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5)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5)

1. 陰陽篇第二

《靈樞》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壽夭剛柔篇》)。《素問》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此所謂更逆更從也,然此特言其大概耳。

若足太陰脈下行,則不與諸陰同矣)。(《太陰陽明論篇》)

李東垣曰: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者,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者,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凡熱病晝則發熱,夜則安靜者,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者,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皆發熱煩躁者,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凡寒病,夜則惡寒,晝則安靜者,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者,陰氣上溢於陽中也。晝夜皆惡寒者,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矣。

白話文:

《靈樞》說,人體內部有陰陽,外部也有陰陽。在內部,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在外部,筋骨屬於陰,皮膚屬於陽。《素問》說,陽氣容易受到風邪影響,陰氣容易受到濕邪影響。所以陰氣從腳向上運行到頭部,然後向下沿著手臂到指尖;陽氣從手向上運行到頭部,然後向下到達腳。所以說,陽氣的病向上發展,到極限後向下;陰氣的病向下發展,到極限後向上(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交錯運行,但這裡只是說個大概。如果足太陰脈向下運行,則不與其他陰經脈相同)。

李東垣說:凡是疾病在白天加重,夜晚安靜的,是陽氣過盛的病,是氣的病而血沒有病。凡是疾病在夜晚加重,白天安靜的,是陰氣過盛的病,是血的病而氣沒有病。凡是熱病白天發熱,夜晚安靜的,是陽氣在陽分自己旺盛。白天安靜,夜晚發熱煩躁的,是陽氣下陷到陰分之中,叫做熱邪進入血室。白天夜晚都發熱煩躁的,是陽氣過重而沒有陰氣的制約,應當趕緊瀉掉過盛的陽氣,大力補益陰氣。

凡是寒病,夜晚怕冷,白天安靜的,是陰血在陰分自己旺盛。夜晚安靜,白天怕冷的,是陰氣向上溢到陽分之中。白天夜晚都怕冷的,是陰氣過重而沒有陽氣的制約,應當趕緊瀉掉過盛的陰氣,大力補益陽氣。白天怕冷,夜晚煩躁,吃不下東西的,叫做陰陽錯亂,這是要死的。

2. 臟腑篇第三

《內經》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藏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傳而不藏,故實而不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隱括《靈樞·本藏》及《素問·五臟別論》兩篇文)

《難經》曰: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故以別知臟腑之病(陰病寒,故欲得熱。陰性好安靜,故閉戶獨處,惡聞人聲。陽病熱,故欲得寒。陽性好為煩擾,故欲見人)。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彷彿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隱括《五十一、五十二難》兩篇文)又曰。經有十二,今五臟六腑,僅得十一,其一經,則手厥陰心包也(手少陰,真心經也。心包經,而名心主,乃真心之別脈,不與真心同經,蓋真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三焦為氣之父,心包為血之母,相為表裡,二者俱有其名,而無其形,故五臟六腑,更加手厥陰心包一經,而為十二也)。

臟為有五,腑獨有六者,謂三焦也,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三焦合氣於腎,腎為原氣之正。三焦為原氣之別,主持一身之氣,有名而無形)。然臟亦有六,謂腎有兩臟也,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增損《三十八、三十九難》兩篇文)

《素問》曰:五臟所主:心主血脈(壅遏營氣,應息而動),肺主皮毛(包裹筋肉,間拒諸邪),肝主筋膜(束絡機關,隨神而運),脾主肌肉(覆藏筋骨,通行衛氣),腎主骨髓(張筋化髓,干以立身)。五臟所藏:心藏神(兩精相搏,謂之神),肺藏魄(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肝藏魂(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脾藏意(心有所憶,謂之意),腎藏志(意之所存,謂之志。楊上善云:腎有二,左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

(稍增《宣明五氣篇》文)

白話文:

臟腑篇第三

《內經》說:五臟,是指用來儲藏精神、血氣、魂魄的器官,它們的特性是儲藏而不排泄,所以內部充盈但不實在。六腑,是指用來消化水穀、運行津液的器官,它們的特性是傳導而不儲藏,所以內部實在但不充盈。會這樣的原因是,食物進入口中,胃就會充實而腸道空虛,食物下行後,腸道就會充實而胃空虛。(綜合《靈樞·本藏》及《素問·五臟別論》兩篇文的內容)

《難經》說:臟屬於陰,陰病喜歡溫暖,喜歡關起門獨自待著,討厭聽到人聲。腑屬於陽,陽病喜歡寒冷,喜歡看到人。因此可以藉由這些現象來區別臟腑的疾病。(陰病是寒性,所以喜歡溫熱。陰的特性是安靜,所以喜歡關起門獨處,討厭聽到人聲。陽病是熱性,所以喜歡寒冷。陽的特性是躁動,所以喜歡見人)。臟的疾病會停留在某處而不移動,病位不會離開那個地方。腑的疾病則會發出像沸騰的聲音,在上下流動,病位不固定。

(綜合《五十一、五十二難》兩篇文的內容)又說。經脈有十二條,現在五臟六腑加起來只有十一條,少了一條,那就是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是真正的心經。心包經,又名心主,是真心經的別脈,不與真心經相同。真心是君火,心包是相火。三焦是氣的父親,心包是血的母親,兩者互為表裡,都有其名稱,卻沒有具體的形狀,所以五臟六腑,加上手厥陰心包經,就成為十二條經脈了)。

臟有五個,腑卻有六個,是因為多了三焦,它的經脈屬於手少陽,屬於腑。(三焦將氣聚集到腎,腎是元氣的根本。三焦是元氣的別稱,主導全身的氣,有名稱卻沒有具體的形狀)。然而臟也有六個,這是指腎有兩個臟,左邊是腎,右邊是命門。命門是精神的居所,男子用來儲藏精,女子用來繫連胞胎,它的氣與腎相通。(修改補充《三十八、三十九難》兩篇文的內容)

《素問》說:五臟所主的功能:心主導血脈(促進營氣運行,應和呼吸而跳動),肺主導皮膚和毛髮(包覆肌肉,抵禦外邪),肝主導筋膜(連結關節,隨著精神活動),脾主導肌肉(覆蓋骨骼,運行衛氣),腎主導骨髓(使筋強健,生化骨髓,使身體站立)。五臟所藏:心儲藏神(男女精氣相合而產生,稱為神),肺儲藏魄(與精氣同時出入,稱為魄),肝儲藏魂(隨著神而往來,稱為魂),脾儲藏意(心中有所記憶,稱為意),腎儲藏志(意念的所在,稱為志。楊上善說:腎有兩個,左邊的腎儲藏志,右邊的命門儲藏精)。

(稍作增補《宣明五氣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