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2)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12)

1. 四十八、〔脊)

(膂也,上自大顀,下至尾骶端,共二十一節)屬足少陰腎經、督脈之合(《靈樞》曰: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又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又曰: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素問》曰: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白話文:

脊骨,從頭顱的頂端開始,一直到脊尾骨的末端,總共由二十一塊骨節組成,是足少陰腎經和督脈共同支配的。《靈樞》中說:足少陰的經脈,貫穿脊柱,屬於腎臟。又說:心痛延伸到腰和脊椎,想要嘔吐,要治療足少陰。又說:督脈的分支,在左右肩胛骨附近,向外走向太陽經,進入脊椎。實則背部強壯,虛則頭重,搖動頭部時,如有不適,可以選擇在督脈分離開的地方治療。《素問》中說:足少陰經使人腰痛,疼痛蔓延到脊柱的內側。

又曰: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飲,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冬脈者,腎脈也。注:太過者,來如彈石也。解㑊,不可名狀。腎太過,則強不強、弱不弱、寒不寒、熱不熱,解解㑊㑊然,不可名也。不及者,其去如數,清冷也。

白話文:

又說:冬天,如果腎脈過於亢盛,就會讓人感到疲憊倦怠、脊柱疼痛,而且呼吸短促,不願意說話;如果腎脈不足,就會讓人感到心神不定,好像喝醉酒一樣,胸中空虛,脊柱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冬脈,就是腎脈。註:過於亢盛,是指脈搏來得像彈射的石頭一樣急促。疲憊倦怠,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腎脈過於亢盛,會讓人感到既不強壯也不虛弱,既不寒冷也不燥熱,疲憊倦怠,難以形容。不足,是指脈搏去得像數過的清冷之氣一樣。

又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病不能正立。又曰: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中藏》曰:腎之精微,脊與腰相引而痛。飢見飽減)。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在小腸,取之育原以散之。李東垣曰: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症也,當用防風。

白話文:

什足太陽腰腰痛,不可犯· 痛腰反折,背痛頭,背痛、腰痛、不可回顧,腰似略。李脊痛脊,)。

沈承之曰:脊有三行,中行自大顀下至尾骶端,屬督脈,又屬足少陰腎經;膂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一寸五分,屬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之會;膂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三寸,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會)。兼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脊內痛)。

白話文:

沈承之說:脊椎有三個部位,中部位從大椎穴向下到尾閭穴,屬於督脈,又屬於足少陰腎經;第二個部位在左右中部的左右,各開一寸五分,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的交匯處;第三個部位在左右中部的左右,各開三寸,屬於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的交匯處。兼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之筋,在其內者與脊椎相連,病變時脊椎內部疼痛)。

2. 四十九、〔胂〕

(挾脊兩旁隴起之肉也)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肉,過髀樞。《素問》曰:腰痛,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𥉂𥉂然,欲僵仆,刺太陽郄中出血絡)。

白話文:

緊緊的夾著脊椎兩旁隆起的肌肉,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中說:足太陽經的小分支從脖子內部朝左右分佈向下經過肩膀連接腋下,夾著脊椎上的肌肉,經過大腿根部。在《素問》一書中說:患腰痛,病痛散佈在脊椎兩側並達到頭部,頭沉沉的,眼睛昏昏沉沉的,想僵直地倒下,針刺太陽穴出血絡。)

3. 五十、〔胸〕

(膺也,又曰臆)統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曰:手少陰之筋,挾乳里,結於胸中,其病內急,心承伏梁。《素問》曰:南風生於夏,其髒心,俞在胸膈,其病內舍膺脅。又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白話文:

膺,又稱臆,是手少陰心經所屬。

《靈樞》中記載:手少陰之脈,起源於心臟,連接心臟系統,向下通過膈肌絡屬於小腸。又說:手少陰之筋,夾雜在乳房內側,連接於胸部,如果這裡有病,就會出現內急,心臟就會承靠近胸橫膈肌。

《素問》中記載:南風生於夏季,跟心臟相應,俞穴在胸膈,如果出現心臟病症,就會出現胸中疼痛,脅部脹滿;如果心虛,就會出現胸腹脹大,脅部下部與腰部相引而疼痛。

又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胸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又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是動則病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又曰: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絡於心包,絡心系。

白話文:

又說:脈出現赤脈,喘息不止、疼痛堅硬。診斷結果:有積氣在胸中,飲食時會加重症狀,病名為心痹。起因因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心虛,因此邪氣便乘虛而入了。又屬於手厥陰心包經。《靈樞》說:手厥陰這條經脈,起始於胸中,伸出屬於心包絡,向下經過隔膜,遍佈三焦;它的分支,沿着胸部出來,進入脅部下方。這條經絡如果發生病變,就會導致胸脅支滿,心中惴惴不安,心跳加重。還說:手少陰心主經的別支,名為內關穴,距離手腕兩寸,出現在兩條肌腱之間,沿着經絡向上行,絡於心包,絡於心繫。

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又曰:氣在腎者,止之膺與背俞。《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又屬手足太陰肺經、脾經(《靈樞》曰: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實下虛,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實際上是心痛,虛虛實實的話會出現頭痛,取自於兩條筋之間。同時也歸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的經脈,它的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到心,注入胸中。又說:氣在腎臟的,止於胸、背部。《素問》說:邪氣客於足少陰的絡脈,使人突然心痛,暴脹,胸脅的地方滿滿脹脹的。)同時也歸屬於手足太陰肺經、脾經。(《靈樞》說:白脈所至,喘息而浮,上面實,下面虛,恐懼。有積氣在胸中;喘息而虛弱,叫做肺痹,寒熱交錯,是因醉酒而使邪氣侵入內部造成的。《靈樞》說:足太陰的經脈,它的支脈,從胃部別出向上貫穿膈肌,注入心中。

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又曰: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兼屬手太陽小腸經(《素問》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注:巨陽之脈,從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故心煩頭痛,病在膈中也)。

白話文:

心煩意亂,症狀表現為心情煩躁,心窩發緊,疼痛。此外胸中氣充滿,呼吸困難、氣促,找到足太陰脾經的大拇指趾尖,去除指甲,像韭菜葉一樣。如果寒氣引起,則久留針灸,如果熱氣引起,則快速針灸,氣降下來就停止針灸)。另外還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素問》中說:心煩頭痛,病在膈膜中間,過度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備註:手太陽巨陽經的經脈,從肩膀上進入缺盆,與心相連,循咽喉向下到膈膜,抵達胃,歸屬於小腸。所以心煩頭痛,病在膈膜中間)。

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素問》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靈樞》曰: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又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一曰:陽明所謂胸滿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與胃的經絡。

《素問》上說:「外邪侵犯了手陽明經絡,會讓人感到胸中氣滿,喘不過氣來,胸中發熱。」

《靈樞》上說:「足陽明經絡,挾帶著喉嚨的動脈,而它的俞穴位於胸中。」

《靈樞》上還說:「胃病患者會出現腹部腫脹,胃脘部也就是心窩疼痛。」

另外,《素問》上說:「陽明經絡出現胸滿、氣短的症狀,是因為水氣在臟腑中。」

水氣屬陰,陰氣在體內中焦停留,就會造成胸痛、氣短的症狀。

輕者五苓散,重者用張子和法治之。沈承之曰:胸有四行,中行自結喉下循鈐骨,抵𩩲骬,屬任脈;膺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二寸,屬足少陰腎經;膺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四寸,屬足陽明胃經;膺四行,去中行左右,各開六寸,屬足太陰脾經)。

白話文:

病情輕者服五苓散,重者用張子和派的方法治。沈承之說:胸部有四條行線,中間那條行線從咽喉以下,沿著胸骨向下,抵達背後,屬於任脈;另外兩條行線,離中間那條線左右各開兩寸,屬於足少陰腎經;三條行線,離中間那條線左右各開四寸,屬於足陽明胃經;四條行線,離中間那條線左右各開六寸,屬於足太陰脾經。

4. 五十一、〔膻中)

(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白話文:

息面毛,胸咽喉,任脈起於中極之下)

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注: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氣適志和,則喜樂由生矣)。兼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營氣合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又曰: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散絡心包。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莖,絡於膻中)。

白話文:

膻中:是臣使的官,喜樂出自於此。注:心主為君,負責宣揚教令,膻中主氣,負責分配陰陽,所以膻中的官位是臣使。氣氛和志向和諧,那麼喜樂就會自然產生。同時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靈樞》說:原氣通過手少陽經向上運行,注入膻中,散佈於三焦。又說:手少陽經脈,分佈於膻中,散佈於心包絡。其中一支,從膻中向上而出,到達缺盆)。

5. 五十二、〔𩩲骬〕

(臆前心蔽骨下尖頭軟骨,即鳩尾穴之分也,一名尾翳,言𩩲骬象鳩鳥之尾而蔽心也。如人無蔽骨者,可在兩岐骨下,增同身寸之一寸)屬手少陰心經、任脈之會(《靈樞》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䯏骨有餘,以候𩩲骬。無𩩲骬者心高,𩩲骬小短舉者心下;𩩲骬長者心下堅,𩩲骬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骬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骬倚一方者,心偏傾也。又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又曰: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

白話文:

臆前心臟被骨頭遮住,骨頭下有尖尖的軟骨,是鳩尾穴的分支,也叫尾翳,是指肋骨形狀像鴿子尾巴,遮蔽著心臟。如果人沒有肋骨,可以在兩邊的骨頭下面,增加一寸的身體長度。鳩尾穴屬手少陰心經、任脈交會之處。《靈樞》中稱:“五臟六腑,心為之主,鳩尾為之道。”如果人的肋骨有富餘,可以通過它來觀察鳩尾的狀態。沒有鳩尾的人,心臟高高在上;鳩尾小而短的人,心臟在下;鳩尾長的人,心臟下部堅硬;鳩尾弱小而薄的人,心臟脆弱;鳩尾筆直向下不突出的,心臟端正;鳩尾偏向一側的人,心臟也偏向一邊。另外,任脈的別名叫做尾翳,在鳩尾穴的下方,散佈在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