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3)
後編·樞要 (23)
1. 十、〔三焦〕
蓋此筋自耳前行外眥,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又曰:三焦各有所出,上焦出於胃口,上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隨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難經》曰:上焦主內而不出,中焦主腐熟水穀,下焦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
《素問》曰:上焦如霧(氣也),中焦如漚(血也),下焦如瀆(傳導也)。張潔古曰:霧不利而為喘滿,漚不利而為留飲,瀆不利而為腫脹。王海藏曰: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三焦有臟而無腑,其腑在氣街中衝脈是也。
又曰:手有三焦(不言所在),主持乎上;足有三焦(自臍下膀胱主足),主持乎下。右手尺脈為命門,與心包絡脈同診,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乎內;三焦通為一氣,衛於一身,為外護,主持乎外。
白話文:
十、〔三焦〕
這條經脈從耳前髮際開始,經過外眼角,與三陽經交會,向上到達兩眉之間,在額頭上部角匯合。它若活動失調,就會導致耳聾、頭昏眼花、咽喉腫痛、喉嚨阻塞。若是三焦經氣虛弱所致的疾病,則會出現眼睛銳痛、顴骨痛、耳後、肩膀、頸部、肘部、手臂外側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靈便。三焦經氣盛的人,人迎脈的搏動強度是寸口脈的兩倍;三焦經氣虛的人,人迎脈的搏動強度則比寸口脈弱。
又說:三焦各有起始部位,上焦起源於胃口,向上連接著咽喉,貫穿膈肌,佈滿胸腔,經過腋下,循行太陰經的分支,回到陽明經,最後到達舌下。足陽明經總是與營氣一起循行,在陽經循行二十五個穴位,在陰經也循行二十五個穴位,形成一個循環,因此共計五十個穴位後又回到手太陰經。
中焦也與胃部相連,在連接上焦之後,它負責吸收精華、排除糟粕,蒸騰津液,化生精微物質,向上輸送到肺經,轉化為血液,滋養全身。這過程至關重要,所以中焦獨自運行於經脈,稱為營氣。下焦則與迴腸分離,注入膀胱,並滲透其中。所以水谷精微,常在胃中,形成糟粕,一起下行到大腸,形成下焦,滲透並下行,分離排出多餘的水液,隨著下焦滲入膀胱。
《難經》說:上焦主導內部,不向外輸送;中焦主導消化吸收水谷;下焦主導區分清濁,排出而不吸納,負責傳輸。
《素問》說:上焦像霧氣,中焦像泡泡(血),下焦像溝渠(傳輸)。張潔古說:霧氣不通則導致喘滿,泡泡不通則導致水液停滯,溝渠不通則導致腫脹。王海藏說:從頭到心為上焦,從心到臍為中焦,從臍到腳為下焦。三焦有臟器而無腑臟,它的腑臟位於氣街中的衝脈。
又說:手上也有三焦經(不言其具體位置),主導上半身;腳上也有三焦經(從臍下膀胱開始,主導下半身),主導下半身。右手尺脈代表命門,與心包絡脈一起診斷,也稱為三焦經,是命門之火,運行於五臟之間,主導內部;三焦經整體是一個氣體系統,護衛全身,是外在的保護,主導外部。
2. 十一、〔膽〕
(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津汁三合)《靈樞》曰: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由風池而下行;自風池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復交出手少陽之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其支又入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手少陽之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後瞳子窌之分);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其支者,別自目外眥瞳窌,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空、和窌,而下抵於䪼也);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內行者,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其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上髎、中髎、下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行輔骨之前(髀陽,髀之外側也。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
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行輔骨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
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行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乎足厥陰經也)。其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
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絡,名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者也,此經下絡足跗。凡痛厥與痿躄,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光明)。其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此肝、膽二經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足少陽,繞髀陽,入毛際,與足厥陰合。
白話文:
膽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約三兩三銖,貯藏膽汁三合。《靈樞經》記載: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始於眼睛外角(目銳眥),向上到達頭角,向下經過耳後,沿頸部走行,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前方,到達肩膀,然後轉到手少陽三焦經的後方,進入鎖骨上窩(缺盆)。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外角的後方。另一分支從眼睛外角分出,向下到達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到達䪼穴。再向下經過頰車穴,沿頸部到達鎖骨上窩。然後下行經過胸腔,貫穿膈肌,聯絡肝臟,屬於膽經,沿著脅肋內側走行,從氣街穴出來,繞過毛際,橫著進入髀厭穴(股骨大轉子附近)。其直行的經脈,從鎖骨上窩往下經過腋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部,到達髀厭穴。再往下沿著大腿外側,到達膝蓋外側,向下經過腓骨前緣,一直到達外踝前緣,沿著足背上行,進入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其分支從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與食指之間,沿著大拇指骨縫內側走行,從大拇指尖端出來,繞過指甲,從三毛穴(大拇指指甲後方)出來。另一分支稱為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與足厥陰肝經相通,下行聯絡足跗(足背)。膽經氣血充盈則會出現厥症(肢體厥冷),氣血虛弱則會出現痿躄(肌肉萎縮,行走困難),此時應取光明穴治療。膽經的正脈繞過大腿外側,進入毛際,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分支則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內側屬於膽經,向上散佈到肝臟,貫穿心臟,向上經過咽喉,從下巴出來,散佈到面部,連接著眼睛,在外眼角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肝膽二經互為表裡,經脈互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