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2)
前編·分野 (12)
1. 四十八、〔脊)
(膂也,上自大顀,下至尾骶端,共二十一節)屬足少陰腎經、督脈之合(《靈樞》曰: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又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又曰: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素問》曰: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又曰: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飲,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冬脈者,腎脈也。注:太過者,來如彈石也。解㑊,不可名狀。腎太過,則強不強、弱不弱、寒不寒、熱不熱,解解㑊㑊然,不可名也。不及者,其去如數,清冷也。
又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病不能正立。又曰: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中藏》曰:腎之精微,脊與腰相引而痛。飢見飽減)。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在小腸,取之育原以散之。李東垣曰: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症也,當用防風。
沈承之曰:脊有三行,中行自大顀下至尾骶端,屬督脈,又屬足少陰腎經;膂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一寸五分,屬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之會;膂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三寸,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會)。兼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脊內痛)。
白話文:
脊椎,也就是背部的骨頭,從後腦勺下方到尾椎骨末端,共有二十一節。它主要與足少陰腎經和督脈相連。《靈樞》說: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貫穿脊椎並歸屬於腎臟。又說:心痛牽引到腰脊,想嘔吐時,要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還說:督脈的分支,在肩胛骨兩側,分別走向太陽經並貫穿背部肌肉。如果脊椎實證,會感到脊椎僵硬;如果虛證,會覺得頭部沉重並搖晃不穩。脊椎兩側如果有異常,要取其分支穴位來治療。《素問》說:足少陰腎經功能失常會導致腰痛,並且疼痛會牽引到脊椎內側。
《素問》又說:冬天脈象過於強盛,會讓人身體疲軟無力,脊椎疼痛並且少氣懶言;如果脈象不足,則會讓人感到心悸不安像要嘔吐,腹內清冷,脊椎中間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冬脈指的是腎脈。註解說:脈象過於強盛,像彈到石頭一樣硬。身體疲軟無力,難以形容。腎氣太過,則會表現為時強時弱、時寒時熱,總是感到疲軟,無法明確描述。脈象不足,則會來得快而弱,表現為虛弱寒冷。
《素問》又說:腎風的症狀,會出現多汗惡風,臉部浮腫,脊椎病變導致無法站直。《素問》還說:腎瘧的症狀,會讓人感到發冷,腰脊疼痛翻滾。《中藏經》說:腎的精微不足,脊椎和腰部會互相牽引疼痛。飢餓時發作,飽食後會減輕。脊椎還與手太陽小腸經有關。《靈樞》說:小腹疼痛牽引到睪丸,並且向上衝到心臟,這是小腸經的問題,要取小腸的原穴來疏散邪氣。李東垣說:凡是脊椎疼痛、脖子僵硬、不能回頭、腰部像要折斷、脖子像要拔出,都是手足太陽經的病症,應該用防風來治療。
沈承之說:脊椎有三行,中間一行從後腦勺下方到尾椎末端,屬於督脈,也屬於足少陰腎經;兩側各一寸五分的地方有兩行,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陽膽經交會處;兩側各三寸的地方有兩行,屬於手足太陽小腸經和膀胱經交會處。脊椎還與足太陰脾經有關。《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筋脈,其內部連接到脊椎,病變會導致脊椎內側疼痛。
2. 四十九、〔胂〕
(挾脊兩旁隴起之肉也)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肉,過髀樞。《素問》曰:腰痛,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𥉂𥉂然,欲僵仆,刺太陽郄中出血絡)。
白話文:
(胂)指的是脊椎兩旁隆起的肌肉。它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脈的分支,從肩胛內側左右分別向下,貫穿胂部,夾著脊椎兩旁的肌肉,經過髖關節。《素問》說:腰痛,從夾脊的地方痛到頭頂,頭部感覺沉重,眼睛昏花,想向前跌倒,可以用針刺足太陽經的郄穴,讓血脈中的瘀血流出。)
3. 五十、〔胸〕
(膺也,又曰臆)統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曰:手少陰之筋,挾乳里,結於胸中,其病內急,心承伏梁。《素問》曰:南風生於夏,其髒心,俞在胸膈,其病內舍膺脅。又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又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胸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又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是動則病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又曰: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絡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又曰:氣在腎者,止之膺與背俞。《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又屬手足太陰肺經、脾經(《靈樞》曰: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實下虛,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又曰: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兼屬手太陽小腸經(《素問》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注:巨陽之脈,從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故心煩頭痛,病在膈中也)。
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素問》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靈樞》曰: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又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一曰:陽明所謂胸滿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輕者五苓散,重者用張子和法治之。沈承之曰:胸有四行,中行自結喉下循鈐骨,抵𩩲骬,屬任脈;膺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二寸,屬足少陰腎經;膺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四寸,屬足陽明胃經;膺四行,去中行左右,各開六寸,屬足太陰脾經)。
白話文:
(胸部,又叫作膺或臆)主要歸屬於手少陰心經(《靈樞》說: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於心中,出來後歸屬於心系,往下通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又說:手少陰心經的筋脈,夾著乳房內側,在胸中結聚,其病症表現為體內急迫,心臟承受伏梁之邪。《素問》說:南風在夏天產生,對應的臟腑是心,心臟的俞穴在胸膈,其病症會使胸部和脅肋不適。又說:心臟有病,會導致胸中疼痛,脅肋脹滿;虛弱時會胸腹脹大,脅下和腰部相互牽引而疼痛。
又說:看到赤色的脈象來臨時,會出現喘氣且脈搏堅硬。診斷說:這是因為有積氣在胸中,時常影響進食,這種病叫做心痹。病因是外感疾病或思慮過多導致心虛,邪氣因此侵入)。也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靈樞》說: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起於胸中,出來後歸屬於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膜,經過三焦;它的一個分支,沿著胸部走向脅下。發病時會出現胸脅脹滿,心中驚悸不安。又說:手心包經的別絡,叫做內關,在腕部向上兩寸的地方,位於兩條筋之間,沿著經脈向上,聯絡心包,聯絡心系。
實證時會心痛,虛證時會頭部僵硬,治療時要取兩筋之間的穴位)。也歸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它的一個分支,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注入胸中。又說:氣在腎臟的病症,要用胸部和背部的俞穴來治療。《素問》說:邪氣侵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會使人突然心痛、腹部暴脹、胸脅脹滿)。也歸屬於手足太陰肺經和脾經(《靈樞》說:看到白色的脈象來臨時,會出現喘氣且脈搏浮動,上部實而下部虛,會驚恐,胸中有積氣;喘氣且脈搏虛弱,叫做肺痹,會出現寒熱,這是因為喝醉酒後使邪氣進入體內。《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脈絡,它的一個分支,從胃部向上分出,通過橫膈膜,注入心中。
所產生的病症是心煩、心下急痛。又說:胸中氣滿,喘氣,要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在大腳趾的末端,距離指甲像韭菜葉一樣的地方。寒證要留針;熱證要快速出針;等氣降下去就停止治療)。兼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素問》說:心煩、頭痛,病位在膈中,病因在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註解:手太陽經的脈絡,從肩部向上進入缺盆,聯絡心臟,沿著咽喉向下,通過橫膈膜,到達胃部,歸屬於小腸。所以心煩、頭痛,病位在膈中)。
也歸屬於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素問》說:邪氣侵犯手陽明經的絡脈,會使人氣滿胸中,喘氣且脅肋脹滿,胸中發熱。《靈樞》說:足陽明胃經,夾著喉嚨的動脈,它的俞穴在胸部。又說:胃有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胃脘(靠近心臟的部位)會疼痛。另一種說法是:陽明經所說的胸滿、氣短,是因為水濕停留在臟腑。水是陰氣,陰氣在體內,所以會胸痛、氣短。
病情輕的用五苓散治療,病情嚴重的用張子和的方法治療。沈承之說:胸部有四條線,中間一條線從結喉下方沿著胸骨往下,到達鳩尾穴,屬於任脈;胸部兩邊的第一條線,距離中間線左右各開二寸,屬於足少陰腎經;胸部兩邊的第二條線,距離中間線左右各開四寸,屬於足陽明胃經;胸部兩邊的第三條線,距離中間線左右各開六寸,屬於足太陰脾經)。
4. 五十一、〔膻中)
(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注: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氣適志和,則喜樂由生矣)。兼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營氣合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又曰: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散絡心包。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莖,絡於膻中)。
白話文: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的中心點,屬於上焦的部位。它既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也是任脈的交會處。《靈樞》說:膻中穴是心臟的主管宮殿。又說:膻中穴是氣的海洋,它的俞穴(指與之相關的穴位)在脊椎骨的上下,前面則對應到人迎穴。如果氣海的氣充足,就會氣滿胸膛,呼吸急促,臉色發紅;如果氣海的氣不足,就會氣少,說話沒有力氣。《素問》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經過腹部內部,到達關元穴,再到咽喉。
《素問》又說:膻中穴是臣子和使者的官署,喜悅和快樂由此而生。註解說:心臟的主管就像君王,負責發布命令,而膻中穴主管氣,負責分配陰陽,所以它的職責就像臣子和使者。當氣血順暢,情緒平和時,就會產生喜悅和快樂。膻中穴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靈樞》說:營氣與少陽經的氣結合後向上運行,注入膻中穴,然後散布到三焦。又說:手少陽經的脈絡分布在膻中穴,並且網絡心包。它的一個分支,從膻中穴向上延伸,到達鎖骨上方的凹陷處。
此外,膻中穴也與足厥陰肝經相關。《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根源在大敦穴,聚集在陰莖,並絡於膻中穴。
5. 五十二、〔𩩲骬〕
(臆前心蔽骨下尖頭軟骨,即鳩尾穴之分也,一名尾翳,言𩩲骬象鳩鳥之尾而蔽心也。如人無蔽骨者,可在兩岐骨下,增同身寸之一寸)屬手少陰心經、任脈之會(《靈樞》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䯏骨有餘,以候𩩲骬。無𩩲骬者心高,𩩲骬小短舉者心下;𩩲骬長者心下堅,𩩲骬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骬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骬倚一方者,心偏傾也。又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又曰: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
白話文:
這個穴位(𩩲骬)位於胸骨下方的劍突,也就是鳩尾穴的位置,又稱為尾翳。之所以稱作尾翳,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鴿子的尾巴,可以遮蔽心臟。如果有人沒有劍突,可以取兩條肋骨交會處下方,再往下量一寸的地方。
這個穴位屬於手少陰心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靈樞》說:「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宰,缺盆穴是心臟的通道。胸骨(䯏骨)發育良好的人,可以觀察到這個穴位(𩩲骬)。沒有這個穴位的人,代表心臟位置較高;這個穴位短小且向上翹的人,代表心臟位置較低;這個穴位長的人,代表心臟位置下方堅硬;這個穴位細小且薄的人,代表心臟比較脆弱;這個穴位垂直向下不翹的人,代表心臟位置端正;這個穴位偏向一方的人,代表心臟位置偏斜。」
《靈樞》又說:「任脈的一個分支,名為尾翳,下行至鳩尾穴,然後散佈於腹部。」
此外,《靈樞》還說:「膏的原頭,出自鳩尾穴;肓的原頭,出自脖子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