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6)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16)

1. 六十五、〔髀樞〕

(即髀厭也,當環跳穴之分,謂之樞者,以楗骨轉動,如戶之樞也,亦曰髀關)屬足少陽膽經(《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朱丹溪曰:環跳穴痛,防生附骨疽)。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挾脊內,過髀樞。又曰:兩肘兩腋,兩髀兩膕,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地,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留住。留住,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致病攣也)。

白話文:

(髀厭是骨頭和肌肉交會的地方,位於環跳穴的分支,之所以稱為樞,是因為楗骨在這裡轉動,就像門軸一樣,也稱為髀關)屬於足少陽膽經(《素問》說: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絡,會讓人痛在樞中,導致大腿疼痛難以抬舉。朱丹溪說:環跳穴疼痛,要預防附骨疽))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的脈絡,沿著脊柱內側,經過髀樞。又說:兩肘兩腋,兩髀兩膕,這八處都是機關之地,是真氣經過、血脈流動的地方,邪氣和惡血不能停留。如果停留,就會損傷筋絡,骨節關節不能屈伸,導致攣痛)。

兼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筋,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又曰:足陽明之脈,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至髀關,抵伏兔。顧英白曰:髀關一穴,是足陽明所發也,在髀樞之前廉。竇氏以腹下腿上為髀樞者,原非誤也。若髀樞之別名為髀關,則所謂楗後為關者耳,此止一穴之髀關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兼屬於髀樞,從髀樞向上經過脅部,與脊骨相連接。(《靈樞》上說:足陽明胃經的筋,在髀樞相交結,向上經過脅部,連接到脊骨上。又說:足陽明胃經的脈氣,在氣街中聚集而交匯,然後向下經過髀關,到伏兔穴的位置。顧英白說:髀關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發源穴,在髀樞穴的前緣。竇氏認為腹下腿上的部位是髀樞,這不是錯誤的。如果髀樞的別名是髀關,那麼所謂的「楗骨後方為髀關」是屬於髀關穴下邊的一個穴位。

承之但知一穴之髀關,而不知髀樞可以名髀關,而反以竇氏為誤也,宜矣。舊重出髀關者,大非)。

2. 六十六、〔楗骨〕

(在髀輔骨上,腰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者是也)屬足少陽膽經(《素問》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楗上為機,楗後為關。又曰:蹇膝,伸不能屈,治其楗也)。

白話文:

在髀輔骨上,腰橫骨下,股外之中,側身而站,搖動身體,以取穴位,筋動應手的就是它。屬於足少陽膽經。《素問》說:髀輔骨上,腰橫骨下,直立時骨間有縫隙的為楗,楗上面為機,楗後面為關。又說:蹇膝,伸不直且不能彎曲,治其楗。

3. 六十七、〔毛際〕

(少腹下,陰毛之邊際,氣街穴之分也)屬足少陽膽經、厥陰肝經之合(《靈樞》曰:足少陽之脈,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又曰: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又曰: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又曰: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素問》曰:下部天,足厥陰也,以候肝。

白話文:

小腹以下,陰毛之邊際,是氣街穴的分界線。這裡屬於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的交匯處。(《靈樞》中說:足少陽的經脈,繞著陰毛的邊際,橫向進入下肢的大轉子處。又說:足厥陰的經脈,沿著股骨的內側進入陰毛中。又說:足少陽的正脈,繞著大腿進入陰毛的邊際,與厥陰經相合。又說:足厥陰的正脈,從足背上行,上至陰毛的邊際,與少陽經相合。《素問》中說:下部天,指的是足厥陰肝經,以它來診察肝臟的狀況。

注:肝脈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陷中,五里穴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者是也)。又屬足少陰腎經、衝脈之會(《靈樞》曰:衝脈與足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

白話文:

肝臟的脈絡分佈在毛孔的外側,位於小腿內踝下 1 寸的凹陷處,五里穴的所在部位,臥著取穴,脈搏與手的運動相應的就是肝經。肝臟也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的交匯處。(《靈樞》說: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的大絡,起於腎臟下方,從氣街流出)。

4. 六十八、〔陰器〕

(〔交骨附〕男子曰玉莖,女子曰玉門,門之開合者曰交骨,即小便也。舊重出者非)統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筋,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挺縱不收。又曰: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白話文:

(交骨附)男人稱之為玉莖,女人稱之為玉門,玉門的開與合的動作稱為交骨,也就是小便。

以前重複出現的部分內容,應該不是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疇。(《靈樞》說:足厥陰的筋,沿著陰股走,連接於陰器,與諸筋相絡。它的病症是陰器不舉,從內部受到傷害,就無法舉起;從寒邪受到傷害,就縮入陰內;從熱邪受到傷害,就挺起而不收。又說:足厥陰的脈經過陰器的地方,生病的症狀有遺尿和閉癃。)

《素問》曰: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難經》曰:假令得肝脈,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李東垣曰: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朱丹溪曰:陰莖痛,是厥陰經氣滯兼熱,宜用甘草梢以緩其氣。或問古今方論,以澀為收,芍藥本收劑,而云利小便,何謂也?東垣曰: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以此補陰滋濕,故小便自行,非通利之謂也)。

白話文:

《素問》說:厥陰經絡陰器,與肝相連。《難經》說:如果診脈到肝脈,這個人的病症是四肢腫脹,排尿、排便困難,肌肉抽搐,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肝出問題了。李東垣說:腎臟主管大便,肝臟主管小便。朱丹溪說:陰莖疼痛,是厥陰經氣滯兼熱造成的,應該用甘草梢來緩解氣滯。有人問:古今醫方論述,以澀味為收斂作用,芍藥本是收斂劑,但卻說它能利小便,這是為什麼呢?東垣說:芍藥可以止住濕氣,增加津液,因此它能滋陰補濕,所以小便自然通暢,這不是通利小便的意思。

又屬沖、任、督三脈之會(《難經》曰:沖、任、督與厥陰,會於曲骨,環陰器。《素問》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器之端也。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又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白話文:

又屬於沖、任、督三脈交會之處(《難經》說:沖脈、任脈、督脈和厥陰經在曲骨處交會,環繞陰器。《素問》說: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性進入系廷孔,該孔是尿道口末端。男性沿著陰莖向下延伸至篡,與女性相同。另說:衝脈是經脈之海,主管灌溉溪谷,與陽明經在宗筋處交會)。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三焦是太陽經的別脈,與太陽經的正脈相並行,進入絡脈膀胱包繞下焦)。

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素問》曰:膀胱不約為遺溺,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不利為癃,小便閉也。《中藏》曰: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小便黃,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王海藏曰:小便不通,宜用滑劑利竅,以通水道。滑石入足太陽經,為至燥之劑,木通豬苓阿膠,皆滑劑也。

白話文:

如果膀胱的閉合功能失常,就會出現遺尿的症狀。素問中提到:膀胱不收縮就會出現遺尿,水液不能止住,是因為膀胱沒有儲存功能。膀胱不利是指排尿困難,小便不通暢。中藏中提到,熱氣進入膀胱,就會出現小便急、小便黃的症狀;膀胱受寒,就會出現小便次數多、小便清白的情況。王海藏說:小便不通暢,應該使用潤滑劑來疏通排尿通道。滑石進入足太陽經,是一種燥性的藥物,木通、豬苓、阿膠等,都是潤滑劑。

朱丹溪曰:膀胱有熱者,宜用黃柏知母之類以瀉之)。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朱丹溪曰: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有血則小便澀,有熱則小便痛;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陳良甫曰:小腸有熱,入於脬內,熱結甚,則小便不通。

白話文:

朱丹溪說:膀胱有熱的人,宜用黃柏、知母一類的藥物來瀉熱。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靈樞》說: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朱丹溪說: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有血則小便澀,有熱則小便痛;痛者為血尿,不痛者為小便出血。陳良甫說:小腸有熱,進入膀胱內,熱結嚴重,則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則心脅小腹,氣澀而喘急)。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王海藏曰: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安得復實。李東垣曰: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肺分故也,宜清肺散豬苓湯。不渴而小便通者,熱閉於下焦,腎與膀胱也,宜滋腎丸導氣除濕湯)。

白話文:

  1. 小便不通,則心、肋、小腹,氣息短促而喘急。

  2. 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之筋,與太陰之筋併合,向上循行陰股,最後結於陰器。王海藏說:凡服澤瀉散的人,沒有不小便多的,小便既多,腎氣怎麼能恢復充實。李東垣說:口渴而小便不利的人,是熱在上焦肺部所致,應當服用清肺散、豬苓湯。不口渴而小便通暢的人,是熱閉於下焦,與腎臟和膀胱有關,應當服用滋腎丸、導氣除濕湯。

兼屬足少陽膽經(李東垣曰: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徐伯魯曰:少陽者,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相為表裡也)。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其病虛則欠㰦,小便遺數。《素問》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注: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

白話文:

  1. 兼屬足少陽膽經

(李東垣說:小便淋漓的人,邪氣在少陽和厥陰經。徐伯魯說:少陽指的是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它們是相互表裡的。)

  1. 又屬手太陰肺經

    (《靈樞》說:手太陰肺經的別絡,叫做列缺穴。這個穴位的病症,虛弱則欠伸,小便遺數。《素問》說:飲水進入胃中,遊溢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佈精氣,向上歸於肺,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規。注:水土合化,向上滋養肺金,金氣通於腎,所以調水道。)

轉註下焦,膀胱稟化,以為溲矣。王海藏曰:或用梔子利小便,非利小便也,以清肺也。肺氣清而能化,膀胱為津液之腑,小便乃得出。李東垣曰:小便遺失者,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參耆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生地、黃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宜清金,此隔二之治,用車前子茯苓之類。又曰: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

白話文:

小便的排泄與下焦的轉輸、膀胱的功能有關。王海藏說:有些人用梔子來利尿,其實這並不是真正利尿,而是通過清肺來達到目的。因為肺氣清肅才能正常變化,而膀胱是津液聚集的臟器,所以小便才能排出。李東垣說:小便遺失是肺金虛弱引起的,應當安靜臥牀養護元氣,禁止勞役,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補益。如果久治不愈,應考慮有熱邪,可加生地黃、黃柏。朱丹溪說:小便不通,如果是由於肺燥不能生水引起的,就應該清肺金,這是隔二取三的治療方法,可用車前子、茯苓等藥物。又說:香薷屬金與水,有上通上焦,下通下焦的功效,治療水腫非常迅速。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曰:一人小便不通,脈右寸濡滑,此積痰在肺也。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以法大吐之,病如失。又曰: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合(《靈樞》曰:足太陰之筋,聚於陰器。

白話文:

肺臟若患病,肺氣清肅宣降的功能良好,熱邪自然從下焦排出。另有一個案例:有一個人小便不通,檢查脈象的時候發現右寸脈濡滑,這是肺裡有痰液積聚的徵兆。肺臟屬於上焦,膀胱屬於下焦,上焦閉塞,則下焦也閉塞,就像一個滴水容器,必須上部的孔洞通暢,水才能從下部的孔洞流出來。用吐法將肺中痰熱吐出去,症狀就會消失得很快。還有一種情況是肺中伏熱,水液不能生成,這是導致小便不通的根源。肺臟還與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相合。《靈樞》上說:足太陰脾經的筋脈,都聚集在生殖器上。

其病陰器紐痛,上引臍。又曰:足陽明之筋,聚於陰器,上腹。其病㿉疝,腹筋急。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素問》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又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朱丹溪曰:人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則肺不能生水,而小便不通,法宜燥胃健脾。

白話文:

疾病症狀是陰部的筋脈疼痛,疼痛往上引發到肚臍。又說:足陽明經的筋,聚集於陰部,在腹部上方。這種疾病叫做「腹股疝」,腹部的筋脈緊繃。治療的方法是用燔針刺入劫脈,依據針刺的感覺知道針刺的次數,依據疼痛的地方作為針刺的穴位。《素問》說:下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太陰經和陽明經在此交會。又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大海,可以滋潤宗筋,宗筋可以收束骨骼、滑利關節。朱丹溪說:人體因為脾臟濕寒不運作,精華不能上升,以致肺臟不能產生水液,導致小便不通,治療的方法應該使胃氣乾燥、脾氣健旺。

此隔三之治,用二術之類。又:琥珀屬陽金,以燥脾土有功,故古方利小便用之。蓋脾能運化,則肺自下降,而小便可通也。又曰:古方有脾約症,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於是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入腎而愈。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

白話文:

這種治療法是隔三個星期使用一次,使用種類同屬的藥物。此外,琥珀屬陽金,能燥脾土而有功效,因此古方利小便常使用它。因為脾能運行水液,所以肺能下降,而小便也就能通暢。另外,古方中有說「脾約證」,是指胃強脾弱,約束體內津液,造成津液不能四處散佈,只能集中到膀胱,因此小便頻繁而大便困難,於是以制脾約丸藥方來緩解脾的結燥。腸潤濕化解後,津液進入腎臟而痊癒。然而既然說到「脾約」,一定是陰血枯槁,內火燒灼,燥熱損傷了元氣。

故津燥金虛,勢必竊母氣以自救,由是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乎大便閉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精健,津液入腎,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熱盛而氣血實,與西北方人,稟賦壯實者,固無不宜,若概用之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要之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

白話文:

由於津液乾枯,肺金虛弱,勢必會竊取母氣來維持自身運轉,因而導致脾土被木氣所傷,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肺的傳導功能也失常,因此大便閉結難通,小便次數多卻不儲存的現象。治療原則應該是滋養陰血,讓陽火不旺盛,肺金清爽轉化,脾土精壯健旺,津液進入腎臟,腸道潤澤通暢。現在這種藥丸適合於熱盛氣血實的人服用,以及西北地區稟賦壯實的人,當然也適合。但如果概括地用於東南地區的人,以及雖然熱盛但氣血不足的人,那麼即使暫時通暢,也會導致脾氣更弱,腸道更乾燥。總之,在西北地區應以打通阻塞為主要治療目標,而在東南地區應以滋潤乾燥為主要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