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31)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31)

1. 診脈篇第十

《素問》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過,謂脈之異於常候者),切脈動靜而視精明(精明,謂視病人之目,舊注指睛明穴者非),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決死生之分(《脈要精微論篇》)。

王海藏曰:凡診必先捫手心手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先少陽也,從內之外者,先有形也;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自外之內者,先無形也。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內外兩傷也。

《素問》又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陰陽別論篇》)。又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通兩尺脈而言,季脅近腎,尺脈主之),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里,亦內也。凡言外者,皆指臂之外側;凡言內者,皆指近臂筋。

季脅之上,腎之分也,故以候腎。腎候有二,左尺以候腎、膀胱,右尺以候命門、三焦。季脅之內,腹之分也,故以候腹中)。附上,左(近手為上兩關脈,在尺之上。左,左關脈也)外以候肝,內以候鬲(鬲,與膈同,賁也,肝主賁);右(右關脈也,不言附上者,蒙上文)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脾居中,故以內候之,胃為市,故以外候之)。上附上,右(上,謂寸脈,又在關之上也。

附上,即關也。右,右寸脈也)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肺葉垂外,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氣管,故以內候之);左(左寸脈也)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心,心主,鬲中也。膻中,上焦也,在兩乳間)。前以候前(上前,謂左寸口。下前,謂胸之前膺及氣海也),後以候後(上後,謂右寸口,下後為胸之後背及氣海也)。

上竟上者(竟盡也。上竟上,謂至魚際),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謂盡尺脈動處),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脈要精微論篇》)。婁全善曰:《內經》以寸關尺脈候臟腑者,止於如此。至《難經》始定寸關尺為三部,浮中沉為九候云。《難經》曰:脈有三部,寸、關、尺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下至足之有疾。部有三候,浮中沉也,總為九候(櫽括《十八難》篇文)。

朱丹溪曰:肺主氣,其脈居右寸,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變化運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脈居左寸,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遂道筦庫,故皆附焉。男子病右脈充於左者,有胃氣也,雖重可治。女子病左脈充於右者,有胃氣也,雖重可治。反此者虛之甚也。

白話文:

診脈篇第十

《黃帝內經》說:診脈最佳時間是清晨,陰氣未動,陽氣未散,尚未進食,經脈未充盈,絡脈平和,氣血未亂,這樣才能診斷出脈象的異常(異常是指脈象與正常情況不同)。診脈時要觀察脈象的動靜,仔細觀察病人的眼睛(「精明」指的是病人的眼睛,不是指睛明穴),察看五色,觀察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盛衰,以此判斷生死。(出自《脈要精微論篇》)

王海藏說:診脈要先摸摸病人手心和手背,手心熱是內傷,手背熱是外傷。然後根據脈象區分,內傷會出現手足不調,兩脅都發熱,這是少陽經先受影響,因為內傷從內向外發展,所以先有形體症狀;外傷則全身發熱,這是太陽經先受影響,因為外傷從外向內發展,所以先沒有明顯的形體症狀。如果人迎脈、氣口脈都充盛,或者按壓都感覺實大,同時伴有發熱惡寒、腹部不適、口乾舌燥等症狀,則屬於內外兼傷。

《黃帝內經》又說:要謹慎地掌握陰陽的變化規律,不要盲目跟從眾人的意見。所謂陰陽,指的是離開的是陰,到達的是陽;靜止的是陰,運動的是陽;遲緩的是陰,快速的是陽。(出自《陰陽別論篇》)又說:尺脈內側兩旁是季脅部位(指兩尺脈,季脅靠近腎臟,尺脈主腎),尺脈外側診斷腎臟,尺脈內側診斷腹部。(「內」指靠近手臂筋骨處,「外」指手臂外側)

季脅的上方是腎的分支,所以從這裡診斷腎臟。診斷腎臟有兩種方法,左尺脈診斷腎臟和膀胱,右尺脈診斷命門和三焦。季脅的內側是腹部的分支,所以從這裡診斷腹部。左關脈外側診斷肝臟,內側診斷膈肌(膈肌與賁門同義,肝臟主導賁門);右關脈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臟(脾臟居中,所以從內側診斷,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所以從外側診斷)。寸脈右邊外側診斷肺臟,內側診斷胸部(肺葉外露,所以從外側診斷;胸部主氣管,所以從內側診斷);左寸脈外側診斷心臟,內側診斷膻中穴(心臟位於膈肌中間,膻中穴在上焦,位於兩乳之間)。寸口脈前側診斷身體前部(上部指左寸口,下部指胸部前方和氣海穴),後側診斷身體後部(上部指右寸口,下部指胸部後方和氣海穴)。

寸脈診斷到魚際穴的範圍,是診斷胸喉部位;尺脈診斷到脈搏跳動終點的範圍,是診斷少腹、腰部、大腿、膝蓋、小腿和足部的。(出自《脈要精微論篇》)婁全善說:《內經》關於寸關尺脈診斷臟腑的方法,僅止於此。到了《難經》,才將寸關尺脈明確規定為三個部位,浮、中、沉為九候。(出自《難經》)《難經》說:脈有三部,寸、關、尺;上部應天,主診斷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中部應人,主診斷膈肌以下到肚臍的疾病;下部應地,主診斷肚臍以下到足部的疾病。每個部位又分浮、中、沉三候,總共是九候。(節錄《十八難》篇)

朱丹溪說:肺主氣,其脈位於右寸,脾胃、命門、三焦都與氣的變化運用有關,所以都附屬於肺脈。心主血,其脈位於左寸,肝、膽、腎、膀胱都是精血的通道和儲存場所,所以都附屬於心脈。男子如果右脈充盛於左脈,說明有胃氣,即使病情嚴重也可以治療。女子如果左脈充盛於右脈,說明有胃氣,即使病情嚴重也可以治療。反之,則說明病情非常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