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6)
後編·樞要 (6)
1. 營衛篇第四
《內經》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是謂宗氣。乃傳之肺,循喉咽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兩焦謂中焦、下焦也),以溉五臟,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別出兩行營衛之道,故水穀之氣,精而清者為營,泌其津液,注之經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以應刻數焉(四末,四肢也。刻數,一日百刻之數也);其悍而濁者為衛,悍疾滑利,先行於四末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而不入經脈(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肓膜,謂五臟間隔中膜也。
以其氣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肓膜,令氣先通也);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臟腑。故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周行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隱括《靈樞·營衛生會》、《五味》、《邪客》、《衛氣》及《素問·痹論》五篇文)
《靈樞》曰:營行脈中,上應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身行氣一周,十分身之八,二十八宿,凡千八分。氣行五十周而脈終,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記。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趾次趾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至大趾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營氣篇》)。衛行脈外,亦應二十八宿。房至畢為陽,陽主晝;昂至尾為陰,陰主夜。故衛氣之行,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一日一夜,亦五十周於身有奇。
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其散者,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上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凡二十五周十分身之四,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白話文:
營衛篇第四
《內經》說:人體從食物中吸收精氣,食物進入胃部。其中較大、凝聚而不流動的精氣,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這就是宗氣。宗氣再傳輸到肺部,沿著喉嚨咽部貫穿心脈,進行呼吸。呼氣時排出,吸氣時吸入,天地精氣的出入比例,通常是呼氣三次吸氣一次。精微的氣息,首先從胃部的上焦和下焦(上焦、下焦指中焦、下焦)排出,滋潤五臟,五臟六腑都因此而獲得精氣。
營氣和衛氣的運行各有不同,因此,水穀之氣中,精純而清澈的稱為營氣,它分泌津液,注入經脈,化生為血液,滋養四肢末端,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運行(四末指四肢,刻數指一日一百刻的時間)。那些較為粗濁的氣則稱為衛氣,它運行迅速,滑利,先行於四肢末端皮膚之中、肌肉之間,熏蒸肓膜(五臟之間的隔膜),散佈於胸腹,而不進入經脈(皮膚之中、肌肉之間指脈外,肓膜指五臟間的隔膜)。
由於衛氣的氣息旺盛,因此能夠散佈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蒸肓膜,使氣先暢通;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經常從足少陰經的分支,間隔運行於臟腑。所以,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周而復始,不停地運行,五十次循環後再次會合,陰陽互相貫通,如同環狀沒有終點。
《靈樞》說:營氣在脈中運行,向上應對二十八星宿,共計三百六十個部位。人體氣機運行一週,是全身的八分之十,相當於二十八星宿,共計一千八百分之一。氣運行五十週後,脈象結束,結束後又重新開始,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因此,氣從太陰經出發,注入手陽明經,向上注入足陽明經;向下運行到足踝,向上注入大拇指之間,與太陰經會合;向上運行到達大腿根部,從大腿根部注入心中,循手少陰經從腋下出來,向下運行到小指,與手太陽經會合;向上運行經過腋下出來,內入眼內眥,上達頭頂下達項部,與足太陽經會合;循脊柱下達臀部,向下運行到小趾的末端,循足底,注入足少陰經;向上注入腎臟,從腎臟注入心臟,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從腋下出來,從兩筋之間出來,進入手掌,從中指末端出來,回到小趾次趾末端,與手少陽經會合,向上注入膻中,散佈於三焦;從三焦注入膽經,從脅肋注入足少陽經,向下運行到足踝之上,又從足踝到拇指之間,與足厥陰經會合,向上到達肝臟;從肝臟向上注入肺臟,向上循喉嚨,進入鼻孔,到達肛門。
它的分支,上額循頭頂下達項部中間,循脊柱進入骶骨,這是督脈;連結陰器,向上經過毛髮中間,進入臍中,向上循行腹部內側,進入缺盆,向下注入肺臟,然後再從太陰經出來。這是營氣的運行路線。衛氣在脈外運行,也應對二十八星宿。房宿到畢宿屬於陽經,陽經主宰白天;昂宿到尾宿屬於陰經,陰經主宰夜晚。所以,衛氣的運行,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週,晚上在陰經運行二十五週,一天一夜,也運行五十週,在人體運行有奇數。
因此,平旦時陰氣消盡,陽氣從眼睛出來,眼睛張開,氣就向上運行到頭部,循項部下達足太陽經,循背部下達小趾的末端;散佈的氣,從眼角銳利之處分出,到手太陽經,下達小指外側;散佈的氣,從眼角銳利之處分出,下達足少陽經,注入小趾次趾之間;散佈的氣,循手少陽經的分支,下達小指之間;分支的氣到達耳前,與頷脈會合,注入足陽明經,向下運行到足踝之上,進入五趾之間;散佈的氣,從耳下,下手陽明經,進入大拇指之間,進入手掌;到達足部時,進入足底,從內踝出來,向上運行陰經,再次與眼睛會合,因此為一周。共二十五週,相當於全身的四分之一,陽氣盡於陰氣,陰氣接受陽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