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書》~ 前編·分野 (21)
前編·分野 (21)
1. 四十四、〔指〕
〔大指〕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又曰: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又曰:肺出於少商。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為井木)。〔大指次指〕屬手陽明大腸經(即第二指也,一名食指,又名鹽指。《靈樞》曰: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所生病者,大指次指痛不用。又曰: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又曰:大腸出於商陽,商陽在大指次指之端,為井金)。〔中指〕屬手厥陰心包經(一名將指。《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又曰: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
又曰:心出於中衝。中衝,在手中指之端,為井木。顧英白曰:心包,亦名心主,而心脈即出於中衝,則手厥陰之與手少陰,同為心脈無疑也。厥陰脈之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則手少陽之亦為心脈,可知矣。故中衝、關衝、少衝,三指之井穴皆以沖名,象火之有三焰也。
讀者幸無膠柱而鼓瑟焉)。〔小指次指〕屬手少陽三焦經(即第四指也,今稱無名指。《靈樞》曰: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所生病者,小指次指不用。又曰:手少陽,出於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小指內廉〕屬手少陰心經(小指,又名禁指。《靈樞》曰: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又曰: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小指外廉〕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又曰: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又曰:小腸,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沈承之曰:小指赤白肉際,屬手太陽小腸經)。
白話文:
四十四、〔手指〕
**〔大拇指〕**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的經脈,沿著魚際,走到大拇指的末端。又說:手太陰的筋,起始於大拇指的上方。又說:肺經的氣血從少商穴出來。少商穴在大拇指末端內側,是井穴,五行屬木)。
**〔食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就是第二指,也叫食指,又叫鹽指。《靈樞》說:手陽明的經脈,起始於食指的末端。它所引起的疾病,會導致食指疼痛不能活動。又說:手陽明的筋,起始於食指的末端,匯聚到手腕上。又說:大腸經的氣血從商陽穴出來,商陽穴在食指的末端,是井穴,五行屬金)。
**〔中指〕**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也叫將指。《靈樞》說:手厥陰的經脈,沿著中指走到末端。它的一個分支,從掌心分出,沿著無名指的末端走。又說:手心包的筋,起始於中指。又說:心包經的氣血從中衝穴出來。中衝穴在中指的末端,是井穴,五行屬木。顧英白說:心包也叫心主,而心脈是從中衝穴出來的,所以手厥陰和手少陰都屬於心脈,這是沒有疑問的。厥陰脈的分支,沿著無名指的末端走,所以手少陽的經脈也屬於心脈,這樣就可以知道了。所以中衝、關衝、少衝這三個手指的井穴都帶有“衝”字,就像火有三道火焰一樣。希望讀者不要拘泥於文字而不知變通)。
**〔無名指〕**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也就是第四指,現在稱為無名指。《靈樞》說:手少陽的經脈,起始於無名指的末端。它所引起的疾病,會導致無名指不能活動。又說:手少陽的氣血從關衝穴出來,關衝穴在無名指的末端)。
**〔小指內側〕**屬於手少陰心經(小指,又叫禁指。《靈樞》說:手少陰的經脈,沿著小指的內側走到末端。又說:手少陰的筋,起始於小指的內側)。
**〔小指外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靈樞》說:手太陽的經脈,起始於小指的末端。又說:手太陽的筋,起始於小指的上方。又說:小腸經的氣血從少澤穴出來。少澤穴,在小指的末端。沈承之說:小指的紅肉和白肉交界處,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2. 四十五、〔大顀〕
(項上突起之大塊,百勞穴分也,又名天柱骨。顀,椎同)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素問》曰:厥頭痛,項先痛,不可俯仰,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出於項,合太陽。《脈經》注曰:腎絕,則天柱骨倒)。
白話文:
頸部後方突起的一大塊骨頭,也就是百勞穴的位置,又叫做天柱骨。(「顀」這個字,通「椎」字)這個部位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靈樞》這本書說:天牖穴之後的經脈是足太陽經,也叫做天柱。如果突然發生抽搐、癲癇、眩暈、腳無力無法支撐身體,可以取天柱穴來治療。《素問》這本書說:如果頭痛劇烈,連帶脖子先痛,無法低頭抬頭,而且腰部脊椎也有反應,要先取天柱穴,再來取足太陽經的穴位。
此外,這個部位也和足少陰腎經有關。《靈樞》這本書說:足少陰經有一條分支會從頸部出來,和足太陽經交會。《脈經》這本書註解說:如果腎氣衰竭,天柱骨就會倒下。
3. 四十六、〔缺盆〕
(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是陰維、任脈之會。主咳嗽上氣,肺癰,喉口熱瘡,不得下食)。兼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入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又曰: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又曰: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
其病則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交肩上,入缺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又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腋下入缺盆。其病缺盆中紐痛,不可以左右搖)。又屬陰蹺脈(《靈樞》曰:陰蹺脈,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
白話文:
(在喉結下方,鎖骨上窩的凹陷處就是缺盆穴。)這個穴位屬於手太陰肺經。(《靈樞》說:手太陰經的經筋,從腋下出來,經過缺盆穴,結於前肩部的肩髃穴,向上連於缺盆穴,向下連於胸腔內部。它所引起的疾病會有胸悶氣喘、脅肋部急迫、吐血。又說:手太陰經,如果發生異常,會導致缺盆穴疼痛。)這個穴位也屬於陰維脈、任脈的交會處。(《靈樞》說:缺盆穴的位置,也是任脈經過的地方,又稱為天突穴。《明堂經》說:天突穴,在喉結下方,凹陷的深處。
這裡是陰維脈、任脈的交會處。主要治療咳嗽、呼吸困難、肺癰、喉嚨發熱生瘡,以及無法進食等症狀。)同時,它也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靈樞》說:手陽明經的脈絡,從頸椎上部的會合處出來,向下進入缺盆穴,聯繫肺臟,穿過膈肌進入大腸。它的分支,從缺盆穴向上到頸部。又說:足陽明經的脈絡,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又說:足陽明經的經筋,向上覆蓋腹部,到缺盆穴結束。
它所引起的疾病,會導致腹部肌肉繃緊,牽引到缺盆穴和臉頰。)它還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靈樞》說:手少陽經的脈絡,上行到肩部,再與足少陽經交會,然後進入缺盆穴,散布在膻中穴。它的分支,從膻中穴向上到缺盆穴。又說:足少陽經的脈絡,沿著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部,再與手少陽經交會,然後進入缺盆穴。所引起的疾病是缺盆穴腫脹疼痛。)它也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靈樞》說:手太陽經的脈絡,在肩部交會,進入缺盆穴。
它的分支,從缺盆穴沿著頸部,向上到臉頰。又說:足太陽經的經筋,它的分支從腋下進入缺盆穴。它所引起的疾病是缺盆穴的拉扯疼痛,不能左右搖動。)它也屬於陰蹺脈。(《靈樞》說:陰蹺脈,沿著胸腔內部,進入缺盆穴,向上到人迎穴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