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1)
前編·分野 (11)
1. 四十四、〔指〕
〔大指〕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又曰: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又曰:肺出於少商。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為井木)。〔大指次指〕屬手陽明大腸經(即第二指也,一名食指,又名鹽指。《靈樞》曰: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白話文:
大拇指:
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的脈絡,循著魚際,從大拇指的末端出來。又說:手太陰的筋,起始於大拇指的上方。又說:肺經出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屬於井木。)
食指:
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即第二個手指,又名食指,也叫鹽指。《靈樞》說:手陽明脈絡,起始於食指的末端。)
所生病者,大指次指痛不用。又曰: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又曰:大腸出於商陽,商陽在大指次指之端,為井金)。〔中指〕屬手厥陰心包經(一名將指。《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又曰: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
白話文:
生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的疾病,這兩根手指不能活動。又說:手陽明經的筋,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止於手腕上。又說:大腸起於商陽,商陽在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屬井金)。〔中指〕屬手厥陰心包經(又名將指。《靈樞》曰:手厥陰之脈,沿著中指直出其末端。它的支脈,別出掌中,沿小拇指和食指直出其末端。又說: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
又曰:心出於中衝。中衝,在手中指之端,為井木。顧英白曰:心包,亦名心主,而心脈即出於中衝,則手厥陰之與手少陰,同為心脈無疑也。厥陰脈之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則手少陽之亦為心脈,可知矣。故中衝、關衝、少衝,三指之井穴皆以沖名,象火之有三焰也。
白話文:
又說:心臟的經脈出自「中衝」穴。中衝穴在中指的指端,屬於井木穴。清代名醫顧英白說:心包也被稱為心主,而心臟的脈絡恰好出自中衝穴,因此手厥陰經和手少陰經都是與心臟的脈絡相關的經脈。厥陰經的支脈沿著小指的次指,一直延伸到指端,因此手少陽經也是與心臟的脈絡相關的經脈。所以,中衝、關衝、少衝這三個手指的井穴都以「衝」字命名,這象徵著火有三個火苗。
讀者幸無膠柱而鼓瑟焉)。〔小指次指〕屬手少陽三焦經(即第四指也,今稱無名指。《靈樞》曰: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所生病者,小指次指不用。又曰:手少陽,出於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小指內廉〕屬手少陰心經(小指,又名禁指。《靈樞》曰: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讀者們不要鑽牛角尖,一成不變地依照條文。小指和無名指屬於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小指和無名指不用,就是手少陽三焦經生病的緣故。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出於關衝穴,在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小指內側屬於手少陰心經。小指又叫禁指。手少陰心經的脈絡,沿著小指的內側運行,出於小指尖。
又曰: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小指外廉〕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又曰: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又曰:小腸,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沈承之曰:小指赤白肉際,屬手太陽小腸經)。
白話文:
手少陰的筋,起始於小指的內側。
小指外側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記載:手太陽之經脈,起始於小指的末端。又記載說:手太陽之筋,起始於小指的上方。又記載說:小腸,起始於少澤穴。少澤穴,就是小指的末端。沈承之說:小指赤色和白色的肉際,屬手太陽小腸經。)
2. 四十五、〔大顀〕
(項上突起之大塊,百勞穴分也,又名天柱骨。顀,椎同)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素問》曰:厥頭痛,項先痛,不可俯仰,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出於項,合太陽。《脈經》注曰:腎絕,則天柱骨倒)。
白話文:
項部突起的大塊骨頭,也就是百勞穴所在的位置,又名天柱骨。顀、椎是同一個地方。天柱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交會的穴位。(《靈樞》說:天牖穴的次脈,就是足太陽經,又稱天柱穴。如果突然發生抽筋、痙攣、眩暈,走起路來感到身體沉重,可以按壓天柱穴。《素問》說:如果發生頭風頭痛,頸項先開始疼痛,不能前後俯仰,腰背部疼痛相應,先按壓天柱穴,然後按壓足太陽經的穴位。)另外,天柱穴也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經的正脈從項部出來,與足太陽經會合。《脈經》注釋說:腎氣衰絕,就會導致天柱骨傾倒。)
3. 四十六、〔缺盆〕
(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白話文:
(缺盆在喉結下面,橫骨陷中的部位)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的筋,從腋下出來,經過缺盆,在肩前和肩髃相連接,由上面連結到缺盆,而向下連結到胸中。因缺盆是肺氣出入之門,如果肺氣失常(例如:急躁易怒或過度悲傷),就會導致缺盆中疼痛,呼吸急促,脅痛,吐血等病症。《靈樞》又說:手太陰肺經,如果氣機運行不暢,就會有缺盆中疼痛的病症。缺盆又屬於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之處。《靈樞》說:缺盆的中央是任脈,叫作天突穴。《明堂經》說:天突穴,位於喉結下面,在陷中宛宛的地方。
是陰維、任脈之會。主咳嗽上氣,肺癰,喉口熱瘡,不得下食)。兼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入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又曰: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又曰: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
白話文:
缺盆穴是陰維脈和任脈交會的穴位。主治咳嗽、上氣、肺癰、喉口熱瘡、食不下嚥。同時與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相通。(《靈樞》說:手陽明經脈,起於柱骨的會上,向下進入缺盆,絡肺,向下經過膈肌進入大腸。其支脈,從缺盆向上到頸部。又說:足陽明經脈,循行喉嚨,進入缺盆。又說:足陽明經脈的筋,向上腹部分佈,到缺盆而結聚。
其病則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交肩上,入缺盆。
白話文:
它的病症是腹部肌肉急促地收縮,牽引到腰背和臉頰。又與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有關。(《靈樞》說:手少陽的經絡,向上經過肩部,與足少陽在缺盆交會,分佈在膻中。它的支脈從膻中向上通到缺盆。又說:足少陽的經絡,沿著頸部在手少陽之前行走,到肩部,再與手少陽交會,進入缺盆。它的病症是缺盆部腫痛)。又與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有關。(《靈樞》說:手太陽的經絡,交會在肩部,進入缺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又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腋下入缺盆。其病缺盆中紐痛,不可以左右搖)。又屬陰蹺脈(《靈樞》曰:陰蹺脈,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從肩胛骨缺盆穴循著頸部,到達面頰。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腋下進入缺盆穴。缺盆穴中的紐結疼痛,左右搖動都不能緩解。缺盆穴還屬於陰蹺脈。《靈樞》記載:陰蹺脈循著胸中,進入缺盆穴,向上出至於人迎穴之前。
4. 四十七、〔背〕
統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所生病者,項背腰尻皆痛。《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又曰: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又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楊上善曰:三陽為經者,謂足太陽之脈,從目內眥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
白話文:
所有這些病症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裡說:足太陽經所造成的病症,都會讓頸部、背部、腰部和大腿外側的肌肉僵硬疼痛。《素問》上說: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會讓人肌肉痙攣、背部僵硬、肋骨兩側劇烈疼痛。又說:太陽膀胱經的陽氣不足,就會出現腰部、背部和頭部、頸部疼痛的症狀。又說:足太陽經的脈絡能讓人出現腰痛、頸部僵硬、臀部和背部沉重感。楊上善說:三條陽經的經絡,指的是足太陽經的脈絡,從眼睛的內眼角向上經過頭部,分成四條通路,分別到達頸部,再加上主要的正脈與分支,一共是六條通路,沿著背部運行,與身體相連成經絡體系。)
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又曰:巨肩及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踈者肺偏傾也。《素問》曰: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白話文:
此又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中說:手太陰經得病的人,氣勢旺盛有餘,則肩背疼痛,汗出怕風寒;氣虛的人,則肩背疼痛怕冷,氣短不足以呼吸。又說:巨肩及膺陷喉者,肺的位置高;合腋張脅者,肺的位置低;肩背厚實的人,肺堅固;肩背薄的人,肺脆弱;背、胸膛厚實的人,肺端正;脅部一邊偏瘦的人,肺偏傾。《素問》中說:背部為陽,陽中之陰就是肺。
又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又曰: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又曰:咳嗽喘逆,肩背痛,汗出。李東垣曰: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少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鬱甚也,以通氣防風湯主之可也)。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
白話文:
另外說:西方的白色,進入肺而與之相通,所以疾病在背上。又說:秋天脈搏太過,就會讓人出現逆氣,而背部疼痛並且煩躁。又說:咳嗽喘息逆亂,肩背疼痛,汗水流出。李東垣說:肩背疼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次數多而量少,是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鬱結得很厲害,可以用通氣防風湯來治療。另外也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心痛引到背部疼痛,不能休息,刺足少陰。
《素問》邪在腎,則病肩背痛,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曰:之。李東垣曰: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加鹽炒小茴香半錢、川椒十粒)。又屬衝脈(《靈樞》曰: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
白話文:
《素問》中說:邪氣在腎臟,則會導致肩背疼痛,治療方法是取湧泉穴、崑崙穴,觀察是否有瘀血,如果有就全部放出來。李東垣說:腎氣不循正常運行,氣逆著脊椎往上衝,導致肩背疼痛,宜用和氣飲,並加入鹽炒小茴香半錢、川椒十粒。又屬衝脈。《靈樞》說:衝脈起於胞中,沿著脊椎裡面向上走,是經絡的海洋。
又總屬五臟(《靈樞》曰:五臟之俞,出於背者,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間,心俞在五椎之間,膈俞在七椎之間,肝俞在九椎之間,脾俞在十一椎之間,腎俞在十四椎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取。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處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唐太宗曰:朕讀《明堂》針灸書,云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自今毋得笞囚背。「椎」舊作「膲」,古通用)。
白話文:
所有的俞穴都屬於五臟。靈樞》說:五臟的腧穴,都位於背部。胸中大俞穴在杼骨端,肺俞穴在三椎之間,心俞穴在五椎之間,膈俞穴在七椎之間,肝俞穴在九椎之間,脾俞穴在十一椎之間,腎俞穴在十四椎之間,這些俞穴都位於脊旁,相差三寸。如果想要找到並驗證這些俞穴,可以用手指按壓這些部位,如果按壓時感到疼痛,並且疼痛在按壓時得以緩解,那麼這個部位就是俞穴了。可以用艾灸來治療俞穴,但不能用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