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7)

回本書目錄

前編·分野 (17)

1. 三十三、〔人迎〕

(結喉兩旁動脈)屬足陽明胃經(人迎,在結喉兩旁,應手之動脈也,又名天五會。《靈樞》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又曰: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又曰: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因令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王啟玄曰:胃脘之陽,人迎之氣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痛處。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

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龐安常曰: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氣口,二脈相應,如兩引繩。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秦越人但取手太陰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盡取諸穴,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杳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矣)。

又統屬手足六陽經(《靈樞》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白話文:

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屬於足陽明胃經。這個穴位又叫做天五會。《靈樞》說,頸側的動脈就叫做人迎,它屬於足陽明經,位置在嬰筋的前面。《靈樞》還說,人迎穴是胃氣分流到陽明經的地方,所以陰陽之氣的上下運行,它的跳動應該是一致的。如果陽氣的病導致陽脈變小,或者陰氣的病導致陰脈變大,都是不正常的。陰陽之氣如果都靜止不動,或者都快速跳動,像兩條繩子互相拉扯一樣,就是病態。

《靈樞》又說,如果全身發熱,出現狂躁、胡言亂語、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東西,就要診視足陽明經絡和大絡脈。讓病人仰臥,醫生坐在病人頭前,用雙手的四指按壓住頸動脈,持續按住,然後邊按邊推揉,往下推到缺盆穴的位置,再回到原位重複。直到熱退了才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的治療方法。王啟玄認為,胃脘的陽氣,就是人迎穴的氣。胃是水穀的海洋,所以診察人迎穴的氣,就可以知道疼痛的部位。人迎穴的脈搏,通常左邊比較小,右邊比較大。

左邊脈搏小通常是反映臟腑的情況,右邊脈搏大通常是反映六腑的情況。龐安常認為,診脈最重要的就是人迎和氣口這兩個脈,這兩個脈相互應和,就像兩條繩子互相牽引。所謂的人迎,就是在喉嚨旁邊取的脈,是《內經》所說的陽氣分流的地方。秦越人只是取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後一寸九分的地方,來配合陰陽的數字,從而診斷出關格之脈。但是這樣做,沒有完全考慮到每個穴位的作用,也沒有先理解喉部和手部引繩的意義,就無法了解寸口陰陽和關格之脈的由來。

人迎穴還統屬於手足六陽經。《靈樞》說,人迎脈搏如果跳動一次強盛,是足少陽經有病,如果一次強盛且躁動,是手少陽經有病;人迎脈搏如果跳動兩次強盛,是足太陽經有病,如果兩次強盛且躁動,是手太陽經有病;人迎脈搏如果跳動三次強盛,是足陽明經有病,如果三次強盛且躁動,是手陽明經有病;人迎脈搏如果跳動四次強盛,而且又大又數,就叫做「溢陽」,溢陽屬於外格,是無法治癒的絕症。《靈樞》又說,寸口脈主身體內部,人迎脈主身體外部,兩者互相應和,一同來去,就像兩條繩子大小相同。

春夏時節人迎脈稍微大一點,秋冬時節寸口脈稍微大一點,這樣就叫做正常人。如果人生病,他的寸口脈和人迎脈的大小相同,以及浮沉程度相同,這種病就很難治好。

2. 三十四、〔肩端〕

(即髆前髃骨也,俗呼為肩頭)屬手陽明大腸經、陽維脈之會(《靈樞》曰:手陽明之筋,從肩髃上頸。又曰:手陽明所生病者,肩前臑痛。又曰:手陽明之正,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筋,繞臑外廉,上肩走交頸,合手太陽。

又曰: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而出足少陽之後。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後,至肩上,卻走手少陽之前,入缺盆之中)。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又曰:手太陽之別,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又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從腋外後廉,結於肩髃,其病肩不舉)。

白話文:

肩端,也就是指肩膀前方的髃骨(俗稱肩頭)這個部位。

這個部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靈樞》提到,手陽明經的筋脈,從肩髃往上到脖子。又說,手陽明經所引起的疾病,會有肩部前方的上臂疼痛。還說,手陽明經的主幹,沿著胸部乳房,在肩髃處分開,進入柱骨下方。

肩端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靈樞》提到,手少陽經的筋脈,環繞著上臂外側,往上到肩膀,交會於頸部,與手太陽經會合。又說,手少陽經的脈絡,沿著上臂外側往上到肩膀,接著到足少陽經的後方。還說,足少陽經的脈絡,沿著頸部,在手少陽經的後方行走,到達肩膀,接著回到手少陽經的前面,進入缺盆。

肩端還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提到,手太陽經的主幹,直向下行,在肩關節處分開,進入腋窩,通往心臟。又說,手太陽經的分支,往上到手肘,連結肩髃。如果這個部位的實證,會造成關節鬆弛、手肘無法活動;如果虛證,則會產生肉贅,小的像指甲上的結痂。這些病變,都發生在分開的地方。還說,足太陽經的筋脈,它的分支,從腋窩外側後方,連結到肩髃,這個部位的疾病會導致肩膀無法舉起。

3. 三十五、〔髆〕

(肩後骨也,亦謂之肩胛)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之會(《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至肩上。是動則病肩似拔,臑似折。又曰:手太陽之筋,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又曰:足太陽之脈,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李東垣曰,肩背痛不能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不行,以風藥散之)。

又屬手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胛)。

白話文:

「髆」,指的是肩胛骨,也就是肩後面的骨頭。這個部位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處。《靈樞》說,手太陽經脈循著上臂外後側,出來到肩關節,環繞肩胛骨,到達肩上。這個經脈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肩部感覺像要脫臼一樣,上臂也感覺像要斷掉。另外,《靈樞》還說,手太陽經筋繞著肩胛骨,如果這個地方生病,會導致肩胛骨周圍疼痛,甚至牽引到頸部也疼痛。《靈樞》又說,足太陽經脈循著肩膊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李東垣認為,肩背疼痛無法回頭,這是手太陽經氣鬱滯不通,要用祛風藥來疏散。

另外,肩胛骨也與手陽明大腸經有關。《靈樞》說,手陽明經筋的分支繞著肩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