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24)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24)

1. 十一、〔膽〕

其內行而別者,乃自季脅入胸屬膽,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貫心,上挾咽,自頤頷中出散於面,而上系目系,復合少陽本經於目外眥瞳子髎也)。其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合於膝外廉(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

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其支者,別走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膝下兩旁突出之骨曰輔骨。膝上六寸起肉曰伏兔。尾骶骨曰尻。此支自外踝骨上走於髀,分為二岐,前結陽明之伏兔,後結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取臀膝而運樞機也);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季脅下兩旁耎處曰䏚。胸上兩旁高處曰膺。

此直,自外輸骨上走於髀,由髀樞上行乘䏚,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胸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腮頷,復結於頄上也);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盼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膽經的內部走向與分支:從身體側面(季肋)進入胸腔,連接到膽,向上散佈到肝臟,再由肝臟向上連接到心臟,向上沿著咽喉走,從下巴處出來散佈到面部,向上連接到眼睛。然後與少陽經在眼眶外角的瞳子髎穴會合。

膽經的筋,起始於小趾(第四趾)外側,向上連接到外踝,沿著小腿外側向上走,到達膝蓋外側。(以上穴位依次為:第四趾竅陰穴、外踝丘墟穴、脛外廉外丘穴、陽交穴、膝外廉陽陵泉穴、陽關穴。這些都是強健的筋。)分支則另外走向外踝骨上方,向上到髖部,前支連接到伏兔穴上方,後支連接到尾骶骨。(膝蓋下方兩旁突出的骨頭叫做輔骨;膝蓋上方六寸處的肌肉叫做伏兔;尾骶骨叫做尻。這個分支從外踝骨上方走向髖部,分成兩支,前支連接到陽明經的伏兔穴,後支連接到督脈的尾骶骨,此處剛柔相濟,所以可以通過臀部和膝蓋來調節樞機。)

膽經的直行部分,向上經過季肋下方柔軟處,向上走至腋前,連接到胸部乳房附近,最後連接到鎖骨上窩。(季肋下方兩旁柔軟的地方叫做䏚;胸部上方兩旁高起的地方叫做膺。這條直行部分,從外踝骨上方走向髖部,從髖部往上走,經過䏚,沿著季肋向上走至腋下,經過手太陰經的下方,從腋前出來,橫向連接到胸部和乳房之間,向上連接到鎖骨上窩,與手太陰經的筋匯合,這些都是強健的筋。)直行部分向上從腋下出來,穿過鎖骨上窩,經過足太陽經前方,沿著耳後向上到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到下巴,最後連接到頄穴。(這條直行部分,從腋下向上走,穿過鎖骨上窩,與上面連接到鎖骨上窩的部分會合,然後經過足太陽經筋前方,沿著耳後到額角,與太陽經的筋在頭頂交會,然後從足陽明經頭維穴的分支處,經過耳前,下到腮部和下巴,最後連接到頄穴。)分支則連接到眼角,形成外眼角的筋膜。(這個分支從顴骨上方斜向連接到眼角外側,形成外眼角的筋膜,人能夠左右看,就是依靠這條筋的伸縮。)

膽經功能失調的症狀:會感到口苦、經常嘆氣、心脅疼痛、無法翻身,嚴重的話,臉上會稍微有點灰塵感,皮膚沒有光澤,腳外側發熱,這是陽厥。膽經病變會引起頭痛、頷部疼痛、眼角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脹、頸部腫塊(像馬刀一樣)、出汗畏寒、瘧疾、胸脅、肋部、髖部、膝蓋外側、脛骨、外踝前方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指次指(第四趾)活動不便。膽經盛,人迎脈的脈搏比寸脈大一倍;膽經虛,人迎脈的脈搏反而比寸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