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6)
前編·分野 (16)
1. 三十二、〔喉〕
(所以候氣者,俗云肺管,在咽前。舊謂齧後者,大非)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厭小而疾薄,則發聲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其開闔不利,故無音。
又曰:手太陰之正,出缺盆,循喉嚨。《素問》曰:肺主天氣,天氣通於肺,謂之肺系。又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注:秋脈,肺脈也。又曰: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又屬足陽明胃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又曰:足陽明之別,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痛)。又屬手少陽三焦經、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少陽,是動則病嗌腫喉痹。又曰: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又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素問》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又曰:二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注:二陰,心也;一陽,三焦也,二脈並絡於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痹。又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朱丹溪曰: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喉痹。手足陽明、手少陽也)。兼屬手足少陰心經、腎經(《靈樞》曰: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出於面。又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素問》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狀,甚則咽腫喉痹也)。又屬手足厥陰心包、肝經(《靈樞》曰:手心主之正,別循喉嚨,出耳後。沈承之曰:喉嚨後,屬手足厥陰心包、肝經)。
白話文:
喉嚨,這個人們俗稱「肺管」的部位,位於咽喉前方。(以前認為在牙齒後面的說法,是錯誤的)。喉嚨主要歸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會厭則是發出聲音的門戶。會厭如果小而薄,發出的聲音就快,開合也順利,氣體容易排出;會厭如果大而厚,開合就困難,氣體排出就慢,所以說話會重複。如果人突然發不出聲音,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打開,也無法向下移動,開合不順利,所以就沒有聲音。」
《靈樞》又說:「手太陰肺經的主幹,從缺盆穴出來,沿著喉嚨走。」《素問》說:「肺主管天氣,天氣與肺相通,這就叫做肺系。」《素問》還說:「秋季的脈象如果不足,就會導致喘息。註解說:秋季的脈象就是肺脈。」《素問》又說:「呼吸短促而咳嗽,咳血,並且喉嚨裡可以聽到病變的聲音。」喉嚨也屬於足陽明胃經和任脈的交會處。《靈樞》說:「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從大迎穴前方向下走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靈樞》又說:「足陽明胃經的支脈,匯合各經的氣,向下連繫到喉嚨。」
喉嚨的病症,如果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喉痹,突然疼痛。喉嚨還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靈樞》說:「手少陽三焦經發生病變,就會導致喉嚨腫大,喉痹。」《靈樞》又說:「手陽明大腸經的主幹,向上沿著喉嚨,從缺盆穴出來。」《靈樞》還說:「喉痹如果不能說話,就取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如果能說話,就取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素問》說:「邪氣侵入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會導致喉痹、舌頭捲曲、口乾、心煩。」《素問》又說:「兩條陰經和一條陽經的氣結在一起,就叫做喉痹。註解說:兩條陰經指的是心經,一條陽經指的是三焦經,這兩條經脈都與喉嚨相連。氣熱內結,所以會形成喉痹。」《素問》還說:「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氣逆亂,會導致喉痹、咽喉腫大、抽搐。」朱丹溪說:「手足陰陽經的氣一起發生病變而出現的症狀,就叫做喉痹,涉及手足陽明經和手少陽經。」喉嚨也同時屬於手足少陰心經和腎經。《靈樞》說:「手少陰心經的主幹,向上走喉嚨,到達面部。」《靈樞》又說:「足少陰腎經,向上連繫到舌頭,絡於橫骨,最後到達會厭。會厭的脈絡,向上連繫到任脈,取天突穴,會厭的功能才能發揮。《素問》說:「心咳的症狀,咳嗽的時候心痛,喉嚨裡好像有東西哽住,嚴重時咽喉腫痛,喉痹。」喉嚨還屬於手足厥陰心包經和肝經。《靈樞》說:「手心包經的主幹,另外分出支脈沿著喉嚨,到達耳朵後面。」沈承之說:「喉嚨後面,屬於手足厥陰心包經和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