陽、少陽也)。

白話文:

(肘部以下,手腕以上)[外側中央] 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外側上緣] 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外側下緣] 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靈樞》中提到:如果生病在手臂,先治療手陽明而後出汗。朱丹溪說:手足陰陽合生,一起出現症狀,表示手的外側面疼痛,屬於手太陽和小腸經的症狀。

〔內廉中間〕屬手厥陰心包經,〔內上廉〕屬手太陰肺經,〔內下廉〕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下臂,行兩筋之間。又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兼屬肝腎二經(張雞峰曰:臂細無力不任重,此肝腎氣虛,風邪客於營衛,使氣血不得周養於四肢,故有此症,宜專補肝腎)。

白話文:

內廉中間]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內上廉]屬於手太陰肺經,[內下廉]屬於手少陰心經。(《靈樞》說:手厥陰之脈,下臂,行兩筋之間。又說: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兼屬肝腎二經。(張雞峯說:手臂細小無力不耐重,這是肝腎氣虛,風邪客於營衛,使氣血不得周養於四肢,故有此症,宜專補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