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7)
前編·分野 (17)
1. 六十九、〔陰囊〕
(莖之垂也)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張仲景曰:傷寒六日,厥陰受病,故舌卷囊縮。《靈樞》曰:厥陰者肝脈也,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又曰:莖垂者,身中之藏,陰精之候,津液之道。
故飲食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也)。
白話文:
(陰莖下垂的現象)是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素問》說:足厥陰肝經的脈絡,循著陰器而連繫到肝臟,所以當肝經氣血失調時,會感到煩躁、腹脹,並且陰囊會收縮。張仲景說:傷寒六天後,如果病邪侵犯到厥陰經,就會出現舌頭捲縮、陰囊收縮的症狀。《靈樞》說:厥陰經就是肝脈,當肝脈氣血不足時,筋會變得緊繃,筋緊繃就會牽引舌頭和睪丸,因此會出現嘴唇發青、舌頭捲縮、睪丸收縮的狀況。又說:陰莖下垂的現象,是身體內部臟腑、陰精是否充足的徵兆,也是津液運行的通道。
所以如果飲食不規律、情緒起伏不定,導致津液在體內過多,就可能向下停留在睪丸,造成血脈不通暢,使得睪丸一天比一天腫大,無法消退,以致於彎腰、抬頭都不方便,甚至無法快步走動或奔跑。
2. 七十、〔睪〕
(陰丸也)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別,循莖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素問》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朱丹溪曰: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帶脈下二寸五樞穴旁者,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或有聲如蛙者皆是。此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干涉,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也。
然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殊不知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故痛。若但作寒論,恐為未備,常見蹈水涉水,而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或問厥陰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曰:大勞則火起於脾,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積之久,子能令母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
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急也)。又屬足少陰腎經(繆仲淳曰:疝為腎虛,寒濕之邪,乘虛客之所致,丹溪以謂與腎無干,未盡然也。但有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藥宜分寒熱先後二途為得也)。
白話文:
睪丸,也稱為陰丸,它屬於足厥陰肝經。根據《靈樞》的記載,足厥陰經的分支會沿著陰莖向上到達睪丸,最後在陰莖處匯合。如果此經脈的氣機不順暢,就會導致睪丸腫脹、突然疝氣發作;氣機過於充盛時,陰莖會勃起且堅挺;氣機虛弱時,則會出現睪丸劇烈搔癢。《素問》提到,邪氣侵入足厥陰經脈絡,會使人突然疝氣發作,並伴隨劇痛。
朱丹溪認為,疝氣是指睪丸連帶小腹出現劇烈疼痛。有些疼痛發生在睪丸,有些則在帶脈下方兩寸半的樞穴附近。疝氣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沒有明顯的形狀和聲音,有的則像瓜一樣有形狀,有的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這些都主要與肝經有關,與腎經沒有直接關係。從《素問》開始,許多人都認為疝氣是寒邪引起的。
然而,寒邪的特性是收縮,經絡受到寒邪侵襲會收縮而不暢通,所以才會引起疼痛。但實際上,這種病症最初是濕熱在經絡中鬱積,久而久之,又受到寒氣的束縛,無法疏散,才會導致疼痛。如果僅僅將其歸咎於寒邪,可能並不全面。常見有人經常涉水,卻終身不患此病,這是因為他們體內沒有熱邪的緣故。
有人問,足厥陰經的濕熱鬱積是如何造成的?回答是:過度勞累會導致脾火上升,暴飲暴食會導致胃火上升,過度性生活會導致腎火上升,過度憤怒會導致肝火上升。火邪積聚久了,會導致母臟虛弱(子病及母),濕氣就會旺盛,濁液凝聚,進入血脈,流到足厥陰經。
肝臟是將軍之官,其性情急躁,火的特性也暴烈,當被寒邪束縛時,自然會引發劇烈疼痛。此外,疝氣也與足少陰腎經有關。繆仲淳認為,疝氣是腎虛所致,寒濕邪氣乘虛而入。朱丹溪認為疝氣與腎無關,這並非完全正確。但是,確實有先因濕邪致病,後來又轉為濕熱的病例。用藥時應根據寒熱先後的不同階段來區分治療。
3. 七十一、〔骶〕
(俗呼為尾骨,長強穴分也,一名橛骨,亦謂之窮骨)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又曰: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又屬足少陰腎經。(《明堂經》曰:長強一穴,在脊骶端窮骨下宛宛中,乃督脈別絡,足少陰所結也。沈承之曰:脊骶端,屬足少陰腎、少陽膽經之結會也)。
白話文:
骶骨,俗稱尾骨,長強穴就在這個部位,又叫做橛骨,也叫做窮骨。它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靈樞經》說:督脈的分支叫做長強,它沿著脊背往上到脖子,然後分散到頭部。又說:小便不出來的時候,要針刺足少陰經、足太陽經,以及在骶骨上方用長針治療。骶骨也屬於足少陰腎經。《明堂經》說:長強穴這個穴位,在脊椎骶骨末端凹陷的地方,是督脈的分支,也是足少陰經絡氣聚集的地方。沈承之說:脊椎骶骨末端,是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氣匯聚的地方。
4. 七十二、〔尻〕
(即臀也,尻骨曰八髎骨。尻骨兩旁,各有四骨空,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八穴,故曰八髎骨也)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衝脈之會(《靈樞》曰:營氣合足太陽,循脊下尻。又曰: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髆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所生病者,腰、尻、膕、踹、腳皆痛。
《素問》曰:督脈之絡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又曰: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注:脽,臀肉也。沈承之曰:人身有一谷八溪。肉之大會為谷,一谷者,臀也。肉之小會為溪,八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溪谷之間,以行營衛,以會大氣、故督脈之絡,別繞臀,衝脈為血海,主灌滲溪谷。
顧英白曰:經言肉之大會,皆指諸經絡耳,經有十二,故大谷亦十二,孫絡三百六十五,除十二經之腧穴,故小溪三百五十三,非止一谷八溪也。況經無一谷之文,不知承之何據而云此)。
兼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注: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髎,而循尻骨內入腹,故腰痛則引少腹,控於䏚中也,腰尻骨間曰解是也)。又屬足少陰腎經、少陽膽經(《靈樞》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又曰:足少陽之筋,前者結於伏兔,後者結於尻。其病膕筋急,引髀後,轉引尻)。
白話文:
(這裡說的「尻」就是指臀部,尻骨又稱為八髎骨。尻骨的兩旁,各有四個骨頭的凹陷處,分別稱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兩邊加起來共有八個穴位,所以才稱作八髎骨。)這個部位是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衝脈的交會處。《靈樞》提到,營氣與足太陽經脈會合,沿著脊椎向下到達臀部。又說,足太陽經脈的一個分支,從肩胛骨向下,夾著脊椎,穿過臀部,進入膝膕內。所產生的疾病包括腰部、臀部、膝膕、小腿、腳都會疼痛。《素問》說,督脈的一個分支環繞著臀部,與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的絡脈會合。又說,太陽經所說的「腫腰脽痛」,指的是臀部的肌肉疼痛。沈承之說,人體有一個大谷和八條小溪。肌肉匯集的地方稱為大谷,指的就是臀部。肌肉較小的匯集處稱為小溪,指的是兩個手肘、兩個膝蓋和四個手腕。營衛之氣在溪谷之間運行,匯集了人體的大氣,所以督脈的絡脈會環繞著臀部,衝脈是血海,主導灌溉滲透這些溪谷。顧英白認為,經文所說的「肉之大會」是指經絡,經絡有十二條,所以大谷也應該有十二個,孫絡有三百六十五條,扣除十二經的腧穴,小溪應該有三百五十三個,並非只有一個大谷和八條小溪。況且經典裡也沒有提到「一谷」的說法,不清楚沈承之的說法依據是什麼。
臀部也屬於足太陰脾經。《素問》說,邪氣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會導致腰痛,牽引著小腹,感到很悶,無法仰躺,應該針刺腰部和臀部之間的關節處。這裡指的是足太陰經的絡脈,從大腿與足陽明經會合,向上貫穿臀骨,與足厥陰經、足少陽經在下髎穴會合,然後沿著臀骨內側進入腹部,所以腰痛會牽引到小腹,感到腹悶。腰部和臀部骨骼之間的關節,就稱為「解」。此外,臀部也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靈樞》提到,腎氣不足會導致腰和臀部疼痛,無法向前或向後彎腰,並且會患上狐疝。腎氣偏斜,也會導致腰和臀部疼痛。又說,足少陽經的經筋,前面連接在伏兔穴,後面則連接在臀部。發病時,膝膕筋會感到緊繃,牽引到大腿後側,進而牽引到臀部。
5. 七十三、〔魄門〕
(即肛門也,又謂之下極。舊重出大便者非)屬手太陰肺經(孫景思曰:肛門者,肺之下口也,內通於肺,故曰魄門。肺與大腸為表裡,故肺實則大腸熱,熱則秘結;肺虛則大腸寒,寒則脫肛。《素問》曰: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王海藏曰: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肺與大腸為通道。
注:賁門,胃門也)。又屬手陽明大腸經(《素問》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注: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王海藏曰:年高虛人,大腸燥結,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主之;脈沉在血,桃仁、陳皮主之。所以俱用陳皮者,以手陽明與足太陰,俱為表裡也。
朱丹溪曰: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中藏》曰: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
李東垣曰:防己,大苦寒純陰,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方可審用;若上焦濕熱,則不可用。陳良甫曰:臟腑氣實,皆生於濕熱,隨所停之處而成病。故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若大小腸俱熱所結,則煩滿,而大小便俱不通也)。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使不利,取足少陰。
《素問》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畏濕。王太僕曰: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閟,則胃填滿。蓋腎者,胃之關也。王海藏曰:以在下言之,則便溺俱陰;以前後言之,則前氣後血:以腎言之,則總主大小便難。溺塞閉結,俱為水少。經言: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辛。
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為使。戴復庵曰:每日五更初洞瀉者,此病在腎分,米飲下二神丸,或合五味子散,名為四神丸,治之尤妙)。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厥而腹中榖榖,便溲難,取足太陰。《素問》曰: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注:倉廩謂脾胃,門戶謂魄門,要,謂禁要也。
王海藏曰: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即所謂脾約症也。經云:燥者潤之。故張仲景用麻子仁入足太陰、手陽明,以潤二經之燥,腸結可通也。張潔古曰: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主之;胃虛不能食,小便清利,厚朴湯主之。
實者秘物也,虛者秘氣也。戴復庵曰: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以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曰無飽死痢疾)。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又曰: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劉河間曰:大便澀滯,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生風,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故也)。
白話文:
七十三、〔魄門〕
(魄門就是肛門,又叫做下極。以前認為大便困難是因為肛門的問題,這是不對的。)
魄門屬於手太陰肺經(孫景思說:肛門是肺的下口,內部與肺相通,所以叫做魄門。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因此肺氣過盛,大腸就會有熱,熱就會導致便秘;肺氣虛弱,大腸就會寒冷,寒冷就會導致脫肛。《素問》說:肺咳不止,就會影響大腸,大腸出現咳嗽症狀,會咳到大便失禁。王海藏說:賁門主管食物的進出,魄門主管收縮關閉,所以肺與大腸是相通的通道。
註:賁門就是胃的入口。)
魄門也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素問》說:大腸是傳輸的官道,變化都在這裡產生。註:傳輸是指傳送不潔之物。變化是指改變食物的形狀。王海藏說:年紀大體虛的人,大腸乾燥結實,不能過度瀉下。如果脈象浮現,表示病在氣分,可以用杏仁、陳皮來治療;如果脈象沉在裡層,表示病在血分,可以用桃仁、陳皮來治療。之所以都用陳皮,是因為手陽明經與足太陰經互為表裡。
朱丹溪說:大腸是邪氣墜落的地方,邪氣墜下造成沉重感,如果這種沉重感在排便後沒有減輕,就表示大腸有邪氣;如果這種沉重感在大便後會減輕,則表示大腸虛滑不能收斂,可以用米殼等收澀的藥物來固澀滑脫,收斂氣機,這樣症狀就會好轉。)
魄門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的正經脈,在膝蓋後方分出支脈,其中一條向下五寸到尾椎,另外一條進入肛門。《中藏經》說:下焦實熱,就會小便不通暢,大便困難且疼痛;下焦虛寒,就會大小便不停地拉。
李東垣說:防己這種藥物,性質大苦大寒,是純陰之藥,能洩除血液中的濕熱,疏通血液中的阻塞,補陰瀉陽,是輔助秋冬季節、洩除春夏季節病邪的藥物。如果下焦有濕熱,濕熱流到十二經絡,導致二陰不通,才可以謹慎使用;如果上焦有濕熱,則不可以使用。陳良甫說:臟腑的氣過盛,大多是濕熱造成的,隨著濕熱停留在不同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疾病。因此熱結在大腸,就會導致大便不通;熱結在小腸,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大小腸都有熱,就會煩躁脹滿,大小便都不通。)
魄門還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氣逆上衝到喉嚨,導致不能說話,手腳冰冷,大便不通,應該取足少陰經來治療。《素問》說:北方顏色是黑色,與腎相通,在二陰開竅,害怕潮濕。王太僕說:腎氣如果能正常運化,二陰就會通暢,二陰閉塞不通,胃就會脹滿。腎是胃的關口。王海藏說:從下方來說,大便和小便都是屬於陰;從前後來說,前面排泄氣體,後面排泄血液;從腎的角度來說,總之是主管大小便困難。小便不通,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經書說:體內有熱,就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輔助苦辛的藥物。所以用芒硝、大黃搭配使用。戴復庵說:每天早上五更(凌晨三點到五點)就腹瀉,這是腎的疾病,用米湯送服二神丸,或合用五味子散,叫做四神丸,治療效果很好。)
魄門也屬於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說:身體虛弱,肚子裡咕嚕咕嚕響,排便困難,應該取足太陰經來治療。《素問》說:糧倉不能儲藏,是因為門戶不堅固。註:糧倉是指脾胃,門戶是指魄門,堅固是指要緊閉。
王海藏說:出汗多、胃熱、大便困難,這三者都是因為燥熱而導致體內津液耗損,也就是所謂的脾約症。經書說:乾燥就要潤澤它。所以張仲景用麻子仁來滋潤足太陰、手陽明經的乾燥,腸道就會通暢。張潔古說:臟腑的便秘,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如果是胃實熱引起的便秘,可以吃東西,小便發紅,應該用麻仁丸;如果是胃虛引起的便秘,不能吃東西,小便清澈,應該用厚朴湯。實證的便秘是因為有東西堵塞,虛證的便秘是因為氣虛。戴復庵說:痢疾,古時候叫做滯下,是因為氣滯而成積,積久了就形成痢疾,治療方法應該先順氣,而且要開胃,所以說,吃得太飽容易得痢疾。)
魄門還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經產生疾病,會有胸悶、想吐、吃下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拉出來的症狀。又說:陰絡受傷,血液就會溢出體外,血液溢出體外就會便血。劉河間說:大便乾澀難下,是因為火氣過盛抑制了金氣,金氣不能平衡木氣,肝木生風,風能勝濕,熱能耗液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