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32)
後編·樞要 (32)
1. 診脈篇第十
陳無擇曰:左手心部在寸,屬手少陰經,與小腸手太陽經會;肝部在關,屬足厥陰經,與膽足少陽經合;腎部在尺,屬足少陰經,與膀胱足太陽經合。右手肺部在寸,屬手太陰經,與大腸手陽明經合;脾部在關,屬足太陰經,與胃足陽明經合;腎部在尺,屬手厥陰心包絡,與三焦手少陽經合。
《難經》又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太陰、陽明屬金,生足太陽、少陰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足厥陰、少陽屬木,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在上部:手心主、少陽屬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營,故在中部,此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稍節《十八難》篇文)。又曰:脈有陰陽,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澀短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四難》)脈有輕重,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胃者,肺部也(菽,大豆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是輕重之謂也(《五難》)。
《素問》又曰: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病在足陽脈之中,陽為火氣,故為熱);其有躁者在手(病在手陽脈之中)。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細沉而躁,則病生於手陰脈之中,陰主骨,故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靜而不躁者,病生於足陰脈之中,《脈要精微論篇》)。又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頭,謂人迎脈,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
手,謂氣口脈,在手魚際之後一寸。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名曰平人,故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識氣定期,故知病忌。審明成敗,故知死生之期。《陰陽別論篇》)。《靈樞曰》:氣口候陰,主中,盛堅者,傷於食,人迎候陽,主外,盛堅者,傷於寒(櫽括《四時氣》、《論禁脈》、《五色》三篇文)。
《內經》曰:人迎一盛(一盛,謂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一倍也。余盛法同)病在足少陽(膽經),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三焦經);二盛病在足太陽(膀胱經),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小腸經);三盛病在足陽明(胃經),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大腸經);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吐逆,而食不得入)。
脈口(即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陰(肝經),一盛而躁病在手厥陰(心包經);二盛病在足少陰(腎經),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心經);三盛病在足太陰(脾經),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肺經);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內關不通死不治。
白話文:
診脈篇第十
陳無擇說:左手寸口脈屬於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會;關脈屬於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合;尺脈屬於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右手寸口脈屬於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會;關脈屬於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合;尺脈屬於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
《難經》也說:脈有三部,每部有四條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屬金,生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水),水向下流動,不能向上,所以脈象在下部;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屬木,生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火),火向上燃燒,不能向下,所以脈象在上部;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屬火,生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土),土主中焦,所以脈象在中部。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節錄自《難經十八難》) 又說:脈有陰陽之分,呼氣時心肺之氣外洩,吸氣時腎肝之氣內收,呼吸之間,脾胃吸收食物的精華,其脈象位於中間。
浮脈屬陽,沉脈屬陰。心肺之脈都浮,如何區分?浮而散大的是心脈,浮而澀短的是肺脈。腎肝之脈都沉,如何區分?脈象牢實而長的是肝脈,按之濡弱,放手後立刻恢復飽滿的是腎脈。脾脈位於中間,因為脾主中焦,這也是陰陽的規律。(節錄自《難經四難》)脈有輕重之分,初診脈搏如三粒大豆般沉重,與皮膚肌肉相連的是肺脈;如六粒大豆般沉重,與血脈相通的是心脈;如九粒大豆般沉重,與筋絡相平的是肝脈;按之至骨,放手後迅速恢復的是腎脈,這就是脈象的輕重。(節錄自《難經五難》)
《素問》也說:所有浮而不太躁動的脈象都在陽經,屬於熱證(病在足陽明經脈,陽氣屬火,所以為熱);如果躁動不安,則在手陽經(病在手陽明經脈)。所有細小而沉的脈象都在陰經,屬於骨痛(細小沉而躁動,則病在手陰經脈,陰主骨,所以骨痛);如果脈象平靜,則在足陰經(平靜不躁動,則病在足陰經脈,《脈要精微論篇》)。又說:三陽經脈在頭部,三陰經脈在手上,這是相應的(頭部指人迎脈,位於喉結旁一寸五分處;手部指氣口脈,位於手腕魚際穴後一寸處。兩者互相呼應,一起出現一起消失,如果大小相當,則為健康之人,所以說是一體兩面)。分辨陽脈可以知道疾病的禁忌,分辨陰脈可以知道死生的期限。(根據氣息判斷時間,所以知道疾病的禁忌;審察脈象的成敗,所以知道死生的期限,《陰陽別論篇》)。《靈樞》說:氣口脈反映陰經,主內臟,脈象盛而堅實,是飲食傷胃;人迎脈反映陽經,主外感,脈象盛而堅實,是受寒所致。(節錄自《靈樞四時氣》、《論禁脈》、《五色》三篇)
《內經》說: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一倍,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其他倍數以此類推),病在足少陽膽經;大一倍且躁動,病在手少陽三焦經;大兩倍,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大兩倍且躁動,病在手太陽小腸經;大三倍,病在足陽明胃經;大三倍且躁動,病在手陽明大腸經;大四倍以上,又大又數,稱為溢陽,溢陽為陽氣過盛,會出現拒食嘔逆等症狀。
寸口脈(即寸口脈)大一倍,病在足厥陰肝經;大一倍且躁動,病在手厥陰心包經;大兩倍,病在足少陰腎經;大兩倍且躁動,病在手少陰心經;大三倍,病在足太陰脾經;大三倍且躁動,病在手太陰肺經;大四倍以上,又大又數,稱為溢陰,溢陰為陰氣過盛,會導致小便不通,嚴重者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