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7)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17)

1. 六十九、〔陰囊〕

(莖之垂也)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張仲景曰:傷寒六日,厥陰受病,故舌卷囊縮。《靈樞》曰:厥陰者肝脈也,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又曰:莖垂者,身中之藏,陰精之候,津液之道。

故飲食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也)。

白話文:

(下體器官下垂)與足厥陰肝經有關。(《素問》說:厥陰之脈,遍行於陰部並聯通於肝,所以煩悶鬱結並下體器官收縮。張仲景說:傷寒六天,厥陰受到病菌的侵襲,所以舌捲縮,下體器官收縮。《靈樞》說:厥陰是肝脈,脈氣不旺盛,則筋急,筋急則牽引舌頭和陰囊,所以嘴脣發青,舌頭捲縮,陰囊收縮。又說:下體器官下垂,是人體臟腑的收藏,是陰精的徵兆,是津液的通道。

2. 七十、〔睪〕

(陰丸也)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別,循莖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素問》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朱丹溪曰: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帶脈下二寸五樞穴旁者,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或有聲如蛙者皆是。此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干涉,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也。

白話文:

陰丸屬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的別絡,沿著莖部向上行,與睪丸相連。病氣逆行,就會導致睪丸腫大、疝氣突然發作,實則挺長,虛則發癢。《素問》說:邪氣客於足厥陰之絡,可使人突然疝氣發作,疼痛劇烈。朱丹溪說:疝氣是指睪丸連帶小腹劇烈疼痛,有的疼痛在睪丸,有的疼痛在帶脈下二寸五樞穴旁,有的沒有形狀和聲音,有的形狀像瓜,有的聲音像青蛙,這些都是疝氣。疝氣主要與肝經有關,與腎經完全無關,從《素問》開始,大家都認為是寒氣引起的。

然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殊不知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故痛。若但作寒論,恐為未備,常見蹈水涉水,而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或問厥陰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曰:大勞則火起於脾,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積之久,子能令母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

白話文:

寒氣具有收斂的特性,經絡受到寒氣影響,就會收縮,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疼痛。但是,此病症其實是從濕熱在經絡中鬱積開始的,經過長時間的鬱積,又受到寒氣的束縛,無法疏通散發,所以才會引起疼痛。如果只從寒氣的角度來治療,恐怕不夠全面。經常看到有人在水中行走,卻終身不患此病,原因就在於他們體內沒有濕熱。有人問,厥陰經鬱積濕熱是怎麼引起的?我回答說:過度勞累會導致脾火上升,暴飲暴食會導致胃火上升,房事過度會導致腎火上升,大怒會導致肝火上升。火氣積聚久了,就會損耗陰血,濕氣就會盛行,濁液就會凝聚,併入血脈,流入厥陰經。

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急也)。又屬足少陰腎經(繆仲淳曰:疝為腎虛,寒濕之邪,乘虛客之所致,丹溪以謂與腎無干,未盡然也。但有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藥宜分寒熱先後二途為得也)。

白話文:

肝臟是人體的將軍,性質急速,猶如火性一樣暴躁,容易受到寒氣的束縛,因此很容易產生急劇的疼痛。肝臟還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範圍(繆仲淳說:疝氣是腎虛,寒濕之邪乘虛而入所致,丹溪認為疝氣與腎無關,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但是,如果疝氣最初是由濕邪引起的疾病,後來轉變成濕熱,則藥物治療應該根據寒熱先後的不同而區分為兩途,這樣才合適。

3. 七十一、〔骶〕

(俗呼為尾骨,長強穴分也,一名橛骨,亦謂之窮骨)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又曰: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又屬足少陰腎經。(《明堂經》曰:長強一穴,在脊骶端窮骨下宛宛中,乃督脈別絡,足少陰所結也。沈承之曰:脊骶端,屬足少陰腎、少陽膽經之結會也)。

白話文:

尾骨,也叫長強穴,又名橛骨、窮骨。它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的交會穴。(《靈樞》中說:督脈的分支,叫做長強,沿着脊柱兩側向上延伸到頸項部,然後散佈到頭部。另有記載:小便不通,刺足少陰經、足太陽膀胱經和骶骨上方的長強穴,要使用長針。)長強穴還屬於足少陰腎經。(《明堂經》中說:長強穴位於脊柱末端,尾骨下方的凹陷處,是督脈的分支,足少陰經的交會穴。沈承之說:脊柱末端,是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處。)

4. 七十二、〔尻〕

(即臀也,尻骨曰八髎骨。尻骨兩旁,各有四骨空,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八穴,故曰八髎骨也)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衝脈之會(《靈樞》曰:營氣合足太陽,循脊下尻。又曰: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髆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所生病者,腰、尻、膕、踹、腳皆痛。

白話文:

八髎骨就是臀部,尻骨又稱八髎骨。尻骨的兩旁各有四個骨間的空隙,分別叫做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加起來有八個穴,所以稱作八髎骨。八髎骨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衝脈會合的地方。(《靈樞》上說:營氣匯集於足太陽膀胱經,沿著脊背流向臀部。又說: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腦後穿過,沿著脊背下行,貫穿臀部,進入大腿後側的膕中。得了這種病的人,腰部、臀部、膕、小腿後面、腳都感到疼痛。

《素問》曰:督脈之絡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又曰: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注:脽,臀肉也。沈承之曰:人身有一谷八溪。肉之大會為谷,一谷者,臀也。肉之小會為溪,八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溪谷之間,以行營衛,以會大氣、故督脈之絡,別繞臀,衝脈為血海,主灌滲溪谷。

白話文:

《素問》中說:督脈的支脈繞著臀部,在小陰經與巨陽經中交會。又說:太陽經引起的腰腫筋痛,注:筋指臀部的肉。沈承之說:人身上有一谷八溪。肉的聚集之處稱之為谷,一谷,就是臀部。肉的較小的聚集之處稱之為溪,八溪,就是兩個肘部、兩個膝蓋和四個手腕。溪谷之間,運輸營衛之氣,會聚大量的氣,所以督脈的支脈繞著臀部,衝脈是血海,主導著灌注和滲透溪谷。

顧英白曰:經言肉之大會,皆指諸經絡耳,經有十二,故大谷亦十二,孫絡三百六十五,除十二經之腧穴,故小溪三百五十三,非止一谷八溪也。況經無一谷之文,不知承之何據而云此)。

白話文:

顧英白說:經典中說的「肉之大會」,皆是指各條經絡罷了,經絡有十二條,所以谷穴也有十二個,孫絡有三百六十五個,除去十二經的腧穴,所以小溪有三百五十三個,並非只有一個谷穴,八個溪穴。況且經書中並沒有「肉之大會」是一個谷穴,八個溪穴的說法,不知道他是根據什麼而這樣說的。

兼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注: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髎,而循尻骨內入腹,故腰痛則引少腹,控於䏚中也,腰尻骨間曰解是也)。又屬足少陰腎經、少陽膽經(《靈樞》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又曰:足少陽之筋,前者結於伏兔,後者結於尻。其病膕筋急,引髀後,轉引尻)。

白話文:

  1. 屬於足太陰脾經。(《素問》說:邪氣侵犯足太陰的絡脈,會使人腰痛,牽引少腹控䏚,不能仰臥呼吸,刺腰尻的解穴可以緩解。注:足太陰的絡脈,從大腿合於陽明經,向上貫穿尻骨中間,與厥陰、少陽經結於下髎穴,然後沿著尻骨內側進入腹部,所以腰痛就會牽引少腹,控於䏚中。腰尻骨之間的穴位叫做解。)

  2. 又屬於足少陰腎經、少陽膽經。(《靈樞》說:腎氣不足就會腰尻疼痛,不能俯仰,稱為狐疝。)

5. 七十三、〔魄門〕

(即肛門也,又謂之下極。舊重出大便者非)屬手太陰肺經(孫景思曰:肛門者,肺之下口也,內通於肺,故曰魄門。肺與大腸為表裡,故肺實則大腸熱,熱則秘結;肺虛則大腸寒,寒則脫肛。《素問》曰: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王海藏曰: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肺與大腸為通道。

白話文:

肛門,又稱下極。以前認為,經常排便的人不屬於手太陰肺經(孫景思說:肛門是肺的下口,內部與肺相通,所以稱之為魄門。肺與大腸是表裡關係,肺實則大腸熱,熱則祕結;肺虛則大腸寒,寒則脫肛。《素問》說:肺咳不止,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王海藏說:賁門在上,主導往來,魄門在下,主導收閉,所以肺與大腸是通道。

注:賁門,胃門也)。又屬手陽明大腸經(《素問》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注: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王海藏曰:年高虛人,大腸燥結,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主之;脈沉在血,桃仁、陳皮主之。所以俱用陳皮者,以手陽明與足太陰,俱為表裡也。

白話文:

賁門,亦即胃門。賁門,還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素問》說:大腸是傳導糟粕的官道,變化萬千之物從這裏排出。注:傳導,意思是傳導不潔之物。變化,意思是變化萬物之形。王海藏說:年紀大虛弱的人,大腸乾燥而結塊,不能過度泄瀉,脈浮在氣分上,用杏仁、陳皮爲主藥;脈沉在血分上,用桃仁、陳皮爲主藥。之所以都用陳皮的原因是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太陰脾經,二者都是表裏關係。

朱丹溪曰: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中藏》曰: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

白話文:

朱丹溪說:大腸是邪氣墜下的重症,其重量即使到了廁所後也不會減輕;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量到了廁所後隨之減輕,以米殼等澀劑,固護其滑,收斂其氣,用藥也能治癒。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的正脈,分支進入到大腿後面的中段,其中有一條從臀部五寸以下分支,進入肛門。《中藏》說: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困難、痛苦、重痛;虛寒,則大小便泄瀉不止。

李東垣曰:防己,大苦寒純陰,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方可審用;若上焦濕熱,則不可用。陳良甫曰:臟腑氣實,皆生於濕熱,隨所停之處而成病。故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若大小腸俱熱所結,則煩滿,而大小便俱不通也)。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使不利,取足少陰。

白話文:

李東垣說:防己非常苦寒屬純陰,可以宣洩血中的濕熱,通暢血中的阻滯,補陰瀉陽,幫助秋冬,宣洩春夏的藥。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絡,導致陰陽不通時,方可慎重使用;若上焦有濕熱,則不能使用。陳良甫說:臟腑氣實,都生於濕熱,根據停積的地方形成不同的疾病。因此,濕熱結在於大腸,則大便不通;濕熱結在小腸,則小便不通;若大腸和小腸都因濕熱而結實,則會煩躁、腹滿,且大、小便都不通。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說:厥氣侵犯了喉嚨導致不能說話,手腳冰冷,大便不暢,屬於足少陰腎經病症。

《素問》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畏濕。王太僕曰: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閟,則胃填滿。蓋腎者,胃之關也。王海藏曰:以在下言之,則便溺俱陰;以前後言之,則前氣後血:以腎言之,則總主大小便難。溺塞閉結,俱為水少。經言: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辛。

白話文:

《素問》說:北方的顏色是黑色的,與腎臟相通,並與兩個陰穴相連,畏懼潮濕。王太僕說:腎氣旺盛,則兩個陰穴通暢;兩個陰穴閉塞,則胃部就會脹滿。腎臟是胃部的緊要關口。王海藏說:就人體下部而言,大小便都是陰性的;就人體前後部位而言,前面是氣,後面是血;就腎臟而言,主宰大小便的排泄。小便閉塞不通,大小便失禁,都是因為水液不足。經書中說:在體內有熱邪侵襲時,可以用鹹味、寒涼的藥物治療,並輔以苦味、辛味藥物。

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為使。戴復庵曰:每日五更初洞瀉者,此病在腎分,米飲下二神丸,或合五味子散,名為四神丸,治之尤妙)。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厥而腹中榖榖,便溲難,取足太陰。《素問》曰: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注:倉廩謂脾胃,門戶謂魄門,要,謂禁要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芒硝和大黃,互相搭配做為輔助。戴復庵說:每天凌晨五更時分最早開始腹瀉,這種病在腎臟,用米飲送服二神丸,或與五味子散配合,叫四神丸,治療效果尤其神奇。又屬於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中說:腹中雷鳴,排便小便困難,治療應取足太陰。 《素問》中說:倉庫不貯藏,門口就沒有人把守。註解:倉庫是指脾胃,門口是指魄門,把守是指禁止要害。

王海藏曰: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即所謂脾約症也。經云:燥者潤之。故張仲景用麻子仁入足太陰、手陽明,以潤二經之燥,腸結可通也。張潔古曰: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主之;胃虛不能食,小便清利,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王海藏說:汗多、胃熱、大便不通,這三個症狀都是因為燥熱而導致津液不足,這就是所謂的「脾約症」。經典中說:乾燥的話就要潤澤它。因此,張仲景使用麻子仁加入足太陰(脾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以滋潤兩經的燥熱,腸結就可以通暢了。張潔古說:臟腑的奧祕,不可一概而論。胃實而大便不通的人,能夠飲食,小便赤黃,應該用麻仁丸來治療;胃虛不能吃東西,小便清利,應該用厚朴湯來治療。

實者秘物也,虛者秘氣也。戴復庵曰: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以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曰無飽死痢疾)。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又曰: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劉河間曰:大便澀滯,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生風,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故也)。

白話文:

中醫學認為,痢疾是實證和虛證同時存在的。戴復庵說:痢疾,古稱「滯下」,是因氣滯形成積滯,積滯而成痢疾,治療方法應以順氣為先,須要開胃,所以說「沒有人會吃得過飽而死於痢疾」。痢疾還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經發生的疾病有胸悶、嘔吐、腹瀉等。又說:陰經脈絡受傷,則血向內溢出,血向內溢出,就會便血。劉河間說:大便不通暢是因火氣旺盛剋制金氣,不能平抑木氣,肝木生風,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