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8)
前編·分野 (18)
1. 七十四、〔纂間〕
(前陰、後陰之間,會陰穴分也)屬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素問》曰:下陰別一。注:下陰,即會陰穴也,是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故曰下陰別一也。又曰:屏翳兩筋間,為篡內深處,即下極之俞,是督脈之起處。又曰:督脈之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白話文:
會陰穴位於前陰和後陰之間,是任脈的別絡,挾督脈和衝脈的交會之處。《素問》中說:「下陰別一。」注釋:「下陰」,即會陰穴,是任脈的別絡,挾督脈和衝脈的交會之處,所以說「下陰別一」。又說:「屏翳兩筋之間,為篡內深處,即下極之俞,是督脈的起處。」又說:「督脈之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2. 七十五、(髀〕
(股外骨也)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筋,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又曰:足少陽之脈,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前廉〕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筋,循伏兔上結於髀樞,其病轉筋,髀前腫。《素問》曰: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白話文:
股外骨也)屬於足少陽膽經治療骨折的藥方。(《靈樞》說:足少陽的筋,其支別起於外輔骨,向上走膽經的經絡。又說:足少陽的脈,經過季脅,向下合於髀厭中,以下循著大腿的外側)。〔前廉〕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足陽明的筋,循伏兔向上結於髀樞,其病轉筋,大腿前部腫脹。《素問》說:胃脈搏動堅硬而長,其顏色赤,當病骨折)。
〔後廉〕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脈,是動則病髀不可以曲)。兼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循陰股結於髀,其病陰股引髀而痛。又曰: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
白話文:
〔後廉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如果動了它就會導致大腿無法彎曲的疾病)。同時也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經的筋,沿著人的陰股,末端連結著大腿,如果發生疾病,陰股會牽引著大腿而疼痛。又說:脾臟有邪氣,那邪氣就會留在兩條大腿上)。
3. 七十六、〔股〕
〔中間〕(髀之內也)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際中)。〔前廉〕屬足太陰脾經〔後廉〕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又曰:足少陰之脈,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所生病者,股內後廉痛。又曰: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痹痛)。
白話文:
大腿內側(大腿骨內側)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經的脈絡,從大腿後側內側的邊緣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毛孔之間。)大腿內側前面屬於足太陰脾經;大腿內側後面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太陰經的脈絡,沿著小腿骨後面,交出與足厥陰經的前方,向上到大腿內側的前側邊緣。又說:足少陰經的脈絡,從大腿後側內側邊緣出來,向上到股骨後面內側的邊緣。腰脹痛的疼痛,麻痹疼痛的大腿內側後面的邊緣。又說:腎經脹滿,腹部脹滿,背部痠痛,腰部麻痹疼痛。)
4. 七十七、〔膝〕
〔骸關附〕(股下䯒上,相接處也。膝解為骸關)統屬足厥陰肝經、少陰腎經(《素問》曰:厥陰之厥,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李東垣曰: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腎二經伏熱。王海藏曰:木瓜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者不可缺也)。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入腹。
白話文:
〔骸關附加〕(股骨下端與脛骨上端相接的地方,膝關節是骸關)統屬於足厥陰肝經和少陰腎經。(《素問》說:厥陰之厥,是喜歡睡覺、蜷縮膝蓋,陰縮腫,腿內部熱。李東垣說:腳膝關節痿弱,走路乏力或疼痛,就是肝腎二經隱藏的熱症。王海藏說:木瓜入肝,所以能增強筋骨和血液,腰腎腳膝無力的人不可缺少)。另外也屬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足太陰之脈,從膝蓋股骨內側前邊向上,進入腹中。)
所生病者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又曰:足陽明之筋,上結於膝之外廉)。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筋,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病膝不可屈伸。《素問》曰:少陽腰痛,刺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沈承之曰:膝外廉輔骨,屬足少陽膽經;外前廉,屬足陽明胃經;內廉膝曲橫紋頭,屬足厥陰肝經;內前廉,屬足太陰脾經)。
白話文:
那些生病的人不能躺下,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脹。又說:足陽明經的筋,向上附著於膝蓋外面。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足少陽經的筋,循著小腿外側,附著於膝蓋外側,患有此病,膝蓋不能屈伸。《素問》說:少陽經腰痛,刺取成骨之端的骨縫放出出血。成骨,在膝蓋外側的骨頭獨自突起的地方,夏天不出血。沈承之說:膝蓋外側的輔骨,屬足少陽膽經;外側的前邊,屬足陽明胃經;內側膝蓋彎曲橫紋的頭部,屬足厥陰肝經;內側的前邊,屬足太陰脾經。
5. 七十八、〔臏〕
(膝蓋骨也,又名為連骸骨)統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刺膝臏,出液為跛。注:膝為筋府,筋會於膝中,液出筋干,故跛也)。〔內廉〕屬足太陰脾經。〔外廉〕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注:絡外廉,則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靈樞》曰:足陽明之脈,抵伏兔,下膝臏中。所生病者,膝臏腫痛)。
白話文:
膝蓋骨,又稱連骸骨,屬於足厥陰肝經。《素問》說:刺膝臏,出液就會跛腳。這是因為膝蓋是筋的聚集地,筋會合在膝蓋中央,液體從筋幹中流出,所以會跛腳。膝蓋骨內側屬足太陰脾經,外側屬足陽明胃經。《素問》說:刺散脈,在膝蓋前骨肉分際處,連結外側束脈,會引起三痏病。這是因為絡外廉,是太陰之絡,青色而明顯。《靈樞》說:足陽明之脈,到達伏兔穴,下至膝蓋骨中間。此脈所生病症,是膝蓋骨腫痛。
6. 七十九、〔膕〕
(膝之後曲處,委中穴分也)統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又曰: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素問》曰:膝痛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注:痛而膝如別離者,則治足太陽、少陰之滎穴。足太陽滎,通谷穴也;足少陰滎,然谷穴也)。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筋,循跟結於膕。
白話文:
膝蓋後面彎曲的地方,就是委中穴所在位置。委中穴歸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經正經,到達膕中,分支與太陽經相合。又說:腎臟有邪氣,那麼邪氣就會停留在兩膕。《素問》說:膝蓋疼痛如果好像要分開,就治療足太陽經、少陰經的滎穴。注釋:疼痛而膝蓋好像要分開的,就治療足太陽經、少陰經的滎穴。足太陽經的滎穴,是通谷穴;足少陰經的滎穴,是然谷穴。)委中穴也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陽經的肌腱,沿著腳後跟,連結到膕。)
又曰: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膕如結。又曰:膕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歷絡,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兼屬衝脈(《靈樞》曰:衝脈與少陰之大絡,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
白話文:
又說:足太陽經的脈絡,如果活動過度,則膕部疼痛,好像結塊一樣。又說:膕中外側的邊緣,叫做委陽,是足太陽經的絡脈。手少陽經,三焦是足少陽、太陽經的別絡,也是太陽經的別脈,在距離腳踝五寸的地方,分別進入貫穿腨腸,從委陽穴出來)。兼屬於衝脈(《靈樞》說:衝脈和少陰經的大絡脈,沿著陰股的內側邊緣,斜著進入膕中)。
7. 八十、〔䯒〕
(脛骨之近足而細於股內者也,亦名之為骬骨)。〔內廉〕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素問》曰:脾脈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又曰: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外廉〕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下循脛外廉。
白話文:
脛骨接近足部而且比股骨細的部分,也被稱為「骬骨」。
(內側骨緣)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脈絡,沿著腳踝內側前面,向上經過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面,交會於厥陰經之前。
《素問》說,脾脈柔軟而且散亂,脈象顏色不華潤的人,應當有足部腫脹的疾病,如水腫的症狀。又說太陰經和厥陰經逆亂,就會使足部腫脹,行動困難、攣急,引起心痛並牽引到腹中。
(外側骨緣)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說,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向下沿著脛骨外側。
所生病者,骬外廉、足跗上皆痛。又曰:病始於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素問》曰:膝痛連䯒若折,治陽明中俞髎。注:陽明俞髎,三里穴也,在膝下三寸,骬骨外廉,兩筋間宛宛中是穴)。
白話文:
如果有人得了這種病,小腿外側、腳背上面都會感到疼痛。另外,也有人說這種病是從小腿開始的,那麼就先取足陽明經的穴位,用針刺出汗。《素問》中說:膝蓋疼得好像斷了一樣,治療的方法是在陽明經上取中俞和髎穴。注:陽明經上的中俞和髎穴,就是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小腿外側,兩條筋的中央,就是這個穴位。
8. 八十一、〔腨〕
(腓腸也,俗呼為足肚)〔內廉〕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腎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靈樞》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外廉〕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循髀外後廉,合膕中,以下貫腨內。
白話文:
腓腸肌,俗稱為小腿肚,內側部分屬於足少陰腎經。(《素問》中說,腎臟疾病的內在病症在腰、脊和骨髓,外部病症則在外側的谿谷和膝蓋正後方。在《靈樞》中說,人體有五個部位,伏兔是第一個部位,腓腸肌是第二個,腓腸肌就是小腿肚,背是第三個部位,五臟俞穴是第四個部位,頸項是第五個部位,如果這五個部位長有癰疽,那就沒救了。)腓腸肌的外側部分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靈樞》中說,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沿着大腿外側後緣行進,匯合在膕中,然後穿過小腿肚的內側部分。)
是動則病腨如裂。又曰:足太陽之筋,其別者結於腨外。《素問》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注:三陽,謂太陽。㾓,痠疼也。又曰:刺腨腸內陷為腫。注:腨腸之中,足太陽脈也,太陽氣泄故為腫)。
白話文:
活動時,大腿肌肉收縮劇烈,疼痛如同撕裂一樣。又說:足太陽經的經筋,分支結集於大腿外側。《素問》說:三陽經發病,會出現寒熱,下肢會出現腫脹,還會有痿弱、麻木、痠痛的症狀。注:三陽,是指太陽經。痠痛,指痠痛疼痛。又說:針刺大腿肌肉,會導致腸臟內陷而出現腫脹。注:大腿肌肉的內部,是足太陽經的脈絡,太陽經氣外泄,所以會出現腫脹。
9. 八十二、〔內踝〕
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大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又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半中。
白話文:
屬於足太陰脾經(《靈樞》說:足太陰的經脈,沿著大拇指內側的白色肉際,經過核骨之後,向上內踝的前緣。又說:經脈一共有十二條,都隱藏在肌肉之間,很深而看不到。其中最容易看到的是,足太陰經過內踝之上,沒有什麼遮蓋所以看的見。其他經脈浮在上而容易看到的,都是絡脈)。又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說:足少陰的本始,在內踝下上三寸半當中。
《素問》曰: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全元起曰:內踝之上,陰交之出,通於膀胱,繫於腎。腎為命門,有以取之,以明吉凶也。)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沈承之曰:內踝骨中央上至腰,屬足厥陰肝經,上踝骨三寸,名三陰交穴。
白話文:
《素問》說:在內踝上刺入少陰穴二痏,在春天不要見血,如果出血嚴重,就不能再刺了。全元起說:內踝上方,是陰交穴,該穴與膀胱相通,與腎臟相連。腎臟是生命之門,有以取之,以辨吉凶禍福。該穴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的經絡,沿著足背的上緣,從內踝一寸處,向上到踝骨八寸,在太陰穴之後交出。沈承之說:內踝骨中央向上到腰部,屬足厥陰肝經,踝骨向上三寸,名為三陰交穴。
屬足三陰脾、腎、肝經之交會。內前廉,屬足太陰脾經;內後廉,屬足少陰腎經)。又屬陰蹺脈、衝脈(《靈樞》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又曰:衝脈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難經》曰: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
白話文:
-
屬於足三陰脾、腎、肝經的交會處。內側的前緣,屬於足太陰脾經;內側的後緣,屬於足少陰腎經。
-
又屬於陰蹺脈、衝脈。《靈樞》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別脈,起始於然骨的後面,向上行至內踝的上方。又說:衝脈與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的後面,進入足下。《難經》說:陰蹺脈,起始於腳跟的中間,沿着內踝向上行走,直到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