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34)
後編·樞要 (34)
1. 診脈篇第十
《素問》又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所謂陰者真臟也(五臟屬陰,故陰為真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肝脈至中外急,心脈至堅而搏,肺脈至大而虛,腎脈至搏而絕,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皆為脈見。見則臟敗,神去故必死)。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人迎脈氣)。
別於陽者,知病處,知病從來(據《玉機真藏論》增此四字);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陰陽別論篇》)。又曰: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俱,猶同也,一也)。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疾,速也,即數也),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形氣參伍不調者病。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參舂,謂脈大數而鼓,如參舂杵之上下也),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減於上下兩部,亦是氣衰),中部乍疏乍數者死(氣之喪亂也),中部之脈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與上下兩部不相應也),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謂一息十至以上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脈不往來者死(精神去也),目內陷者死(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目內陷者,太陽絕也),脫骨身不去者死(去,猶行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皮膚著者死(骨乾枯也)。(次弟《三部九候論篇》文)
張仲景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以月節克之(陽絕死於春夏,陰絕死於秋冬,此言其應)。
白話文:
診脈篇第十
《素問》也說:脈象有陰陽之分,懂得陽脈就能了解陰脈,懂得陰脈就能了解陽脈。所謂的「陰」,指的是真臟(五臟屬陰,所以陰脈代表真臟),如果陰脈異常顯現,就是臟腑已經受損,受損就必死無疑。(例如肝脈強勁急促,心脈堅實有力,肺脈洪大而虛弱,腎脈搏動而微弱,脾脈虛弱且忽快忽慢,這些都是脈象異常的表現。脈象異常顯現,代表臟腑受損,神氣離散,所以必定死亡。)所謂的「陽」,指的是胃脘之陽(也就是人迎脈的氣)。
觀察陽脈的變化,可以知道病灶所在,以及疾病的病程發展(此句根據《玉機真藏論》增補);觀察陰脈的變化,可以知道患者的生死期限(出自《陰陽別論篇》)。又說:九候脈象應該互相協調,上下應當一致,不能出現差異。一候出現異常就已經生病,二候則病情加重,三候則病情危急。所謂的「後」,就是指脈象不協調一致的意思。觀察九候脈象,如果單獨出現脈象過小、過大、過快、過慢、過熱、過冷、過陷下等異常情況,都屬於疾病的表現。
如果上下左右的脈象,相互搏動的幅度如同舂米一樣劇烈,則病情嚴重(如同舂米的動作一樣,脈象又大又數);如果身體強壯卻脈象細弱,氣息不足以維持呼吸,則病情危急;如果身體消瘦卻脈象洪大,胸中氣息充盈,則會死亡;如果中部脈象減弱,則會死亡(比上下兩部脈象減弱,也是氣衰的表現);如果中部脈象忽快忽慢,則會死亡(氣機紊亂的表現);如果中部脈象雖然正常,但與其他臟腑的脈象不協調,則會死亡(與上下兩部脈象不相應);如果上下左右的脈象不協調,脈搏頻率過快(每分鐘超過十次以上),則會死亡;如果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出現異常,則會死亡;如果脈象停滯不流動,則會死亡(精神消散的表現);如果眼球內陷,則會死亡(太陽脈起於目內眥,眼球內陷,則太陽脈絕);如果身體消瘦,骨骼突出,則會死亡;如果形體消瘦,肌肉萎縮,即使九候脈象正常,也仍然會死亡(骨骼乾枯的表現);皮膚緊貼骨骼者也會死亡(骨骼乾枯的表現)。(以上內容節錄自《三部九候論篇》)
張仲景說:寸口脈下不去到關關脈處,為陽氣衰竭;尺脈上不去到關關脈處,為陰氣衰竭。這些都是無法治療,必死無疑的危症。如果要推算其餘命和生死期限,可以根據季節來判斷(陽氣衰竭者死於春夏,陰氣衰竭者死於秋冬,這是根據季節來推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