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33)
後編·樞要 (33)
1. 診脈篇第十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脈口,亦太陰也,手太陰肺脈所行),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贏,與盈通。陰陽俱盛,盛極則衰而不相營,故名曰關格,言兼二病也。兼二病則不得盡期而死)。(合《靈樞·終始》、《素問·六節藏象論》兩篇文;龐安常曰: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二脈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寸口大於秋冬。
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秦越人但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盡取之穴之脈,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矣。夫寸四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溢者,寸倍尺之極也。溢之脈,一名外關,外關者,自關以上外脈也;一名內格,內格者,陰拒陽而外出也;一名陰乘之脈,陰乘者,陰生於寸,動於尺。今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
此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關以後脈當一寸而沉,過則尺倍於寸,至四倍則入尺而為覆,覆者,尺倍寸之極也。覆之脈,一名內關,內關者,自關以下內脈也;一名外格,外格者,陽拒陰而內入也;一名陽乘之脈,陽乘者,陽生於尺,動於寸。今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前,脈伏行,是為陽元乘陰,而陰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
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陽之脈者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四盛則三陽極,導之以序,當進取少陽、太陽、陽明之穴;脈靜者取三陽於足,脈數者取三陽於手,瀉陽二,當補陰一。至寸而反之。
且脈有九候者,取浮中沉於寸關尺也。越人不取十二經穴,但以足少陰、陽明二經,配合手太陰行度,自尺至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又謂:中風木,傷寒金,溫水熱火。夫溫病起於濕,濕則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變。陽浮陰濡為風溫,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
其治之也,風溫取足厥陰木。手少陰火,溫毒取手少陽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皆能辨其疑似而不亂,良由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尺寸,寓九候於浮中沉,分四溫於傷寒,此皆越人開其端,予則參以《內經》諸篇考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能逃矣(按:《內經》先外關者,循外、內之序,龐氏先內格者,順陰陽之義,要亦有見,而非立異於經也。其未言補瀉之方,辨四溫之治,尤能發前人所未發,學者宜究心焉)。
白話文:
診脈篇第十
人迎脈和寸口脈(太陰脈)都非常盛大,超過平常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關格脈虛弱,無法充分吸收天地精氣就會死亡。陰陽都盛,盛極必衰,彼此不能互相調和,所以稱為關格,指的是兩種病症同時存在,因此無法痊癒而死亡。
何謂人迎?在喉嚨旁邊取脈,是《內經》中所說的與陽氣相關的脈象。秦越人只取手太陰脈的走向,在魚際穴後一寸九分處,以此配合陰陽的數值,來診斷關格脈。但是,如果不了解喉嚨和手腕脈象的關係,不先了解尺寸、陰陽、關格的脈象來源,就會不明白脈象的意義。寸脈超過尺脈四倍,稱為溢,是寸脈超過尺脈的極致。溢脈又稱外關,是關脈以上的外側脈象;又稱內格,是陰氣阻礙陽氣而向外溢出;又稱陰乘之脈,是陰氣在寸口脈旺盛,影響尺脈。現在,如果脈象從關脈以上溢出至魚際穴,而關脈以後的脈象隱伏運行,這就是陰氣乘陽,陽氣衰竭則死,這種脈象的人會死亡。
這就是寸口脈比人迎脈盛大四倍,屬於關陰之脈的情況。關脈以後,脈象應該在一寸處沉伏,如果超過,則尺脈超過寸脈,至四倍則進入尺脈而稱為覆,是尺脈超過寸脈的極致。覆脈又稱內關,是關脈以下的內側脈象;又稱外格,是陽氣阻礙陰氣而向內進入;又稱陽乘之脈,是陽氣在尺脈旺盛,影響寸脈。現在,如果脈象從關脈以下覆入尺澤穴,而關脈以前的脈象隱伏運行,這就是陽氣乘陰,陰氣衰竭則死,這種脈象的人會死亡。
這就是人迎脈比寸口脈盛大四倍,屬於格陽之脈的情況。雖然只有單獨的覆或溢,也可以用補瀉的方法來治療。尺部脈象如果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都是二瀉一補;四盛則三陽脈象極盛,要按照順序,針刺少陽、太陽、陽明的穴位;脈象平靜者,在足部針刺三陽經脈;脈象數者,在手部針刺三陽經脈,瀉陽二,補陰一。寸脈則相反。
此外,脈象有九候,是在寸、關、尺三部取浮、中、沉的脈象。秦越人不用十二經穴,只用足少陰、足陽明二經,配合手太陰脈的走向,從尺脈到寸脈九分之處,再分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用以配合天地人。又說:中風屬木,傷寒屬金,溫病屬水火。溫病起源於濕,濕則脾土受損,脾土受損則五臟六腑都受影響,其根本原因在於金木水火四臟的變化。陽氣浮而陰氣濕潤為風溫,陽氣數而陰氣實為溫毒,陽氣濕潤而陰氣急促為濕溫,陰陽都盛為溫瘧。
治療方法是:風溫取足厥陰(木),手少陰(火);溫毒取手少陽(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都能夠辨別其相似之處而不混淆,是因為能夠確定陰陽在喉嚨和手腕的脈象,配合覆溢在寸尺脈的變化,包含九候在浮中沉的脈象,區分四種溫病在傷寒脈象中的不同。這些都是秦越人開創的理論,我則參照《內經》的諸篇考究而得到這些說法,仔細審察後再運用,順應病情治療,疾病就無法逃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