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0)
前編·分野 (10)
1. 三十九、〔氣口〕
(在魚際後,當掌後上廉高骨,經渠、太淵穴之分也。一曰脈口,亦曰寸口)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又曰:手太陽之筋,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也,側。又曰: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又曰:經脈常不可見。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急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素問》曰:中部天,手太陰也,以候脈。注:肺脈,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又曰: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吳草廬曰: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出入之門戶,故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又總屬手足六陰經(《靈樞》曰:脈口一盛,痛在足厥陰,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陰溢。陰溢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又曰: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又曰:平人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又曰: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白話文:
(氣口這個位置在手掌魚際後方,大約在手掌後上方高起的骨頭處,是經渠穴和太淵穴的交界處。氣口也叫做脈口或寸口。)這個位置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中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是沿著手臂內側上方的骨頭下緣,進入寸口。又說:手太陽經的筋脈,沿著手指向上走,在魚際後方匯集,然後走到寸口外側。又說:肺的氣是從太陰經運行的,它的運行是隨著呼吸而來的,所以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不停,所以脈搏也就不停地跳動。又說:正常的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
經脈的虛實情況,可以通過氣口來了解。醫術高明的醫生,能夠從眼睛觀察臉色的變化來判斷病情,並且能夠通過觸摸脈搏來了解脈搏的尺寸大小、快慢、流暢或阻塞,從而判斷病症。脈搏跳動快,那麼手腕部位的皮膚也會呈現緊張的狀態;脈搏跳動慢,那麼手腕部位的皮膚也會呈現鬆弛的狀態;脈搏微弱,那麼手腕部位的皮膚也會變得微小、氣息不足;脈搏跳動急促,那麼手腕部位的皮膚也會隆起、鼓脹;脈搏流暢,那麼手腕部位的皮膚也會感覺光滑;脈搏阻塞,那麼手腕部位的皮膚也會感覺澀滯。這些變化有輕微的,也有嚴重的,所以善於診斷尺脈的醫生,不必診斷寸脈;善於診斷脈象的醫生,不必觀察臉色。
能夠綜合運用這些診斷方法的人,可以稱得上是醫術高明的醫生。《素問》中說:手腕的寸口部位屬於天部,是手太陰經的循行部位,可以通過這裡診察脈象。肺脈在手掌後方的寸口中,這裡就是經渠穴,脈搏的跳動和手部相應。又說:脈氣在經脈中流動,經脈中的氣歸於肺,肺連通全身的經脈,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和毛髮。毛髮的脈絡與精微物質結合,將氣輸送到腑臟,腑臟精神充足,精微物質儲存在五臟之中,氣最後回歸到權衡。權衡達到平衡,氣口才能形成寸脈,通過這個脈象可以判斷人的生死。
吳草廬說:兩手的寸、關、尺脈,是手太陰肺經的一條脈絡。脈搏的運行開始於肺,終止於肝,又會合於肺。肺是氣出入的門戶,所以叫做氣口,也是脈搏匯聚的地方,可以藉此診斷全身的狀況。氣口同時也屬於手足六陰經。《靈樞》中說:脈口搏動一次異常,疼痛就出現在足厥陰經;搏動一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厥陰經;脈口搏動兩次異常,病在足少陰經;搏動兩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少陰經;脈口搏動三次異常,病在足太陰經;搏動三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太陰經;脈口搏動四次異常,而且脈搏又大又快,叫做陰氣外溢。陰氣外溢是內關不通的表現,內關不通,就會死亡,無法治療。
又說:如果人迎脈和太陰脈口的脈象都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叫做關格。患有關格的人,壽命不長。又說:健康沒有疾病的人,脈口和人迎脈的脈象與四季的變化相應。又說:摸著氣口和人迎的脈搏來觀察,如果脈象堅硬、強盛而且滑利,說明病情正在發展;如果脈象軟弱,說明病情將要好轉。各經脈的脈象如果強實,那麼病在三天之內就會痊癒。氣口診斷的是陰的狀況,人迎診斷的是陽的狀況。
2. 四十、〔掌銳骨〕
(掌後下廉之踝骨,神門穴分也〔腕附〕)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少陰之脈,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素問》曰:中部人,手少陰之經也,以候心。注:心脈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靈樞》又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沈承之曰:祿按外經者,手厥陰心包經也。臟不病,謂心臟不可病。如少陰、厥陰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之類,非謂心不病也。《難經》曰: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此數症,皆手厥陰經是動所生病,而《難經》置之手少陰經者,正謂心主不可病,其病皆外經之意也。獨謂少陰無腧者,未詳其義。蓋五臟者有腧,心即銳骨神門二穴是也,今曰:無腧,不知何謂?姑闕疑以俟。顧英白曰:偉按《甲乙經》云,少陰八穴,其七有治,一無治者,邪弗能容也,故曰:無腧焉。《經》文心主無腧之說,大意止如是耳。
前賢豈未見及此耶?外經者,心臟之經絡也,臟則在內,經則在外。大凡經絡有病,針灸皆得以治之。若至真臟受病,則皆為不可治之證,非獨心經然也。心包心主,本無二臟,彼以厥陰為少陰之外經者,乖謬殊甚)。又屬手太陽小腸經之會(《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白話文:
(手掌後方,靠近手腕下方的踝骨,是神門穴所在的位置。)屬於手少陰心經。(《靈樞》說:手少陰心經的脈絡,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走,到達手掌後方靠近手腕的尖端骨頭。《素問》說:手少陰心經屬於人體中部,用來觀察心臟的狀況。註解:心臟的脈動在手掌後方尖端骨頭的位置,也就是神門穴的附近,可以透過手的脈搏來感知。《靈樞》又說: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都存在於心包絡之中。心包絡是心主經的脈絡,所以心包絡本身沒有腧穴。
心包絡的疾病是外經的病,而心臟本身並沒有病,所以治療時只取手掌後方尖端骨頭上的穴位。沈承之說:所謂的外經,指的是手厥陰心包經。心臟本身沒有病,是指心臟本身不會得病。像是少陰、厥陰心痛,引起喉嚨不舒服、身體發熱,是無法治癒的,並不是說心臟永遠不會生病。《難經》說:如果把到心脈,而病人的外在表現是臉色紅潤、口乾、喜歡笑,這個人的病症可能是煩躁、心痛、手掌發熱而且想嘔吐。有這些症狀,可以判斷是心臟的疾病;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心臟的疾病。
這些症狀,都是手厥陰經所發生的疾病,但是《難經》卻把它歸在手少陰心經,這是因為心臟本身不能生病,這些疾病都是外經的表現。只有說少陰經沒有腧穴,意思並不清楚。一般來說,五臟都有腧穴,心臟的腧穴就是手掌後方的尖端骨頭和神門穴這兩個穴位,現在說沒有腧穴,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暫且保留這個疑問。顧英白說:我認為《甲乙經》說,少陰經有八個穴位,其中七個穴位可以治療疾病,一個穴位卻沒有治療作用,因為邪氣不能侵入,所以說它沒有腧穴。《經》文說心主沒有腧穴,大意就是這樣。
前人難道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嗎?所謂的外經,就是心臟的經絡,臟在內,經在外。一般來說,經絡有病,針灸都可以治療。如果到臟腑本身生病,都是無法治療的疾病,不只心經這樣。心包和心主,本來就不是兩個臟器,他們把厥陰當作少陰的外經,是嚴重的謬誤。這部分也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會合處。(《靈樞》說: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沿著手的外側走,向上到手腕,並在踝骨中間的位置出現。)
3. 四十一、〔手掌〕
(手表附)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循臂兩筋之間,入掌中。是動則病手心熱。又曰: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又屬手太陰肺經、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陰所生病者,掌中熱痛。又曰:手太陰之別,於腕上分肉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又曰:手少陰之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所生病者,掌內熱痛)。
〔手表中間〕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循手腕表,出臂外兩骨之間)。
白話文:
手掌這個部位,主要是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靈樞》這本書說:手厥陰經脈,是沿著手臂兩條筋的中間,進入到手掌的。這個經脈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手心發熱。還說:手掌心發熱,代表腹部有熱;手掌心發冷,代表腹部有寒。)手掌也歸屬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靈樞》說:手太陰經脈發生疾病,會導致手掌心發熱疼痛。還說:手太陰經脈的分支,在手腕上的肌肉之間分開,和太陰經脈並行,直接進入到手掌中;又說:手少陰經脈,到達手掌後面的銳骨末端,進入到手掌內側的後方邊緣。這個經脈發生疾病,會導致手掌內側發熱疼痛。)
手掌的中心部位,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靈樞》說:手少陽經脈,沿著手腕的表面,從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出來。)
4. 四十二、〔虎口〕
(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穴之分也)屬手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素問》曰:中部地,手陽明也,以候胸中之氣。注:大腸脈,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穴,動應於手)。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白話文:
虎口,指的是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兩骨交會處,也就是合谷穴所在的位置。這個部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靈樞》說: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沿著手指上側邊緣行走,從合谷兩塊骨頭之間出來,再向上進入兩條筋的中間。《素問》說:手陽明大腸經的部位在中部,可以藉由觀察此處來了解胸腔內的氣的狀況。註解:大腸經的脈,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兩骨交會的地方,也就是合谷穴,其脈動與手部相應。)這裡也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沿著手掌大魚際行走,到達大拇指的末端;它的一條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出來,走到食指內側邊緣,最後到達食指末端。)
5. 四十三、〔魚〕
(手大指本節後,肥肉隆起處,魚際穴之分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魚。又曰:手太陰之別,散入於魚際。又曰:手太陰之筋,循指上行,絡於魚後。《素問》曰:刺手魚腹,內陷為腫。注:手魚腹內,肺脈所留,故刺之內陷則為腫也)。又屬手陽明大腸經(《靈樞》曰,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又曰: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兼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一曰: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宜理中湯之類也)。
白話文:
(手的大拇指第一節後方,肌肉隆起的地方,就是魚際穴所在的位置。)這個部位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經》說:手太陰肺經的脈氣,會進入寸口,並向上延伸到魚際。又說:手太陰肺經的分支,會散布到魚際。又說:手太陰肺經的經筋,會沿著手指向上走,然後連到魚際的後面。《素問經》說:如果針刺手魚腹(魚際穴)的地方,造成裡面凹陷下去,就會腫起來。這是因為手魚腹內是肺經脈氣停留的地方,所以針刺造成凹陷就會腫脹。)
這個部位也屬於手陽明大腸經。(《靈樞經》說:魚際的經絡有血瘀滯,是手陽明大腸經生病的徵兆。又說: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旺盛,魚際的肌肉就會溫暖;如果氣血都虛少,魚際就會瘦弱而且冰冷。)
這個部位也跟足陽明胃經有關。(《靈樞經》說:診察經絡的脈色,如果脈色呈現青色,就表示有寒氣且會疼痛。如果呈現紅色,就表示有熱。胃裡有寒氣,手魚際的經絡就會呈現很多青色;胃裡有熱氣,魚際的經絡就會呈現紅色;如果脈色呈現黑色且持續很久,就表示有長久的麻痹。如果脈色有紅、黑、青色,就表示有寒熱之氣。如果青色經絡很短,就表示氣虛。另一種說法是:魚際上方的白色肌肉,如果有青色的血脈,就表示胃裡有寒氣,應該使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