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7)
後編·樞要 (7)
1. 營衛篇第四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亦如行陽之二十五周有奇,而復合於目也。(婁全善曰:陽氣出目,而下行於手足三陽,皆一時分道並注,非有先後次第也。《衛行篇》稍加裁節,及依婁本改定。)婁全善曰:營氣之行,自手太陰始,至足厥陰終,一周於身也。
詳其一周於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無不周遍。故其五十周,無晝夜陰陽之殊。衛氣之行則不然,晝但周行於身體四肢之外,不入臟腑之內,夜但周行於臟腑之內,不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營大會於肺手太陰也。
《靈樞》又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營衛生會篇》)。又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者,異名而同類焉(同上)。《素問》曰,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也(《血氣形志篇》)。
《難經》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也(呴,熏蒸也。濡,濕潤也。人身經絡,氣主呴之而不閉,血主濡之而不枯,始得周流而不息,不呴不濡則病矣)。氣留而不行者,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血後病也。
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邪由外入,先氣而後血,血依氣而升降,故氣受邪,必傳之於血。氣留則寒,其脈浮澀;血滯則熱,其脈沉澀)。(《二十二難》篇文)
白話文:
營衛篇第四
氣的運行始於陰經,通常從足少陰經流注到腎,腎再流注到心,心流注到肺,肺流注到肝,肝流注到脾,脾再流注回腎,形成一個循環。如同陽氣運行二十五個週期又一點餘,最後會合於目。陽氣從眼睛出來,然後下行於手足三陽經,都是同時分道並行,沒有先後順序。 (此段根據婁全善的說法稍作修改。)婁全善認為:營氣的運行,從手太陰經開始,到足厥陰經結束,完成一個周身循環。
詳察其周身循環,外達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沒有不遍及的地方。因此,它在五十個週期內,沒有晝夜陰陽的區別。衛氣的運行則不同,白天只在身體四肢外運行,不進入臟腑內;晚上只在臟腑內運行,不出來到身體四肢外,因此必須運行五十個週期,到平旦時才與營氣在大會於肺經(手太陰經)。
《靈樞經》也說: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靈樞經》又說:營衛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血氣雖名稱不同,但屬同類。 《素問經》說,太陽經常多血少氣,少陽經常少血多氣,陽明經常多氣多血,少陰經常少血多氣,厥陰經常多血少氣,太陰經常多氣少血,這是自然的常規。《難經》說:經脈有搏動,有生病的情況。搏動的是氣,生病的是血。邪氣在氣,氣則搏動;邪氣在血,血則生病。氣主導溫煦,血主導滋潤。人體經絡,氣溫煦而不閉塞,血滋潤而不乾枯,才能周流不息。若不溫煦不滋潤就會生病。氣滯留而不運行,是氣先生病;血瘀滯而不滋潤,是血後生病。
所以,氣先有搏動,血後生病。(邪氣從外侵入,先傷及氣後傷及血,血依賴氣而升降,所以氣受邪,必然傳到血。氣滯則寒,脈象浮澀;血瘀則熱,脈象沉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