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14)
前編·分野 (14)
1. 五十七、〔脅肋〕
(肋者,脅之骨,脅總而肋分也。舊云無骨曰脅者,大誤也)統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貫膈布脅肋。又曰:廣胸及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肋骨偏舉者肝偏傾也。又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曰:其臟肝,其病內舍胠脅。
又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又曰:肝病頭目眩,嘔泄,脅支滿。又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朱丹溪曰:脅痛,肝火盛,木氣實。肝火盛,以薑汁下當歸龍薈丸以瀉之;木氣實,以川芎、蒼朮、青皮、當歸之類泄之。
又曰:去滯氣,用青皮,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人多怒,脅下有鬱積,固宜以此解二經之實。若二經氣不足者,當先補血,少加青皮可也。戴復庵曰:脅痛別無雜症,在左為肝經受病,宜用川芎、枳殼、甘草;在右為肝移熱於肺,宜用薑黃、枳殼、桂心、甘草)。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循脅裡出氣街。
是動則病脅痛,不能轉側。《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能息,咳而汗出。又曰: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又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李東垣曰:兩脅痛,刺少陽丘墟。丘墟穴在兩足外踝下,微前骨縫陷中,乃足少陽經之原穴也)。
兼屬足太陰脾經、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病兩脅痛引膺中。沈承之曰:脅前屬足少陽膽經,脅後屬足太陽膀胱經)。
白話文:
肋骨是脅部的骨頭,脅部是總稱,肋骨是分支。(過去說沒有骨頭的部位叫脅部,這是大錯特錯的。)脅部主要歸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貫穿橫膈膜分布在脅肋部。又說:胸部寬闊且腳踝粗壯的是肝臟位置偏高,胸脅部緊湊與腳踝緊靠的是肝臟位置偏低;胸脅部強壯的是肝臟堅實,脅骨脆弱的是肝臟虛弱;胸部和腹部協調的是肝臟位置端正,肋骨偏斜聳起的是肝臟位置偏斜。又說:病邪在肝,就會兩脅中間疼痛。《素問》說:肝臟的疾病,會表現在脅肋部。
又說:青色的脈象,來時長而左右彈動,如果有積氣在心下並延伸到脅肋部,就叫做肝痹。是受到寒濕引起的,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會出現腰痛、腳冰冷、頭痛的症狀。又說:肝病會導致頭暈眼花、嘔吐腹瀉、脅部脹滿。又說:肝脈搏動堅硬且長,顏色不是青色,應該是會出現搏動的病症。因為血在脅下,會導致呼吸困難。朱丹溪說:脅痛是因為肝火旺盛,肝木之氣太過實盛。肝火旺盛,可以用薑汁送服當歸龍薈丸來瀉火;肝木之氣太過實盛,可以用川芎、蒼朮、青皮、當歸等藥物來疏泄。
又說:要去除滯氣,可以使用青皮,青皮是肝經和膽經的藥。人如果容易發怒,脅下有鬱積,應該用青皮來疏通這兩條經絡的實邪。如果這兩條經絡氣不足,應該先補血,再少量使用青皮。戴復庵說:脅痛沒有其他雜症,如果痛在左邊,是肝經受病,應該使用川芎、枳殼、甘草;如果痛在右邊,是肝熱轉移到肺部,應該使用薑黃、枳殼、桂心、甘草。脅部也歸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脅部的裡面出來,通向氣街。
出現病症會導致脅痛,不能轉身。《素問》說:病邪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會讓人脅痛不能順暢呼吸,咳嗽時會出汗。又說:少陽之氣過盛,會導致筋脈麻痺,脅部脹滿。又說:傷寒三天,少陽經受到侵犯,它的脈絡沿著脅部連通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痛和耳聾。李東垣說:兩脅痛,可以針刺少陽經的丘墟穴。丘墟穴在兩腳外踝骨下方,稍微靠前骨縫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原穴。
脅部也兼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太陰脾經的筋,沿著腹腔內部,結於肋骨,散布在胸中,它的病症會導致兩脅痛,並牽引到胸部。沈承之說:脅部的前面屬於足少陽膽經,脅部的後面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2. 五十八、〔季脅〕
(脅下也)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脈,循胸過季脅下。又曰:足少陽之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素問》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又曰: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中藏》曰: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婦人月水不來,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兼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合賁下,抵季脅,其病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朱丹溪曰:左脅多因留血作痛,右脅悉是痰積作痛。
痰氣亦有流注於左者,然必與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又屬五臟之會(《難經》曰:臟會於季脅。注:臟,五臟也。季脅,章門穴也,一名脅髎。在臍旁左右各九寸,直季脅,乃足厥陰之穴。帶脈發於此,脾之募也。脾受穀氣,播敷各臟,故臟會於季脅,不能食而熱,可灸章門。
張潔古曰:脅痛者肝也,身熱而煩者心也,體重而滿者脾也。寒熱者肺也,足脛寒而逆者腎也)。
白話文:
(季脅)位於脅部下方,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足少陽經脈,沿著胸部經過季脅下方。又說:足少陽經脈的分支,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內部,歸屬於膽)。也屬於足厥陰肝經(《靈樞》說:如果過於大怒,氣往上衝而不向下,積聚在脅下,就會損傷肝臟。《素問》說:肝臟有病的人,兩邊脅部下方會疼痛,牽引到小腹,使人容易發怒。又說:肝咳的症狀,咳嗽時兩脅下方疼痛,嚴重時不能轉動身體,轉動就會感到兩邊脅下脹滿。《中藏經》說:肝臟虛寒,則脅下會堅硬疼痛,眼睛失明、手臂疼痛,發冷像瘧疾一樣,不想吃東西,婦女月經不來,呼吸急促,脈象是左關部位沉而無力,就是這種情況)。還兼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經的筋,會合在賁門下方,到達季脅,其病症是呼吸困難、脅部急迫、吐血,治療方法是用燒灼的針來迅速刺入,以次數來判斷療效。朱丹溪說:左邊的脅痛多半是因為瘀血造成疼痛,右邊的脅痛都是因為痰液積聚造成疼痛。痰氣有時也會流注到左邊,但必然是和血瘀一起造成疼痛,不像右邊的脅痛和血瘀無關)。此外,季脅也屬於五臟之氣交會的地方(《難經》說:五臟之氣會聚於季脅。註解: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季脅,指的是章門穴,又名脅髎穴,位於肚臍旁左右各九寸,正對著季脅,是足厥陰經的穴位。帶脈從這裡發出,也是脾臟的募穴。脾臟接收食物的精華,分佈到各個臟腑,所以說五臟之氣會聚於季脅,如果不能進食並且發熱,可以針灸章門穴。張潔古說:脅痛是因為肝臟的問題,身體發熱煩躁是因為心臟的問題,身體沉重脹滿是因為脾臟的問題,忽冷忽熱是因為肺臟的問題,腳腿冰冷逆反是因為腎臟的問題)。
3. 五十九、〔䏚〕
(季脅之下,挾脊兩旁空軟處也)屬足少陰腎經、帶脈之會(《靈樞》曰:足少陰之正,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王太僕曰:腎之外當䏚)。又屬足少陽膽經、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乘䏚季脅,其病䏚季脅痛。《素問》曰: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譩譆穴在肩膊內廉,挾第六椎下,以手厭之,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此足太陽脈氣所發也)。
白話文:
(䏚這個部位指的是)季脅(肋骨下緣)下方,在脊椎兩側,柔軟空虛的地方。這個部位屬於足少陰腎經和帶脈交會之處。(《靈樞》說:足少陰腎經的主幹,到達腎臟,在第十四椎(腰椎)的地方分支出來,屬於帶脈。王太僕說:腎臟的外面,對應的就是䏚這個部位)。䏚這個部位也屬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足少陽膽經的經筋,直行向上經過䏚和季脅,如果這裡生病會引起䏚和季脅疼痛。《素問》說:䏚的經絡連接到季脅,會牽引小腹產生疼痛和脹滿,可以針刺譩譆穴來治療。
譩譆穴在肩膊內側,在第六胸椎下方,用手按壓,讓病人發出「譩譆」的聲音,手指下就會感覺到脈動,這裡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
4. 六十、〔腰〕
(尻上橫骨也)統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別,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逆則煩心,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又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際色夭,死於季夏也。《素問》曰: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又曰:腎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注:踹,腓腸也,又曰: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又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又曰:腎咳之狀,咳則腰脊相引而痛。又曰: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又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注:高骨,腰高之骨也。朱丹溪曰: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則凡衝風受濕,傷冷蓄熱,血澀氣滯,水積墮傷,與夫失志作勞,種種腰疼,疊見而層出矣。《三因方》云:腎著為病,其體重,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用溫散,腎著湯主之)。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
《素問》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李東垣曰:太陽氣虛,則邪客之。邪者,風、熱、寒、濕皆然。寒濕多而風熱少,又有房勞傷腎而腰痛者,此由陽虛不能運動也,宜補陽。若膏粱之人,久服湯藥,醉以入房,損其真陰,腎氣熱,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髓減骨枯,此由陰虛生內熱也,宜補陰。又曰:防風辛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症,正宜用之)。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素問》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朱丹溪曰:腰軟者皆腎肝伏熱,治宜黃柏、防己)。
兼屬足陽明胃經、少陽膽經(《靈樞》曰: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素問》曰: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又曰: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又曰: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
注:同陰,足少陽之別絡也)。又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甚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注:散脈,足太陰之別脈也)。
白話文:
腰部,指的是屁股上方的橫骨,主要與足少陰腎經有關。《靈樞》說,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向上與經脈匯合,走到心包下方,然後向外貫穿腰部和脊椎。如果腎經的病症是逆行的,會讓人心煩;如果屬於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屬於虛證,會導致腰痛。《靈樞》又說,腎的怒氣過盛且無法平息,會傷害人的意志,意志受傷就會健忘,腰部和脊椎無法彎曲伸展,陰毛邊緣的顏色會變得黯淡,到夏天末尾就會死亡。《素問》說,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疾病容易發生在腎臟,而病症的反應點在腰部和大腿。
《素問》又說,腎的疾病會影響到內部的腰脊和骨髓,外在則表現在腳踝和膝蓋。這裡的「踹」指的是腓腸肌。《素問》又說,如果腎脈搏動堅硬而長,且顏色發黃帶紅,可能會有腰部斷裂的疾病。《素問》又說,如果腎有熱病,會先感到腰痛和小腿痠軟,口渴而頻繁飲水,身體發熱,腰脊無法抬起,骨頭乾枯,骨髓減少,發展為骨痿。《素問》又說,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牽引腰脊疼痛。《素問》又說,腰部是腎的外部表現,如果腰部轉動不靈活,代表腎氣將要衰竭,如果腎氣強盛就能生存,如果衰弱就會死亡。
《素問》又說,過度用力會傷害腎氣,腰部高聳的骨頭也會損壞。這裡的「高骨」指的是腰椎。朱丹溪說,各經脈都貫穿腎臟,並連接到腰部和脊椎。如果腎氣虛弱,就會容易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導致受冷、積熱、血瘀氣滯、水腫、跌打損傷,以及因失意勞累等各種原因引起的腰痛,而且會反覆出現。《三因方》說,腎著病的症狀是身體沉重,飲食正常,小便正常,腰部以下會感到寒冷疼痛,好像腰間掛著五千錢的重量。治療方法宜用祛濕,並配合溫散的方法,可用腎著湯來治療。腰部也與足太陽膀胱經有關。《靈樞》說,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間。
《素問》說,足太陽膀胱經的瘧疾會讓人感到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升起。李東垣說,太陽經的氣虛,邪氣就會侵入。邪氣包括風、熱、寒、濕等,其中寒濕較多而風熱較少。還有因性生活過度而傷腎導致腰痛的情況,這是因為陽虛而無法運轉,應該補陽。如果是生活富裕的人,長期服用湯藥,酒醉後行房事,會損耗真陰,導致腎氣熱,腰脊疼痛無法抬起,久而久之會骨髓減少,骨頭乾枯,這是因為陰虛而產生內熱,應該補陰。《素問》又說,防風性辛溫,氣味輕薄,可以上浮而升陽。
如果出現脊椎疼痛,頸項僵硬,無法回頭,腰部像要斷裂,頸項像要被拔起,這是手足太陽經的病症,應當使用防風來治療。腰部也與足厥陰肝經有關。《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的病症會導致腰痛,無法彎腰伸直,男性會陰部疝氣,女性會少腹腫脹。《素問》說,厥陰經的病症會導致腰痛,腰部感覺像弓弩的弦一樣緊繃。朱丹溪說,腰部無力是因腎肝有伏熱,治療應使用黃柏和防己。
腰部也兼屬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靈樞》說,腰痛,如果疼痛向上,且有寒感,應取足太陽和陽明經;如果疼痛向上,且有熱感,應取足厥陰經;如果無法彎腰伸直,應取足少陽經。《素問》說,少陽經的病症會導致腰痛,感覺像針扎在皮膚裡,並且慢慢加重,無法彎腰伸直,無法回頭;陽明經的病症會導致腰痛,無法回頭,回頭時好像有東西在看著自己,容易悲傷。《素問》又說,肌肉裡的經脈的病症會導致腰痛,無法咳嗽,咳嗽時會引起筋脈收縮,可在肌肉裡的經脈刺兩針,位置在太陽經的外面,少陽經絕骨的後面。《素問》又說,陰經之間的聯絡脈絡的病症會導致腰痛,疼痛像小錘子在裡面敲擊,並且腫脹。這裡的「同陰」指的是足少陽經的分支。
腰部也與足太陰脾經有關。《素問》說,散脈的病症會導致腰痛而發熱,發熱嚴重時會感到煩躁,腰部下方感覺好像有橫木擋住,嚴重時會大小便失禁。這裡的「散脈」指的是足太陰脾經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