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祿、徐師曾撰

《經絡全書》~ 後編·樞要 (1)

回本書目錄

後編·樞要 (1)

1. 原病篇第一

婁全善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人得其氣以有生。故血氣也,上下也,虛實也,寒熱也,皆一陰陽也,五臟也,六腑也,十二經也,五運六氣也,皆一五行也。病態千萬,皆不出此。故診病者,必先分別血氣、表裡、上下、臟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務在陰陽不偏傾,臟腑不勝負,補瀉隨宜,適其病所,使之安痊。

而已爾。」

白話文:

婁全善說:「天地之間,有陰陽五行,這五種元素相互作用、生成萬物,人體也受到這些元素的影響而誕生。所以,血、氣、上、下、虛、實、寒、熱,這些都是陰陽的表現;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五運六氣,這些都是五行的表現。人體生病的原因不外乎陰陽失衡或五行失調,因此診斷疾病時,必須先分別血氣、表裡、上下、臟腑的界限,以瞭解疾病的所在部位。接著,觀察疾病的虛實寒熱之邪,以加以治療。治療的目標是讓陰陽平衡,臟腑協調,以適當的補益或瀉洩,讓疾病痊癒。

《靈樞》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蓋風雨寒熱,無虛則不能獨傷人。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白話文:

《靈樞》中說:各種疾病的最初產生都是起源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風雨侵襲虛弱的地方,則疾病從上面開始發作。清濕侵襲虛弱的地方,則疾病從下面開始發作。喜怒不節制,就會損傷臟器,臟器受損,則疾病從陰中開始發作。的確,風雨寒熱之邪,如果不虛弱,就不能單獨損害人體。所以,邪氣從虛弱的地方侵入人體,開始侵犯皮膚,皮膚鬆弛,腠理就開了,開了之後,邪氣就從毛孔進入體內,進入後就會侵犯到深層,深層侵襲後,毛髮就會豎立,毛髮豎立就會戰慄,所以皮膚會疼痛。邪氣停留而不離開,就會傳播轉移到經絡脈絡;邪氣在經絡中停留時,就會疼痛到肌肉,疼痛發作時會有暫時緩解,等到邪氣轉移到大的經脈中,疼痛就會再次發作。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白話文:

病邪停留在經絡中,不會消失,傳播到經絡中,就會身體喜悅驚嚇。病邪停留而不消失,傳播到腧穴中,在腧穴中時,六條經絡不通向四肢,就會四肢疼痛,腰脊僵硬。病邪停留而不消失,傳播到伏沖脈中,在伏沖脈中時,身體沉重疼痛。病邪停留而不消失,傳播到腸胃中,在腸胃中時,賁門出聲,腹部脹滿,多寒則腸鳴、腹瀉,食物不能消化;多熱則大便溏爛如糜。病邪停留而不消失,傳播到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溱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䐜滿雷引,故時切痛。

白話文:

  • 留著於脈:血液或津液積聚在脈絡中,無法正常運行。

  • 稽留而不去:積聚的血液或津液長期存在,不去除。

  • 息而成積: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慢慢凝結,形成腫塊。

  • 或著孫脈: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孫脈。

  • 或著絡脈: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絡脈。

  • 或著經脈: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經脈。

  • 或著輸脈: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輸脈。

  • 或著於伏沖之脈: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伏沖之脈。

  • 或著於膂筋: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膂筋。

  • 或著於腸胃之募原:積聚的血液或津液流注到腸胃之募原。

  • 上連於緩筋:積聚的血液或津液往上流注到緩筋。

  • 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積聚在孫絡之脈中的血液或津液凝結形成腫塊。

  • 其積往來上下:腫塊在上下移動。

  • 臂手孫絡之居也:腫塊位於臂手孫絡之處。

  • 浮而緩:腫塊浮腫而鬆軟。

  • 不能句積而止之:無法將腫塊完全凝聚在一起而使其停止移動。

  • 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腫塊在腸胃之間移動。

  • 水溱滲注灌:腫塊中積聚的水液浸潤周圍組織。

  • 濯濯有音:腫塊中積聚的水液流動時發出聲音。

  • 有寒則䐜䐜滿雷引:遇寒時,腫塊疼痛加劇,並伴有雷鳴般的聲音。

  • 故時切痛:因此腫塊經常疼痛。

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

白話文:

如果邪氣停留在陽明經絡,就會依附在肚臍附近。飽食以後邪氣就會增長,飢餓的時候邪氣就會減小。如果邪氣停留在輸脈中,就會導致輸脈閉塞不通,體液不能運送,孔竅乾涸閉塞。如果邪氣停留在伏沖脈中,用手按壓時就會感覺裡面有東西在動,鬆開手以後熱氣就會沿著兩條大腿往下流,就像用熱水澆過一樣。如果邪氣停留在脊椎後面的筋膜中,飢餓時就會聚積起來,飽食時就不會聚積起來,用手按壓也摸不到。如果邪氣停留在腸胃的募原(即胃脘部),就會疼痛並蔓延到四肢的筋脈,飽食以後疼痛就會減輕,飢餓時疼痛就會加重。

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邪氣淫泆不可勝論。積之始生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白話文:

這個病發生在肌肉筋脈緩和的地區,就像陽明經積的症狀,吃飽後筋脈筋脈就會疼痛,飢餓的時候就會減輕疼痛,病邪積久引起的各種症狀很多,說也說不完。病積開始發生的時候,是受寒邪引起的,寒邪侵襲足厥陰肝經,肝經受寒,就會產生厥氣,厥氣上行到膝蓋,膝蓋受寒,就會導致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寒氣就會上行到腸胃,進入腸胃就會產生脹氣,腸胃脹氣,腸子外面的津液泡沫聚集在一起,不能散發出去,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病積。突然吃喝過多,就會導致腸滿食滯,起居沒有節制,用力過度,就會導致絡脈受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此病之起於陽者也。其傷臟而起於陰者,憂思傷心;重寒傷肺;憤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稍次《百病始生》篇文)。

白話文:

陽脈受損,血液會溢出到體外,從而引起鼻血;陰脈受損,血液會溢出到體內,從而引起便血。腸胃的脈絡受損,血液會溢出到腸道之外,腸道之外產生寒濕分泌物,與血液混合凝結,不能散開,積存起來,這就是疾病從陽氣引起的。損傷臟腑而從陰氣引起的,有憂思傷心的;受寒過重傷肺的;憤怒傷肝的;醉酒後行房事,汗出當風,傷脾的;用力過度,比如行房事後出汗洗澡,傷腎的。這些都是內外三部發病的原因(稍後<百病始生>篇的文章)。

《難經》曰:病從後來者為虛邪(謂生我者),從前來者為實邪(謂我生者),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謂克我者),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謂我克者)。自病,為正邪(本經自病,無他邪相干也)。假令心病(心經有病),中風,得之為虛邪(中風者,肝木先病,木生火,是從後來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從後天得來的疾病叫做虛邪(也就是生我的),從先天得來的疾病叫做實邪(也就是我生的),從我所不能勝過的得來的疾病叫做賊邪(也就是克我的),從我能夠勝過的得來的疾病叫做微邪(也就是我克的)。自己的疾病,叫做正邪(根本的疾病,沒有其他的邪氣相關)。假使是心臟有病(心經有病),中風,這是從後天得來的虛邪(中風的起因是肝木先有疾病,木生火,這是從後天而來的。

火中有木,木剋土,無土則水至矣,故為虛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飲食勞倦者,脾土先病,土生於火,是從後來也,火中有土,水不能至,則子能制鬼矣,故為實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中濕者,腎水先病,水剋火,是從所不勝來也。既不能勝,故為賊邪)。傷寒,得之為微邪(傷寒者,肺金先病,火剋金,是從所勝來也,勝則不能為害,故為微邪)。傷暑得之為正邪(傷暑者,心火自病)。

白話文:

  1. 火中有木,木剋土,沒有土,水就會來了,所以是虛邪。
  1. 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飲食勞倦的人,脾土先病,土生於火,這是從後來得的,火中有土,水不能來,那麼兒子就能制住鬼了,所以是實邪)。
  2. 中濕,得之為賊邪(中濕的人,腎水先病,水剋火,這是從所不勝來的。既然不能勝,所以是賊邪)。
  3. 傷寒,得之為微邪(傷寒的人,肺金先病,火剋金,這是從所勝來的,勝則不能為害,所以是微邪)。
  4. 傷暑得之為正邪(傷暑的人,心火自病)。

余仿此(稍次《五十難》文,末增一句)。

白話文:

飲食過度或勞累,導致脾土先病,由於土生於火,這種病症是後天得來的。火中蘊藏着土,水無法到達,因此兒子能制服鬼,這屬於實邪。

濕邪入侵,導致腎水先病,水剋火,這是從所不勝而來的病症。由於無法勝過火,因此屬於賊邪。

傷寒導致肺金先病,火剋金,這是從所勝而來的病症。由於金被火所勝,無法為害,因此屬於微邪。

傷暑則是由於心火本身生病所致,屬於正邪。

以上依此類推,略仿《五十難》的文風,並在最後添加一句。

《素問》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斂也,引急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膹,膹滿也。郁,奔迫也)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瞀,目不明也。瘈,筋跳掣也)。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固泄,皆屬於下(厥,氣逆也。固,禁固也。

白話文:

《素問》記載:所有風動、暈眩的症狀,都屬於肝的系統。所有寒症、收斂、抽緊的症狀,都屬於腎的系統。所有氣鬱、悶塞的症狀,都屬於肺的系統。所有溼腫、滿脹的症狀,都屬於脾的系統。所有熱症、昏盲、筋脈抽搐的症狀,都屬於火氣的系統。所有疼痛、瘙癢、瘡瘍的症狀,都屬於心的系統。固結和泄瀉的症狀,都屬於下焦的系統。

泄,不諸厥禁也。下,謂下焦肝腎氣也)。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強急也,太陽傷熱)。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白話文:

泄,就是不禁閉門戶(指下焦肝腎氣)。各種萎縮、喘、嘔吐,都屬於上部(指上焦心肺氣。肺熱葉焦,發為痿縮)。各種禁閉、鼓慄,如喪失神智,都屬於火。各種痙攣、項強,都屬於濕(痙攣,強急。太陽傷熱)。各種逆衝向上,都屬於火。各種腹脹增大,都屬於熱。各種煩躁、狂妄、越軌,都屬於火。各種暴強直,都屬於風。

(陽內鬱而陰行於外)。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上鼓,擊也。下鼓,如鼓聲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白話文:

(陽氣鬱結在內,陰氣反常外行)。一切病症,如鼓聲一般喧擾,用手擊打時,有鼓聲響起,這些都屬於熱病(「上鼓」,指陽氣鼓於上焦;「下鼓」,指陽氣鼓於下焦,發出鼓聲似的響聲)。一切病症,身腫筋急、隱痛酸楚、驚恐駭怕,這些都屬於火邪(「諸轉反戾」,指筋骨攣急,錯亂。「水液」,指小便)。一切病症,小便清澈、色白,這屬於熱病(「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指大便、小便、嘔吐物、汗液等)。一切病症,嘔吐酸水,病邪迅速、猛烈侵犯機體,這些都屬於熱病。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至真要大論篇》。此言運氣病機也。婁全善曰:病機十九條,乃察病之要旨也。

白話文: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說:謹慎地掌握病機,根據各自的病況進行治療。《至真要大論篇》也提到,運氣療法的作用,可以通過察覺疾病的發展規律,從而進行有效治療。

而有者求之四句,又要旨中之要旨。劉河間《原病式》,但以十九條立論,而遺此四句,譬之有舟無操舟之工;有兵無將兵之帥,不免臨病誤施,至人夭折。今僭引經傳而正之。夫諸風屬肝,為陽痓、急驚等病,治以涼劑固矣。然燥金勝則肝為邪攻,而病亦化風,如陽明司天,燥氣下臨,病掉振之類,是為陰痓、慢驚等病。不以溫劑治之,而亦與涼劑可乎?諸火屬心,為陽躁讝語等病,治以攻劑固矣。

白話文:

有些人追求簡潔四句的理論,又要選擇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劉河間的《原病式》僅用十九條條文立論,卻遺漏了這四個句子。這就像有船卻沒有船工;有士兵卻沒有將領,難免會在看病時誤判,導致病人死亡。我現在引用《傷寒論》和《靈樞》中的內容來糾正這種錯誤。

所有的風氣、風疾都與肝臟有關,被歸類為陽痓,症狀包括急驚風等。治療時用涼劑是基本原則,但是當燥金之氣過盛時,肝臟會受到邪氣攻擊,病症也會轉變為風。例如,陽明司天時,燥氣下降,可能會導致疾病發作,出現掉振等症狀,這就屬於陰痓、慢驚等疾病。如果不用溫劑治療,而是使用涼劑,難道可以嗎?

所有的火熱病症都與心臟有關,被歸類為陽躁,症狀包括讝語等。治療時用攻劑是基本原則,但是當心臟的陰氣不足時,火熱就會亢盛,病症也會轉變為火。例如,少陰司天時,寒氣下降,可能會導致疾病發作,出現讝語等症狀,這就屬於陰躁、火鬱等疾病。如果不用滋陰劑治療,而是使用攻劑,難道可以嗎?

然寒水勝,則心為邪攻,而病亦化火熱,如歲水太過,病躁、悸、煩心、讝語之類,是為陰躁鄭聲等病,不以補劑治之,而亦與攻劑可乎?諸濕屬脾,為濡泄等病,仲景用五苓等劑去濕固矣。然風木勝,則脾為邪攻,而病亦化濕,如歲木太過,病飧泄之類,則當用錢氏宣風等劑,以去風可也,乃亦去濕可乎?諸氣屬肺,為膹郁寒喘等病,治以熱劑固矣。然火熱勝,則肺為邪攻,而病亦化膹郁。

白話文:

然而寒水的力量過強,那麼心臟就會受到邪氣的攻擊,病情也會轉變成火熱。就像歲水太過,就會出現煩躁、心悸、煩心、胡言亂語等症狀,這類疾病稱為「陰躁鄭聲」,難道不應該用補益的藥物來治療,而應該使用攻伐的藥物來治療嗎?各種濕邪都屬於脾臟的範疇,會引起濡泄等疾病,仲景使用五苓等藥劑來去除濕邪,這是正確的。然而風木的力量過強,那麼脾臟就會受到邪氣的攻擊,病情也會轉變成濕邪。就像歲木太過,就會出現飧泄等症狀,這時就應該使用錢氏宣風等藥劑來去除風邪,難道應該去除濕邪嗎?各種氣邪都屬於肺臟的範疇,會引起膹鬱、寒喘等疾病,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是正確的。然而火熱的力量過強,那麼肺臟就會受到邪氣的攻擊,病情也會轉變成膹鬱。

如歲火太過,病咳喘之類,則當如東垣以涼劑治熱喘可也,乃亦用熱劑可乎?諸寒屬腎,為屈伸不利等病,仲景用烏頭湯等劑固矣。然濕土勝,則腎為邪攻。而病亦化寒。如濕氣變病,筋脈不利之類,則當用東垣復煎散、健步丸等劑治之可也,乃亦用去寒之劑可乎?蓋其在太過,而化之病為盛,盛者真氣也。其在受攻,而化之病為虛,虛者假氣也。

白話文:

例如,歲火太過,得咳嗽喘息的疾病,就應該像李東垣那樣用涼藥來治療熱喘,現在也同樣使用熱藥來治療,可以嗎?各種怕冷疾病歸屬腎經,是因為筋骨無法伸縮自如所造成的疾病,仲景使用烏頭湯等劑藥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濕土盛,則腎經被邪氣侵襲,疾病也轉化為寒證。例如,濕氣導致筋脈不利等疾病,就應該用李東垣的復煎散、健步丸等藥劑來治療,現在也同樣用祛除寒邪的藥劑來治療,可以嗎?概括而言,疾病是由太過轉化的,而且轉化而成的疾病很嚴重,嚴重的是真氣。疾病是由被侵襲而轉化的,而且轉化而成的疾病很虛弱,虛弱的是假氣。

是故有其病化者必求之,恐其氣之假也。無其病化者,亦必求之,恐其邪隱於中,如寒勝化火之類也。其病之化似盛者,必責之,恐其盛之未的也;其病之化似虛者,亦必責之,恐其虛之未真也。病機皆用此四句為法。庶幾補瀉不差。今河間但以病化有者為盛,無者為虛,不復究其假者虛者,殊為未備。

此則智者之一失也)。

白話文:

因此,有病症轉化的人,一定要找出原因,擔心它只是好像這樣。沒有病症轉化的人,也一定要找出原因,擔心邪氣隱藏在體內,如同寒氣旺盛而轉化為火熱的例子。病症的轉化看起來是旺盛的,一定要追究,擔心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旺盛程度;病症的轉化看起來是虛弱的,也一定要追究,擔心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虛弱程度。病機的分析都應該以此四句話為法則。這樣纔能夠做到補虛瀉實不出錯。現在河閒流派只認為有病症轉化的是實證,沒有病症轉化的是虛證,不再追究是假實還是假虛,實在考慮欠周。

又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脈氣也。形,身形也。反,謂失其常也)。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營氣之道,納穀為實)。谷入多而氣少(胃病不散),谷不入而氣多(腎氣外散,肺並之也)此謂反也。

白話文:

另外也說:人氣充足,身體就會肥胖;人氣虛弱,身體就會瘦弱,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是病態(這裡的「氣」,是指脈搏的氣流;「形」,是指身體的形態。反,是指失去常態)。人氣旺盛,身體卻寒冷;人氣虛弱,身體卻燥熱。這就是相反的情況。飲食充足,人氣就會充實;飲食不足,人氣就會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是病態(營氣的運作,是靠飲食來充實的)。飲食過多,但氣卻很少(這是胃病不消散);飲食很少,但氣卻很多,(這是腎氣往外散發,肺氣也跟著往外散發)。這就是相反的情況。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者血之府)。脈盛血少,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皆為反常)。(增損《刺志論》篇文)

白話文:

脈搏強勁,代表血氣充足,脈搏虛弱,代表血氣虧虛,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相反,就是疾病了(脈搏是血氣的倉庫)。脈搏強盛,血氣卻很少,脈搏微弱,血氣卻很多,這就叫做相反(經脈運行氣血,絡脈接受血氣,經氣進入絡脈,絡脈接受經氣,如果二者沒有相互配合,都是反常現象)。(《增損刺志論》篇文)

又曰: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骨肉陰靜,故陰氣從之。血脈陽動,故陽氣乘之),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各隨其少也),是謂五發。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入於陰則痹(邪居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而為狂邪。

白話文:

又說:五種疾病的發生:陰病發生在骨骼,陽病發生在血液,陰病發生在肌肉。 (骨肉是陰靜的,所以陰氣從這裡開始。血脈是陽動的,所以陽氣從這裡乘勢而起),陽病在冬季發病,陰病在夏季發病。 (冬季陰氣盛,所以陽病在冬季發病。夏季陽氣盛,所以陰病在夏季發病,各隨其少也),這就是所謂的五種發病。五種邪氣的侵擾:邪氣進入陽經則發狂,進入陰經則發痹。 (邪氣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而為狂邪。

入陰脈之中,則六經凝澀不通而為痹),搏陽則為巔疾(巔,謂巔頂。邪內搏於陽,則脈流,故為上巔之疾。一云:諸家解巔作癲,陽附陰則癲。又云:搏當作傳,邪已入陰,復傳於陽、則為癲。其說不同,今並存之。《難經》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夫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飢。

白話文:

邪氣進入陰脈中,則六條經脈凝滯不通而形成痹症。邪氣衝擊陽脈,則形成巔疾。(巔,指巔頂。邪氣在體內衝擊陽脈,則脈搏流溢,因此形成巔頂部的疾病。另有一種說法是:各個醫家將巔解釋為癲,陽氣附於陰氣則形成癲。還有一種說法:搏應當寫作傳,邪氣已經進入陰脈,又傳播到陽脈,則形成癲。這些說法不同,在此都保留。《難經》說:狂癲之病,如何區分呢?狂症發作的初期,患者少食而不想吃東西。

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居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是也。癲之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者是也),搏陰則為瘖(邪內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瘖不能言。一云:搏亦當作傳),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之,往也。一云:怒者當作恐),是為五亂。

(《宣明五氣篇》)

白話文:

自認賢明,自以為聰明,自以為高貴,妄自笑,喜好唱歌,胡作妄為不知罷休的人。癲病發作之初,心情不愉快,目光呆滯,倒地僵仆,其脈象三部,陰陽俱盛的。搏擊陰氣就成了瘖疾(邪氣在體內搏擊陰氣,則脈絡不流暢,所以令瘖疾不能言語。另一種說法:搏也應讀成傳),陽氣進入陰氣則安靜,陰氣進入陽氣則發怒(之,往也。另一種說法:怒應讀成恐),這就是五亂。

又曰:年長則求之於腑(年之長者,甚於味,味恣則傷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之少者,勞於使;勞於使,則經中風邪),年壯則求之於臟(年之壯者,過於內;過於內,則耗散精氣)。(《示從容論篇》)

白話文:

再說,年長的人飲食應以補足五臟腑為主(年長的人,口味很重,飲食不加節制就會傷及五臟腑),年少的人飲食應以調養經絡為主(年少的人,操勞過度,操勞過度,就會使經絡中出現風邪),年壯的人飲食應以滋陰補陽為主(年壯的人,內耗過度,內耗過度,就會消耗精氣)。(《示從容論篇》)