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5)
前編·分野 (15)
1. 三十、〔項〕
(頸項也)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交(《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從膂上出於項。邪氣中於項,則下太陽。又曰:頸中央之脈,督脈也。《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又曰: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太上而爭也。注:強上,謂頭項禁強也。又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注:痙,強急也,太陽傷濕。李東垣曰: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素問》又曰:厥頭痛,項先痛不可俯仰,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素問》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張雞峰曰:肝主項背與臂膊)。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其支者出缺盆,上項系耳後。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又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沈承之曰:挾項兩旁大筋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大筋外,屬足少陽膽經;大筋前、耳後,屬手少陽三焦經)。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髃上頸。
其病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又曰:足陽明之別,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又曰:足陽明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李東垣曰:瘰癧繞頸,或至耳下曲頰,皆由胃經中來,以升陽調經湯治之)。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所生病者,頰腫,頭項痛。
又曰: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又曰:手少陽之筋,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病當所過者,即肢轉筋)。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王肯堂曰:人多有挫閃,及久坐失枕,而致項強,不可轉移者,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六味丸主之)。
白話文:
三十、〔項〕
(脖子)主要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交會。《靈樞》說,足太陽經脈從背脊向上走到脖子。邪氣侵入脖子,就會影響足太陽經脈。又說,脖子中間的脈絡是督脈。《素問》說,邪氣侵入足太陽經脈的絡脈,會導致頭、脖子、肩膀疼痛。又說,所謂太陽經的「強上引背」,是因為陽氣過盛而向上爭奪。這裡的「強上」,是指頭和脖子僵硬。又說,各種脖子僵硬痙攣的症狀,都與濕邪有關。
註解:痙攣,是指肌肉強直和抽搐,這是太陽經受濕邪影響的表現。李東垣認為,背痛、脖子僵硬、腰部像要斷裂、脖子像要被拔出來一樣,這是足太陽經氣血不通暢,要用羌活勝濕湯治療。《素問》又說,頭痛劇烈、脖子先痛導致無法低頭或抬頭、腰背也感到不適,應先取天柱穴,再取足太陽經的穴位。
脖子也與足厥陰肝經有關。《靈樞》說,足厥陰經脈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鼻腔。《素問》說,春天東風吹拂,病症容易在肝,而肝的俞穴在脖子。張雞峰認為,肝主導脖子、背部和手臂的活動。
脖子還與手足少陽三焦經和膽經有關。《靈樞》說,手少陽經脈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出來,向上連接到脖子,再到耳朵後方。又說,足少陽經脈沿著脖子,行走在手少陽經的前面,到達肩膀。又說,扶突穴附近的脈絡是足少陽經的脈絡,稱為天牖穴。如果突然耳聾、頭暈、視力模糊,可取天牖穴治療。沈承之認為,脖子兩側的大筋內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大筋外側屬於足少陽膽經;大筋前面、耳朵後面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脖子也與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有關。《靈樞》說,手陽明經的筋,直行的從肩髃穴向上到脖子。如果出現手不能舉起、脖子不能左右轉動的病症,就與此有關。又說,足陽明經的分支,沿著小腿外側,向上聯繫頭部和脖子。又說,足陽明經發生異常,會導致牙痛和脖子腫脹。李東垣認為,脖子周圍出現淋巴結腫大,甚至蔓延到耳朵下方和臉頰彎曲處,都是由於胃經的問題引起的,可以用升陽調經湯治療。
脖子也與手太陽小腸經有關。《靈樞》說,手太陽經脈的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脖子到達臉頰。如果出現臉頰腫脹、頭和脖子疼痛的病症,就與此有關。又說,脖子痛到無法低頭抬頭,要針刺足太陽經的穴位;脖子痛到無法左右轉頭,要針刺手太陽經的穴位。又說,手少陽經的筋,向上經過肩膀,走到脖子,與手太陽經交會。如果此處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肢體抽筋。
脖子還與足少陰腎經有關。《靈樞》說,足少陰經的脈絡,直行的連接舌根,再從脖子出來,與太陽經交會。王肯堂認為,許多人因為扭傷、久坐姿勢不良或睡落枕,導致脖子僵硬,無法轉動,都是因為腎虛無法滋養肝臟,肝臟虛弱則無法滋養筋脈,導致關節活動不利。可以用六味丸治療。
2. 三十一、〔咽〕
(嗌也,所以咽物者,水穀之道,在喉嚨後。舊注在喉嚨前者,非)屬足太陰脾、陽明胃經(《靈樞》曰: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素問》曰:咽主地氣,地氣通於嗌,足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咽,故腹滿咽乾。又曰:陽明之脈通於心,循咽上口)。又屬手太陽小腸、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絡心,循咽下膈。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又曰:手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沈承之曰:挾咽旁,屬手少陰心、足太陰脾經之會)。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注:賁,膈也。賁上,賁門也。《難經》曰:胃為賁門。又曰:嗌中腫,不能納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足少陰之絡也。)兼屬足厥陰肝經、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正,別者上挾咽,出頤頷中。《素問》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又曰: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咽喉乾燥,病在脾土。
注:一陰,厥陰脈;一陽,少陽脈,並木之氣也。木剋土,故咽喉病,雖在脾土,實由肝膽之所為也。朱丹溪曰: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咽腫。足少陰、厥陰也)。
白話文:
三十一、〔咽〕
咽,也就是吞嚥的部位,是用來吞嚥食物的地方,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位於喉嚨的後面。(過去的註解認為在喉嚨前面是錯誤的)
咽主要與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有關。《靈樞經》說,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向上連繫到咽部。《素問》說,咽主管地氣,地氣與咽喉相通,足太陰脾經的脈絡分布在胃中,並連繫到咽部,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又說,陽明胃經的脈絡通到心臟,並沿著咽部向上到口。
咽也與手太陽小腸經和少陰心經有關。《靈樞經》說,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連繫到心臟,並沿著咽部向下通過膈膜。發病時,會出現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轉頭等症狀。又說,手少陰心經的支脈,從心臟發出,向上夾著咽部。發病時,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狀。沈承之認為,咽的兩側,是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交會的地方。
咽還與足少陰腎經有關。《靈樞經》說,足少陰腎經所引起的疾病,會有口發熱、舌頭乾燥、咽喉腫脹、氣喘、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素問》說,邪氣侵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不能進食、無故容易發怒、氣往上衝到賁門部位。 (註:賁門指的就是膈膜,賁門上指的就是賁門這個部位。《難經》說,胃就是賁門。又說,咽喉中間腫脹,不能嚥下口水,有時又不能吐出口水,這種情況是刺足少陰腎經在然骨穴前面的絡脈所造成的。)
咽還與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有關。《靈樞經》說,足少陽膽經的經脈,有一支向上夾著咽部,從下巴出來。《素問》說,肝是臟腑的將帥,它的決斷取決於膽,咽是肝膽的使者。又說,陰陽之氣相互交替失去協調,當陰氣到達心臟時,會出現氣機上下無常、出入紊亂,導致咽喉乾燥。這種病變雖然表現在脾土,但實際上是由於肝膽的失調引起的。 (註:這裡的一陰指厥陰經,一陽指少陽經,都是木的屬性。木會剋土,所以咽喉的疾病,雖然表現在脾土,但實際上是肝膽的問題。朱丹溪認為,手足的陰陽經脈共同出現病症,會導致咽喉腫脹。足少陰腎經和厥陰肝經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